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统天命 >

第70部分

正统天命-第70部分

小说: 正统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五一章 双赢,双赢() 


第一五二章 牵出来溜溜() 
第一五二章

    “听我口令,前进!刺!刺!刺!”

    在节奏分明的鼓声中,巡检司这一百五十个新丁排着整齐的队形,分成两拨向前推进着,跟着命令把手中的长枪往前刺,而一帮拿着藤牌的则用木刀你一下我一下地砍着,练习格挡。

    巡检司嘛,又不是卫所士卒,对付流民的最底层暴力组织,配个毛的甲,就连盾牌都是最基础的藤牌,单刀和长枪倒是给配齐了,还多给发了不少备用的,然而弓弩、箭矢却着实有限,现在这些新的弓手,正在加紧补课,因为杨尚荆打算今天晚上出去“收获一份惊喜”,他们补课的部分,就是杨尚荆结合惊喜将要发生的地方特意设计出来的阵型。

    一百八十个人被他分成了三类,弓箭手三十个,这是原来巡检司的老班底,放在卫所里也能算得上是精锐了;藤牌手五十个,这是从隐户里面挑出来身体条件比较好的,当然了,这是矬子里面拔大个;剩下的就是一百个长枪兵。

    这一百五十人,五人一伍,五伍一队,一队有队长、队副各一人,杨二带着刘虎总领全局,而这都队长队副,是杨尚荆从自己家家丁里面选出来的能人充当的,临场变阵、督战,都交给了他们。

    至于战阵……嗯,杨尚荆也想学着戚继光玩玩鸳鸯阵的,然而战阵这种东西耗时费力的,对士兵的组织度、临场应变能力都是一种考验,他这一百来个人也就那三十个原本属于巡检司的弓手能玩明白,剩下的新丁,也就勉强做到踢正步、分列式的到时候队伍不乱,临场变阵别自己把自己人捅了就算谢天谢地了,况且在鸳鸯阵里占据了重要地位的狼筅现在还没出现呢,那得等着叶宗留、邓茂七之流的起义军在战局不利的时候,脑洞大开发明出来,他现在鼓捣出来,工部不会给什么赏银,反而锦衣卫会过来,很高兴地和他谈谈私铸军器该是什么罪过。

    所以杨尚荆干脆一咬牙,玩方阵,为了这个,还专门让工房做了一批鼓和喇叭,绞尽脑汁想起来一首龙虾兵的掷弹兵进行曲,44拍的曲子贼有节奏感,至于乐器不太对……这年月谁还能指着他鼻子说这是剽窃么?开始和敌人接战的时候,就让这帮新丁听着鼓点儿往前走,藤牌手顶在前面,长枪手跟在后面,然后听着口令,分成两批把手里的长枪往前捅就得了,单兵作战这种高大上的想法,还是等等吧。

    而到了实战的时候会不会慌张,然后被吓得丢了装备掉头就跑,这也是不用担心的事儿,这帮新丁板子鞭子没少挨就不说了,先头的藤牌手要是丢了装备跑路,或者是后面的长枪手慌乱中把武器刺进前面弟兄的身体里,都是罪及家人的,反正在杨尚荆一通最直白的威胁之下,这帮新丁最基础的军纪还是可以维持的。

    至于弓箭手嘛,嗯整个黄岩县能把箭射准的也就这么几个,都是宝贝,所以他们是灵活站位的,战局有利就跟上去捡人头,战局不利可以先行撤退,当然了,最后这话是给统领弓箭手暂时的统领忠叔说的,下面的人是不知道的。

    至于说任用私人……嗯,这倒是最小的问题,现在无论杨二还是那些家丁,都是正经儿的经制正役的差役了,这黄岩县里面,仅以这些小问题而言,暂时还没有能和他杨尚荆掰腕子的。

    “少爷,时辰差不多了。”忠叔走到了杨尚荆的身后,低声嘀咕了一句。

    杨尚荆点了点头,转过头来对李继说道:“李典史,让人集合吧,马上去城东走上一遭。”

    李继恭恭敬敬地应了一声,尖锐的哨声转瞬间响起,正在练习突刺的巡检司弓手们几乎同时收枪站立,体现了这些时日的训练成果。

    “所有人都有了,带上自己的武器,准备出城训练,各队长、伍长注意了,队形不能散乱,从第一队开始,有序向城东进发!”李继的声音几乎让这帮巡检司的新丁们瞬间垂头丧气,而那些今日不当值,过来看热闹的老人则瞬间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容。

    出城训练嘛,从半个月前开始,就时不时搞上一次,有几个好奇的弓手跟过去看了看,一个两个都是庆幸得不行,就这帮新丁的小体格,背着武器顶着太阳狂奔,唯一遮阳的就是脑袋上的草帽,一路上中暑晕倒了好几个,歇上一气灌点儿水,还得跑回来,简直就不是人干的活。

    忠叔给杨尚荆牵来了一匹马,犹豫了一下,这才说道:“少爷,此番外出,尚有风险,纵是老仆,也难得保护少爷周全,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如便让老仆前去罢。”

    杨尚荆楞了一下,伸手抓过缰绳,笑容中带着一股子桀骜:“忠叔放心,戬也不是什么没见过风浪的人,手上的功夫纵是不及忠叔,寻常人三两个却也能应付得来,那日披了甲的盐丁,不还是被戬一刀枭首?”

    忠叔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话是这般说,可老仆却也是放心不下。”

    “戬便站在忠叔身旁,也不过小股的敌人,总不至于将咱们这小二百人一口吃掉吧?”杨尚荆笑了笑,拍了拍自己腰上的长刀,“就是仅以功劳而论,戬在与不在,这抓在手里的东西,就差了一倍,富贵……险中求啊。”

    说完话,也不等忠叔在说什么,翻身上了马,两腿一夹马腹,随着队伍向城东飞奔而去,忠叔站在原地愣了一下,他立刻去,也是翻身上马,紧跟着杨尚荆,丝毫不敢远离。

    “若是再有三个月,少爷麾下这巡检司人马,定然是一支强军,只是现在……还欠了火候。”忠叔叹了口气,低声说道。

    这一点杨尚荆当然知道,有军纪约束、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队伍,肯定要比散兵游勇能打,双全还难敌四手呢,忠叔这么吊,遇上三四个披甲的不也手忙脚乱?这两百人要是多训练些年月,身体好生恢复恢复,和名震天下的岳家军比或许差了火候,毕竟底子太差,但和普通的卫所士卒比,吊打。

    “时不我待啊。”杨尚荆只能摇头叹息,“这功劳……可是不等人的,是骡子是马,关键的时候总要牵出来溜溜。”

第一五三章 家国天下() 
第一五三章

    《明史·地理五》上面写的很明白,黄岩县东南就有个盐场,盐场里还有个长浦巡检司,和黄岩县这种县下面设的巡检司不一样,这个长浦巡检司主要防备的除了流民之外,还有没交费的私盐贩子,和想要违背太祖“世代相传、各安其业”的最高指示,试图逃出去自谋生路的盐户子弟。

    因此,他们不光有刀枪弓箭,还着甲,整天守着盐场吃香喝辣,身体倍儿棒,就连里面的弓手,都是江湖道上赫赫有名的好汉,可以算是巡检司里面的高帅富。

    所以别说小股的流民了,就是黄岩县的这帮同行们,看见他们都得侧着身子走,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每一次这帮新丁们的出城训练,实际上都是避开了长浦巡检司的范围的,要不然遇着挑衅了,打你打不过,骂你还没底气,岂不就是自找罪受了?所以今天这些新丁也是一个样,背着长枪盾牌弓箭大刀之类的武器,就顺着永宁江往东跑,绝壁不往南看上一眼。

    李继这个典史骑着马,来回跟着溜,就看有没有掉队的,还一边儿给这帮人打气:“都给本官打起精神来,今天早晨,县尊就派了人,带了大块的肉食、大袋的稻米在那儿候着,你们一个个的只要努力了,及时赶到了,就都有肉吃!”

    大明朝因为皇帝姓朱,为了防止某些心怀不轨的玩文字游戏,把“杀朱”说成“杀猪”,“蠢朱”说成“蠢猪”,直接避讳了这个“猪”字儿,所有的“猪”都改叫“肉食”,当然了,这和姚广孝这个吃斋念佛却劝朱棣靖难的和尚说的那句“王戴白帽”的白帽没有任何关系,老朱家自己人吃起猪肉来一个两个也是凶的不行。

    可不管怎么着吧,听见了有肉吃,这帮弓手也是瞬间焕发出了动力,一个两个步履都轻快了不少,要不是还有伍长、队长约束着队形,只怕这帮人能争先恐后地往那边儿扑——别听那帮食古不化的土郎中念叨什么“唯猪肉无补”,那可是蛋白质啊,年景不好的时候大家草根树皮又不是没吃过,谁还管这个?

    “少爷,差不多快到地方了,就前面那个小山坳里,那个人会引着一小股倭寇,从那里穿过来,直奔原来黄家那边去。”忠叔瞅了瞅附近的地势,贴近杨尚荆,左右看了看无人,这才低声说道。

    杨家给杨尚荆的所谓惊喜,其实就是一小队倭寇,还是原主簿刘琪的那个杀手,隶属于浙江的某个偷摸搞海贸的家族,因为永宁江这边连着大海内陆,属于货船出入的必经之路,所以走私点儿啥,必须得有人接应才行,而浙江的卫所经历了轩輗、焦宏的两次清洗,已经不那么好用了,所以这一家就只能将目光投在文官势力里,选择了黄岩县的主簿刘琪和县丞黄成。

    接触黄成是正统二年,接触刘琪是正统四年,刘琪那个服毒自尽的家丁,正是他们培养出来的死士,如今那家被黄家找上门来了,也就只能把那个给刘琪灌毒酒的杀手抛出来换取谅解——能和杨家正面硬刚的家族,在东南沿海这片,除了宗室、勋贵之外,已经很难找出来了。

    然而杨戬的老子一琢磨,这特么不对啊,老子就那么一个宝贝儿子是正儿八经的官身,你们一杯毒酒差点儿把他害的丢了官儿,我要是善罢甘休了,杨家的面子哪儿找去?于是一来二去,就让这个家族联系了一小股海上相熟的倭寇,送上岸来给杨尚荆刷刷经验。

    杨尚荆眯缝着眼睛点了点头,伸手招来杨二:“按照原计划,把人分成两队,放在两边的山坡上,等会儿用过了午饭,原地休息待命,可不能露了什么马脚。”

    早年在闽北干的就是无本买卖的杨二,哪里不懂这个?他摸了摸自己脸上的刀疤,就露出一个狰狞的笑容:“少爷只管放心,小的手底下流民、官军的血都是沾过的,可唯独没杀过倭寇,这一次总要砍个痛快的。”

    “去吧,好生安排,告诉灶间那帮厨子,一人吃个七分饱便是了。”杨尚荆对这杨二挥了挥手,杨二在马上微微欠身,一拨马头,去找刘虎去了,到底是当过壮班班头人物,这刘虎对下属的掌控能力、为人处世上的应变能力,还是颇为强悍的。

    要是杨尚荆手底下没这接近两百人的弓手,这一小股倭寇他是肯定吃不下的,少不得带上那个千户邢宏放一起玩耍,县志之类的文献上就要这么记载,“九年八月,知县杨戬得密报,有倭寇溯永宁江而上,遂与千户邢宏放相商,于江畔设伏,尽斩倭寇若干”;可是现在手里有人了,自然就得换一个套路了,比如“九年八月,黄岩知县杨戬亲率巡检司弓手查验流民,遇倭寇溯江而上,战而胜之,尽斩倭寇若干人”。

    一帮巡检司的弓手上了山坡,一个个按照吩咐藏在树荫底下,等着那帮厨子拎着木桶来给他们发放饭食,木桶里除了白米饭,还有飘着油花的肉汤,一人一只大海碗,多半碗的白米饭,一人一大勺肉汤浇上去,或多或少的肉块和菜叶子会随着肉汤一起浇在白米饭上,这些弓手一个两个盯着厨子手中的勺子,计算着自己是多的了一块肉还是少得了一块肉。

    所幸是被鞭子抽出来了纪律性,多一块肉少一块肉也就那样了,谁也没敢扎刺儿声张什么,捧着个饭碗稀里哗啦吃的开心。

    杨尚荆几口吃完了饭,就站起身来,走到了高处,向着约定倭寇将要出现的方向极目远眺,眯着的眼睛里,心里翻转的却是这江南士族们的勾当。

    “若依照国法,这家……罪当灭族吧?”杨尚荆突然叹了口气,伸手将腰间的长刀抽出半截,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刀身上,反射出一片耀眼的金黄。

    站在他身后的忠叔愣了一下,却是笑了出来:“少爷,须知……家国天下,没有了家族繁盛,这国,要来何用?”

第一五四章 战前() 
第一五四章

    杨尚荆听了忠叔的话,略略愣了一下,然后一脸释然地叹了口气。

    从两汉开始,世家门阀,或者说是整个地主阶级,都是这么一路玩过来的,哪怕隋唐两代把五门七望这个级别的世家肢解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小地主们也没放弃这种玩法。

    改朝换代?干我屁事!

    外族入侵?干我屁事!

    地主阶级的构成,即乡贤,是小农经济的定海神针,地主阶级里出来的精英,即官僚,是封建政治的定海神针,两相叠加,不管是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