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大宋 >

第48部分

水浒大宋-第48部分

小说: 水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此话怎讲?”

    石秀絮絮叨叨地把阳谷县里张林带着武大郎发家致富,后武松为兄报仇杀死西门庆后吃官司,张林打点官场关系,赠钱践行,帮武大郎料理后事的过程说了一遍。连杀阳谷县张主薄的事情,也顺带提了一嘴。

    刘唐听得心生佩服,抱拳道:“张老爷果然如信上所说,也是条仗义好汉。”

    张林心说不敢当不敢当,面上还是恬不知耻地受了一番吹捧,忽然心思电转地道:“那这番你就一个人下山奔波?”

    “正是。”

    “林教头的家眷老家邯郸,地处河北西路呢,离这里四五百里路。而宋公明所在的沧州却是地处河北东路的东北方,少说一千里路。你一个人从西往东地往返,还得带人赶回路,得走到什么时候?”

    石秀心里大概算了下路程,皱眉道:“这都十月多了,冬天里大雪封山,路不好走,哥哥只怕年节过后二三月份才能回到梁山去。”

    刘唐苦笑道:“谁说不是呢,只是现在梁山属多事之秋。去年咱们劫了梁中书送给蔡太师的生辰纲后,朝廷里的高太尉声言正要秣兵历马地对付我们,头领们都在练喽啰们练兵,实在抽不出人手。”

    听到梁山贼伙被朝廷针对,张林心下暗叫一声好,嘴里却诚恳地道:“若是好汉信得过,便由我派人去接林教头的家眷,年前应该能接到乡里来。我再派个人跟着你去找宋公明,一起接到大王乡里过年。等过了年,再一起送去梁山不迟。”

    刘唐听了意动,只是面上犹豫起来。

    石秀仰慕“及时雨宋江”已久,在旁急道:“哥哥你还犹豫什么,难道还信不过我和二爷?大家接来后,一起在大王乡里过年守岁,吃酒赏灯,岂不快活?”

    刘唐这才喏喏应了。

    张林立刻唤来小厮,派人连夜去通知马桥镇上的郑天寿和堂邑县的曹宝回来,问刘唐要来林冲家眷的老家地址,准备把事情交付给他二人。

    至于镖行分铺的事,由副队长暂管接手就行。

    晚间喝到尽兴,已经是深夜时分,石秀和刘唐二人久别重逢,喝得酩酊大醉。

    张林却劝酒多,酒水入肚少,连喝了几碗醒酒汤后才感觉清爽起来。

    这晚是在潘金莲院里睡,免不了妇人要问一些武松的事情,又说到张林结交梁山贼伙会不会引火烧身的担忧。

    张林在妇人浑圆的臀部上拍了一记,呵呵笑道:“妇道人家没点见识,这些事你听到就算了,少往里参合,更别到处去乱说!我自有打算。”

    潘金莲噘嘴撒娇道:“奴家也是担心老爷受到牵累嘛。”

    “闭嘴,睡觉!”张林探头,把火烛吹灭,把妇人往怀里一搂,夹着对方温润的大长腿安然入梦乡。

    一夜无话。

    第二天,郑天寿在上午就回到了大王乡,而曹宝分管的堂邑县好几十里路,下午时分才到。

    张林把他们二人叫进内厅里当着刘唐的面叮嘱一番,把郑天寿派去邯郸接林冲的家眷,叫曹宝跟刘唐一起快马赶路去沧州,争取在年前把人都集合到大王乡里过节。

    路上花费当然是张老爷一手包办,毫不吝啬地几百两银子撒出去,让刘唐彻底放下心来,准备隔天早晨就出发上路。

    第三天一大早,张林让石秀作陪,请三人吃了一顿践行酒,好言嘱咐一番安全,才让他们开拔出发。

    等刘唐走了,石秀去打理镖行分铺后,张林回到宅院内院里才忍不住使劲双手拍了一巴掌,兴奋之意溢于言表,毫不掩饰内心的开心。

    他此番如此款待刘唐,一是给梁山团伙留下一个“同道不同路”的好印象,二个就是为将来挖梁山墙角做准备。

    把林冲,武松,宋江等人布施下恩情,只要梁山将来一旦出现什么意外,那么这伙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跳槽到他这边,而不用背负脚踏两条船的恶名。

    换句话说,将来宋江接收朝廷诏安的时候不得人心,他张林若在梁山里把水搞混了,暗地里给宋江泼点污水。那么将有很大一批人才“弃暗投明”,转投到他的门下效力。

    说的再市侩一些,假若张林在偷偷发育的过程中遇到什么不可抗力的因素,被迫落草造反了。那他也能顺理成章地入伙梁山,能坐上的交椅位置绝对不低。

    有句话怎么说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啊。

第93章 王婆投奔() 
送走郑天寿、刘唐和曹宝等人后,张林返回大王乡里,迎着修建平坦的乡道策马奔腾中,正好瞅见一辆驴车慢悠悠地晃过来。

    他打了个眼色,身旁的柳二忙提着马缰挨过去,喝道:“我家保正在此,前面车里的是什么人?”

    赶驴车的中年粗汉慌忙把车架勒停在路边,跳下来跪拜道:“小人孙德旺见过保正老爷,车里的客人是从县城里来找老爷您的。”

    张林也未下马,凑近驴车右手边,见到冷不丁从车帘里探出一个脑袋,他不禁失声叫道:“王干娘!?”

    那脑袋的主人正是三四个月未见的王婆子,只见她满脸褶皱中夹着欢笑,哎呦地道:“老身可算找到张小哥了。”

    张林下马把她请下来,问道:“王干娘身体可好?”

    “好,好好。唉,就是许久没见到张小哥,这心里啊踏实不了。这不,听到小哥你到莘县里开了偌大家业,婆子我也想跟着您继续做点小买卖呢。”

    张林呵呵一笑,想了想道:“行,你做事也算麻利,想留就留吧,那你阳谷县里的家怎么办?”

    王婆子叹气道:“老身那不成器的混账儿子从淮上回来了,一事无成,穷迫潦倒。老身也是倒了八辈子大霉,没办法,只能来求张小哥看在咱俩家的情面上,能指点他一条出路。”

    这婆子好歹给自己保过媒纳过妾,也算得上是知根知底,使唤做事还算顺手。张林便点头留了她下来,叫她回去和儿子一起搬家回来。

    哪知王婆子死活不肯先回去,只托赶车人回去传信,给了二两五钱银子辛苦费。

    张林只德依了她,将婆子安排在大宅后院里住下,帮着管管内宅的事情。

    这婆子到了大王乡里的新宅后,参观了一圈,止不住地赞叹,满口夸赞张林多有本事,潘金莲和陶红云多有福气,见着人都笑呵呵地打招呼,很是自来熟。

    从王婆嘴里得知,她儿子二十七八岁年纪,唤作王潮,在淮上白混了几年。

    淮上属后世的安徽一带,张林以后要把买卖南下开办,南京金陵府的石秀和这个王潮都可以派遣过去。

    不过此人能不能大用,还得看这人品行和能力具体如何,倒不急在一时。

    张林把王婆甩给潘金莲照应,自己落得个清静,去乡后临山的训练场巡视了一圈后,看着操练着的闲汉们,忽然想到了曾经许诺给石秀找婆娘的事情。

    眼下王婆子来了,倒是可以把这事交给她办。

    现在他布行的衣料作坊里的女红已经超过了四十人,都是附近乡镇的妇人,其中有婚配的多,未婚未嫁的也不少,倒是可以肥水不流外人田。

    按照后世的规格而言,报喜鸟布行已经算是中小型的企业了。而镖行则类似于快递货运的初期版本,相当于最早的“托运站”连锁形式,规模从一开始的起步就不小。

    镖行目前分布在博州各地的“剿匪”策略,表面上是清扫沿途货运道途,实际上也含带着一层练兵练胆和锻炼底层组织协调能力的目的。

    等镖行正式顺利地运营起来,那么谷丰食行和报喜鸟布行的实体商铺就可以围绕镖行分铺进行扩张,形成稳定资金供应链。

    比如说,有客人在药家镇要托运一批货到马桥镇,镖队按规定的要求和时间送货,这期间是需要经过许多转手站点。在这些站点就可以开设布铺和食铺形成消费中心,带动其他产业。而货物到达终点后,镖队需要返回,若没有客人的买卖托运,便可以携带自家的货物返回其他站点。

    这样,就形成一整条产业链,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回返资源浪费”,又可以降低自家布行和食行的人力成本消耗。

    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人事关系处理和货物调运周转的组织协调工作。

    张林的目的,就是想把这一批人通过实际操作锻炼起来,作为将来商业帝国的上中层管理干部来培养。

    说来简单,他即便拥有这些思维理念,想要实现出来也很艰难。要怪,只能怪他穿越的身份和点位不好,要是弄个皇室子弟或者像大理国那样的偏角一隅多好。

    有的没的想了一通,张林意味索然地回到大宅院里,百无聊奈地躺在摇椅上晒太阳。

    十月秋季,秋风萧瑟,日头虽然红火,但空气中的冷风却悄然无息地吹起来。

    “老爷,小心受凉。”

    不知何时,女人盈盈话语在耳边响起,随即一件狐裘皮袍轻轻地搭在他的身上,一阵脂粉香随风拂来。

    张林扭头一瞧,笑道:“大老爷们哪里有这么娇贵?”

    陶红云在他身边施施然坐下,柔声道:“老爷如今不比当初了,这一大家子可都指望着您呢,可得保重好身体。”

    “呵,好。你今天怎么没去衣料作坊?”

    “现在作坊里的女工都知道怎么做的,不用奴家日日盯紧,再说有许娘子在监督着,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张林拍拍她小手,夸道:“就是应该这样去做,多提拔一些有上进心的人,笼络住她们做事,这样我们才能轻松点。对了,金莲人呢?”

    陶红云握住男人的粗厚手掌,笑道:“姐姐跟林老叔去俎店乡里了,看一看那边的几块地。”

    “又去了,现在定下多少地了?”

    “十八里铺乡、俎店乡、王奉乡、柿子园镇等地加在一起,有三五百亩地吧,具体多少奴家倒是不清楚。”

    张林在摇椅手把上点了点,吩咐道:“你回头去找林老叔,让他去附近乡镇里找几个养猪羊马驴鸡鸭鹅鱼比较擅长的人过来帮闲,畜牧种尽快联系好卖家,只要种好,价格不是问题。咱们要的数量比较大,可以多去附近县乡里跑跑。”

    “嗯。”

    “哦对了,你爹还是不肯过来?”

    “是呢,奴家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张林呵呵一笑,道:“你金莲姐姐的娘亲也是不肯来,不来就罢了,自古嫁女随夫,自成一家,也没有岳丈岳母上门过活的道理不是。将来我这大宅里生出些小子,过了十八岁也要都给撵出去自力更生,早点独立成家。”

    陶红云嗔道:“现下一男半女都还没有,老爷就会说笑,想那么远。”

    “那咱们晚上努力点。”

    “老爷!”陶红云按住男人伸进自己裙摆里的作怪大手,慌张东张西望,羞涩道:“大白天呢,讨厌。”

    正合翠梅丫头前来通报,推进院门里瞧见这一幕,也不敢作声,只是低着头走进几步。

    “老爷,清河县里的高员外叫人送了个信匣来。”

    “哦,人呢?”

    “送完就走了,老爷可要我喊人把他叫回来。”

    “不用了,你下去吧。”张林接过信匣,摆了摆手。

    翠梅欠身后退,慌忙逃走。

    自家老爷和两位娘子白日宣淫的事情被她撞见过好几次,虽然早已见怪不怪,但毕竟还是比较紧张的。她豆蔻年华,已是有些了解了男女之事。

    每次看见改名成翠梅的翠玲,张林都心有感触地会想到曾经那个用手和腿服侍过他的瓶花小丫头,不知道现在是死是活,在受着什么苦罪。

第94章 高员外好心办坏事() 
高员外只是个纯粹的买卖人,见风使舵,见缝插针,受利益驱使。

    在阳谷县时,他先是满心欢喜地接手西门庆的产业,最后发现不对劲就断尾逃走,去了清河县里巴结吴千户,重开炉灶。

    对于张林而言,这个胖子算不上好与坏,不过是个能聊得上话的人罢了。

    他回到房间后打开信匣,取出书信看起来,信上先是絮叨一番许久未见的寒暄话,而后提到一件事让张林眉头紧凑起来。

    高员外说他在清河县里找到一个名叫张觉的老头,是县里头有头有脸的大户,三十年前曾从阳谷县里搬迁来此,让张林来认亲。

    这个消息戳到了张林的软肋,他化当初名张临混入北宋社会,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如今他财力雄厚,在莘县虎踞一方,自然不需要再去找身份上的掩护。

    若他去认亲这个张大户,万一露出马脚,那就是大麻烦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便宜爹”张醒的家书是放在描金信匣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