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266部分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66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外的护城河畔,两百米开外有一支蒙古铁骑,巴林和巴彥布沙尔身披重甲,由上千名兵将保护着。

    天气晴朗,双方相距几百米,看得清清楚楚。

    “下面可是巴林兄弟吗?”额哲酝酿了一下情绪,声调缓和而低沉,他们是兄弟,虽然不是从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但身上都流淌着林丹汗的血,本该是亲如手足的一家人。

    “王兄,正是小弟。”巴林看到额哲动情,他也有些怀旧,这兄弟俩以前的感情还是相当融洽的,在林丹汗病故之前,他们处得真跟亲兄弟一样。

    只是他们的父亲林丹汗死了以后,他们俩才分道扬镳的。现在兄弟俩这么年不见了,又想他们的父辈和汗国大业兴衰起伏,巴林还动了真感情。

    “一别数载,弟还好吗?兄甚是想念,决非作态。”额哲说着,眼圈还真红了。

    旁边的巴彥布沙尔一看,这兄弟俩跑这里聊天来了?究竟怎么个碴儿?难道额哲约我们来相见就是为了和兄弟叙旧?他沉住气在旁边静静地听着。

    “多谢王兄挂怀,这些年小弟还过得去,小弟也思念王兄,”巴林喉结也有些抖动,但是他觉得此时不是叙旧情的时候,现在他们兄弟各为其主,那两是两国的仇敌,这是隔着城墙和护城河,否则就得兵戎相见,你死我活。

    因比巴林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对城头上的额哲厉声道:“今日之约,不知有何要事相商?”

    额哲也只得说正事了,他先长长叹了口气,“兄弟,想我们的先人父汗是何等的英武神勇,而愚兄却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苟且偷生,真是生不如死,愚兄想与大清决裂,与大明重结盟好,天下嚓哈尔人是一家,我等还是亲兄弟……”

    说到这里巴林就明白了,原来他想投降过来,哦,现在大明节节胜仗,大清损兵折将,已经招架不住了,他这是走投无路了才想起了投降,早干什么去了?

    林丹汗死后,两个儿子政见不同,当时长子额哲想保住他的嚓哈尔汗王之位,和几个娘亲商议之后,决定投降大清,但次子巴林不同意,说这是认贼作父,父汗的在天之灵也不会答应的,因此兄弟俩就闹翻了,结果巴林拉走了一部分嚓哈尔人,大部分嚓哈尔人跟着继承汗位的额哲投降了大清。

    现在又说到这事,揭开了当年的旧伤疤,巴林怒容满面忿然道:“王兄言之差矣,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王兄身为汗王,岂能出尔反尔,朝秦暮楚,为世人落下笑柄?”

    额哲面带愧色,“贤弟说的是,皆怪愚兄一时糊涂,错走了一步,但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请弟看再我们兄弟一场的份上,成全此事,则我嚓哈尔万民之福也。”

    巴林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再次拒绝了额哲,“并非小弟不念兄弟之情,而是兹事体大,恕小弟不敢擅自做主,对于汉奸国贼,林兄一向不容,此事还是莫要再提了吧。”

    “愚兄可以将功补过,献城投降,将城中的满洲军将一并控制交给林大人发落……”

    “不要说了,小弟实在是无能为力。告辞。”巴林打断了额哲,说完拨马就走。

    巴彥布沙尔可没走,眼睛眨瞙眨瞙,他听明白了,如果真如额所言,他要能献城投降,并将城中的满州军将逮住,一并交出,义州城又回归了大明,贤婿又得一城,名留千古,何乐而不为呢?不容汉奸国贼,不容俘虏,也不是绝对的。

    “慢着。”想到这里巴彥拦住了巴林,对城上的额哲道,“方才阁下所言当真?”

    “老城主,本汗绝非妄言,可以折箭为誓。”额哲一看巴彥布沙尔说话了,事情还有希望,这是林毅的岳父,他如果能答应从中周旋更好。

    因此额哲取出一支箭,当众咔嚓一声折断,将断箭扔于城下。

    巴彥布沙尔道:“好,本王就姑且相信阁下,替小婿作主,准许阁与大清决裂,与大明重归盟好,但不知道如何运筹献城之事?”

    额哲大喜,“多谢老城主,小王自有运筹,不过你我今日之约不空口无凭,还请老城主从中周旋,小王要见林监国之谕旨。”

    “这有何难,三日以后,我们老地主见。”

    “一言为定,驷马难追。”

    额哲和巴彦布沙尔相互拱了拱手,算是达成了协议,双方收兵……

    “老城主,林兄能答应此事吗?”巴林道。

    “老朽觉得应该有些希望。”巴彥布沙尔思忖道,然后将这里的…军队交给巴林,他带着一支卫队飞马来见林毅……

    此时林毅已经带着两营人马渡过了大凌河,正往锦州而来,一队骑兵卷地而来,看旗号是林毅知道是自己人,远远的哲哲就迎上去了。然后父女二人说说笑笑,信马由缰来见林毅。

    巴彥布沙尔说明原委,林毅哈哈大笑,“做得好,上哪找这样的好事去?只要他们真心献城,本监国愿意与额哲重结盟好。”

    林毅完全同意巴彥布沙尔,命人拿过纸笔,林毅亲手写下一封信,用上印鉴,这就是手谕,交给巴彥布沙尔,巴彥布沙尔也很高兴,接过手谕之后,飞马而去……

    三日之后,有人来报,额哲抓了城中所有满洲兵将,然后开城投降了,巴林和巴彥布沙尔等率两万多蒙古兵进驻义州城,城中的五千多满洲鞑子兵全部被这些蒙古兵将斩杀,然后对额哲的人马进行了整编,从这以后巴林成了嚓哈尔的汗王,而额哲屈居其次,但是额哲也心满意足了。

    林毅一看,顺利地取下义州,大清的援兵又被打回去了,锦州真正成了一座孤城,城中粮草早就断了,看他洪承畴还能坚持多久!

第353章 鳌拜的野性() 
难怪义州兵将一直没有动静。原来他们背叛了大清,献城投降了,城中的满洲兵将全部被斩杀。

    博洛得报之后气的差点吐血,最后终究是无可奈何,带着他的万余名残兵败将,命人抬着他回了京师……

    锦州城被困到四个月的时候,也是就知道了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的开春,里无粮草,外无救兵,这么长时间了,城中已经出现了饥民相食的惨状。

    冻饿而死的人到处都是,累累的白骨随处可见。

    除了人之外,现在城中能吃的东西都吃了。当兵的当将的,都饿得皮包骨头。现在的洪承畴也是两眼窝深陷,颧骨突出,面容清矍的他几个月之间好像老了几岁。

    英亲王阿济格,满洲第一勇士、护军统领鳌拜,还有汉臣马国柱,看到救兵无望,结伙来见洪承畴,建议倾城中的所有兵马杀出去,宁死沙场,也比就这样坐以待毙,困死城中强。

    洪承畴别无良策,只好同意。

    商定之后,他们下去准备,相约第二天晚上三更天开城杀出去。

    现在城中连满清鞑子的兵将,带汉人的兵将加一块,也就是26000来人,当初林毅困成的时候,城中的清军3万两千多人,几个月下来减少了五六千。有的脱了军装,当了逃兵,有的体质弱的病饿而死。有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下落不明,平白无故的人间蒸发,就这样在军队中消失了。

    这些兵将减员最厉害的就是马国柱的汉人兵将。

    马国柱辽阳人,隶汉军正白旗,清初重要大臣。此人文武全才,早年对皇太极完善清朝制度方面贡献颇多,是当时重要的汉臣之一。他的贡献仅次于范文程和宁完我,他在清军入关后奉旨担任江南江西河南总督,他也是清朝占领两江地区后的首任总督。在开疆破土镇压汉人方面,作为朝廷的封疆大吏,功不可没,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到顺治再到康熙,历史上他一共伺候了四位帝王,这个汉人的奴才为他的满清主子也算是鞠躬尽瘁了。

    汉奸能当到这个份儿上,也算是无可挑剔,无与伦比了。

    这次洪承畴统领兵马,屯驻锦州。马国柱作为一名重要的将领,带着他的汉军正白旗上万人马也跟着来了。

    不过到这里就打了败仗,洪承畴的四面出击战略,被林毅的人马硬生生的给打回城中之后,他的汉军正白旗就剩下了六七千人。

    又经过这几个月的困城,这是汉军正白旗的汉人死走逃亡,现在4000人马不到。

    马国柱接令之后,对手下的4000兵将进行了动员。百总以上的将领全部参加,营帐中黑压压的也有几十人,但是一个个面容消瘦,无精打采。

    马国柱强打精神给他们开了一个会议,让他们打起精神,鼓舞士气,争取明天晚上的战斗能够活着杀出重围。

    这些军将一个个低头不语,他们知道明天晚上这样杀出去意味着什么。

    当初他们被困锦州城兵强马壮的时候,几万人马四路出击都没能够杀出去,而现在饥肠辘辘,恨不得想吃人。这样的军队能够打得了胜仗吗?也不要说城外10万明军来围攻他们,但就那深深的三道壕沟,他们就难以逾越。

    这样的突围拼杀,无异于集体送命。

    因此当天晚上,马国柱的部下就发生了哗变,首先是一名百总冒死宰了千总,此人一带头,响应者云集,谁心甘情愿给满清鞑子的奴才呀,关键现在受尽了饥饿熬煎。明天晚上还得集体去送死,横竖是个死,倒不如放手一搏,投降的明军,打开城门,说不定能够逃得活命。

    因此这些汉人兵将纷纷响应,拿起刀枪,开始了杀人运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名百总没想到自己的影响竟然这么大,振臂一呼,然后带着千百人冲进了马国柱的营房,马国柱的巡逻卫队瞬间被赶散,有不少还直接加入了哗变的队伍,到里面把马国柱的寝帐包围,马国柱从睡梦中惊醒,防身的宝剑还没拉出来,脑袋便被剁下来了。

    这些人杀了马国柱之后,杀出了营门,直奔东城门冲来,他们要打开城门逃命,或者放明军进来。

    但是他们说是冲,其实速度非常慢。跑的比走的还慢,包括打仗,他们用的也都是慢镜头。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期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杀人的时候,刀剑都是慢慢腾腾的落下来,捅进去。但就是这样也照样把马国柱的脑袋给砍下来了,说是砍,其实就像拉锯一样,给鼓捣下来了。

    正在他们要冲到城门处的时候,街上突然一阵大乱,两支军队开到了。

    来的两支军队,全是满洲鞑子军队,左边来的是英亲王阿济格的人马,右边来的是满洲第一勇士、护军统领鳌拜的军队。一前一后到这里就把这些人马给包围了。

    马国柱的人马花边折腾的时间可不算短,消息很快传到了洪承畴那里,洪承畴吓得魂不附体,赶紧命人给英亲王阿济格和满洲第一勇士鳌拜送信,等洪承畴派的送信人走到之后,其实这两位满族的同仁也接到了报告。

    两员主将也大吃一惊,此时士兵哗变,后果相当严重,因此二位主将亲自带队过来镇压。到了现在就是你死我活,双方就在街道上展开了处死搏斗。

    他们喊也无力去喊了,冲杀也都是慢镜头。因为他们力气不足,都想杀死对方,保存自己,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做出来那个动作非常可笑,就连战马也没有力气了,往前冲的时候都是在走。

    但是由于发生哗变的汉人军队人少,其余的汉人军队和过来镇压的满清军队越聚越多,因此这些伤亡惨重的还是这些化成哗变的汉人军队,他们的人手显得越来越少。

    满洲第一勇士鳌拜,连手中的大刀都挥舞不动了,干脆扔了大刀,换成了轻小的短刀,慢慢腾腾的杀死了两个人。但是却被一个哗变的将士从正面一刀捅入体内。

    要是在平时这名哗变的将士根本没有机会,鳌拜不用刀枪,一脚能把他踢飞了,至少能够躲开这一刀,但是现在他由于力气不足,身体非常的不灵活,对手才有了可乘之机。

    但是这一刀捅得也非常艰难,说是捅入其实就是把刀慢慢的放在鳌拜的肚子上,就像瞄准一样,然后双手捧刀把全身的重量都压上去增加力气。并不是刀不锋利,还是那句话,而是没有力气。

    这名哗变的将士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眼睛瞪得溜圆,牙齿咬的吱吱响,全身的重量都压上去了,终于锋利的刀锋穿透了甲衣,刺入鳌拜的体内。

    但是由于这名哗变的将士力量终究有限,手中的尖刀虽然穿透了甲衣,捅进了鳌拜的体内,但是捅的并不深,鳌拜高大威猛,身体健硕,根本触及不了他的脾脏,也只是伤及了皮肉。

    但是越是这样越疼,鳌拜五官挪移,低头一看鲜血顺着刀锋喷浆出来了。他伸手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