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大宋 >

第33部分

水浒大宋-第33部分

小说: 水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既然决心要组建私人武装,那么地理位置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显然,水泊梁山暂时没戏。

    他之所以把新的基地设在莘县,是因为此处正好位于河北东路和京东西路的交界处,离清河县三百余里,离阳谷县也差不多距离。而且莘县面东南方位,有一座方圆数百里的“巨羊山”。

    可以说,巨羊山其实才是张林将要打造的实际基地,他实地去考察过,只要封住山口,没有数千兵马别想冲进来。就算小股兵马在林子里绕,也不过是塞牙缝而已。

    以巨羊山为点,渗透进水泊梁山,以镖行为渠道把势力扩展出去,这就是他下一步的计划。

    他经过这一次官贼勾结,实在是感受到缺乏安全感。

    有一支私人武装在手,将来某一天,说不定能占据一方,割地为王。

    甚至问鼎九五之尊。

    反正北宋快完蛋了,趁这个机会,不给自己捞足本钱实在是说不过去。

    好吧,想的有点远,眼下还是要将镖行先开拓出去。

    他从布行和食行的经验中汲取教训,知道但凡新开一个行当,必须得本钱雄厚,先下手为强。

    后世的“山寨”有多强,这北宋时代的模仿抄袭也丝毫不差。

    早先他做肉夹馍的时候,才开了十余天,盗版“肉夹馍”就有人模仿了。后来推出了煎饼和狮子楼的火锅,也是迅速地被人抄袭了菜式,连经营模式都有学有样。

    不过,别人再抄袭,也只能跟在他张二爷的屁股后面走,他脑子里的具体运营思路,例如“连锁模式”“顺风网点模式”,可不是这时代的商人能想出来的。

    加上从药家镇莫掌柜那里弄来的两千两银子,他目前手上可以动用的资金有将近八千两银子。莘县那边要恢复布行运营,至少需要两千两打底。官面上的打点,再去掉小一千两上下。

    此外,还得留三千两用来招纳人手,一开始就得把镖行做大点,防止跟风者恶意竞争。

    再算上这其中比如搬迁费,安家费等杂七杂八的花销,他手头还是比较拮据的。而且一开始,镖行肯定是入不敷出的,得布行去养,他已经有了准备。

    万事开头难,只要能形成稳定的流水账,他才能把地基打的夯实。

    房间中,潘金莲在昏睡中梦呓了一句什么,含糊不清的声音,把陷入沉思中的张林勾回神。他伸手把女人身上的褥子掖了掖,替她理顺一下贴在额头上的汗津津的秀发。

    女人小产,很伤身体。而潘金莲这种还不是自然的流产,是属于因外力导致的早期流产,更是伤身伤神。

    张林自己对失去一个孩子很是心痛,但还没到失去理智的程度,毕竟年轻,将来还能再造。可对潘金莲就不一样了,孩子与她的命运紧紧相连,古代说的“母凭子贵”可不是玩笑话。

    他可以理解到潘金莲的心思,有了孩子后,她的地位才能稳固下来,将来在众多妻妾中才有一席之地。毕竟她的年纪比张林大三岁,总有种“人老珠黄”的危机感。

    睡梦之中,潘金莲似乎是梦到了什么,嘴里稀里糊涂地说了一连串让人听不懂的低语呢喃。张林附耳听了一阵,只得无奈地叹口气。

    房门吱嘎一声推开少许缝隙,陶红云在门外小声喊道:“老爷。”

    张林随即走出房门到门外,问道:“什么事?”

    “廖县尉又叫人来请你过府一叙。”

    “是去他家宅院还是去县衙?”

    “是去县前牌坊街上的宅院。”

    张林冷笑道:“不去,就说我病还没好,等三五天再说。”

    陶红云应了一声,又低声道:“老爷,我爹爹还不知道要搬走的事呢。”

    张林重重地哼了一声,不客气地道:“你要是敢把搬迁的消息告诉他,就给我自觉点滚出家门,你爹那张大嘴巴,什么事能藏得住?等我到了莘县,自然会安排人来接他,到时他想走就走,想留就留。记住,你现在是叫张二娘子,不是叫陶三娘子了!”

    陶红云泫然欲泣,委屈地道:“是,奴家记住了。”

第64章 新天地() 
县前牌坊街的张家大宅,入夜,夜沉如水。

    内厅中的小桌上,三个人几壶酒,几样精致小菜,把酒言欢,气氛不错。

    廖县尉苦笑道:“一连叫了他三次,次次都借口抱病在身,还真是铁了心要跟我们断绝了啊。”

    陈押司嗤笑一声,嘿然道:“张二郎是何等聪明人,岂能猜不到山贼是谁唆使的?要我说,两位哥哥就不该手软放他一马,依小弟看,迟早养虎为患。”

    “唔,押司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要不再叫马大虫走一趟?”

    话音刚落,张主薄就挥手道:“不行,这刚递了公报文书,要是再让他们立刻下山,那就是给我们自己惹麻烦了,对上面没法交代,陈知县那里也不好说。”

    “那就干耗着?”

    张主薄沉吟少许,呵呵道:“眼下他的房宅商铺都没人敢接手,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就这样耗着他,早晚要服软的。”

    县尉哂笑道:“那他要是跑呢?”

    “跑?往哪跑?这么多家当,少说值得四千两银子,他这一跑,身家缩水一大半,这一年的辛苦就算打水漂了。”

    陈押司阴笑道:“两位哥哥不要小瞧了张二郎啊,他可是只用一年时间,能从十两银子本钱赚到如今身家的人才。他手里至少三千两本钱,想东山再起也不是难事。”

    张主薄沉思片刻,叹声道:“我也不想逼他,只是要入手布行总账而已,没想到他反应这么大。从前看他待人处事圆滑的很,却没想到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

    廖县尉道:“现在说这些都迟了,我叫人去莘县查了查,张二郎已经在莘县的大王乡把新染坊和衣料作坊都建起来了,还买了靠近巨羊山的好大一块荒地,不知道要做什么。”

    气氛为之一沉。

    少许,陈押司问道:“哥哥们那边可有熟人?”

    廖县尉摇头,缓声道:“咱们的关系都在京东西路,虽然阳谷县离着莘县不远,但毕竟是两个官场地域,不好操办。再说,张二郎上上下下都使了银子,听说还在大王乡买了个保正呢。”

    “呵,呵,张保正!”张主薄莞尔一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吐着酒气道:“没关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要走,咱们也拦不住。只不过,他这价值四千两的家宅商铺就别想带走了。”

    廖县尉又补充着笑道:“还有,到了九月份,朝廷对监囚‘劳动改造’的赏赐文书就会从东平府下发到县里面。到时候,看他要不要来拿!”

    “呵呵,呵呵,有趣,有趣!”

    三人说罢,一阵哈哈大笑,好似要等着看什么好戏似的,脸上尽都是玩味之色。

    六七天后,刚过了七月中旬。

    石秀身上的刀伤已是都结疤了,虽然不能动武使刀,但行动上已无大碍。只是潘金莲因为外力导致流产,调养下还是虚弱的很,精神也有点萎靡,时不时地就会念叨未出世孩儿的悲伤话。

    张林听在耳里,更是心里窝火,眼下他立足未稳,被人像撵狗一样轰出阳谷县。

    他不好对潘金莲和石秀等人宣泄怒火,便只能自怨自艾,碰到陶红云,因为她爹陶大嘴的事情便会喝骂两句。

    陶红云被山贼冲宅时候占了些手上便宜,本来就心里郁气纠结,又因为自己爹爹的事情被张林喝骂,成天脸上愁云惨淡,见谁都是一副小心翼翼生怕被逐出家门的可怜模样,哪里还有当初自信的英气神气?

    张林知道自己脾气不该发在她身上,但又往往控制不住,暗道这样下去不行,得赶紧换个新环境,不然潘金莲和陶红云都得疯掉。

    七月十六这一晚,月夜无云,下着小雨。

    早已布置多天的撤离计划已经是准备就绪,等到三更时分,张宅里的家眷们收拾东西上马车,静悄悄地上了西湖乡外的山路后,才放快了速度。

    宅院里的小厮和丫头们都被张林集中到一处,傍晚的时候才把搬迁的消息告知,想走的跟着走。不想走的就地遣散,发两份月钱回家,典身契当场烧掉,也不需要他们再给钱。

    连上三个愿意跟着走的丫头和两个小厮,八个染坊伙计,还有石秀、曹宝、金大升三人,加上张林和潘金莲、陶红云,一行小二十人举家夜行。在山口浩浩荡荡汇聚了四五辆马车,一二十匹马,前往莘县。

    一路上,重伤未愈的石秀带着伙计们骑马在前后护送,陶红云留在潘金莲马车中照料服侍。

    张林则一会儿在马车上休息,一会儿下车骑马前后奔走,回望渐去渐远的阳谷县,心里说不出的感慨。

    再过一个月,便是他来到北宋时代的整一年,融入之余,也多了一份对这昏暗时代的理解。官场如此昏聩剥削,难怪北宋该当灭亡。

    他的布衣身份虽然挂上了下班抵应的官衔,但朝廷的封赏文告还没下达,就算拿到文告也没多大屁用。他连个阳谷县的官吏都玩不过,所以就把混官场的路放弃了,安安心心地以钱开道罢了。

    在大王乡里花钱弄了个保正当当,也不过是明面上好管束自己的地盘,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马蹄声声,从第一天入夜后的三更,一直走到第四天的晌午,他们一行二十余人才是到达莘县大王乡。

    乡道口。

    王掌柜和孙掌柜早已守候在村口,迎着车队,喊道:“二爷,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

    张林下了马背,一脸倦态地问道:“染坊和衣料作坊的帮工都找好了没有?”

    孙掌柜道:“何止招好,已经开工了,不算药家镇的订单,王掌柜这边的订单就足够我们下半年忙活的。”

    “哦?”张林对王掌柜笑道:“果然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做的好。还是跟阳谷县一样的操作,先把县城周边的布铺吃下来,将我们的招牌名声打出去。”

    王掌柜应道:“二爷放心,小人明白的。”

    张林点点头,对身后车队挥了挥手:“都先进去安顿,早点歇着,明日再清理房屋。”

    他此刻身处村口,望着这偌大一片房屋乡村,以及村后山郁郁葱葱的林子,心思浮想联翩。

    这是属于他的地盘,将来,这里将作为他起家的基地啊!

    损失的,被人吞掉的,他要亲手抢回来!不但要连本带利,还要偿还他未出世孩儿的一笔血债!

    一时间,胸中豪气更多于郁气,对未来构思了一副长远蓝图。

第65章 打造利益链() 
宋代每户平均五六人,农村每十户为一保,设保长。每五十户设一大保,设大保长。每十大保(也就是五百户)设都保。

    大王乡原先只是个十户小保,田地都属于贫田,产不出什么粮食作物,因为乡里留守的就只有五六户人家,平常以打野砍柴为生。

    张林盘下了大王乡当上保正,并没有花费多少,他使钱阔绰大方,把莘县上上下下的官吏都梳理一遍,赢得了相当好感。

    此外,他还暗中约定,每年都会有一笔额外的钱孝敬这些地头蛇。

    当官为了什么?还不就是为了权利和钱财,古今中外都一样,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张林把这些官吏一开始就排除在自己的势力发展范围外,保持一个若离若离的姿态。凡是能用钱解决的事情,他向来不吝啬。但若有人要伸手捞过界,触及他的核心利益,那就没得谈了。

    到达大王乡是晌午,他睡了一觉后,已经是傍晚时分,立刻就把管事的属下全部叫在新宅正厅里开会,顺便开了一桌酒席。

    宴请王掌柜、孙掌柜、石秀、曹宝、金大升,和八个一批跟过来的原染坊伙计。

    席间,张林起身举杯,环视一圈,朗声道:“诸位跟着我张林从阳谷县来到这个破落的小乡村里重新打拼,我张某人感激不尽,先敬各位一杯酒,聊表谢意。”

    众人忙是起身举杯,嘴里嚷道:“二爷客气了,是您抬举小人们发财,岂敢贪功?”

    张林压压手,叫众人坐下,他依旧站着倒了第二杯酒,举杯大声道:“这第二杯酒,我要敬三郎和八位兄弟,感谢你们拔刀跟山贼拼命,护我宅院。”

    石秀和八个染坊伙计都起身道:“二爷说的哪里话,此乃小人们分内之事,没能护得周全,已经是万分内疚了。”

    张林喝尽杯中酒,再叫他们坐下,再倒一杯酒,笑道:“这第三杯酒,既是感谢王掌柜和孙掌柜的辛苦,也是庆祝我们乔迁之喜。诸位别看大王乡如今破烂不堪,我张林保证,不出一年,我就要把它小乡换大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