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大宋 >

第21部分

水浒大宋-第21部分

小说: 水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瓶花怯生生地道:“服,服侍老爷那个啊。”

    “算了算了,冬天里男人要养精蓄锐懂不懂?那玩意比金子还宝贵,怎能天天往外掏?”

    瓶花弱弱地哦了一声,脸色似乎还有些失望,不足一米五的少女娇躯钻进他怀里,嘟囔了一句什么没听清楚。

第40章 赔罪主薄() 
如此这般过了两天,直到第三天的时候,张林正在王掌柜陪同下,跟新招的十位阳谷县里女红针线好的妇人面试。

    廖县尉遣小厮来请他去府上吃酒,便匆匆忙忙地去了。

    到了廖家大宅正厅上一看,嚯,主薄和押司也在呢。见张林来了,廖县尉忙叫下人开席。

    席间,张林主动跟这三个阳谷县地头蛇敬酒,张主薄抬杯却不喝,似笑非笑地道:“二郎啊,要不是廖县尉告诉我,你是打算就不说是吧?”

    陈押司在旁呵呵一笑,神色玩味。

    廖县尉赶紧劝着好话道:“哎,这事别怪到二郎头上,是我不让他说的。八字还没一撇呢,等落地了再让你们哥俩吃个现成的,岂不是美事?”

    张林心下怒道你这厮是帮我还是害我呢,忙起身歉意地道:“其实主要因为小弟不是官面上人,也不懂衙里规矩,让囚犯劳动改造这事归县尉管,小弟便只能第一个来问他了。几位哥哥都是我张林的恩人,抬举我做买卖赚银子,小弟哪能不知好坏?再说县尉也是好意,这囚犯在外面做工,万一出差错有人跑了,弄不好就是件祸事,当然需要先准备妥当了。”

    张主薄干笑了一声,伸手与他碰了下杯子,另一只空着的手往下压:“坐下说话,跟我们还这般客气。”

    “主薄和押司不怪罪小弟就好,小弟先干为敬!”张林一杯见底,拿起酒壶故意笑道:“要不小弟自罚三杯给两位哥哥解气?”

    张主薄和陈押司都笑起来,肃严气氛为之一缓。

    众人又劝了几杯酒,廖县尉道:“我已经让人安排好了二十八个囚犯,都是罪不至死的监囚,二郎想什么时候用?”

    “就这两天吧,我正跟坪村的曹里正买地契,等县里过了文书,便可以动工了。”

    廖县尉对张主薄道:“这就是你老哥的职责了,我们二郎兄弟要办事,你这当哥哥的还不尽心?”

    张主薄笑了笑,说明天就把地契文书一准过了,顺便问了问后面的计划。

    张林整理了一下思路,缓声道:“现在布铺里新聘请了十个女红针线师傅统一做工,大布乡那边的姚老头和邱掌柜已经答应卖我的衣服,首批每家五十件的订单已经下来了,估摸着十来天就能出货。这段时间一边让女红师傅熟悉新的做工环境,一边再招几个婆娘跟后面学分工。等坪村染坊的架子搭起来,就可以把染坊工都搬过去,正好腾出地方给普通的女红入住。等坪村打开销路,王掌柜那边应该能把十五园镇和阎楼镇谈下来,西湖乡我这里亲自去谈,后续订单是不会断掉的。几位哥哥都在布铺里有分红,小弟可不敢怠慢。”

    陈押司道:“有二郎坐镇,我们几个才是放心。城南高庙王乡和寿张镇,张老哥在那里关系多,也好让二郎轻松点。”

    张林奉承道:“有主薄哥哥帮衬小弟,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小弟有信心等买卖打开局面,每月分红翻倍。”

    “放心吧,这事我回头让人去打个招呼,二郎你也不必亲自去,我把那边布铺的几个掌柜都叫过来跟你谈。”张主薄得意地摆摆手。

    张林忙举杯道谢,又问道高员外怎么这段日子不见人。

    “员外去了清河县,忙着开新酒楼呢。那厮还打算把吴月娘拾掇给他侄儿当正室婆娘,忙着跟吴千户打点关系,哪能在家里闲的住。”

    “吴月娘不是西门庆的正室么?”

    “就是那吴小娘子,二十八九岁就守寡,她老爹吴千户哪里忍心?所以老高侄儿的好事应该能成。”

    张林想了想,忽然笑道:“高员外的买卖做的好啊。”

    一桌子人哪里听不出他话里意思,都跟着笑呵起来。

    若是高员外侄儿真娶了吴月娘,一大份嫁妆钱是跑不了的,少说一两千两银子。再者搭上吴千户这颗大树,他把酒楼开在清河县里也就顺理成章了。

    只是张主薄神色不对劲,有点不乐意的模样。

    张林一想就明白了,高员外现在接了西门庆的官吏债和包揽词讼的赚钱活计,还想着跟吴千户攀亲,保不准过几年又是一个西门庆。

    张主薄吃过西门庆那厮一次亏,当然不想再吃第二次。只是高员外现在老实本分地按时给他份子钱,一文不差,倒也不好让他埋汰。

    一桌子人谈完正事,喝到晚上七八点也就散了。张林没喝多少酒,又听到高员外替侄儿娶老婆的事情,顿时心里一块石头落地。

    因为西门庆死了,吴月娘都能短时间里再谈婚论嫁,那他把潘金莲纳妾的事情也就不用担心被人背后说闲话了。

    入乡随俗,自己总归是要注意些名声的,不然说不定就挨了某个好汉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现在还是二月初,北方一带依旧天寒地冻,所以人们晚上很早就入睡。

    张林回到家的时候,潘金莲那边房间灯光昏暗着,也不知是在念经防鬼,还是在女红针线。

    也不去打扰她,张林依旧被瓶花伺候着睡觉。

    睡到第二天大亮,早上的时候,张主薄便叫小厮把张林在坪村购买房屋地产的地契文书给送过来了。廖县尉也派了衙役来跟张林这里配合,准备在坪村施工。

    工匠师傅已经找好了,三五人足够指挥规划了,建筑的重活都由衙役看着带脚镣和手镣铁链的监囚们去干。

    工匠师傅的工钱另算。监囚们按人头给二十文一天,管两顿饭,这是要写在后续补充字据上的工钱,是要申报给官面上的正式字据。而实际上,张林给廖县尉开的价码是监囚五十文每天。

    其实来说,这点工钱差额算下来也就三四十两银子,对于张林来说不算什么。但这件事本身不能从小处看。

    若是这件事地开了先河,那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整个州路有多少罪不至死的监囚?那么放眼整个宋国呢?若是真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劳动改造官方条陈,那就是具有政治上的意义,对于任何官吏的仕途大有可为。

    廖县尉为什么热衷于此,急迫地推动这件事,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官商合作、劳动改造背后的巨大政治利益。张主薄和陈押司急着参合一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张林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他不想步西门庆的老路,得给脑袋后面多添几圈光环。万一将来真因为利益得罪了阳谷县的这批老官吏,自己也好有个退路。

    现在看不出来,大家和和气气地官商勾结在一起发家致富,等到将来买卖做大了,张林的产业链模式形成规模,那银子就会像流水一样汇聚而来,谁都要眼红。

    坪村在动工的几天后,潘金莲为亡夫武大郎守孝期满,烧灵的日子终于到来。

第41章 管理人才() 
回到外院内室,瓶花丫头见老爷回来,要起床服侍。张林困得不行,搂着丫头补了个回笼觉,直到日上三竿才是被人叫醒。

    想起一大堆的事情要做,他不禁叹声叹气地起床收拾,吃了早饭便坐马车去视察坪村的施工情况。见没什么状况,又去县城里的面食铺坐了会儿。

    面食铺如今有陶红云陶小娘子和王婆子打理,倒也不需要他多费心。接着他又转到布铺,去检查女红针线师傅的做工情况。

    如今新招的加上原有的两名,一共是十名女红针线师傅,这些妇人都是阳谷县里出名的好针线,能独立完成一套衣裳的全部制作过程。给大布乡姚掌柜和邱老头的第一批订单,就是由她们带头做。

    张林本来打算在这十个妇人中挑一个能干的当领头,却蓦然想到整日无所事事的潘金莲,决定晚上回去就跟她谈谈出来做事。

    他忙得成天在外跑,若让这小浪蹄子闲的慌,保不准给他玩个头上绿草两米高呢。

    王掌柜凑上来,小心问道:“老爷可还满意她们的工活?”

    “都不错。”张林顿了顿,笑道:“等第一批订单做完,便让她们带徒弟吧,一个人管两个,分十个小组。还有,这做衣裳的工序要分开,每个组或者几个组负责一道工序,这样做流水线生产。回头你写个章程给我看看。”

    “是,是,小人回头就去写。”

    “对了,城东那边你谈的如何了?”

    王掌柜得意地道:“小人不辱使命,刚谈好了两家。一家要七十套睡衫,一家要三十件绸袍,等这批订单做完,再看具体情况。”

    张林提醒他道:“回头我调个人来管这些女红师傅,你这边就放开手,全力去做周围乡镇的销售渠道代理商。先把周围乡镇谈下来,再去别的县镇里铺路。记住一点,谈客人比较容易,但留住客人难,你得多花些心思在上面。”

    “二爷说的是,小人知道的。”

    张林拍拍他肉嘟嘟的肩膀,笑道:“你好好做事,我保证亏待不了,你若真有能耐闯出去,将来这布铺给你一成份子也不在话下。”

    “二爷抬举小人,小人敢不拼命?”

    张林笑着打发了他,又叫来染坊的孙领头:“孙掌柜,这几天劳你辛苦点,多去坪村那边盯着。对了,你估计什么时候可以搬过去?”

    “染工伙计们住的地方可以先将就,但要把染坊架子搭起来,还需要十来天。”

    张林摇头道:“王掌柜这边你也看到了,顺利的很,订单一批接一批地下来。若是你染坊这边跟不上后续计划,那咱们只能从别的布铺里买染布,这中间少了多少利润你最清楚不过。可要努力了!”

    孙掌柜不服地道:“小人就夸下海口,十五天内,保证二爷能看到坪村里的新染坊,跟得上后续的染布生产。若是不能,小人不劳二爷发话,自己就卷铺盖滚蛋。”

    “哎,孙掌柜不用如此,我心里是信你的。只是要注意一点,不能为了赶工期而耽搁了染布的质量。你这里若出了问题,那损失的可就不是银子的事了。”

    “小人明白!”

    “若你做的好,我会考虑在将来这布铺的染坊里给你一成份子。”

    孙掌柜受宠若惊,连忙抱拳行礼:“多谢二爷抬举小人。”

    这都是后世的公司老板们用来面试员工时的忽悠圈套话,跟一百个员工说,最后也许一个都拿不到那份子钱。

    搞定布铺的事情,张林把自己关在内厅里,将这段时间以来的开销支出笼统算了一下。

    目前固定资产按照市价来算的话,布铺少说一千五百两,面食铺约莫四百两,西湖乡两进两出的宅院值得一百五十两,总共二千两上下。

    而他自己手里的存款现金流,加上潘金莲手里的一百多两,已经达到了七百多两,足够下一阶段的扩充计划。

    面食铺由干婆子和陶小娘子打理负责。布铺要拆分成三个独立部门,孙掌柜负责染坊,王掌柜和自己负责对外销售,再把潘金莲安排来负责女红针线的管理。

    其实说来,管理方面的人才还是缺的。

    解决管理人才的问题,一是招贤纳才,只是新人要经过一段漫长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他的新商业模式。第二个,就是去吞并小商铺,既能扩大销售门面和地盘,又能把原先的商铺掌柜给纳入麾下做事。

    相比而言,第二个办法是最适合张林目前的情况,只是他手上存款不多,暂时还不能发力。

    中午在布铺里将就了一顿,睡了小会儿他就返回西湖乡宅院。现在郓哥儿已经成了他新招远的门童了,偶尔当当跑腿传话的小厮,倒是有些浪费。

    宅院里除了郓哥儿和瓶花、翠玲两丫头,还有一个从坪村里招来的四十来岁的花姓大娘,加上张林自己和潘金莲也不过六个人,显得有些冷清。

    他如今也是个有身价的老爷了,心里想着得物色个得力可靠的管家,来帮他打理逐渐兴盛的宅院家业,自己一个人委实顾不过来。

    “老爷回来啦。”瓶花殷勤地上来,替他拂掸衣袍上的灰尘。

    “嗯,家里可有什么事?”

    “没事的,都在各忙各的,只是潘娘子说您回来了就过去一趟。”如今潘金莲替亡夫武大郎烧灵已过,算是个自由人了,瓶花当然要改称呼。等潘金莲当上妾,就得再换成张家大娘子的叫法。

    俗话说,初嫁从亲,再嫁由身。潘金莲如今是想嫁谁就嫁谁,可没人能管着她。

    听了瓶花的话,张林心想那小浪蹄子叫他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