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299部分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99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任攻城任务的无敌英的明军和几万朝鲜军队,一看炮营为他们打开了一个缺口,该他们发动冲锋的时候到了。

    无数的火把亮起来了,照得天空一片通红,数万人满了喊声震天动地,铺天盖地一般,他们冲过护城河,有倒塌的城墙处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往城中猛灌。

    现在城中的清军已经知道上当了,明军发动了突然的夜袭,令他们措手不及,一顿红衣大炮也把他们轰得晕头转向,城中的炮火防御系统根本缓不过手来便被打瘫痪了。

    大批的明军恭祝成功,城中的清军还想负隅顽抗,但一是他们成功的兵力太少,只有几千人马,而是突然的袭击,他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而且攻进城中的明军是明军的精锐。

    无敌营这是孙传庭的秦良军改编过来的,本来战斗力就强,现在又装备了新式的火枪,战斗力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再加上还有几万朝鲜军队助战,因此这场战斗没有多大的悬念,成功的几千清军大部分被歼灭。

    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便结束了战斗。

    城中守将耿仲明,在炮火中被惊醒,知道明军发动了突然的夜袭之后,吓得他魂不附体,睡意全无。

    然后甲衣都没有穿戴整齐,带着人便冲出去了,这是城中到处是火光,炮响连天,呐喊声如潮水一般。

    这位大清的怀顺王还打算组织兵将抵抗,打算守住城池,但是很快明军和朝鲜军队以锐不可当之势冲进了城中,耿仲明知道这座城池肯定守不住了,在卫队的保护下夺路而逃。

    他们开了北门,逃之夭夭。

    这支残兵败将一口气跑出40余里,看看后面没有追兵,跑的浑身是,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才敢停下来喘息。

    这时天就亮了,耿仲明等人相互看了看,一个比一个狼狈,有的满脸的泥污,有的好像是刚从灶坑里钻出来一样,有的被火烧的战袍一条一条的。

    有的战马尾巴被烧着了,变成了秃尾巴,有的战马身上被烧得一片一片的。这是因为城外的炮火引燃了城中的建筑物,他们从火里冲出来了的缘故。

    查点人数,连汉人带满人成中一共有8000兵马,现在跟过来的这些残兵败将,有一个算一个,连受伤的也算上,只剩下1000来人。

    回去如何向摄政王多尔衮交代?不是说好了三天以后大清给他们正式的和谈条款吗?林毅提的条件范文程代表大清全都答应了,一个字都没改动,双方已经达成协议,他们怎么能言而无信,第二天深夜就突然发动袭击?难道他们识破了我们的缓兵之计?

    耿仲明哭丧着个脸,想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但是现在败仗已经吃了,海城也已经丢了,丑媳妇不能怕见公婆,回去向主子请罪吧,生死存亡杀刮存留,听天由命吧。

    耿忠明打定了主意,休息了大约半个时辰,带着这1000多残兵败将继续赶路,当然是回大清的京师盛京去了……

    天亮之后,明军彻底占领了海城。

    这一场夜袭,只用了不到两个时辰,便闪电般的战斗便拿下了海城,这一战共歼灭清军5000余众,所得的刀枪马匹粮饷等战利品无算。

    贺人龙指挥着手下兵马和朝鲜的军队,清扫战场,扑灭残火,抢救伤员,修复受损的城墙,盘点清理战利品,等等处理这些战后事宜。

    有一支明军将士进入海城帅府,也就是清军的主将耿忠明在这里住的地方,打扫清理,收拾好之后,准备迎接他们的监国大人林毅入城。

    这一天的上午巳时刚过,城内城外的死尸和断壁残垣基本上清理干净,海城基本上又恢复了战前的模样。

    城头上高高飘扬的是明军的大旗,一队队披坚执锐的明军将士来来往往的忙碌着,站岗警戒的,巡逻的,接管城防的,运输战利品的,迎接林怡等人入城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临近午时一切齐备,南城门大开。迎接的兵将城内城外排出多长,有明军将士,还有朝鲜的兵将。

    全副武装的林毅骑着马,带着小颖、哲哲和苏沫儿,然后随行护驾还有张华等卫队营的兵将和女营将士,后面是数万未参战的明军,拔营起寨,带着刀枪马匹,军需粮饷器械辎重等等,浩浩荡荡进城了。

    一个时辰之后,城外的20多万明军全部移师城中。

    林毅坐镇海城,留下了他的卫队营、女营,外加其他营的一共2万兵马驻守海城,这也是林毅护驾的队伍。

    其他的20余万大军,有军师宋献策统领,包括盟军朝鲜的军队,在城中休整了一天兵马,准确的说是半天,也就是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第2天辰时明军用过战饭,浩浩荡荡开出了海城,出了北城门杀奔大清的京师盛京而来。

    海城离盛京只有200多里,这样的距离对于20多万兵马来说根本算不上个路程,因此没两天便兵临城下了。

    现在盛京基本上是乱作一团,人心惶惶,这些清朝治下的老百姓不知所终。那些当官的和当兵的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最闹心的就是那些大清的高层,包括那些大汉奸们。

    因为明军发动突然袭击,一夜之间拿下了海城,等于把大清京师的南大门给摘去了,不日必将兵临城下,明军打到首都了,这些大清的文武臣民,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焉何不惊?

    就像是当年,皇太极等人带着满清的鞑子越过长城,袭扰大明的京畿重地一样。

    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现在是如坐针毡,耿忠明丢了海城,带着残兵败将突然败回令他们措手不及,现在也顾不得治他们的罪了,让他带1000多残兵败将,赶紧加入守城的序列。

    因为现在城中的清军太少了,算上这1000多残兵败将,守城的清军,包括八旗和绿营,连汉奸也算上才2万多人。

    明朝军队突然发动袭击,连夜端了海城,肯定会马不停蹄剑指他们的京师,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真要那样2万多人马,如何对抗20多万明军?

    援兵也该到了,怎么还没有消息?

    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急得团团转,要实在不行赶紧弃了京师而逃吧,还会赫图阿拉城。在这里耽搁下去,20多万明军杀过来,把城围住,到那个时候再想走就难了。

    正在这个时候突然接到报告:来自漠北蒙古和科尔沁部的1万援兵到了,离这里已经不足50里了。

    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喜出望外,这可真是及时雨啊,说曹操曹操到。多尔衮立即传令,命令他们不必进城,就在城外扎营,准备迎击随后而来的明军,一定要把他们打退。

    负责传令的兵将,答应一声飞马而去……

    我20多万明军刚刚开到盛京的边上,城头已经在望了,宋献策刚要传令把大清京城团团包围的时候,突然接到报告,东北方向来了一支大清的勤王之师,兵马不多,在1万上下。

    一向行事谨慎的宋献策,便命令队伍临时停下,找合适的地点安营下寨,此时他们离盛京还有10多里地。

    这时贺人龙,郝摇旗,甘宝和姜兴元等等众将,纷纷来找宋献策。

    “才区区1万人马,何足惧哉?末将不才,愿带本部人马杀他们个人仰马翻,军师只管进兵!”

    “是啊军师,这点兵马在我们20万大军面前,岂不是螳臂当车,末将愿意出战,杀退这支满清鞑子,如若不胜提头来见!”……

    宋献策冲他们摆了摆手:“各位将军,知彼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千万不可轻敌,待本军师派人查清探明所来军队的底细再做打算。暂时安营下寨,队伍停止前进,不得擅自出战,违令者斩!”

    宋献策把小黑脸一虎,这几个刺头谁也不敢说话了。因为现在宋献策代林毅掌管三军,他的话就相当于林毅的命令,谁也不敢不听。

    只好唯唯诺诺,按令而行。不过他们心里不服,暗骂宋献策是胆小如鼠。

    明军的营寨刚扎下,宋献策派出的兵将回来了,说青云来的这只勤王之旅,全部是骑兵,而且有一多半是骆驼兵,也就是说这些鞑子骑的不是马还是骆驼,而且他们携带有重武器,这种重武器说是红衣大炮,不是红衣大炮,说不是红衣大炮,又酷似红衣大炮,都在骆驼背上驮着。

    宋献策一听就是一愣,骆驼上架红衣大炮?心里说这几个楞头青,本军师多亏没有听他们的,看来这1万人马来者不善呢!

    宋献策想到这里,一面聚将商议对敌的事,一面立即派人就报海城的林毅得知。

第389章 骆驼炮() 
在宋献策召集的军事会议上,手下众将又是战意满满,对来的这一万大清的援兵根本就是不屑一顾。

    虽然众将不敢不服从宋献策的命令,但是内心的不服还是很明显的,看不惯他这种书生文人的羸弱之气,表现在摇头晃脑七嘴八舌头,议论纷纷,吵吵嚷嚷,谁都没有把来的1万大清的勤王之师放在眼里。

    尤其是郝摇旗、贺人龙,甘宝和姜兴元,还有朝鲜的大将里崔长皓,他们都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不就是一些骆驼兵吗?骆驼上加大炮,那能架得住吗?岂不是开玩笑?就算是架的住,还能有我们的红衣大炮加新式的火枪厉害?

    其实也不能怪这些人骄狂,他们跟着他们的林监国这一路战绩太好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根本不知道败仗二字怎么写。

    曾几何时满清八旗号称不可战胜,连蒙古和朝鲜都要顶礼膜拜,可是结果怎么样?

    仅仅一两年的时间,大清的那么多开国元勋,亲王贝勒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汉奸,包括多尔衮在内十几万清军八旗以前是多么的天下无敌,结果还不是被打的没脾气?连吃败仗,从山海关一败到他们的京师,现在才来了区区1万勤王之事何足挂齿?

    因此一个个竞相出战,争先恐后,哪个都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模样。

    然而面对这样的高士气,宋献策并不高兴。因为他知道骄兵必败,不是因为他能掐会算,也不是因为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文人的沉稳,而是这样的事他经历的太多了。

    想当年跟着李自成,从河南一路打到陕西,大明朝的第一个国中之国大顺王朝横空出世,这是将近300年来大明朝亘古未有之事,然后从陕西经山西一路又打到北京,逼得崇祯那个昏君活活上吊,天下群雄那个不唯我独尊?大顺王李自成就是天之骄子,改朝换代是板上钉钉的事,各方诸侯、大明旧臣哪敢不来顶礼膜拜?

    然而唯有林毅这路兵马和山海关的吴三桂不识时务,岂不是螳臂当车?

    当时的宋献策跟现在贺人龙郝摇旗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还骄狂。

    可结果呢?大顺军硬生生的被赶出了北京,山海关一战败得那叫一个惨,皇上都阵亡了!

    更惨的是大顺军的老家陕西西安也被林毅的明军一锅端了,大顺国如昙花一现,彻底败亡。

    那一次宋献策长了记性了,骄兵必败!

    现在监国大人林毅又不在眼前,他不得不慎之又慎。因此,他看这几个愣头青飞扬跋扈,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有些不痛快,心里话尔等是没吃过大亏呀,不吃一堑,不长一智!

    因此宋献策的小黑脸阴沉着,看看这个,瞅瞅那个,最后他不得不派出一支兵马御敌,虽然用兵需谨慎,不能骄傲轻敌,但仗还是必须得打的。

    现在大营已经安下了,等于他们有了落脚之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他先得派出一支兵马,摸摸对方的实力究竟如何。

    因此宋献策挑来选去,最后还是选中了贺人龙打头阵。

    别看以前他们两个是天敌,因为宋献策曾是流贼头子李自成的护国大军师,而贺人龙曾是朝廷的剿贼总兵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带兵将领,而是朝廷剿灭流贼的中流砥柱之一,因为他作战勇猛,打起仗来不要命,被流贼称为贺疯子。

    但是现在他们俩是一家人了,而且相对来说宋献策比较看重贺人龙,此人对林毅忠心耿耿,更重要的是他是根红苗正的武进士出身,领兵带队征战多年,经验丰富。非郝摇旗,甘宝和姜兴元等人可比,这些人至多是自学成才的土包子。

    因此宋献策派贺人龙带五千兵马出战,并派出炮营配合他。

    当然宋献策也没闲着,5000兵马对付人家的1万,这本身就是轻敌,他绝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因此贺人龙走了之后,宋献策又点了2万人马,带上郝摇旗,甘宝和姜兴元,为贺人龙压阵助威。

    就在盛京城外的黑岗镇,离盛京城不到20里,离明军的大营也就是十几里地。

    这时贺人龙率领的5000明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