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249部分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49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承畴和英亲王阿济格率1万人马,作为后援,哪路不济支援哪边。

    但是四路清军接连传来了捷报,全都是明军溃退。

    无论是大凌河之战,还是小凌河之战,清军大炮一响,然后发起猛攻,明军就溃败下去,全都是这样。

    对于这样的胜利,洪承畴也感到有些意外,明军如此不堪一击?还是自己真的运筹得天衣无缝?

    豪格、鳌拜,索尼,马国柱,这都是能征惯战之将,所部都是八旗精锐,野战又是清军的强项。因此经过他这一番分析,觉得胜的也合情合理,明军的溃败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他心里总感觉不踏实,因为这样的胜仗似乎太顺利了,顺利得令他难以置信。

    但是洪承畴何尝不知,历史上的大小凌河之战,都是以明军的失败而告终。现在明军又败了,这是重蹈当年的覆辙,还是暗藏玄机?

    不只是洪承畴怀疑,肃亲王豪格、护军统领鳌拜、索尼等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他们都是过来人,跟林毅打过交道了,他们觉得眼前的明军是有意撤退而不是溃败。

    但是林毅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竟然困城了,为什么还要故意撤退,这里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诡计?

    明军的战斗力,他们现在一点也不敢小觑。什么野战是他们清军的强项,那只能是过去,经历了山海关大战和皇姑屯之役,他们现在谁也不敢托大了。

    因此三将谁也没敢乘胜追击,唯有马国柱,没有吃过林毅的亏,带兵追杀,一口气追出十几里地,一直追到锦州城下,看到其他几路人马没有追来,他也停下了,整顿兵马待命,期间明军始终是溃败。

    豪格、鳌拜和索尼,纷纷来见洪承畴,说这绝对是明军的阴谋诡计,不可轻敌冒进。

    洪承畴思虑了下,眼前明军已经退去,锦州城之围就这样解了。他们如果不敢进城,难道一直驻扎在城外吗?

    但是又觉得豪格等人之言,并非杞人忧天,派出探马打探,锦州城外的明军彻底撤退了,一个都没留。

    为了稳妥起见,洪承畴将大队人马驻扎在城外,又过了两天,得到报告说明军已经退出二百里之外。

    洪承畴实在想不出明军会有什么阴谋。但是如此在城外耽搁下去,算怎么回事儿?来救援的兵马,打退了明军却不敢进城,传出去人家会笑他胆小如鼠。

    于是他决定移师城中。

    5万大军开进了锦州城与锦州城的五万守军合在一起,七万清军庆贺胜利,这些兵将们都对洪承畴伸出了大拇指。

    多尔衮、豪格、鳌拜等等,均打了败仗,洪承畴一出马,连战皆捷,果然是非同凡响。

    但是就在他们弹冠相庆的时候,又带他们做下生意,如何夺取杏山松山和塔山的时候,翌日,也就是洪承畴他们进城的第二天早上,突然有人来报,十万明军去而复返,一夜之间将锦州城为了水泄不通。

    洪承畴闻报愕然,立即带着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护军统领鳌拜,大臣索尼,汉臣马国柱等,登上了城头。

    果然锦州城外,一夜之间城下面,兵山将海,里三层外三层,一眼望不到边。

    洪承畴看着看着突然明白了,明军这线放的可真够长的……

第334章 锦州之战() 
大清朝的新任兵部尚书、监察院右都御史、征南大将军、穿着黄马褂,手捧天子剑的大汉奸洪承畴,带着文武臣僚登上了城头,观看敌情。

    瞬间,他明白了。原来这一切都是林毅给他设的圈套,为了困住他林毅煞费苦心,明军经历了大凌河之败小凌河之败,一口气败退出200多里。

    直到洪承畴移师城中,明军一夜之间又奔袭200余里回来了,又把锦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条线放的可真够长的,直到洪承畴这条大鱼牢牢咬住了钩,将诱饵吃了下去。

    林毅给他挖的这个坑可真够深的,也够隐蔽的,直到他跳进去洪承畴才知道明军的真实意图。

    被困城中?洪承畴看着看着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眼前的情况与两年前的宁锦之战何其相似?

    当年的宁锦之战,可以说是他洪承畴和祖大寿的耻辱。兵败被俘,本打算以死报国,然而终究敌不住威逼利诱,活着总比死了好,何况他还真抵不住孝庄皇太后那炙热的柔情,然后就屈膝投降鞑子。

    然而令他感到讽刺的是,他的老主崇祯皇上根本不相信他能够投降鞑子当汉奸,在崇祯皇上的眼中,谁都能背叛大明,而唯独他洪爱卿不可能。

    因此崇祯皇上认为这他兵败被俘,一定壮烈殉国了,为了表示对这位忠国英烈的沉痛哀悼,崇祯皇上隆重举行并亲自参加了洪承畴的追悼仪式。

    然而当崇祯皇上在追悼会上慷慨陈词沉痛哀悼的时候,他的洪卿家正在大清京师的皇宫中接受孝庄皇太后的调情呢!

    这件事后来由大明传到了大清,不只是一个笑谈,洪承畴老脸偷偷的感到有点发烧,没人的时候还冲着大明的京师北京城大哭了一场。

    现在物是人非,旧地重游,洪承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站在城头上望着铺天盖地的明军,往事不堪回首,他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

    身旁的文武臣僚包括大清的亲王贝勒贝子,看着洪承畴发呆,都认为他正在想破敌之策,当然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波澜起伏。

    最后洪承畴释然了,反正崇祯皇上已经死了。思绪他回到了眼前,嘴上露出了轻蔑之色。

    想困住我洪承畴,姓林的你也配!

    洪承畴立即命令四面出击,城中有7万清军,这全都是精锐之师,身边能征惯战的大将如数家珍,素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满洲第一勇士鳌拜,汉臣马国柱,哪个不是大清威名赫赫之顶梁柱?

    区区10万明军,还都是疲惫之师,他们立足未稳,扎营未安有何惧哉!

    此时用兵四面出击,一定能够把明军击溃。

    这样想着,洪承畴又踌躇满志了,遂让英亲王豪格带精锐之师1万出东门往外杀;让英亲王阿济格带领1万精锐开西门往外杀;让护军统领鳌拜,带兵1万开北门往外杀;让汉将马国柱带兵1万开南门,往外杀。

    剩余的3万人马洪承畴亲自统领,一边守城,一边静观四路兵马的动静,以便及时支援。

    洪承畴的四面出击,也算是突围,也是与明军的决战,他打算把明军织好的大网撕个粉碎。

    四路大军从四个方向冲杀出来,像四条孽龙,搅得天翻地覆,向城外的明军冲来……

    此时林毅也已经从宁远城外移师到了锦州城外的明军大营之中。

    林毅在宁远城外留下两万人马,看住宁远城的一万清军,不出城不管他们,出来就歼灭他们。

    别看刚林这一万清军也是精锐之师,但是被困了半个多月,城中已经没有粮草了,城外的粮道早就给他们的断了,现在宁远城这一万清军早晚是明军的菜。

    宁远的清军现在林毅一点也不担心,留下两万明军足够对付他们了。

    把宁远的战事交给了宋献策指挥,然后他带着卫队营和女营移师锦州。

    林毅现在着眼的锦州,这是一场大仗,要对付的当然是大清的援军洪承畴,为了除掉这个大汉奸,得知他只带了五万清军来援之后,林毅采用的还是困城之计,把锦州的包围先撤去,放洪承畴进城,然后再困城。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毅也下了大本钱,因为他知道洪承畴不是好对付的,多年来,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猛男让他打得没脾气,想让这个大汉奸跳进坑里,不舍出点本钱肯定不行。

    因此才有了前面明军的大凌河之败退、小凌河之败退、围困锦州的明军大败退,这一败就败出二百多里,让洪承畴等人尝足了甜头,等洪承畴放松警惕移师城中,林毅命令十万明军急行军,以一夜二百里的速度卷土重来,这才把洪承畴困在了锦州城。

    现在困城的十万明军,包括攻打塔山、杏山和松山的六万岸上的军队和一万多水师,再加上原来屯兵在锦州的2万明军,再加上林毅的卫队营和女营,现在锦州城外一共是十万六千多明军。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这十万明军可谓是人困马乏。不过骑兵有优势,他速度快,先到一步,经过几个小时的休整,疲惫之态已经不那么明显。主要是七八万步卒,此时完全称得上是疲惫之师。

    但是林毅没有让他们扎营休息,而是对各营将士道:“如果此时鞑子来袭,尔等还能战吗?”

    刘肇基、郝摇旗、贺人龙、甘宝、姜兴元、东胜、王琦等认为林毅立即攻城,立马有了精神,都把胸脯挺立,大声应道:“回大人,能战!”

    主将带头,下面的兵将立马有了精神,也都扯着嗓子跟着主将高呼:“能战,誓杀鞑子,万死不辞!”

    林毅一看士气还行,点了点头:“这才是我大明的军队。”

    接着林毅传令各营,留出三分之一的兵力警戒,三分之一的兵力安营下寨,修筑防御工事,三分之一的人马进行休整,吃喝拉撒睡,战马刷洗饮料,以快速恢复战力。

    修筑防御工事林毅明确指示,按照高碑来的工事来修,那就是在锦州城外围挑三道壕沟。

    “林大哥,为什么?”小颖觉得林毅这样安排不妥,将士们跑了一夜的路,人困马乏,应该让他们立即休整,以快速恢复战力,留下兵力警戒是必要的,但安营下寨、修工事则可以暂缓,如果让她派兵部将,她绝对是留下一半的人马休息,另一半的人马负责警戒。

    “因为洪承畴不是省油灯,此人有王佐之才,趁我军疲惫,他有可能出城袭击我们,不可不防。”

    “这个小颖知道,但小颖不明白的是,因何要这么急着安营下寨、还要修筑这样的防御工事?”

    林毅一笑,“我已经算过了,三成的人马对付城中的七万清军已经足够了,只要他们敢出来捣乱,就保证能把他们打回去,安营下寨让将士们有个家以便更好的休息,修筑防御工事也是必须的,这是长期困城的打算和保障,这叫三不误,一劳永逸。”

    “可是,将士们都这么累了,又是打仗又是扎营挖沟,能成吗?”

    “哼,放心吧,我大明的军队不能那么娇气,必须能够连续作战,不适应者只有淘汰。”

    林毅刚说到这里,锦州城四门大开,四路清军冲了出来,他们过了护城河,铺天盖地一般向明军杀过来。

    “妈的,果然让老子猜中了,来得好,把他们打回去!”

    林毅一声令下,各营将士觉得幸亏大人有准备,立即行动,调动三分之一的警戒兵马,就做好了迎战准备,此时当然来不及布炮,这些辎重部队当然也没跟上来,一夜急行军二百余里,辎重部队当然不成,都是骑兵步兵,轻装前进。

    按照分工,十万明军只有三万多人成战斗队形,而剩余的六万多人继续安营下寨、挖沟修工事,该休息的继续,但是此时他这三万多人虽然很累,但也没心休息了,安营下寨忙于挖沟的也分心了,他们关注着这一场大战,因为事关他们的命运,别看林大人如此运筹,万一那三万多人马抵挡不住鞑子,他们肯定都得上阵,既然要困城,绝对不能再让洪承畴从这里撕开口子跑了。

    作战部队,包括4万清军和三万多明军,在锦州城外围,就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双方首先动用的火枪和弓箭。

    各营的明军当然把火枪手摆在最前面,面对汹汹而来的清军,一看到了射程之内,训练有素的明军将士立即举枪射击。

    一时间枪响如爆豆,明军的这种轻火器也就是自生燧发枪,现在装备了近万支,比清军的先进二百多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反过来,利其器,必能够善其事。

    明军的火枪手组成了连续火力,冲在前面的清军,纷纷中弹落马,在弓箭的射程之外,也就是双方相距二百米左右进,冲锋过来的清军就混乱一片,人马死伤遍地……

第335章 锦州之战(二)() 
锦州城西门外,万千鞑子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他们马快如飞,来去如风。

    但是鞑子再快此时却没有子弹快。但是他们也不是专门来挡子弹的,他们一边冲锋,一边向明军射箭,这些鞑子把游牧民族善于骑射的习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弓箭相对于火枪,就相当于牛车相对于机车,其劣势是不言而喻的,先不说其杀伤力,单就射程上就差得远。

    弓箭的有效射程,抛开风速不论,一般都在百米以内,大多数普通弓箭手射程都是80米左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