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231部分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231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数不清的粮草和马匹等等,这次战利品最大的亮点就是得了300多门红衣大炮,大顺军的200门加上山海关吴三桂的100多门。

    有些已经坏了,不能用了,得重新修,有的已经不能再修了,能够直接用的红衣大炮,就260多门。加上林毅这次拉过来的红衣大炮,加在一块,现在林毅军队红衣大炮的数量接近500门。

    只打理这些战利品,就忙活了四五天。这期间有人修补城墙,炸坏的城门和城墙豁口,必须得及时修补,然后用清水把城墙内外的血污冲洗干净,让它恢复原貌。

    也就是说大战结束五天之后,林毅他们才算忙完这些战后事宜。

    这四五天虽然是处理战后事宜,但是把林毅手下的兵将累坏了,甚至比打仗还累。

    不过林毅也给他们改善了生活,就算是小小的犒劳一下。

    伤亡的战马当然不能扔掉,扒皮之后,分成小块开始炖马肉,10万人马饱饱的吃了两顿,让将士们过足了肉瘾。

    接下来该处理俘虏的事了,林毅在山海关原来吴三桂的大元帅府一住,另把宋献策请过来了。

    宋献策见到林毅跪倒施礼,林毅笑道:“先生免礼,林某有一事不明,当面请教。”

    刚刚站起来的宋献策一听这话赶紧躬身回应:“不敢当,太师有话请讲,何谈请教二字?”

    “林某素闻先生大名,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更是能够悟透天机,用兵如神。故此李自成才视先生如神人,先生也不是那种悖主求荣的功利小人,对李自成也是忠心耿耿。林毅不明白的是,这一次宋先生因何也投降了?”

    宋献策的小黑脸微微一红,把嘴一咧露出他满嘴的大白牙,显得脸就更黑了,就跟小品演员宋小宝一个模样。

    “太师真是谬赞了,宋某之才在太师面前,不过是班门弄斧耳,不过太师说的也对,我宋献策的确是忠于李自成、忠于大顺的,这是因为在下曾夜观天象,十八子示警,看李自成是真主,但是近日天像惨烈,看来真主另有其人,天意不可违,宋某才弃暗投明。”

    宋献策说到这里,再一次双手抱拳一躬扫地,对林毅道:“宋某投降来迟,请太师当面恕罪。”

    林毅大笑“哈哈哈,先生说得好,不必多礼。我之得先生不亚于刘备得孔明,大明得先生,犹如枯木又逢春,就委屈先生为林毅先做个谋士吧。”

    宋献策受宠若惊:“能伺候太师,宋某三生有幸,何谈委屈之说?”

    在这乱世之中,能得一谋士胜过万马千军。林毅非常高兴,又打了这么大一场胜仗,立即传令犒赏三军,全军大肆祝贺3日,这三天真是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杀牛宰羊,酒山肉海。

    林毅过得更是滋润,小颖和哲哲守在身边,女营的美女们,有汉人姑娘,还有蒙古美女,载歌载舞。

    很快在宋献策的运筹之下,高桂英也拜服在了林毅面前。

    现在她身上的伤经过这几天救治,也基本上没有大碍了,林毅加封她为女营副将,在几百名女营将士中的地位仅次于小颖和哲哲。

    高桂英千恩万谢。

    接下来六千多名大顺军全部投降归顺,接受林毅的改编,除了那些受伤的需要救治的之外,没有一个愿意走的,林毅全部把他们编为明军。

    6000人马打乱原有的编制,有的编入林毅的嫡系部队,有的编入马士英的凤阳军,有的编入袁枢的河南军。

    为了安抚高桂英和宋献策等大顺军的旧部,林毅传令厚葬李自成和刘宗敏。

    安葬的这一天,高桂英披麻戴孝哭倒在李自成的坟前,毕竟夫妻一场,又出生入死,共同战斗了这么多年,高桂英声泪俱下,发誓一定要诛杀鞑子和吴三桂,为李自成报仇雪恨,以告慰他的亡灵。

    这些事情完了以后,李自成又想起了在京城关押的战俘李岩和高一功等人。

    宋献策的小黑脸一笑,露出了大白牙,“太师勿忧,这件事交给高桂英将军处理吧,管保他们全都来归降太师。”

    林毅听了不住的点头,把高桂英找来,高桂英满口应承。

    林毅爱才,不是爱钱财,而是爱惜人才,李岩,高一功,刘芳亮,李过,袁宗第,田见秀这些都是大顺军中的精英,林毅当然舍不得杀他们。

    大明朝现在正缺人手,让他们为大明效力对付鞑子和汉奸,那是最好不过了,这叫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见宋献策和高桂英如此表态,林毅心中的一块石头也放下了。

    接下来林毅提出要攻打宁远和锦州,满清鞑子连年作祟,为大明找麻烦,林毅现在看看自己的实力,决定直接出兵关外,要一劳永逸,铲除边患。

    这一天,林毅和宋献策、小颖和哲哲,高桂英等人正在商议军情,忽然有人来报,大批的清军杀奔山海关而来。

    林毅一拍桌子,豁然而起:“来的好,省得本太师去找他们了!”

第312章 多尔衮皇姑屯用兵() 
多尔衮不愧是清的大摄政王,短短的一个月之内,他就对大清进行了全国动员,包括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在内的整个大清,都在全力支持多尔衮与大明开战。

    大清的高层现在当然都知道多尔衮在山海关吃了败仗,李自成全军覆没、吴三桂投降满清,多尔衮和吴三桂伤亡惨重,林毅屯兵山海关,明军大有进攻关外的宁锦之势。

    现在坐镇大清京师的当然孝庄皇太后,这个女人在大清的历史上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是蒙古人,是科尔泌部落的骄傲,当年她代姑受孕13岁便嫁给了自己的姑父皇太极,在宫中的地位开始的时候连个三流的小妾都不如。

    但是她天资聪颖,颇有心计,对别的女人来说,后宫就是龙潭虎穴,因为弄不好了尸骨无存,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但是这个女人在后宫之中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别看才十三四岁,美貌只是一方面,还能说会道,很会来事儿,也善于博得男人的同情与爱戴,很快便成皇太极身边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除了皇太极之外,代善、多尔衮等很多人都喜欢她。

    别看大清是个新生的事物,别看皇太极叱咤风云,但是皇宫之中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勾心斗角,争风吃醋,有时候甚至是血雨腥风,但是这个女人一路含笑走来,成为皇太极后宫之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皇太极突然驾崩,又是此女从中斡旋,为了祖宗的基业,为了爱新觉罗家族,她忍辱负重,利用她独特的地位权势和年轻貌美,以及与代善、多尔衮等亲王之间的微妙关系,力挽狂澜,成功化解了豪格和多尔衮两大派系集团之间的权争危机,避免了一场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把六岁的小顺治扶上帝王宝座,但大权实质上落在了多尔衮的手中。

    这无疑是孝庄皇太后向着多尔衮的缘姑,据说她们二人关系暧昧,有人看见多尔衮多次出入孝庄皇太后的寝宫,尽管他们是嫂嫂和兄弟的关系,但他们皆为年轻男女,来往如此肆无忌惮,难免会有瓜田李下之嫌。

    孝庄皇太后听多尔衮在山海关吃了败仗,她立即全力支援多尔衮,为他调动兵马、弹药和钱粮,锦州和宁远的守军基本上是倾巢而出,盛京的兵马则往宁锦一带集中,为多尔衮补充兵员和弹药给养等。

    现在的大清王朝,基本上就是多尔衮一个人说了算了,主要是因为有孝庄皇太后幕后极力支持。

    当然这个女人支持多尔衮,也是为了巩固她自己的地位,巩固她背后蒙古部落科尔沁的地位,肃亲王豪格并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否则她也不可能与多尔衮暗中勾搭连环,把皇太极的第九子小福临扶上宝座。

    一个六岁的小屁孩,他知道什么呢?当然全靠摄政王来摄政了,说白了,现在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是2号的皇上,或者说就是准皇上,他就能够代表皇上发号施令,号令大清全国上下。

    因此在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运筹之下,大清朝调兵遣将,举全国之力,支持多尔衮与大明朝开战。

    因为现在他们知道,大明朝的皇上崇祯虽然“死社稷”了,但是太子朱慈烺还在。但是15岁的太子,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大权就落在了太子太师、挂着兵部尚书钱的林毅手里。

    林毅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现在的大清高层都知道。这几年从皇太极到多尔衮,从岳托到阿敏,再到阿巴泰,甚至包括满清第一勇士鳌拜,都跟林毅打过交道,或者说都吃过林毅的亏,不管是正面交锋也好,出奇制胜从背后奇袭也罢,整个大清国上下,包括蒙古部落在内,都牢牢的记住了这个叱咤风云的名字。

    现在林毅不只是在中原出名,就是在关外的盛京也是战神一般的存在,很多鞑子包括蒙古鞑子和满清鞑子的亲王贝勒,他们都以林毅为假想敌,苦练杀敌本领,梦想着有一天把林毅战败在沙场,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甚至在他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欲征服汗汉人,必先征服大明,欲征服大明,必先征服林毅。

    这些人物主要有大清的后起之秀岳乐,硕托,满达海,锡翰,索额图等等,提起他们的名字,哪个都是叱咤风云,能征惯战。

    按照原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顺治亲政入主中原以后,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消灭抗清力量和大明残余,为的是达到统治和奴役汉人的目的。岳乐击杀了张献忠,索额图是未来康熙的辅政大臣,满达海和锡翰就更不用说了,也都是大清的中流砥柱。

    另外还有蒙古猛将铁里,达达赤尔,等等。

    现在他们一听说摄政王多尔衮吃了败仗,山海关一战,险些全军覆没,大明军队的统帅正是林毅,他们觉得机会来了,是到沙场上一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因此纷纷拿着刀枪,带着亲兵卫队,赶往宁锦战场。

    因此很快多尔衮又聚齐了8万大军,其中包括400门红衣大炮,八旗精锐5万人,剩余的3万人马,有炮兵有步兵。

    这8万大军不止是八旗,还有岳乐领导的一个新兵种,这便是叱咤风云的绿营兵。

    绿营兵是参照民营的编制,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成立的新兵种。

    绿营兵的主体主要是投降来的汉人兵将,经过训练之后,又装备了火枪,他们的战力能与八旗军相媲美,因此也堪称大清国的精锐之师。

    这次岳乐带来了2万绿营兵,来协助多尔衮,与明军作战。

    除了豪格,鳌拜,吴三桂,孔有德之外,又增加了这么多猛将和兵马,多尔衮一下子又膨胀起来。

    现在多尔衮的8万大军屯兵在山海关外40多里处,关于如何攻打山海关,多尔衮又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议。

    军帐中,多尔衮手下人才济济,熙熙攘攘,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的结果是,明军绝对不敢跟清军摆开野外战场,他们只会仗凭着坚城险地和炮火优势取胜,要么就是耍阴谋诡计出奇制胜。如果在野外,真刀真枪的杀,明军绝对不是对手。

    现在大清有这么多能征惯战的兵马,和红衣大炮,明军的炮火优势已经不存在了。到那里他们肯定是坚守关城,等待时机。可用一顿炮火,把关城轰开,杀将进去,明军可破,林毅可擒。

    因此根本不用商议,直接出兵就行。这当然是满达海、岳乐等人极力主张的。

    对于对这种言论,多尔衮,豪格,吴三桂和孔有德等人摇头,他们不是太同意,因为他们觉得事情完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些小年轻太过嚣张狂妄了,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不知道明军的厉害,因为这些人以前比他们还狂妄,现在吃过亏都老实了。

    多尔衮想听听吴三桂的意见,毕竟他曾是大明倚仗的重臣。

    吴三桂总结说,上一次山海关大战的失败主要是两点,一是因为明军的突袭,他们在猝不及防而且疲惫的情况下仓促应战。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林毅手下有一支火枪营,用的全都是新式的火枪,与老式的火铳鸟铳三眼铳,不同的是,这种火枪根本不需要点火,举枪瞄准就能射击,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吴三桂说完,恭顺王孔有德不住的点头,非常赞同吴三桂所说,因为他深有体会。

    他回忆说,当天晚上他正在厮杀,马快刀急的他一连砍翻了多名明军,这是火光中有一个明军举枪向他瞄准。孔有德仗着自己马快刀疾,摧马抡刀就冲了过去,认为对方枪打不响的情况下就能把明军一刀劈于马下。

    结果我完全错了,对方一举枪枪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