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昌明 >

第86部分

昌明-第86部分

小说: 昌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是里正,没有当兵,对吗?”

    “对,一村留一壮,便是村长。咳咳,我觉得吧,与其窝在村子里,还不如出去当兵上战场杀敌呢,一敌首可换回一两银子,家里的一年的吃穿用度就够了,要是弄好了,杀个敌人的什长、百夫长什么的,还能获得官爵。话说回来,国公爷的变法就是好啊,他就是大明老百姓的活菩萨呀!”

    村正自然不知道身前这位就是实行变法的国公爷。杨乐听他称赞自己,称赞变法,心中高兴,连忙拱手笑道:“百姓是为官者的衣食父母,一人为官,自然要造福一方,要为百姓们谋福利,否则,就不如回家种地去了!”

    中年人微笑点头道:“这位先生见识不凡,能为天下之民而想,能为百姓之事而忧,能否问一下先生的名讳?”

    杨乐向农夫们深深一躬:“诸位父老,在下杨乐,与你们深谈,多有感触,我还要到其他地方去,咱们就此别过。”农夫们纷纷拱手,直到杨乐走远,忽然一人惊叫出声,“咱们当朝的国公爷不就叫杨乐么?”

    村正目光炯炯,自言自语道:“他就是我们的国公爷!”

    杨乐骑在马上,看着这一大片盐碱地,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盐碱地的形成大多是季节性的,在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则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这些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盐碱土可分为盐土、碱土两大类,也有混合的。盐土中以含氯化钠和硫酸钠为主,碱土中主要含有碳酸钠。这两种盐类聚集在土壤表层,形成白色盐结皮。很多盐碱地附近的农民挖沟渠晒盐,就是这种盐土,晒出来的盐俗称小盐,与海盐(大盐)略有差别,但也可以食用。

    因此,杨乐决定回去以后,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在这里开发出一片晒盐场。

    杨乐一路往南,边走边看,将各种地形地貌一一记在心里,同时把变法的条令不断进行调整和改正。驱马过了安徽,便往浙江而来。

    

第130章 好地孬地三六九,击鼓问案讨说法() 
“山从天目下,潮到富阳回。

    此地扁舟去,吾生几度来。

    林红晚日落,江白雨云开。

    明旦须停棹,呼儿看钓台。”

    这是明代张以宁描写浙江的诗句。

    浙江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又被称之为“丝绸之府”。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浙江最有名的当数杭州西湖了。西湖,象是一首诗,又象是一幅画,又或者象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它是天下文人墨客的心中的宠儿。能与“淡妆浓抹总相宜”倾国女子西施相比的,恐怕天下唯有西湖了。

    此时,杨乐沿着西湖的树荫官道纵马缓缓前行,微风拂面,碧水蓝天,十分的惬意。放眼望去,眼前涌现出一片秀丽景色:辽阔的湖面上波光粼粼,碧绿的湖水迎着阳光,把蓝天白云、岸边的树木花草全部倒映在湖水里,使西湖显得更加的秀丽多姿。一帆帆小船在湖中畅游荡漾,船桨激起一道道绿色的波纹。绿水围绕着周围的青山,把这一方山水的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融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淼,峰峦隐现,气象万千。

    盛夏七月的西湖,太阳当空,荷花绽开。岸边田地里的水稻已经成熟,紧接着马上晚稻插秧(称为双抢),因此,农民伯伯们正在田间里辛苦忙碌。

    徐光启曾经对稻种进行改良,在南北广泛推广新稻种。水稻的亩产量出现了大面积提升。而且徐大人在杨乐的提示下,在江南首次实行了生态养殖技术,在水稻田地里养鱼,用鱼来吃水稻田里的蚊虫卵,在宋元两朝因蚊虫卵而产生的疟疾曾肆虐传染,到现在却已不是什么大害了。不仅如此,养的鱼也是大获丰收,可谓是一举两得。

    杨乐哼着歌,骑着马,穿过林间小道,来到另一片田地。这一片田地与上一块明显不同,可能是由于离着湖水较远的缘故,里面干旱,水稻更是稀稀落落,一看就知道是一块薄田。

    田里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位十七八的少女在收割稻子。看模样和年纪,应该是爷爷和孙女。在他们两人的不远处,还有十几个农夫一起耕种。

    杨乐跳下马来,走上前去,躬身问道:“老人家,这块地是朝廷分给你们的吗?法令上不是说薄田不分地的吗?”

    老人抬起头瞧了风尘仆仆的杨乐一眼,叹了口气说道:“是啊。法令是那么写的,但是,人和人,官和官是不同的,国公爷变法可是天大的好事情,但是到了我们这里怕是行不通喽!”

    杨乐感觉出了他话里有话,继续追问道:“老人家,全国法令统一,为何到了这里就不同了?原因何在?”

    “这位游客是外乡来的吧?你不知道,这里可有一王三虎,法令条文还不是他们说了算?说只分良田,但他们还不把良田都霸占了去?会留给百姓?”

    “一王三虎?”杨乐眉头一皱,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一王指福王,那三虎又是指谁呢?难道就是苏杭的三位镇守税监吗?

    那位少女见他爷爷说的多了,悄悄扯了扯老人家的衣袖,小声说道:“爷爷,你又随便说那些人的坏话,忘记上次他们把你关起来了。”

    “老人家,你说的一王三虎是指?”杨乐刨根问底。

    “还能有谁?一王自然是指福王,至于三虎,便是苏杭的镇守税监陈大金、阎思印、谢文举三位大公公了。”十几位农夫听见杨乐盘问,呼啦啦全部涌了过来,其中有一位如此说道。

    杨乐心中一惊,果然是他们。福王和江南道三位税监一同携起手来抗税一事朝中大臣知道的并不多,但杨乐已猜度到必定有人通风报信,告知这三位镇守太监,自己已经来了江南,这一来恐怕三个在当地如同土皇上一般的大太监早已蓄势以待。要如何对付他们才妥当,杨乐心中毫无头绪。此时农夫谈论起分地一事,让他觉得这可能是个突破口。而且,他早就知道,江南之行比京师的朝争更加复杂,他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三位大太监镇守江南多年,必定耳目众多、实力更是盘根错节。所以他不敢等到自己到达,已经安排国安局在南京的分部秘密监视三大镇守太监的行踪了。

    所以,他需要一个导火索,要把这里的事情闹大,然后借此机会,一举铲除这些朝廷毒瘤!

    杨乐心中已经有了计较,看着面前的这群苦哈哈的农夫,朗声道:“乡亲们,在下有些功名在身,准备给你们讨回个公道,我问你们,请你们据实回答,你们分的地可都是薄田和荒地?”

    他们看见杨乐虽然穿着布衣,却是一副书生的模样,不由得信了几分。

    “回大人,是啊,我们村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

    “大地主富大强把良田都霸占了去。”

    “杭州知府谢来财不知收了多少好处,把这些薄田分给了我们。”

    “对,只要是有点儿关系的,就会有好地。像我们这种,就只能分到第九等地了!”

    “是啊,大人,您是不知道,我们这里的地分为九等:一等沃土,二等靠水,三等靠路,四等地平,五等成方,六等不斜,七等有沟,八等靠山,九等贫瘠。”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肚子里的苦水吐了出来。

    杨乐心中暗恨,果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什么歪招法子都能想的出来。分地居然也能分出个三六九等,这些人当真是可耻可恨可杀!

    跟在杨乐身后的那两名侍卫也是满脸怒容,其中有一位更是俏脸憋的通红,要不是杨乐制止,怕是早就开骂了。

    “走,跟着我去县府,我给你们讨一个说法去!”杨乐大手一挥,带领着十几位农夫浩浩荡荡往杭州县衙而去。

    “咚咚咚!”来到县衙门口,杨乐手持木锤,击鼓问案。

    有人来县衙聚众闹事,衙役很快把消息通知到了杭州知府谢来财的耳朵里,当然,这种事情自然也瞒不过三位税监太监的耳目。

    分地不均,一位少年书生状告地主富大强霸占良田、杭州知府谢来财收受贿赂的消息在杭州引起了轩然大波。

    

第131章 开仓放粮救百姓,好官成为替罪羊() 
谢来财收到消息后,在府衙后堂穿戴整齐,转过屏风,大摇大摆地走上县衙宝座,眯着眼睛打量着大堂中央的杨乐,见他瘦骨伶仃的,穿着一件灰土布长袍,外头也没套褂子,脚下一双“老北京”布鞋上沾满了泥土,脸上是一副睥睨天下的冷峻面孔,令人望而生畏。

    看杨乐有恃无恐的模样,谢来财心中一惊,不过再一想到一身布衣的穷酸书生模样,心中略定,拿起惊堂木,啪的一声拍在案桌上,板起脸冷喝道:“大胆!堂下何人,报上名来,竟然状告本官?”

    杨乐同时也打量着这位杭州四品大员,见他肥胖臃肿,身着华丽,一脸像猪头一般的肥胖大圆脸,看这面相就知道没少搜刮民脂民膏,杨乐没有回答谢来财的问话,反而开口问道:“谢大人,杭州这个地方当真是与众不同,让人刮目相看呐,分地居然还分出个三六九等,分到地主手里的都是良田,分到老百姓手里的土地却都是薄田荒地,这恐怕不行吧?前些日子皇上明发圣谕,只准分发良田,若是不够,再以荒地以双倍作为补偿。皇上高居深宫,尚能详虑至此。你乃一府之官,身边养着一群清客、幕僚,养尊处优,不会连这一点都想不到吧?你说是吗?谢大人?”

    杨乐的语气虽然缓和,但这几句话暗含的意思无一不是在教训语气。杨乐脸上不喜也不怒,嘴角微微向上翘起,似乎随时都在向对方表示自己的严重不满。

    谢来财忽然产生一种错觉,觉得眼前这个少年书生身上有一股若隐若现的上位者气质,听这口气,瞧这趾高气扬的模样,他的心好像被一把刀子狠狠地戳了一下,刚刚鼓起的怒气顿时荡然无存。他强按下心头的不快,冷冷地说道:“你到底是何人,胆敢惊扰公堂,你可知国公爷刚刚颁布了新法,升堂问案讲求真凭实据,你不分青红皂白,血口喷人,状告本府收受地主富大强的贿赂,你到底是何居心,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搞鬼,派你来诬陷本官的,是不是?说!”

    谢来财以为杨乐肯定是背后有人指使,所以才这么明目张胆的前来生事,他一直和杭州通政司副使于民生不对付,于民生也是书生出身,一身文人的酸腐气息,为官清廉,没少写奏折弹劾他。但在他背后同样也有人暗地里照顾着,那就是三位税监大公公,奏折全部被他们压了下来,因此,造就了他这么一个杭州的大老虎存在。

    谢来财想用官威来吓唬杨乐,杨乐偏偏不吃这一套,说道:“在下只不过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已,专为杭州百姓讨个说法,何须报出自己的名号?新法规定,法令面前人人平等,朝廷大臣更是如此,倘若知法犯法,更是罪加一等!”

    杨乐这几句说得大义凛然,幕僚封不平见谢来财的脸涨得通红,知道他要发作,急忙扯着他的衣袖制止住他,小声在谢来财耳旁说道:“谢大人莫急,这人有恃无恐,别是有什么圈套,待我问清楚了他的真实身份,再发落也不迟啊。”

    谢来财点点头,封不平回过头看着杨乐,笑道:“这位书生,你饶了半天,总该让我们知道你的名号吧?还有你的状书和证据也要一并呈上来,否则,你就是有扰乱公堂、诬陷朝廷命官的罪行了!”

    杨乐脸上毫无表情,冷冰冰地截断了封不平的话,道:“这位通判大人,请你不要说话,这种大案恐怕你做不了主!”

    谢来财冷笑一声,说道:“哼哼,这位先生姓封,名不平,乃是本官的幕宾兼通判。此人恪尽职守,实心办事,而且是朝廷五品命官,并不是那些徒有虚名之人,你再三遮遮掩掩,莫非真是替于民生打抱不平的不成?!本官实话告诉你,去年他私自开仓放粮,把税粮交给农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抗税不遵,这是挪用钱粮!如今,你们谁也救不了他,前些日子你们呈上的万人请命帖,还在本官手里攥着呢!你们想告本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