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大宋 >

第225部分

水浒大宋-第225部分

小说: 水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军驻扎雁门寨依靠缴获来的火炮防御,遭逢燕云的南方叛军平北军三千骑军夜袭,一夜激战下,双方互有伤损,但终究被拖住了行军步伐。

    张林率前锋军赶至,与三万金军血战雁门,叛将郭药师被斩杀,金国大将完颜娄室被火炮击毙,金军大败下逃入原大辽西京道,幸得金国元帅府援军赶到接应,击退种师道大军。

    虽然靖康之难没有避免地还是发生了,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金军没有时间在东京城中掳劫杀戮,百姓伤亡较小,只皇宫女眷和未来得及逃跑的权贵大臣们被金人掳劫到了北地。

    逃出城的宋微宗第九子赵构在有心人的辅助下,于开封府登基为帝继承大宝,为宋高宗。但开封紧接着处处爆发了义军叛乱,许多读书人聚在宣德门前上书告罪。

    年仅十五岁的宋高宗在奸臣怂恿下,着令开封府尹王时雍、殿帅王宗濋等调集禁军将士镇压开封百姓,十万民众血染宣德广场,死者多达八百多人,震惊天下。

    种师道于北地拥兵自重,与雁门血战中死里逃生的刘琦回到河北雄州也不奉朝廷诏令,宋国各路发来告罪文书指责天子草菅人命。

    张林回师休整,却没想赵构以为叛军要南下夺权,带着心腹大臣们逃亡京兆府,数天内又在数万亲军的保护下逃去成都府路。

    张林顺道从开封府走了一遭,休整数日后,不顾开封府数十万军民的挽留回返江南东路。

    此战后,虎威军虽然只剩下四千余老兵,但慕名来投者每天都数以万计,很快常备军就扩展到了十万余人,淮南东西二路的知府亲来杭州府对张林表示效忠。

    在疗养手伤的日子里,张林的正妻扈三娘也终于怀胎十月后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为张婧。

    时值十月中旬,在吴用的调协下,雄州刘琦所部大军两万余人宣布效忠义军首领张林,并入平北大军,燕云一带的辽人跑的跑逃的逃,居庸关被贵武强攻拿下。

    至此,金国从燕云入侵中原的途径被彻底堵死。

    但金国也不甘示弱地笼络西夏,依旧可以从原大辽西京道和西部入关,种师道在各种因素下也最终纳入张林的怀抱,被任命为西北边防司令官,挂师长少将军衔接受南方“叛军”政权的指挥。

    种师道投诚后,各路各州纷纷往杭州府递来文书,宣布尊奉张林为主。

    张林一边派人整合各地官署,一边加紧扩建军器监的产能,在十一月中旬时,刚训练了半年的四万常备军被调防去北地进行第二轮集训。

    于此同时,对各地军事、城防进行整顿。

第425章 整治国务() 
管福建路和两浙路、江南东路就已经力有不逮了。现在宋国除了成都府路的宋高宗,其余尽数效忠投诚,事情多如乱麻。

    迫不得已,张林只得启用原宋朝的官吏们,一边让他们接受廉政学院的培训,一边为他打理各地事宜。

    在臣民的推动下,他也让人起草祭天诏和登基诏,各种祭祀活动也在筹划,准备在十二月初登基称帝。

    当务之急,就是对军队进行整编,尤其是禁军和西路北路边防军。其中禁军士兵在册人数为一百四十万多人,简直亮瞎了张某人的狗眼。

    这样数量的禁军数量,居然会被金人区区七万兵马长驱直入地攻入腹地,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为涉及改变军卒兵种,耗费颇大,张林只得从民间取财。

    好在他是商人出身,在南地施政时就颇得商人好感,开封府的大商们纷纷慷慨解囊,你出十万我出十万,又对“降金叛徒”进行抄家,东凑西凑地凑了一笔高达六百万贯合约五千万元的专项军费,用于安顿部分禁军士卒和训练武备。

    金人攻陷宋国东京最大的收获就是朝廷国库,掳劫了总计一千八百万贯的皇家金库和国库存金,另外就是东京西郊的军器监工匠家庭八百余人,及皇室宗女、嫔妃、权贵女眷将近两千余人。

    当初张林于阵前要人被完颜宗翰拒绝,他也大概能知道原因,当时那种情况下,若是金人肯交还女眷则必然大伤士气。只不过那番狠话却是使得双方都下不来台,以至于金国至今还没派来使节。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金国派来使节也没有用,两国之间必然要刀兵相见,用血来洗刷耻辱。至于张林对金国王子发下的毒誓,自然是传的天下皆知,百姓们都一力支持。

    血债血偿,没什么好说的。

    就算不为皇城女眷被掳劫,也要为牟驼岗和岳台县的两万余名惨死的百姓拿回公道。

    还有另一件事,就是定都问题。

    依照张某人的喜好,自然是要选择靠海的城池,从各方面来看,杭州府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反正,不管是忌讳也好,讨厌也罢,开封赵家天子住的皇城他张某人是绝不会住进去的。

    不过皇城已是被内务部派宪兵接管,正在进行清理整顿,这几天开封府里百姓们中隐有皇城闹鬼的新闻传出来,且内务部也证实了皇城一到晚上就有女人的哀怨歌唱声,把士兵们吓得不轻。

    张林便召集了一帮道士开坛做法,水陆法事替亡魂超度,果然超度过后,阴气森森的皇城就清静了不少。

    不住在皇城,但张林却把原蔡京住的宅府给占了,反正蔡京都被金军掳去了,偌大府邸也不能浪费。当然,入住之前还是要道士作法把脏东西清理清理。

    随着军器监的搬迁而来,军械制造也庞大的资源整合下以百分之二百的功率运转,一批批小口径大口径火炮被生产制造出来,装备进新军里集训。

    原新福军、新浙军取消建制,统改为东南集团军(六万),新夷军则单独改为夷南军(两万),平北军改为东北集团军(六万),种师道所部和折颜质等原西军所部改为西部集团军(六万),另从原宋朝禁军中抽调五万人集训编为西南集团军(五万),最新结业的四万常备军和部分四万整编禁军合成中部集团军(八万),亲卫营在经过雁门关和牟驼岗血战后扩编为一万余人的亲卫师团。

    至此,张林麾下总兵力从名义上讲已经达到了三十四万人,加上内务部宪兵和警务总署的编制,足有四十万在册士兵,另外还长期轮流着一批十万人规模的常备军。

    这么庞大的兵力用来守备整个国土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各部大军的战斗力参差不齐,许多军队还是主要使用冷兵器,对火器比娶媳妇还要渴望。

    张林可不是宋微宗,他收编了种家军和哲家军后就视如己出,一面派遣基层军官帮西军进行整编,一面把原西军军官抽调回开封府进行培训,主要是军纪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另外就是让他们尽管熟悉火器的使用。

    关于火器的使用,新版步兵操典炮兵作战手册火枪兵作战手册等俱都大肆印刷,下发到军队中,各地进行集训,把其中不服从军纪的油条给踢出去,另外就是按照军制对各军进行混编。

    这是非常复杂的军制改革,非短时间里可以完成,而且还会伴随着部分士兵或者军官的抵触反抗。

    张林因此下令北方全线采取守势,构筑哨所、炮楼,用砖头和水泥建造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未来两三年之内,他将大力整顿国内的经济和军政建设,不会轻易发动对外战争。

    打铁需得底子硬,等老子把国内整顿好了,再特么去收拾金国。

    原位于西城的蔡府如今已是主公的府邸,这座占地将近百亩地的大庄园其奢华程度绝不比皇宫差不多,房间数百,花苑几十,装个两三千人轻而易举。

    张林也未打算在此常驻,所以只让工匠沿着蔡府庄园修了一个砖块水泥高约一丈的简易围墙用以加固防御圈,其他就沿用原来的物事了。

    开封府百姓对于主公定都杭州府的消息也是抱怨,大批百姓请愿未果后也只能想着提前去杭州府买地了,这什么时候当天子脚下的百姓都是个很骄傲的选择,何况是具有唐宗汉武气质的强势主公呢。

    杭州府官署知府文先德发来札子说“富民涌入繁多”,被迫把杭州城进行扩建规划,把东南西北四个郊区改为内郊,又在原基础上扩建外郊,一时间地价飞涨。

    在前两年的两田法改革中,张林早已把土地收归国有,而且禁止土地私人买卖。也就是说,你想要卖地,只能卖给官署,想要买地,也只能按规定从当地官署手里买。

    而且,个人持有的土地年限虽然不准世袭,但也是只有死亡后才能变更土地主人,你只要不主动卖地,分到你头上的土地一辈子都属于你,想种什么都行,前提是按时交税。

    土地税的标准也很低,只相当于宋朝开国时候的水平,每亩地才征收两斗半粮,这个标准对于北地自然是暂时有所降低的。

    两田法的改革最主要阻力是皇亲国戚,但是从这方面说,金人倒是帮了个小忙,把皇亲国戚掳劫一空,宋朝顺理成章地覆灭,那所谓的皇亲国戚也就没有相应的地位了。

    至于商人,商务总署拨下的军工订单如雪花一般繁多,商人们对此早有耳闻,岂会在意一点点土地利益跟大兴商业的主公对着干?

    历朝历代,还没有哪一任皇帝如张林这般,可以给与商人们利益和尊重了。

第426章 第一任首相() 
十一月渐渐到底,登基称帝的事宜愈发繁多,张林虽然极力要求属下们一切从简,但有些传统习俗也无法避免。

    原皇城在经过一个月的清理后,里面的珍贵书籍史册都被搬运出来库存备份,其余金银珠玉的装饰品依旧原封不动地放置原处,备案在册后拉上隔离线和防护带,把皇城设为“宋国纪念馆”,由秘书署组织人手撰写文章和介绍榜文贴在皇城里的每一处地方,供游客参观游玩,让百姓们牢记异族入侵的历史。

    当然,进皇宫里游玩是要收门票的,门票收入记入育教总署的财账中,作为育教基金。修缮和维护成本,则由国家财政总署统筹负责。

    不得不说,宋代的文化普及率还是很高的,偏远地区还不明显,但这开封府的识字百姓超过了百分之八十,令得张林都有些讶然了。

    路上随便抓一个人,都能随口读出几句诗词歌赋来。所以育教总署在开封府的工作,进展的很顺利。

    在经过数日的商议后,张林最终统一了讨论结果,定国号为中华,采用公元纪年法,取消繁复的皇帝年号。

    按照秘书署递上来的年号审计文书,这一年定为中华元年,公元1122年,官报上首次出现了“中华帝国”这个名号,引起百姓们的赞叹。

    皇府内院偏厅中,挺着大肚子的刘倩儿细细地摸索着男人的左手掌心,笑道:“爷,菲姐姐的祖传灵药还真是管用呢,若不仔细看,看不出原来受过伤呢。”

    张林收回手晃晃,呵呵一声:“掌心多了条横纹,民间把这叫断命纹,将来不知有多人要死于我手。我听吴用讲,梁山贼寇里的李逵手里也有这么条横纹,只不过只有小小一截,不像我这般从头拉到尾。”

    “莫听别人瞎说,这分明是福纹,”

    “随意吧。”

    张林侧头看向一旁,一个小内监哆哆嗦嗦地小跑进来,低声道:“主公,参谋部吴少校来了。”

    “快请。”

    宋朝覆灭,留下的遗产有很多,皇宫里一大批太监跑的跑藏的藏,这些太监活下来后又因为皇宫一切东西都被封存,没有活路。

    张林也只好废物利用,招了一批机灵的小太监进府里伺候,其余都打发去种田养老了。

    太监这种生物,其实还好,你把他们当人看,他们就是人。你若不把他们当人看,他们就是心里变态的怪物。

    张林已经让律法总署立法了,禁止民间阉割,并且大肆批判太监这种非人道的陋习。至于这末朝的一批太监,则调到身边用用。

    刚才的小太监年仅十九岁,唤作刘灯,张林就唤他小灯子。

    小灯子把人引进偏厅后,就退了下去,张林亲切地起身把吴用拉到身边坐下,道:“方才才念到你,你就来了,可是巧。北地之事多有劳你出力,我心甚慰。”

    吴用笑道:“此乃属下分内之事罢了,对了,主公唤我前来所为何事?”

    “你先看看这个札子。”张林向来快人快语,把手边一个札子随后递过去。

    吴用恭敬接过后,细细看了一遍,道:“这只怕属下力有不逮,难以担此大任啊。”

    “就凭先生经略北地战事,和平收编刘琦、种师道、折彦质所部大军,就乃举世罕见之大功。加之你曾在朝公署打理过邦交事宜,又知财政和工建,且对军机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