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画 >

第2部分

明画-第2部分

小说: 明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乎,想要屯堡就得各个百户所自己修!

    可仅靠着一个屯所百来户人家一边垦荒田造土屋一边修屯堡,天知道要修到猴年马月。屯堡修不起来一旦有倭寇过境那就是个死!可他们还不能如民户一般逃跑,否则就是逃军,要军法处置!

    结果,各个卫所的底层小官人人都觉得去屯堡是找死,没人愿意接这烫手山芋。

    偏偏关老爷子看到了机会,大吼一声“撑死卵大的,饿死卵小的,老子卵大老子接了!”带头接下了任务去当屯所百户,长官大悦之下赏了他最肥的一处屯所,就在浦西黄浦江边,虽然还是荒地一片,可只要能开出来,那便满满全是肥的流油的水浇地。至于种子农具和耕牛,更是未曾克扣半分,甚至还多给了一些!

    之后几年倭乱愈演愈烈,万幸,关老爷子脸好,眼看着周围的屯田百户所十个里面七八个都遭了秧,他这里却一直安安稳稳熬到倭乱平息也没碰上什么大股的贼人,偶尔一些小打小闹也不伤筋动骨,反倒是替他挣下了不小的名头。

    关老爷子知道这些小功劳升官指望不大,索性便将功劳让出,换回了点实惠——周围两个被倭寇所毁的屯田百户所都归了他,一番操作之下,大量官屯转成了关家的私田,隐匿到了临近的上(哔)海县中,到如今,关家已经攒下了近百顷的地,算得上是地主之中的中产阶级了。

    换做是其他落魄军户,看着关家这条件都得眼红,只可惜,家境再好对于现代青年灵魂古代婴孩身躯的关坤瑜来说也是受刑一般的待遇。

    连手机都木得刷,拉了屎都得等别人帮着擦,整天对着屋顶数蜘蛛,盯着苍蝇练眼神,这种日子真真要将人折磨疯掉。

    “没有手机,就算有本书看也是好的啊,要是那阁楼还在就好了,至少不会这么无聊”

    这么想着,关坤瑜突然觉得脑海中似乎有一扇门打开了,这门很熟悉,正是家中藏书阁楼的木门。

    尽管以为这是幻觉,可无聊到要疯的关坤瑜还是走了进去,随手摸起了一本书——高等数学,那本他大学毕业后运回来的课本。

    紧接着,关坤瑜就震惊了,书里面的内容简直就和真的一样!不,应该说就是真的!他赶忙又抓起另外一本,仍然条理清楚,绝对不是幻觉或者梦境!翻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全部都是真的!

    这阁楼竟然也跟着穿越了!

    自从发现了藏于自己脑海中的藏书阁楼之后,关坤瑜便恨不得天天钻在里面,泡在书堆中。

    没办法,谁让心里仍然惦记着现代便利生活的关坤瑜还是对大明的生活心存怨念呢,说到底,他还是没有办法抛弃现代人的身份,彻底融入到明朝的生活中去。

    于是乎,脑袋中的阁楼便成了关坤瑜的心灵避风港,哪怕是曾经让他痛不欲生的英语六级仿真模拟卷看着都是那么的亲切。

    当然了,亲切一下也就算了,真让他再做一遍的话绝不可能!

    借此熬过了婴孩阶段,摆脱了因为无聊而疯掉的悲催命运。时间一晃而过,转眼便是三年过去。

    三年的时间,关坤瑜早已经如饥似渴的将阁楼中的各类书籍粗粗读了一遍,让他多少找回了一些当年高三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状态。

    尽管工作之后的事实证明学的这些东西中只有1%还能有些用处,剩下99%的最大作用便在于让学霸对着电视上问答类综艺的题目嗤之以鼻,让学渣早一点理解什么叫做自知之明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但最起码关坤瑜他不会再无聊。

    三年的时间,关坤瑜的身体逐渐长开,学了一口地道的明朝松江音,也终于靠着撒娇卖萌加满地打滚获得了出门去玩的资格——只要别出屯所便好。

第3幕 炭笔与木板() 
这天关坤瑜正在自家院里发呆神游藏书阁楼,忽的听到外面一道声音由远及近呼啸而过。

    “货郎张来啦,货郎张来啦!大伙赶紧出来啊!”

    关坤瑜偷笑着撇了撇嘴,这孙大婶的狮吼功是愈发涨进啊,都快赶得上警笛了。

    孙大婶沿着道路呼号而过,街坊邻里便一个个都出了门,准备去找货郎张寻摸些家中所缺之物。现代黄浦江边乃是寸土寸金之地,就是换到崇祯年间也是人烟稠密遍地良田的,但眼下却是万历初年,这一片也是最近十来年才刚刚有了些人气,很多居家用品都需要靠着走街串巷的货郎供应。

    由于有了孙大婶的通风报信,货郎张刚刚进了屯堡便被一群妇人给围了起来,关坤瑜怕被这群购物热情疯长的大妈们给挤着,等到人已经散的七七八八之后才走了过去。

    此时还在货郎张跟前的也就只剩一个仍然在为两文钱讨价还价的老妇以及为了多聊些所外八卦而死活不走的孙大婶。

    “张叔每次来都很是威风哩。”

    货郎张见是百户家的关坤瑜来了,当即甩下死扣着两文钱不放啰嗦烦了他的老妇不管,报以笑脸相迎。

    “小坤瑜你这可说错了,我只是个货郎,威风这个词用错啦。小坤瑜你再想想,到底该如何说呢?”

    “就是威风没错,张叔每次来都有孙婶替你唱街,就像是知府出行哟。知府是管人的官,货郎便是管货的官吧?”

    看着关坤瑜一本正经的说出这些,货郎张和孙大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哈哈哈,小坤瑜啊,这官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我是个货郎,替人代买些针头线脑,可不是什么官。不过,能有孙大姐替咱唱名,咱也算抖了回威风是不?”

    孙大婶笑道:“既然咱都替你抖威风了,这王婶子的零头就抹了吧?”

    货郎张早就被那老妇磨的不行不行的,正好顺水推舟道:“行,既然孙大姐都这么说了,这两文钱就不要了。”

    老妇欢喜的不得了,抓住孙大婶的手就是一顿猛夸。

    一旁看戏的关坤瑜不由感慨,谁说古人淳朴来着?这一个个都是人精啊!

    孙大婶眼尖,早就看出货郎张被磨得不行,要不了多久肯定会同意抹去那两文钱的,借着个由头由她提出来便是卖了老妇一个人情。而货郎张呢?这两文钱他原本就打算息事宁人抹去的,既然孙大婶提出来了,这顺势一抹便刷了好感。至于王婶子,人家得了两文钱的实惠,还省下一堆嘴皮子功夫!

    明明谁也没有付出什么,愣是让这帮人互相刷了一遍好感度。

    寒暄结束,关坤瑜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张叔,我的东西你帮我带来了么?”

    “我怎么会忘呢?给。”说着,货郎张把三张薄木板给了关坤瑜,“几张薄木板罢了,又轻又薄,找些下脚料拼一拼就出来,路过许木匠那边的时候随手就帮你弄了,不过你要这些作甚?”

    “是有些用处。”关坤瑜不愿多说,付了十个铜板之后又从怀里摸出一小块米糕来,伸手递给货郎张,一脸童真的说道,“张叔帮我拿了木板,我给张叔吃米糕。”

    货郎张乐呵呵的接了过来,一口塞进了嘴里:“木板是拼的,下脚料补出来的,要不这多钱,你若是直接去找许木匠,人家都不好意思跟你这小娃娃要钱的。六个铜板算是跑腿钱,其余的我也不能坑你这小娃娃。”

    说完,货郎张又还给了关坤瑜四个铜板。

    又聊了一阵,关坤瑜便乐呵呵的拿着木板走人了。

    货郎张目送关坤瑜回家之后赞叹道:

    “关百户好福气啊,生了坤瑜这么个懂事的好孩子。”

    孙大婶先是点头,继而哀叹道:

    “坤瑜懂事大伙都知道,只可惜你在屯所逗留时间不长,没见过他发呆的时候。这关坤瑜啊,长得又俊又懂事,就是有些呆呆傻傻,脑袋不怎么灵光,经常坐在一处发呆。”

    “发呆?”

    “对,就是发呆。”

    关坤瑜并不知道两人对他的谈论,同样的,货郎张和孙大婶两人也并不知晓此时关坤瑜那一脸的不爽。

    “明明只是弄点木板而已,居然还要各种撒娇卖萌,这日子还让人怎么过!唉六个铜板!想当初为了弄这么几个铜板说多了都是泪啊。”

    摇头叹息着将木板搁在地上,又拿来了事先准备好的架子和木炭,关坤瑜很快便忘却了不爽,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年仅三岁的关坤瑜此时能够做什么工作?又有什么工作是需要用到这些木板的呢?

    答案很简单——他在画画。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无聊!极度无聊!在大明朝这种环境下他一个三岁小孩能干些什么呢?和其他孩子一起过家家玩泥巴?还是说在大人面前装嫩扮鼻涕虫?

    毫无疑问,这都是彻彻底底的折磨!

    思前想后,关坤瑜觉得自己还是尽量一个人呆着的好,天天装小孩,太累!一个人的时候他将自己的意识潜入到藏书阁楼之中读书,这很好,只是他不知道,这种行为在别人看来就是发呆,而且名声已经传遍了整个屯所。

    三年时间感兴趣的书已经让关坤瑜读的差不多了,而且读完书他也需要找点别的事情换换脑子,于是他便找上了货郎张。

    关坤瑜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画画!国画、油画、素描甚至是漫画他都画过,小学临摹过鸟山明,中学喜欢过clamp的那群大妈,等到大了,懂事了,便立刻抛弃了这帮老古董,向我鬼月大神献出了膝盖,顶礼膜拜,日思夜盼,手里拿着mh,嘴里叼着c88,眼睛瞪着c89,不只是看是收藏,还试着临摹过,水平倒也不错,能有七八分的神韵。

    关坤瑜的画功虽然全都只是业余自学,不是科班出身,可水准却还是不低的,要不然也不会到了最后转行去干游戏人设兼职美工来糊口。

    那么,还有什么比画画更好的事情来消磨时间呢?

    在外人面前尚未启蒙识字的他自然是不能公然看书的,况且关家除了二伯那边只有儒家经典也没什么杂书可看。至于画画么,小孩子不都是喜欢涂鸦的么,只要小心点也不怕被发现什么,就算被发现了也完全可以解释得通,反正他在现代的时候也没少见六七岁就画出了水平的天才儿童。

    明末的纸张虽然说不上昂贵,但也和便宜挂不上钩,作为一个军户家庭,关家的大人是不可能提供给关坤瑜这么一个三岁小破孩大量纸张去“胡闹”的。

    所以他才准备了薄木板做纸,准备了木炭做笔,画完用水一洗,晾干之后就可以反复使用了。

    眼下所有东西都已经备齐,关坤瑜便亟不可待的在院子里支起了画架,然后抓起碳条往木板上一戳。

    “啪嗒”应声碳条应声断成了两截。

    关坤瑜无奈的耸了耸肩,他以前用的画具都是直接从商店买的,哪里用过碳条木板这种组合,况且他见过的碳条也绝不是手里这种烧火棍残留物

    好在并不是每一根碳条都这么坑,很快关坤瑜便找到了一根堪用的。

第4幕 家有悍母吊打之() 
“画点什么好呢?”关坤瑜想了想,最终决定拿眼前的水井先练练笔。

    简简单单三两笔,一个水井的轮廓便出来了,接着是一条青石小道,一颗小树,一堵院墙,很快,关家院落的样子便浮现在了木板上。当然,木板上的只是大略的轮廓,还需要添上细节才能够算是一副真正的画,由于烧火棍炭笔的缘故,画风相当之粗犷。

    画过炭笔素描的人都知道,炭笔素描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拿面包当橡皮使。

    眼下是明朝,自然没有现代的专业橡皮可以使用,但同样的也没有西方的面包,咋办呢?解决办法很简单——馒头,前世****的广大素描爱好者几乎都是这么干的,只要掌握好干湿程度,效果不比面包差,关键是便宜。

    其实只是面包和馒头的话并没办法完美的擦拭掉炭笔的痕迹,他们更多是被用来调整碳痕的层次感。

    关坤瑜偷偷摸摸的溜进了厨房,做贼一般的摸了个馒头出来,关家一向以勤俭治家,要是被人发现他拿馒头去搓木板铁定被吊起来打。

    为了掩人耳目,关坤瑜小心翼翼的将馒头藏在怀里,每次用都撕下来一小块,搓完直接丢进脚下挖出的小坑里,随时准备拿脚一掩毁尸灭迹。

    然而,关坤瑜终究不是一个练武的苗子,做不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偏偏却有一个武术达人的老妈

    关坤瑜聚精会神的用手中的馒头块擦拭着木板上的炭笔水井,手法越来越熟练,原本漆黑一片的线条也逐渐变得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起来。

    “左边再还需要再擦两遍,得轻轻的,轻轻地”

    将已经黑成了一坨的馒头渣丢进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