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98部分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98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点巴彦布沙尔也能接受。因为林毅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本事,按照他的功绩,按照大明的升赏规定,林毅至少得是个大将军,将来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成功男人都有三妻四妾之说,二房也是明媒正娶的妻子,不是那种排到了一把手之外的小妾,能给林毅做二房,也是他们哲哲的荣幸,比嫁给豪格做成群结队女人后面的小妾强得多,最起码她不是满清鞑子要挟他们的筹码工具。

    哲哲当然也同意。小颖本来就在她前面,林毅提出这样的条件,说明他的重情尚义,哲哲当然也不喜欢那种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的男人。

    林毅提出的第二点是,现在还不宜完婚。第一房还没成亲,就娶二房,岂不是笑话?

    刚好小颖和哲哲年龄都小,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女,花骨朵一般的年龄,作为一个穿越过来人,更有文明意识,林毅不能辣手摧花。另外林毅现在还没有功成名就,20刚出头的他正在创业,一两年以后时机成熟了,再完婚不迟。

    第二条,巴彦布沙尔和哲哲不只是同意,对林毅还愈发的器重了,真不愧是大丈夫,不是那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之辈。不像有些人娶一辈子老婆,还是迫不及待,见个有姿色的,就想弄在身边,有些为了寻奇猎艳,找刺激,饥不择食,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相比之下,简直是形同天壤。

    不过巴彦城主和哲哲父女多了个心眼儿,私下里一商议,拟写了一份婚书,哲哲和林毅双方全都签字画押,巴彦布沙尔最后还用上了翁牛特部的玉玺印章,双方各执一份,省得到以后不认账。

    这其实就是订婚仪式,用后世的话说等于二人已经名正言顺的领了结婚证,至于什么时候同居生子,婚宴和洞房是否隆重,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儿。

    双方都皆大欢喜,从这一天开始,城主巴彦布沙尔,对林毅他们是三天一大宴,5日一小宴,看到林毅和哲哲在一起,越发的般配,这真是千金难买,万事难求得金龟婿呀!

    巴彦布沙尔越看越高兴,有几次,他还悄悄地到了妻子的牌位前,动情的说了一些悄悄话。

    林毅觉得时间不短了,打算离开翁牛特土城回喜峰口关城。巴彦布沙尔苦苦挽留,盛情难却,林毅只得答应多住了几日。这期间,林毅派人向驻守喜峰口的祖克勇通了信息。

    在王宫里呆着,时间长了觉得烦闷,在小颖和哲哲的陪同下,三个人飞马出了王宫,到城外游玩。

    张华,二虎,贺涛,王琦,东胜,甘宝,姜兴元等亲兵卫队在后面远远的坠着,既不妨碍他们的大人,携带二美游山玩水的雅兴,又时刻为林毅他们的安全警械。

    就这样又住了五六天,林毅又提出来要走,但是天公不作美,纷纷扬扬的飘起了大雪。

    看来是人不留天留啊!

    尽管林毅归心似箭,但是也不得不住下了,等天气好转,再回军营。这一下城主巴彦布沙尔和哲哲都高兴了。

    当然更高兴的还有张华他们,翁牛特的酒宴,他们还没吃够,丰腴多姿的舞女他们还没看够。

    雪整整下了一天一夜,天晴以后,雪中的草原更加美丽,整个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玉树琼花,像洁白无瑕的少女。

    林毅他们穿上翁牛特人为他们准备的貂戎服,虽然寒风刺骨,但身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冷。他们踏雪,狩猎,游玩之余,也不妨射箭练武,就这样,一直到了来年的开春,冰雪消融的季节,草原吐绿,大地一片生机。

    拉拉扯扯,这就到了公元1638年的3月份,林毅一算计着时间,必须得回去了,因为,他觉得有大事快要发生了。

第130章 兵部尚书陈新甲() 
崇祯十一年的3月中旬,冰雪消融,春暖花开。林毅带着小颖和哲哲一行500余明军将士离开了翁牛特城。

    城主巴彦布沙尔心疼女儿,知道这兵荒马乱的年头,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送女婿送女儿送出十几里地,依依不舍,两个王子也跟出了多远。

    另外这位城主也很大方,为林毅他们装得满满的大车小辆一共20多车,有金银珠宝,有粮食干和粮水等沿途应用之物,还有马匹牲口,兽皮锦缎等等。

    巴彦布沙尔心细,知道姑娘出远门了,不但送了很多财物,还送了几个仆人,军营之中,男女有别,诸多不便,女儿身边没有女人伺候可不行。

    因此他挑了四个宫女,作为哲哲的贴身丫鬟,这四个宫女也都是哲哲的侍女,让他们这次跟着哲哲一同回明营。

    林毅感谢这位老丈人想的周到,哲哲和父兄洒泪而别。

    林毅他们500多人,赶着二十几辆大小车,信马由缰走在碧绿的大草原上。

    草原风景如画,碧波如海。蓝天白云下面的蒙古包,越来越小,翁牛特土城越来越远,成群的牛羊,慢慢变成了天边变幻莫测的白云,最后消散。

    林毅心旷神怡,走到半路上,正好遇到祖克勇派来的信兵,新任的宣大总督陈新甲要来视察城防,总兵官刘肇基要他们做好准备。

    林毅不知道是吉凶祸福,立即传令,加快行进速度。

    作为一个穿越人,林毅当然知道这个陈新甲是何许人也。

    他是万历年间的举人,刚开始是定州知府,后来到刑部为官,历任员外郎,郎中,兵备佥事,后来升迁为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后来由于杨嗣昌的极力推荐,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协防清兵。后来又成了兵部尚书。松锦之战中,指挥失误,导致大败。崇祯内外交困之下受意他和清军议和,他泄露了消息被杀。

    也就是说,陈新甲是杨嗣昌的同党,主和派的主要人物之一。

    对于这样一个人,要来视察自己的工作,林毅不得不防。这样一个朝堂大员,大权在握,现在正是他风光红火的时候,林毅不得不重视。

    到了长城脚下,祖克勇早就率队在这里迎接多时了。

    林毅到了喜峰口关城之后,祖克勇把这两个月林毅不在期间,这里的练兵和防守情况,向他做了详细的回报,林毅听完点了点头,称赞了祖克勇几句。

    第二天,总兵大人刘肇基陪着总督大人陈新甲,就来到了喜峰口。

    见面施礼之后,林毅和祖克勇率队把两位大人一行接进关城,在刘肇基林毅和祖克勇的陪同下,这位兼职的总督大人陈新甲由最东边的青山口到喜峰口,再到青子岭,挨着看了一边200里的防线,城墙进行了加固,特别是被鞑子破坏之处。又新设立的炮台,特别是喜峰口和青子岭,两处关城修建的铜墙铁壁一般,军将防守森严,夜不收秩序井然。

    他又看了看众将士的练兵情况,期间刘肇基不住的夸赞林毅和祖克勇能干,看完之后,陈新甲感到非常满意。

    回到喜峰口关城,陈新甲又问及林毅这两个月的翁牛特之行,林毅也没有隐瞒,据实相告。

    陈新甲听完了满面春风,不住的点头,当场宣布了圣上的口谕,完全赞同了刘肇基的推荐提拔林毅的折子,加封林毅为密云副将。

    密云副将相当于副总兵,也就是总兵大人刘肇基的二把手,擢升祖克勇游击将军加参将之职。

    陈新甲宣布这道命令,这是林毅没有想到的,他和祖克勇赶紧谢恩。

    才当了几个月的游击将军,就被直接提升为副总兵,这真是火箭式的升官。

    看林毅一脸不解的样子,总督陈新甲笑着说出了其中的内情。

    林毅出兵蒙古,成功策反了翁牛特部,使他们跟大明站到了一起,这些事情,朝廷已经知道了。当然是通过祖克勇和刘肇基等人知道的。

    龙颜大悦,翁牛特部虽然是漠南蒙古的一个小部落,但是能够瓦解清军,把这一部拉过来,不但增加了边塞的安全,而且意义深远。

    一是聊胜于无。翁牛特虽然只有3万多人,能上阵打仗的不过几千人马,但是他们协助大明跟他们协助大清,这样一正一反正好差一倍,相当于大明边境之外增加了1万军队的防守。

    二是崇祯皇帝会推理,林毅能够策反一个翁牛特部,就能够策反漠南蒙古的其他部落。

    有这样的功劳,当然得重赏,加上上一次林毅京师退兵,只加封了一个小小的游击将军,他自己也觉得寒酸,不能冷了边关将士的心。

    因此,崇祯皇帝见到总兵刘肇基的折子,这次破格提拔林毅为副将,至于祖克勇,人家早就是宁远军的游击将军,比林毅还早几年。这几年跟随林毅征战,屡败鞑子,功劳也不小,因此重新加封他为游击将军兼随军参将之职,以示皇恩浩荡。

    陈新甲传完皇上的口谕之后,也相征性地盛赞了刘肇基,林毅和祖克勇等人。

    众军将齐来祝贺。

    然后就在关城隆重的设宴招待总督大人和总兵大人,林毅和祖克勇作陪。

    席间他们边吃边谈,通过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兼宣大总督陈新甲和密云总兵刘肇基之口,林毅了解到朝中的不少情况。

    特别是这个新任的总督陈新甲,虽然当上总督刚刚到任一个月,但人家是京官,二品朝堂大员,又是兵部要职,朝中的情况他最为了解。

    现在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之网,已经受到了效果。张献忠在南阳被左良玉杀得大败,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投降。

    李自成在陕西被孙传庭杀得大败,其他的几股流贼如河南的罗汝才,老回回,革左营,过天星,灯不亮,等等也是四面楚歌,现在比较大的流贼外号叫曹操的罗汝才也表示愿意投降。朝廷的人马收网在即。

    但是现在,高层阵营出现了分化,杨嗣昌反对朝廷接受流贼投降,主张一举全歼,一个不留。

    他主要是从他的爹爹杨鹤身上吸取的教训。但是总理五省兵马的熊文灿则主张朝廷招安他们,同意他们投降。

    而且现在杨嗣昌,撞到了倒霉运,崇祯已经不太喜欢他了。原因是此前他曾涉嫌陷害卢像升和林毅,总督杨廷麟也反对他,熊文灿也反对他,东林党言官御史也弹劾他,崇祯皇帝终于把他停职检查了。

    因此在酒席宴前,这位新到任的总督大人陈新甲,借着酒劲儿,为杨嗣昌的宦海沉浮摇头叹息,为朝廷的风云变幻的唏嘘不已。

    刘肇基和祖克勇心中高兴,杨嗣昌早就该倒霉,但是表面上也很同情陈新甲的感受,不住安慰他。

    林毅心中好笑,区区一个杨嗣昌林毅当然不会太在意,他笑的是好端端的一盘棋就要被崇祯给下输了。

    如果他要听信杨嗣昌的,政策虽然反动,但也不至于很快亡国,不接受他们投降,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李自成和张献忠必然败亡,根本没有死灰复燃的机会,这样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就没有可能了。

    如果他要听信袁崇焕,卢像升和孙传庭这些主战派的,东北防线根本不可能被满清鞑子撕开一个缺口,清军想入关,恐怕至少还得再等上个几十年。

    但问题是现在崇祯帝摇摆不定。一会听信这个,一会听信那个,说白了他谁都不听信,到最后只有自己把自己挂在了煤山的那棵歪脖子树上。

    现在的这盘棋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林毅作为一个过来人,或者是旁观者,看得很清楚。

    大明朝虽然风雨飘摇,千疮百孔,但依然强大,关外的皇太极虽然扫清了朝鲜和蒙古这两个后顾之忧,厉兵秣马,对大明朝磨刀霍霍。

    但是大明朝忠臣良将大有人在,如果用好了,他根本不会做亡国之君,可惜的是这位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事必躬亲,表面上勤政,其实是他驾驭不了局面。

    这是无能的表现,皇帝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的总指挥,本来是他看,别人干。现在反过来了,他非亲自去干活,其他干活的人只有闲着看,这样一个朝廷大厦不崩塌还等着什么呢?

    而且更为要命的是,崇祯既想让人家给他卖命,又怀疑人家对他的忠诚,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必然是君王死社稷。

    林毅作为边军守将,当然左右不了朝廷的时局,只有付之一笑。

    他心中打定主意,不管朝野如何折腾,只要没有人来害自己,就可以暂时容忍。干好自己的本质,戍守边疆,多杀鞑子,其他的老子不管。如果有不长眼的撞到自己枪口上的贪官污吏,汉奸败类,必然诛之,绝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

    这时陈新甲道:“各位啊,本督在这里也不会呆得太久,现在关外的建奴征服了朝鲜,征服了漠南和漠北蒙古,又攻下了皮岛,你们好自为之吧。”

    此言既出,刘肇基和祖克勇都感到意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