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大宋 >

第315部分

水浒大宋-第315部分

小说: 水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便是霸权主义,想怎么玩便怎么玩。

    相比之下,这个时代的高丽国远没有日本国忠诚,尤其是对金战争中,其中有不少参战的高丽人,这让得中华国民间大为不满。

    眼下金蒙已除,当是轮到高丽、日本二国,让海军锻炼锻炼,总不能舰船造出来只打打渔船,那太说不过去了。

    至于大理和李朝,由军部和外交总署去操作,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临近五月之时,微幅巡查的队伍从淮东之地进入山东地带,张林带着内阁三人组直奔曲阜而去,视察当地新汉学普及环境。

    结果是让他大为失望的,那些当地学校虽然按照规章制度招办学生,但就学者远不如南方环境,难怪北方士子在官场比例较低。

    “旧儒不除,国学难以为继!”张林对吴用恨声道:“朕优待他们,多以好言相劝,可这旧儒们顽固不堪,视入朝为官便是败坏德业,岂有此理!”

    “陛下息怒,此事当徐徐图之。”吴用道:“况且,孔儒并未有违法乱纪之举,冒然动刀,恐为不美。”

    “吴相所言极是,当从长计议。”陈良劝道:“陛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旧儒之地百万人丁,非是一朝一夕可以改之。依臣之见,儒门之事当交由儒门自办,朝中有许多新儒学子,该为陛下分忧。”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么?

    张林眯起眼,点了点头。

第596章 总督之位() 
无知不可怕,最怕是明知无知还要固执己见,以断头流血为光荣,博一个千古留名的名声。

    这批人,就是旧儒。

    拿这批人,杀也杀不得,说教也说不得,让人恼火之余又感无奈。

    倒不是张林一定要跟这群人为难,他们一边享受生产力提高后的丰富物质生活,一边在乡里乡间大放厥词批判新汉学数典忘祖,实在是不可忍。

    屈服专享经办此事的锦衣卫头头高友海前来进谏,待看到陛下脸上神色时心知肚明,立刻出了个骚主意。

    “陛下若是拿他们难办,倒不如开个恩典,让他们离开咱中华国去教化蕃邦。周边高丽、日本、琉球随他们去哪,所谓眼不见为净。”

    话音刚落,一向跟旧儒有间隙的吴用就大叫道:“妙!陛下,高中尉这法子好。如此一来,即可免去皮癣之痒,又可断绝后患。”

    “说的是,日本国内多有顽固旧儒唱和,倒是送了他们一个老大便宜。”陈良也笑道。

    “嗯,就照这么办。高友海,这事就交由你去做。但凡心向旧儒之辈,有一个算一个,俱都整理花名册,交由朕过目。切记,万不可滥用职权,亦不可漏网一人。”

    高友海大喜道:“是,遵旨!”

    张林不知道这样一来得把多少旧儒读书人强迁出国,怎么说也得大几千人。算上家眷,上万人都不一定。

    善念在他脑袋里转了一圈就散了,也罢,与其耗费心力跟这帮人口舌斗争,倒不如一干二净地撵出去。

    人搞出去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还得把传承至今的古书俱都翻译一遍,独尊儒术以来的儒门经典给封存起来,阻断其在市面流传。

    这件事看似繁复无比,但对他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他所要注意的就是把握好尺度,不可滥放权利波及到无辜人群。

    杀鸡儆猴嘛,把那几个号称读书人楷模的旧大儒给端掉就行。

    巡察队伍在山东一带逗留了二十余日,张林亲自参观了去岁灾后的重建和整顿工作,因为现阶段劳工充足,所以农业恢复还算顺利。

    整顿黄河的工程不是一两代人的事情,需要挖深河底和扩宽喝道,有些支流也需大力疏通,没有金蒙夏回鹘和外来劳工,很难短期见效。

    黄河奔流不息,涛声骇人,这时候还不像后世那般浑浊。“拦、排、放、调、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理方案,时间会让这条母亲河造福华夏。

    张林的主要目的还是查看下山东、天津、北津的工业带建设,这些地区虽然有港口,但内部城市是不对外开放的。其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将是工业发展的根基。

    只有地区富起来,造反搞事的人才会安分下去。

    原济南府,现济南市,一家煤炭冶铁厂中。

    “水力镗床、车床等等这些虽然技术成熟,但论生产效率远不及中原ii型蒸汽机,朕看,可以引进几台先试产。”

    “陛下,此举恐有技术外泄之险。毕竟远离京师,军旅照应不及。”

    张林拍拍镗床上的架子,沉思少许,道:“那就放在东平市,但凡蒸汽工业带,都需安排军马驻防。天津、青岛、威海、烟台等港口严加盘查,路引文牒只得延续百里之地。”

    “陛下,这般一来,大名府的军马就得东调。各项所需不是小数目。”

    “万儿八千人的调防能要多少钱?”张林道:“裁撤一批老兵充入警务司和安保团,另行安排驻军点。以后不光山东工业带这般做法,其余各地也如此做。”

    “现在国家外无威胁,养太多兵马是白白耗损,留足精锐,也好武器装备优先供应。就这么办吧!”

    “遵旨。”

    为了应付金蒙战役,中华国一向在扩兵造船,如今陆军总兵力不算警务和常备军方面都已突破了一百一十万人,很有必要缩减个二三十万。

    只要保持全国兵役制度,遇到战争时期,紧急动员的话,大军可以随时扩充出几百万出来。

    被精简裁撤掉的大多是盾枪兵、刀斧兵和战车兵,几乎占到现今军队体系的半数之多,如何安置这批老兵是个大问题。

    好在国家目前多处需求这些具有纪律性的老兵,几十万人还是很容易消化掉的,再者,这批老兵身上有一定积蓄,可以拓荒西北和西南贫瘠之地。

    财政因军费一直较为吃紧,皇家都不敢操办许多典礼,能省则省。皇宫里的嫔妃一年置换一套服饰,谁敢乱花钱,皇后扈三娘可不绕她。

    六月初,张林来到了原辽国南京道,现今的天津行省。陆军大臣贵武刚从北津回返,就被他的贵人找上了门。

    遥想当年他只是一个十五六岁南下讨活的流民少年,现如今已是二十六七的军部重臣,勋爵之辈。

    “细算下来,咱们也有四年未见了。”张林不无感慨地道:“自攻金起,你便驻守北地,你姐常是念叨你。”

    “陛下,臣不敢有负圣恩,不敢一日或忘陛下恩典。”贵武沉声道:“如今北地未平,臣只愿替您分忧。”

    张林笑笑,道:“你与赵长河昔日同出一门,一陆一海,均为柱国武将。如今外战不多,朕欲在海外权设总督之位,你可愿替朕出海坐镇?”

    “哪里?”

    “僧伽罗王国!目前海路已通,只差一员虎将。你当知晓,朕从无设王心思,总督是一个好去路。”

    贵武看着元武陛下闪烁的目光,忽而心里有点恍然,自己年龄太轻,若在立功下去恐有性命之忧。难怪恩师陈良一直在书信里提点自己,该放且放。

    这总督之位虽然换了个称呼,但看上去应该是类似于海外之王的位置,只是要受到朝廷中枢辖制,应该不单是自己一个人去。

    果然,只听元武陛下又笑道:“你乃武将,舞刀弄枪行,但说到治理民政尚是短处。朕在指派一人与你帮肘,如此文武才相得益彰。”

    “臣,遵旨。不知陛下何时出兵?”

    张林拍拍他肩膀道:“切莫着急,十数万人兵马总得先准备粮草军械,早则明年,迟则后年。”

    贵武问道:“臣去僧伽罗后,那陆军大臣?”

    “你觉得杨文广如何?”

    “臣赞同!”贵武咬了咬牙,不甘心地点了点头。

    “你还年轻,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张林道:“国防大臣尚且不到五十,他连任之期,也就是你总督任期。”

    贵武愣了愣,回过神来大声道:“臣,谢陛下恩典!”

    出此下策,非是张林之计,而是吴用的手笔。只因火器出现后,军事战争太过顺利,导致将官晋升太高,无功可赏,总不能还沿用封王封侯那一套。

    所以,只好拿一个总督位置出来,权当镀金的阶梯,是国防大臣的备选途径之一。就好比首相之位,必须要先去外交总署里任职一样。

第597章 大东北() 
后世的东三省是未来中华国工业之基础。

    张林着眼于后世的经验,以先北后南、先西后东的策略把国家资源有限倾斜在经济苦寒之地。反正东南地区位置优越,仅海路开通就能拉动发展,无需太多照顾。

    从天津入北津行省,再入辽东(后世沈阳)、长春、安兴三个行省,视察冬小麦开荒和垦种情况。莫要看任职此三省的都是些年轻官员,但吃苦耐劳,颇有政绩。

    东三省是在战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地区,把所有土地进行平整和重新分配,解决原先的散乱状况,进行集中管理和种植,效率比以往好很多。

    历代华夏大地上都是精细化耕种,这不是耕地不多的原因,而是官地太多,分到农民手中的太少,百姓为了养活自己和缴纳赋税不得不把多于的精力耗费在土地上。

    农政总署现在所制定的政策是把土地的量给提高起来,散田集成片田,将官地有效利用。

    就现有的耕地已足以养活国民,新垦耕地是为了适应将来的人口增涨以及对他国实行粮食入侵。

    一亿二千万人口的中华国,加上现有的科技和武装力量,已经是这个星球上当之无愧的超级强国了。

    张林带着内阁三位大臣最远踏足到海参崴半岛,圆了他后世少年时代的中国梦,当他踏上这片白山黑水的土地时,心情居然无比宁静。

    就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窗,迎着朝阳和暖风。

    迎着七月的海风,海参崴的天气还算明朗,只是晚上有些寒。张林站在海边眺望东南方向,沉思许久。

    吴用等人候在身后,忍不住问道:“陛下在想什么?”

    “朕在想,中华国未来的敌人是谁?来自哪里?你们能告诉朕吗?”

    林守成笑道:“陛下多虑了,如今我中华兵强马壮,兼有神兵利器,四方宵小臣服,何来敌人?即便是未来,也难有敌手!”

    “那正是朕所担心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安平日子过太久就会忘记曾经的刀山与祸害,忘记铁与血。陈良,你认为敌人在哪里?”

    陈良沉声道:“陛下所指,敌人来自海上?”

    “吴用,你觉得呢?”

    吴用道:“臣以为,敌人就是我中华国自己。所谓祸起于外,尚可团结一心,聚力抵御。若是祸其余萧墙内,则乱矣。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陈良犹豫道:“陛下之所以设置总督一职,就是防患于未来?”

    “然也。”张林笑道:“你们三人乃是跟我最久的体己之友,朕就不兜圈子。将来,军权必须与政权脱钩,任何文职不得担任军部要职,这是底线,是朕不能容忍的禁区。对外,设总督以安抚功勋封顶之辈,乃军部青云阶梯。对外摄武,对内摄政,国安军盛,国乱,军不可乱。”

    吴用与陈良对视一眼,仔细体会着元武陛下的话中意思,老实说,他俩都有些迷糊,不明白陛下到底在担心什么。

    不过陛下行事一向是谋划在先,很多事看似现下荒唐无稽,真到时候,总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七月。

    张林来到了东蒙行省,视察了正在铺设的蒙古大铁路以及呼伦贝尔大草原,横穿草原踏入于巳尼湖,看到了中华国最外围的壮阔草原风光。

    八月中秋之际,他已是横穿草原,来到了高昌行省,视察了秦桧这一年来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牧马阿泰山,西眺中亚大地。

    休整到九月初,从高昌行省往东而行到甘肃行省,视察工业带,随后下成都行省,往东折返到贵宁和荆南、荆北,抵达中京开封郡。

    由于得赶在年节前回返东京,张林也没得闲工夫游山玩水,捡几个重要的工业区巡察后就立刻快马兼程地开拔东去。

    紧赶慢赶总算是在十二月前回到了杭州郡,护卫们还好,但吴用和陈良几个上了年龄的大臣可真是累的人仰马翻。

    张林即便正当盛年,也感慨这巡察大半个中华国殊为不易,若真的五年一次得减寿。不过出去走走也好,不然怎知民生疾苦和奏章真伪呢。

    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大朝会,将此次巡察之果通报文官武将,尤其是一些奏章中涉及却是被锦衣卫查出伪劣的政绩,即可着司法总署办理。

    其次,以通金之嫌由外交总署向高丽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