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大宋 >

第299部分

水浒大宋-第299部分

小说: 水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能不间断生产,但维修工作量极大。

    工作几小时,停产维修几小时,问题繁多。

    这种机器应用于生产后,人工成本(机械研究员、专科结业的学徒)太高,也就朝廷能负担得起了。离普及到民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过这也没办法,只能让科学城那边加把力了。

    从生产效能上看,蒸汽机的确是要强过风力水力和人力的,燃料除了煤炭,木材什么的都能烧,不挑食。从人工使用上看,若是不出问题,一个人可以管三台机器,每台机器能顶得上十五个熟练匠人的铸币工作量,且制造出的钱币更加规则均匀和精美。

第566章 东三省和外蒙() 
中华国吃下西京道和中京道后,整个关内地带全部收复,兵峰直压在赤峰、老哈河一带。

    在这种情况下,上京道的东蒙三部已经坐不住了,遣使和谈,问中华国能不能把条件放宽些,毕竟以战俘身份投降实在是难堪。

    对于这群死鸭子嘴硬的蒙古部族,种师道直接把使节拦截了下来,明言朝廷不会更改条件。前番一系列的大战和小战,这三个部族损失了大量壮丁,对中华国而言已够不成威胁,中蒙五部就能收拾掉他们。

    当初这三部投靠金国,欺压草原上的其他蒙古部族,刚金国征收兵税和勒索牲畜、女人。要不是折彦质严令中蒙五部不得擅开兵事,蒙古人早把这三个部族的老窝给端掉了。

    眼下金国自顾不暇,兵力收拢到上京道东北部,看来是打算死守发家之地东京道了。东蒙三部使节哭求几天后,不得不向种师道投诚。

    种师道要求这三部把族人统一迁徙到临近西京道的上京道白达旦部,由朝廷安排粮食救济。不愿意迁的,朝廷大军一律当作敌人。

    原茶札剌部和阻卜部的地盘则赏给了中蒙五部,这对于中华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这些地盘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要控制住中蒙五部的人口,是形不成大患的。

    别看现在蒙古部族俱都主动或者是被动投靠了中华国,朝廷只是不想节外生枝,集中全力先解决金国,事后便把这些蒙古部族一网打尽。

    到时候,理由也很简单,要求他们交出兵权,不交兵权就打。

    交兵权那就宽松对待,把这些蒙古族人大多数成年男子迁到国内打散定居,给他们在国内找畜牧场,养不了大规模的马群,养牛养羊还是可以的。

    让这些蒙古诸部不论是迁徙的还是留在草原上的百姓家庭一律跟汉人通婚,对他们新生代进行汉化教育,逼迫他们信仰道教。

    至于不听话的蒙古人,那不好意思了,矿山里劳教去吧。

    古代汉人为何屡屡击败草原游牧民族后不能彻底收伏,大部分是因为道路问题,由于军队补给线太长,往往草原民族只要表示臣服,汉人就设个官署在当地管理,根本约束不住他们的发育。

    一旦中原虚弱,这些游牧民族就会联合成一个大国家,对汉人进行打草谷掠夺,甚至入侵中原烧杀抢掠。

    所以,在战俘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需要修几条国道深入草原境内。沿着国道建设一系列的定居点,加强对草原的控制力。

    水泥国道修不起,不过碎石砂土路还是搞得起的,顺便带动一下东北的经济发展。

    纵观古今数千年,不难发现道路才是国家对百姓的统治基础。越是道路四通八达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好,百姓安居乐业很少兴造反之事。越是交通荒废之地,百姓生活贫困,民风彪悍,朝廷影响力日渐积弱。

    所以,现在的中华国新朝廷,每发展一个地区,必先进行交通建设,把人口集中起来管理,消灭散户和黑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百姓、少数民族)。

    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发展手工业和工业,扩大城市规模,在城市周边发展农场经济。

    这是张林借鉴后世中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以朝廷为主导展开圈地运动,进行人口城镇化建设,尽可能地减少自耕农在国家经济组成中的占重比。

    中华国这么大一片土地,只要朝廷有规划地发展农场经济,粮食产量是绝对不愁的。哪怕是南边地形多山多水,也可以实行连片田承包制度(乡村或者个人),压制零散田自耕农地的现象。

    当然,完全杜绝自耕农和零散田现象是不可能的。

    就目前中华国收复的土地来看,已经初步完成了后世中国的版图,只差吐蕃和大理、部分李朝交趾国的土地。外蒙也就是上京道中部和西部的实际上是处于中华国控制之下。

    上京道的东部和东京道便是后世中国版图上的“鸡头”,把鸡身横切一刀,鸡身上半部分是煤矿和铁矿的丰富地区,是拉动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后世日本为什么要从东北南下地占领中国,为什么对东北和满蒙垂涎三尺?盖因这片土地上的矿产丰富,平原地带适合大农场经济,肥美草原又是畜牧业的天堂,养活两三亿人小意思。

    中国建国之初,东三省重工业可是出了名的牛逼。到后面,新疆地区(高昌)又是著名的产油地。

    说道高昌行省,秦桧这人不亏是能吏,一方面利用带过去的官员和富商子弟们的背景,拉拢大批人去投资葡萄、瓜果等特色农业经济,一方面利用当地的资源兴建水泥、砖窑、玻璃,盐,煤炭、钒、铜、铁、金、硫磺、玉等工厂。干的有声有色,递交的经济发展规划书十分完善,朝廷也追加了对其地的财政拨款。

    并且,利用中华国的影响力,秦桧正在与黑汗国王庭进行谈判,想联合黑汗国把于阗国吃下来,把高昌行省的版图沿着塔里木盆地沙漠的外围向南延伸到天然防御的国门屏障………帕米尔高原。

    按照秦桧的构思,朝廷是早晚要拿下吐蕃(包含克什米尔)的,如果他能够提前把中华国西部以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延伸到帕米尔高原的一系列山脉、沙漠盆地等天然防御地形被囊入高昌行省版图内,直接与吐蕃连接到一起。

    于阗国以前是属于唐代的藩国,所以从道义上重新收复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秦桧提出割让帕米尔高原(部分属于于阗国)以西的地区给黑汗国,换取黑汗国割让疏勒到图鲁噶尔特山的内部地区给中华国。

    这样割一块(暂时还不属于中华国,只是计划中),收一块的好处就是中华国西面可以利用山脉和沙漠把整个国防连成一条天然防御线,只需要在较少的地区驻扎兵力和修建城池通商即可。

    张林在看到秦桧的奏章后,还特意把后世的中国地图找出来仔细查了查,心里还是很满意这样的国防线的。

    只不过内阁大臣们认为现在国家兵强马壮,何需跟别国分割历史上本属于中华民族的土地?直接调派一两万精锐军队就能强吞下来,没必要跟黑汗国“做买卖”。

    再者中华国的高昌行省往西,黑汗国境内有不少的民族都依靠汉人生活,比如特克斯河一带、赛里木河一带、从东往西延伸过去的伊犁河两岸地区都该属于汉人的才对!

第567章 国土防线() 
张林对照后世的中国地图,发现内阁大臣们说的土地都属于后世哈萨克斯坦境内伊塞克湖与达林库尔胡包裹的地区了,在新疆省西部。

    秦桧是按照优势防御地形(不是山脉就是盆地)来划分中华国西部边境线,宁愿舍弃掉这些西域小国水草肥美的繁荣地带。而内阁大臣们是认为既然要吃下西域国家一部分土地形成国防线,还不如全部吃下肚子,反正不要白不要。

    不论是按照秦桧的意思,还是内阁大臣们的意见,总归是要跟黑汗国要一些土地的,并且于阗国必须的吞下肚子。

    区别就是中华国把不把吞下肚子的于阗国一部分繁荣城池送给黑汗国交换领土,或者是撇开黑汗国单干,并且跟这个国家交恶,白白抢一些土地当成国防边境线。

    但张某人怎么看,都觉得这样单纯的领土交换都是黑汗国要吃大亏,对方肯定不愿意啊。毕竟伊塞克湖和达林库尔胡中间外东的土地是贯穿着伊犁河的,人口和经济都是一块大肥肉。

    而且黑汗国的都城八剌沙衮就处于伊塞克湖的西部不到百里路范围内,人家能愿意才怪呢。

    反正左右是得罪,张林干脆在地图上用笔沿着天山西部支脉…吉尔吉斯山从北往南延伸到帕米尔高原的一系列山脉中,把这条线往东给囊入中华国版图,往西就算啦。

    这样一来,他比内阁大臣们胃口还要大,摆明了就是要对黑汗国进行灭国……东部包含都城在内的城池土地和两大内陆湖泊都占了,仅剩下西部贫瘠地区,不是灭国是什么?

    从后世中国地图上看,整个哈萨克斯坦顺着达林库尔胡一刀切下来往东的水草肥美之地都属于中华国了,然后外面(往西)都是沙漠地带,要么就是不适合农耕和居住的山脉高原。

    这么一算下来,中华国最西部跟西亚的里海和黑海直线距离也就五六千里路,随时可以把骑军部队开进中亚、西亚去干坏事。

    当然,中华国是爱好和平的。

    在定下这条西部国防线后,张林重新认真地考虑了一番西伯利亚的吞并政策,若是把后世俄罗斯一分为二,那整个中华国的领土将达到两千万百万平方公里。

    似乎很容易引人眼红啊,吃相太难看的话,搞不好中亚西亚、欧洲被迫联手了。

    而且国防线太长,没有五百万以上的陆军数量很难填满。要是各处战略要地都防守,一旦被突破了哪个口子,若是不及时堵上去,将会引发防线雪崩。

    唔,这个很有必要重新考虑一番,或许应该把几个东亚民族给塞进西伯利亚去,利用人种优势把这块土地兼并到大东亚体系里,而不是划进中华国版图。

    只要控制住外兴安岭一带往东南的内陆区,库页岛和夷北岛(日本国北海道),沿着外兴安岭从东往西地横切到鄂毕河的话,两百万陆军军队就足够防御了,领土面积大概在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左右,吃相比较好看点,不会太那么吸引仇恨值。

    至于把东亚哪个民族安置进西伯利亚东部呢?而且不能单一民族,至少得弄四五个民族进去。反正那片冻土也发展不了什么重工业(至少未来数百年内不现实),只能发展基础农业。

    张林左思右想了好几天,还是觉得不保险。后世俄罗斯到了二十一世纪,在西伯利亚东部也没发育出什么玩意,说明其地自然环境是要比想象中恶劣的。

    他决定暂时以外兴安岭从东往西横切到鄂毕河上游为国界线,将国界线以外的西伯利亚冻土给放养,谁爱要谁拿去吧。

    这样一划拉下来,中华国的版图就好看多了。东起少海(鄂霍次克海),西北方为鄂毕河中游(后世新西伯利亚一带),西部为天山、帕米尔高原一系列高原山脉和沙漠盆地,南面就是南海,西南为延伸进后世孟加拉海的雅鲁藏布江与恒河入海口往西一块地盘(现属蒲甘国,还未吃下来),东面有琼州岛(海南)、夷州岛(台湾)、夷北岛(北海道,正在移民和帮助虾夷国训练一千人的军队)、库页岛四个大岛屿进入太平洋。

    张林将自己的版图规划与内阁大臣们商议后,内阁大臣们集体惊呆,却没想到陛下胃口这么好,也不把吃撑着。不过还好,陛下没把北面那几乎相当于中原的冻土给放进版图里,中华国也没有那么多人口往里填充……至少未来几百年内是不现实的。

    总体来说,这份新出炉的版图大小还算比较容易实现的,毕竟蒙古已是相当于控制在手中了,只要坚定地往于巳尼湖(贝尔加湖)和鄂毕河中游那一片移民和开发,有蒙古大草原作为缓冲地带,是不怕被外族入侵的。

    若是将来经济不错,有充足的劳动力,或许打造一条五千多里路的砖石城池防线也不错,而这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把国道通过去,国境线都是沿着肥美水草之地而划的,足够养活千百万人定居。

    修这么一条以城池和国道连接的防线,估摸着需要动用五十万人至少持续十年左右时间,这比古人修长城容易些,毕竟不是在高山峻岭上,气候也不算太残酷。

    不过,这估计得等到蒸汽机成熟以后了。内阁大臣们不是蠢货,自然知道蒸汽机可以延伸出挖土、运输、冶铁、抽水、鼓风、造砖石和水泥等等一系列替代人力的大型机器。

    相比起北面那平坦、空旷的国防线,东面、南面是大海,倒不必太过担心。而西面有高原山脉、沙漠作为天然防御地带,只需要在几个战略要地修筑高大城墙的城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