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末去当兵 >

第126部分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126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末去当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毅接过来也没看,背着手来回踱了几步,“传我的命令,从本月开始每人每个月加发里粮饷20%;另外每月增加伙食开支1000两银子,用于改善将士们的膳食,这些银子我个人来出。”

    王健知道林毅用的是什么招,因为现在兵荒马乱的,这些兵将大都是吃粮当兵,给他们增发粮饷,让他们吃饱吃好,苦一点累一点,也会拴住他们的心。

    但是王建摇头道:“大人高义,可这个数目可不小,因为现在我们兵将多了,按大人所说这样算来,每个月至少需要大人出纹银2000两,大人的积蓄恐怕支撑不了几个月的。”

    林毅道:“能撑几个月算几个月吧,要是不出林某所料的话,朝廷的奖赏应该快下来了,到时候又能支撑一阵子,用不了一年,这些兵将你赶他们,他们都不会走的。”

    果然加粮加饷之后,这些新来的3000兵将的怒怨渐渐消失了。又一个月过去了,不要说士兵哗变,连一个逃兵都没有出现,而且这3000新来的兵将,军纪和整体水平大有改观。

    林毅很是满意,觉得这几千两银子花得值。

    正在这时,天使官到了。此人名叫郑崇俭,官拜兵部侍郎,拿着朝廷的圣旨,赶着大车小辆,上装的是御酒御肉和赏银。总兵大人刘肇基陪着来的,林毅喜出望外,赶紧下关城迎接。

    先是给天使官见礼,郑崇俭现在是兵部侍郎,比刘肇基和林毅的官儿大可大多了。

    对郑崇俭此人,林毅也有了解,这也是明朝末年的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物。曾经很得崇祯的信任,历任河南推官,陕西右参政,右俭兼都御史,做过陕西三边总督,在四川打败过张献忠,取得了玛瑙山大捷,但那是他人生的顶峰,后来杨嗣昌畏罪自杀,有人弹劾他用兵不当被崇祯皇帝杀掉了,抛尸于市。

    现在郑崇俭正处于人生的得志时期,正处于上升阶段,关键是他怀中有圣旨,这是代表皇上来的。

    刘肇基和林毅赶紧排摆香案跪倒接旨,这是给他们两个人下的旨意。

    郑崇俭大声宣读旨意,林毅听完始料未及,这才知道朝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168章 太浅薄了() 
崇祯皇帝来了这道旨意,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犒赏刘肇基和林毅。两个月前林毅只带800勇士大破大清伪肃亲王豪格的80000大军;刘肇基这个奏折,传到了兵部,兵部又交给了内阁,通过司礼监然后又传到了皇上那里,大明朝野再次震动,崇祯皇帝龙颜大悦。

    林毅的功劳还不止于此,先后策反了八个蒙古部落,把他们从大清的那一边拉回了大明这一边,战略意义更为重大,北部边疆地区多了一道屏障,而且还是林毅自己掏腰包,打开了这些蒙古部落的大门,崇祯皇帝感念其忠勇,数功累加,擢升林毅为密云总兵。

    这是林毅没有料到的,一年之内从副将又弄成了总兵,从他穿越过来到现在,还不满三年的时间,就由一个边军小兵,成为朝廷依仗的总兵大人,密云这几年因为满清鞑子屡次从这边入侵,在大明的地位一直攀升,现在成为朝廷所倚仗的边北重镇,密云总兵论职级也是堂堂的正二品武官了,封疆大吏,相当于后世某地的军区或者军分区司令员,对林毅来说这种升迁绝对是火箭速度。

    但是密云地区不可能有两个总兵,这就意味着刘肇基要升迁了,林毅静静的听着,郑崇俭继续宣读旨意,补偿林毅白银20000两,奖赏林毅白银5000两。

    念到此处旨意的时候,郑崇俭暂停了一下,还小声地对林毅解释了几句,说这是圣意,大明朝内外交困,国库穷困潦倒,点滴雨露皆是隆恩。

    其实不解释林毅也知道,大明朝廷真的是没钱了,否则堂堂的大明皇上,奖赏如此勋臣,5000两银子怎么拿得出手?国库内帑如果要有钱,死了都要面子的崇祯皇帝绝对不止出这个数,太掉他大国天子的身价了。

    郑崇俭还说,林毅这趟蒙古之行,功在千秋,泽被后世,很快奉旨的吴牲吴大人就会出使蒙古那八个部落,代表大明朝廷正式跟这些蒙古部落签订结盟协议。

    林毅对圣旨磕头,感念皇恩浩荡。

    这道旨意的第二层意思,是褒扬刘肇基统兵有方,指挥得当,战绩非凡,也是累功并加,擢升其为永平都督,提升两级俸禄,统辖永平府,迁西,渔阳,遵化四地军务。

    明末,这四地除了渔阳之外,都是永平府下属的州县。明末时期永平府所辖的地方非常大,包括秦皇岛大部,唐山大部和辽阳西的部分地区。

    因此刘肇基的这次提升相当于一个小总督。

    刘肇基赶紧磕头,再次谢恩。旨意宣读完之后,刘肇基传令,摆下酒宴,款待天使官。

    酒席宴前,刘肇基和林毅从郑崇俭口中得到朝廷的很多消息,不禁感叹,这几个月朝野的变化太大了,因为这段时间里林毅驻守边塞,有几个月还在塞外的蒙古地区,大明朝沧海桑田,关外消息闭塞,林毅现在才知道详细。

    现在的兵部尚书仍然是杨嗣昌,陈新甲只当了三个月的兵部尚书便挂了个虚职,以督师的身份下去挂职锻炼去了。

    要说陈新甲的确有些本事,也有一番作为。一上任就给崇祯皇帝提了不少积极的建议和意见,企图重振大明,如加紧修边练兵,改革军制,铸练火器,大力反腐,等等,崇祯皇帝也都采纳了。

    但是好景不长,弹劾陈尚书的人纷至沓来。首先是顺天府巡按刘呈瑞弹劾陈新甲逗留不前,干扰作战。紧接着是兵科给事中戴明说弹劾陈新甲用人不明,偏听偏信。接下来陈新甲部将又发生了哗变,崇祯皇帝终于不能容忍了,更为关键的是,杨嗣昌下狱之后,他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进度缓慢,成效显著下降,总理熊文灿剿贼也不理想。

    崇祯皇帝立即作出决定,让陈新甲挂个兵部尚书的虚衔,以督师的身份,给了他一把尚方宝剑,让他下去督师平乱去了。

    崇祯皇帝又把在狱中的杨嗣昌提溜出来,让他官复原职,仍然推行他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计划,全力剿贼。

    杨嗣昌了解了情况之后,不敢在京师呆着了,必须得下去督师,他知道,别看崇祯皇帝,现在又重新启用了他,这未必是好事。如果剿贼再次失利,崇祯皇帝会毫不留情的再把它投入监狱,甚至直接杀掉,他对这位狐性多疑,刚愎自用的主子太了解了。

    崇贞皇帝准奏,又赐给了他一把尚方宝剑,反正崇祯皇帝的宝剑多,随便拿一把就是尚方剑,以至于这几年兵部尚书更替频繁,尚方宝剑满天飞。

    杨嗣昌亲自督师,带着洪承,畴孙传庭,还有熊文灿,调集天下兵马,重点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去了,惊世之中兵部尚书又换了一个人,就是傅宗龙。

    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外加一个熊文灿,这一战略组合太厉害了,几个月后,张献忠终于战败投降了,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李自成也是连吃败仗,最后在潼关南原遭到埋伏,全军覆没,仅剩下18骑逃往商洛山中,其他的几大家起义军被官军打的烟消云散,偃旗息鼓,噤若寒蝉,只能天天潜水度日。杨嗣昌班师回朝,崇祯皇帝终于露出了笑脸。

    但是崇祯皇帝的笑脸并不灿烂,笑容的背后还有很多愁苦和担忧,因为流贼虽然平的差不多了,但是边患并未消除。一年之内,皇太极兵分两路犯兵长城边境,豪格亲自出马兵困翁牛特,其实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这些都被林毅所粉碎,但是以崇祯皇帝对皇太极的了解,他们肯定还会变本加厉,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南侵。

    因此崇祯皇帝仍然彻夜难眠,这时边关传来消息,清军在义州大规模屯兵,皇太极亲临,因为义州离锦州很近,在锦州的西北部,清军在这里屯聚重兵,其用意不言而喻。

    现在皮岛也被清军拿下了,蒙古和朝鲜也都化敌为友,皇太极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清军大规模南下的战意更浓了。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不得不做两手准备。第一立即调集精兵强将守卫京畿。现在明末的三大军,宁远军在关宁防线当然不能动,天雄军也因为卢像升的下野名存实亡,现在就剩下一个秦军,而且孙传庭剿匪刚刚立下大功。

    因此崇祯皇帝就把孙传庭的秦军从剿灭流贼的前线调到了京畿附近,并且打算亲自召见他。

    同时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调任刘肇基驻守永平,让林毅守密云,虎大为守宣府,王朴守大同,擢吴三桂为宁远总兵,马克为山海关总兵。

    但就在崇祯皇帝要亲自召见孙传庭的时候,杨嗣昌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是主和派的典型代表,对满清鞑子,他认为宜和不以宜战,阻挠崇祯皇帝召见杨孙传庭,因为孙传庭跟卢像升一样也是主战派,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只召见了杨嗣昌,消息传到孙传庭的耳朵里,孙传庭大为不悦,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从此孙传庭与杨嗣昌也有了隔阂。

    崇祯皇帝的第二手准备就是与大清议和,当然这得暗中,在绝密的情况下,悄悄地进行。否则消息传出去,他堂堂的大明帝王,竟然打算要与北方的边夷和谈,成何体统,颜面何在?

    在这种情况下,巡抚辽东的方一藻进京了,言说曾经到锦州试探过皇太极的底线,只要大明朝愿意议和,皇太极非常乐意接受议和,协议达成之后愿意立即退兵辽东。

    郑崇俭在酒席宴上,也没把刘肇基和林毅当外人,这是皇上倚重的守边大将,当然是朝廷的心腹爱将,要不然也不会命他亲自来传旨,升赏力度这么大,因此这位兵部侍郎毫不隐瞒的把这些事情讲了一遍。

    林毅一边听,一边与后世的历史记载进行对照,基本上能够对上号,大概的主线就是这样。

    刘肇基听完不无担忧道:“郑大人,满清鞑子一向骄狂彪悍,和谈恐怕未必会奏效。”

    “嘘,这件事千万不敢乱说,杨阁老极力斡旋,相必会有效果的,如果能够达成协议,满清鞑子退兵了,从此和睦相处,老百姓免受了战乱之苦,岂不更好?”

    “大人说的是,但愿如此。”刘肇基不再多说了。

    林毅心中冷冷一笑,浅薄太浅薄了,想跟皇太极和谈,无异于与虎谋皮,除非崇祯皇帝把龙椅让给他,否则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第169章 奉旨剿贼() 
传旨官郑崇俭宣读完旨意之后,把银子留下,在密云呆了两天,回京复命。

    刘肇基也得即刻上任了,但是永平府缺兵少将,兵员严重不足,身为都督的刘肇基当然不能光杆司令一个人到永平赴任,最后和林毅商议之后他带走了5000兵将。

    也就是说现在密云一带连守长城关城的兵将,总共有7000人马,归林毅调度指挥。

    林毅知道做为一个总兵,能统率7000兵将也算不少了,尤其是在这明末乱世,兵员减少的厉害。很多总兵官手下人马听起来都不少,但大都有水分,他们为了吃空饷,骗取朝廷的粮饷,而林毅的七千人马是实数。

    林毅现在是总兵了,不止是兵将多了2000,辖区也大多了,除了长城上的两个关城200里防线之外,还有密云城。

    但是林毅还是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练兵上,经过这两个月的严格训练,原来的5000人马已经进入了状态。现在又多了2000,但是这2000人现在也不是刚刚调过来时的样子了,刘肇基治军严明也是出了名的,在林毅在长城上练兵的这两个月期间,刘肇基也没闲着,也在整训兵马。

    现在林毅让他们兵合一处,按照他的那一套开展训练。

    时光如梭,一晃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也就是到了公元1639年的夏天。

    经过这一年的训练,林毅的7000人马战斗力与原来相比有了一个飞升。

    但是这7000人马的战力现在还是不在一个层次上,林毅原来的那2000班底,也就是关宁军和天雄军的组合,本来他们的战斗力就很强,现在又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无论是集体冲锋,还是单兵作战,还是火器的使用,都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剩下的这5000人,基本上在一个层次上,这是崇祯皇帝从外地给他调过来的1万人马中的5000,这一年来军纪大有改观,战力也有了提升,但是与林毅那2000老班底的人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林毅把战斗力最强的2000人马编为标营,剩下的5000人马编为新训营。

    当然这一年来,变化最大的当属女营。

    别看算上小颖和哲哲他们这一营总共他们才56个人,但是他们哪一个现在都不是弱女子了,包括那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