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水浒大宋 >

第189部分

水浒大宋-第189部分

小说: 水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很不得了了。

    小到衣帽鞋袜、荷包,手套、背包、大到战车和盔甲的后续缝制工序都由军器监和商务总署合作对下承包,大大扩展了商人们的赚钱门道。

    不管是现下还是后世,政府的项目永远是最吸引人的,商人们就跟狗闻到骨头肉味一般蜂拥报名申请去乡下开办作坊,争抢着首批次五十家有限的“儒商”名额。

    既能赚钱,又能跟朝廷挂上关系,还能获得儒商美名,傻子才不干呢。

    就算少赚点钱,那也值得了。

    福建路的首批次五十名“儒商”名额在短短一天内就被报满后,商务总署随即派出总署代表去往两浙路依葫芦画瓢地颁布政策。

    治大国如烹小饪,得耐心地烧火,时不时还得揭盖锅盖看一看,用汤勺舀一点尝尝味。味淡了就加点盐,汤扑了就降小点火,肉腻飘沫子则需及时地剔出去。

    对于一个政权,一个国家而言,永远是不缺麻烦。反之,惊喜亦有。

    就比如军器监的火药作坊在研究张林时刻催促的化学火药时,居然无意中发现用硝酸和硫酸泡过后棉花居然能泡在蒸馏酒中而不会爆炸。

    因为棉火药的易燃易爆的不稳定性,也就不能应用于军功产业,田火匠是愁死了无数脑细胞。一发现蒸馏酒可以保存棉火药后,他就立刻来主公这里求经解问。

    张林亦是开森,但特么他哪能解释出来原因,不过这个无意的发现却让他脑海中回忆出了硝化棉的确是可以保存在乙醇和乙醚中的。

    蒸馏酒也就是乙醇兑水,而乙醚的化学式他虽然忘记了,但隐约记得是cho之类的,反正跟乙醇差不多的分子,是由乙醇加热分解出来的一种物质。

    而且,他还记起来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火药知识,似乎没有硝化甘油的化学火药属于单基火药,比黑火药强,但只能作为子弹炮弹的发射药,而不能作为炸药。

    也就是说,即便这种新型单基化学火药研发成功,也只能提高炮弹子弹的威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威力更强大的炸药还需要研发出硝化甘油。

    至于硝化甘油是什么,怎么研制,他记得高中化学上是有介绍的,但死活想不起来。

    乙醚他还是知道的,后世不是常常能看到什么网站上歹徒拿毛巾蘸乙醚迷晕小妹妹么

    不管怎么说,硝化棉可以在乙醇中保存的这个发现大大刺激了火药作坊,张林也将所知道的乙醇、乙醚(易挥发、使人昏迷晕眩、易爆炸)等知识尽量地掏空讲解给田火匠一干人等听,让他们加紧研发乙醚。

    反正基础化学就是那几条路,要么干热分解,要么加什么硝酸、硫酸地溶解反应一下,总归多试试比例融合就能试出来的。

    “你们研发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安全,用单独的隔离研究室进行实验。另外,每次实验的火药量不要一味地贪多,保正性命安全最重要。”

    张林道:“还有,你们除了要研究乙醚,另外还要想办法把硝化棉溶解后固定下来,弄成固体形态,不然也无法当做火药使用。这里面要用到一种比较稳定的稳定剂,这个稳定剂到底是什么,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总之你们要多试才有好结果。”

    田火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一次听主公提起了这个新词:“稳定剂?”

    “就是能把一些混合物稳定下来的东西,不容易发生其他化学反应,就叫稳定剂。混合物可以是溶液,也可以是固体或者半融半固的形态,只要不是单一物质,都可以叫混合物。”

    “哦,就比如玻璃?”

    张林想了想,也不知玻璃算不算稳定剂,他记得二氧化硅是最稳定的分子,但又不敢确定,只含含糊糊地敷衍一句,让田火匠自己下去研究。

    田火匠似乎发现主公也黔驴技穷了,不敢追问下去,赶紧闪人。

    想要发展化学,玻璃的研究还得催促那帮子匠人一下才行。

    现在的很多化学制品都是张林拔苗助长研究出来的,缺少理论支持,他黔驴技穷了,科技也就停止甚至会出现倒退也说不定。

    所以,把基础化学、基础物理等课程研究提上日程很有必要。

    目前新学坊中开授的课程有自然科学、启蒙化学、启蒙物理、术数、汉文、道德论、启蒙法学、启蒙墨学等等,同时还有每天固定的三刻钟时间的军体操和体育课。

    张林深恶痛绝后世的应试教育,到他执掌权柄,自然是由着性子来折腾,按照真正的德育体美劳来教授孩童。

    但凡升学考试,必然会有不同年龄段的体育考核,每个季度学坊都硬性规定地组织孩童学生们下乡去干农活,每周组织唱军歌、升军旗等活动,以甲乙丙丁来划分成绩。

    等以后张某人登基称帝,自然会把军歌军旗改为国歌和国旗。

    早一批的北地流民孩童是苦难的,也是幸运的,他们中的大多人都已在新火器兵的军队中担任中基层指挥官,是现阶段组建陆军和海军的主要士官班底。

    新一批的流民是幸福的,他们被募集来后就生活安定、吃喝不愁,还有专人全方面培养他们,张林这位主公也时不时亲自去开课慰问。

    福建路和两浙路刚起步的新式学坊,里面多是中低层百姓的孩童,不但包了一顿午饭,还按照年龄段,每天还享有五到十文钱的补贴。

    张林为教育事业的进步真是煞费苦心,既在律法上规定阻拦孩童读书的家庭长辈犯了轻罪法,也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民知报上每一期都会有不同的文章刊登出来强调在新式学坊读书的好处。

    福建路和两浙路的整个大环境都在新学的宣传氛围中,尤其是商人们,最喜欢招收经过新式学坊培训后的人来做工。

    这些十六七岁经过学坊培训半年或一年的少年,比普通泥腿子强,又会认字算术,懂得东西也全面,上手快,工钱又不算太高。只要能干上两三年,绝对有资格能担任基层的管理者。

    并且,军队也开始减少或者停止招收普通家庭的青年,而是从新式学坊培训半年后的学生少年里面挑选,进入军校里再辅以专门的军事课程,一年甚至是半年就能完成枪炮的基础学习和操作。

第359章 推行新汉学() 
新学到底是什么?

    张林觉得新学应该是一门包容了儒学、法学和墨学的新学统,他比较倾向于以法学为主,儒学和墨学两者辅助的系统结构。

    一切围绕法学为中心出发,法学可以约束人内心中的恶念,用儒学来塑造人的道德情操,用墨学来增涨眼界看大千世界。

    这种学问暂时还没形成一种理论,不过张林已是在政治手段确立这个学统。

    他一方面大肆替墨学鼓吹,并且爵位最先授予墨学代表的匠人,造势意图非常明显。他在官报上批判儒家中庸的同时,也多多任用对墨学认可的儒家之辈,让他们可以形成一股势力。

    另外,他明确律法,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皆要遵法,把法家之辈形成第三股政治势力。

    可以说,在张林的政权里,只有同时认可法、儒、墨三学之人才可以委以重任。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三学早晚会大一统。

    至少,在他有生之年里,哪怕法家和墨家做大,他也绝不会让传统儒家做大。

    今年是多事之秋,宋国叛乱丛生,北地辽国也是被金人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连丢西京道和东京道,南北被金国军队一分为二,朝夕不保。

    辽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宋朝廷这时候派出童贯出使,意图非常的明显,那就是志在幽云十六州,想以一个不流血的方式收复失地。

    但宋朝廷忘记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虎落平阳也不是什么犬都能欺负一下的。打不过金人是实话,但辽人还从未把宋朝禁军放在眼里。

    童贯在日落西山的辽国南京道中依旧是碰了一鼻子灰,辽国重臣齐声指责宋国背信弃义,违背了檀渊盟约,想要幽怨十六州,那就派兵来试试。

    没想童贯遭辱后,立即回返开封府,厉兵秣马地调集平燕军北上,联合北地边军对辽国进行军事威慑。同时,派遣化名赵良的燕人马植去往金军大营里协商联手攻辽的计划。

    军机署传回这些密报的时候,已是到了十二月份,张林一边嘱咐锦衣卫和军机署严密监视北地战况,一边敦促两浙路的前线兵马尽快把方腊残留余孽给扫荡干净,各地分派人手整治工农商业,把两浙路彻底纳入版图。

    张贞娘已是快要临产,这些天时不时地就会阵痛,张林从卫生总署里调来三个有名气的大夫全天候住在宅府上,等待着新孩儿的出生。

    大女儿小晴儿业已一岁半大了,正是咿呀学语,蹒跚学路的年纪,最爱在她老爹怀里拔胡子,缠人的很。

    随着方腊率军撤出两浙路,义军下辖的版图扩大了一倍有余,工农商政的改革春风吹皱福建和两浙两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可以说,宋朝廷已经错过了剿灭张林叛军的最佳时机。

    目前虎威军下辖骑军一旅二营,火枪兵两营,炮兵两营,盾枪兵和战车各三营,加上辎重队,合计兵马超过了一万八千人。

    新夷军、新福军、新浙军在驱赶方腊的计划中小试身手,表现还算差强人意,新成立的三千人火枪旅打散编制后混编进入三军中,合计兵马四万八千人。

    其余各地驻防,亲卫旅合计一万余人。另行招募的常备军,人数也保持在两万人上下,年后过了三月份就能补充进正规军中。

    据人口和计育总署递交上来的审计文札,整个福建路和两浙路在籍人口加起来超过两千万人口,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养一支十万余人的常规军队可以说是搓搓有余。

    张林亦是有心进一步扩展军力,只是一味地扩张军数未必是好事,现下军队中就很是缺乏基层军官,都是从前线虎威军和神机营的老兵中抽调,这无形中就降低了前线精锐的战斗力。

    幸亏朝廷禁军弱不禁风,西军尚未南下,才能让张林略有些担心地同意了调换政策。

    不过,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借着年底的大校阅之风,他宣布成立三处军校。

    军校乃是军官培养坊校的简称,在新式学坊中招收考核合格的十八岁以上青年,并且从新军中筛选一批表现优异的基层士兵进行再培训,加设了许多新军事科目,暂定为一年一期。

    三处军校分别设在夷州岛、福建路的南安和两浙路的广德州,张林亦是亲自命名,分别取名为镇海军校、长宁军校、桐德军校。

    每处军校首批次从军队中回招年龄适合的上过战阵的士兵五百人,制定了为期半年的急训计划,先把眼下的基层军官缺口赌上再恢复一年一期。

    关于民族国家,张林在议事厅把相关人等叫来开会,着重强调了思想建设的必要性,把忠于家国的理念编写成大国录,设为新式学坊和军校的必修课程。

    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在书面上提及儒、法、墨三门学派的高低重要性,公开把法家作为政权核心建设内容。而儒家取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对中庸思想大肆批判,提倡“法礼”修德弘道,宣扬“墨礼”强国富民。

    在大国录中,张林正式表明天子也应持有“人人平等,皆从于法礼”的观念,并且详尽介绍了中原四周其他国家的民生现状,提出“大国者,应威仪四海,俱遵汉学”的口号。

    汉学,这个词亦是走上了政治舞台。

    政权上下里外,包括民间,都展开了一股学习和普及汉学的风潮。

    民知报、商报、新法报、育教报等主流官报和民间报坊连续刊登文章,替汉学正名和鼓吹,引经据典地针对儒,墨、法学进行全新的诠释。

    最惨的就属儒家的中庸之道了,几乎被批的鲜血淋漓。

    张林在秘书署枪手们的辅助下,亲自撰写文章针对“中庸”一词做出解释。

    中庸不是让人碌碌无为,更非让人当个职场和官场中的“老好人”,更不是“无过便是功”的意思。

    中庸是让人坚持目标,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道理。

    中庸是让人怀揣公正明理处事之心,守礼弘德,中正世间。

    中庸之庸字,同用,是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道理。

    把自然科学与中庸的天人合一结合起来,诠释人对自然的认识才是真正的敬仰神明,才能达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