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统天命 >

第57部分

正统天命-第57部分

小说: 正统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岽乓话锪髅瘢谀炒蠡А⒛炒蠡в肽衬炒蠡堑闹С窒缕鹗拢绞焙蛩且一峁デ廊送返模懿荒艽乓话锿尥薨桑坷浔魇贝甯窈苤匾模刹荒苎ё盼灏倌旰蟮男『诤⒚牵蝗艘话補k见人就突突。

    所以现在他只能挑选些精壮的,喂饱了饭食,保证身大力不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点基础训练,让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军纪概念,握刀的时候手不至于发抖,然后上面喊冲锋的时候,能够一往无前地往上冲,至于其他的,比如队形什么的……从长计议吧。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杨尚荆心里念叨着,转过身去,拍了拍王远的肩膀:“这几日多多加派人手巡查,天干物燥的,可别出了什么岔子。”

    王远连连点头,刚刚他是看着杨尚荆教训李继的,对杨尚荆的威风更加深了认识,对杨尚荆本人也就越发的敬畏了:“县尊放心,下官已经加派了一倍的人手,日夜巡视。”

    七月份正是浙江夏粮收获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本就是府库严加防守的时候,现在王远又加派了一倍的人手,想必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就出了库房,伸手招来一个皂隶:“去找两个本地有名儿的道士和尚过来,本县要和他们谈玄论道、念经参禅!”

    那皂隶愣了一下,然后带着十二分的小心,轻声问道:“县尊是不是要找这些日子,说您是……天狼星下凡的那位?”

    别管是不是天狼星下凡,谁都不爱听这个,文人那套这皂隶未必懂,然而他也知道,天狼星好像不光指的是杀伐,还指代着胡人,怎么听怎么像是骂人的话。

    杨尚荆愣了一下,他还真就没想到这一点上,不过为了保持自己在县城里的神秘性、让下面畏惧自己,哪怕天狼星是骂人的话,他也得选择视而不见啊,所以他把眼睛一瞪:“哪来这般多的问题,你便去找来就是了。”

    皂隶被杨尚荆这一瞪,当即打了个哆嗦,各种玄学加成下面,没见过血的皂隶还是拗不过自己心里这根弦儿的,所以他几乎是抖着腿退下去的,杨尚荆摇着头,就叹息了一声:“我就是想要废物利用一下黄家那个院子,至于把人吓成这样么?”

第一二零章 “我佛慈悲,亦有怒目金刚”() 
第一二零章

    一僧一道很快到了县衙的书房里,对这杨尚荆打了个稽首:“贫道孙真铭(贫僧释明心)见过县尊,这厢稽首了。【。aiyoushenm】”

    明朝的太祖朱元璋就是靠着宗教起家的,所以“奉天承运,继承大统”之后,对于宗教口的这帮神棍那叫一个严加提防,什么僧录司、道录司的规矩,比起之前的朝代那是严了多少倍,度牒的发放那叫一个把关严,而且规定不到一定岁数的男女不准去出家,生怕这帮人集结一帮青壮搞个大新闻——毕竟哪怕到了五百多年之后,宗教企业它还是免税的,有钱啊!

    所以哪怕这一僧一道在县里也算是头面人物,被平民老百姓们冠上各种“活神仙”、“活佛”之类的名头,见了杨尚荆也得乖乖地行礼。

    杨尚荆脸上含笑,站了起来:“二位请坐,请坐,来人呐,上茶!”

    一僧一道道了声谢,这才落座,一颗心也算是放下了,杨尚荆这个县尊没有对他们横眉立目,后面的事儿就好谈,一上来吹胡子瞪眼的,那可就乐子大了,现在黄岩县里盛传的“县尊杨尚荆乃是天狼星降世临凡,主杀伐之事,挡者夷九族”的段子,可就是他们这帮玄学工作者传出来的。

    眼看着两个人坐下了,皂隶也罢茶上上了,杨尚荆这才笑着说道:“今日请二位前来,实是本县有一事相求。”

    那老道孙真铭眼睛就是一亮,连忙拱手道:“县尊若有用到贫道的地方,但请说来便是了,贫道虽然道法低微,这忠君爱国的心,总是有的。”

    杨尚荆眉毛一挑,脸上的笑容更盛,心说果然不错啊,这道士玩起来上层政治,可是比和尚强出十条街去了,毕竟道士们的祖天师就是张良的七世孙,走的一直都是上层路线,魏晋南北朝名字后面带“之”的那一帮人,什么王羲之、顾恺之、王献之的,基本都是道教弟子,到了唐朝,魏征这个老喷子还是道教出身,家学渊博啊……

    心里想着,他挑了挑眉毛,慢吞吞地说道:“前日里,本县黄家造反被本县明正典刑的事儿,你们想必也都听说了吧?如今黄家各房的宅子,可都是空着的呢,毕竟这些都是凶宅,一般人是不敢往里面住的。”

    一僧一道连连点头,心说当然听说了,你那个天狼星降世临凡的名声就是那会儿传开的,至于凶宅不凶宅,在玄学理解上,那当然是凶宅了,里面一窝一窝不愿离开的横死鬼,寻常老百姓要是去了,夜里哪怕没有什么厉鬼现身,单单是弄出来几个响动,都能把人吓死,没看见现在那几个房子边儿上的房价一掉再掉么?

    “百姓愚昧,自然是害怕鬼神之说的,所以本县这次来,就是想让二位带着本县的僧道,前去那里,看本县降妖除魔。”杨尚荆说着话呢,眼睛当时就瞪圆了,一股子杀气从身上就冒了出来。

    这县尊好厉害啊!

    这是一僧一道的第一反应,第二个反应就是以后的买卖可能要不好做,听县太爷这口气,是根本就不信鬼神的,这要是真让他把那几家宅子给平了,以后的封建迷信……不对,是玄学的相关推广工作,是不是就不好做了?

    所以释明心这个老和尚干咳了一声,和声劝慰道:“正如县尊所言,按宅子里可都是真正的凶魂厉鬼,死于刀兵之下,戾气本就比一般的鬼要强烈得多,加之数量甚多,县尊纵是文曲星下凡,胸有浩然之气,怕也有力未逮啊,古人云,‘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还请县尊三思啊。”

    顿了顿,释明心站了起来,对这杨尚荆就是一个长揖:“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若是县尊首肯,老僧愿意带领门下弟子,去那做一个水陆道场,化解其中的冤孽,超度他们前往轮回之所。”

    这就看出来道士和和尚的不同了,道士基本上是融入统治阶级里面,想搞事情就直接出政策,全真教牛逼不解释的长春真人丘处机就是这么干的,北上千里,一言止杀;而和尚则喜欢从底层做起,圈地修庙种地屯钱最后搞个地上佛国,魏晋南北朝那会儿和尚们都这么玩儿,所以论起民间的形象,道士往往冷傲得很,和尚很多时候要和蔼可亲的多——哪怕催佃租的时候,二者是一样的穷凶极恶。

    杨尚荆听了这话,哈哈大笑,就好像听了一个很好听的笑话一样:“莫说什么冤魂厉鬼,就是再凶再恶,也不过是一群欺君枉法的混账,他们活着的时候,都被本县明正典刑,如今已是死了,还想在本县的治下兴风作浪?!”

    一拍桌案,杨尚荆站起身来,冷冷一笑,特拽的那种:“你若是不想去,那便请回吧。”

    听了这话,老和尚就是一抖手,也跟着站起身来了,长揖到地,皱纹堆累的脸上满是悲苦的神色,显然做到本县第一高僧,这老和尚也是身经百战、久经考验了,这演技的确很赞:“出家人慈悲为怀,若县尊真想行雷霆手段,恕老僧不能跟随。”

    说完话,一转身,大踏步离去,然而杨尚荆的声音幽幽从身后传来,让已经迈出去三步远的老和尚差点儿一头栽倒在地:“听说近日里有妖僧妖言惑众,本县正要严查,不若便交给明心大师吧,若时三日内找不出来,莫怪本县把全县的秃头抓进来打板子。”

    你还不服管了?什么高僧,三武灭佛那会儿也没看见你们请出来什么怒目金刚来,避李世民讳观世音都不叫观世音了,你搁这儿跟我装逼?不把你玩儿成傻逼,我还算什么社会主义四有青年?对得起当年差点儿就挂在胸口的镰锤胸章么?!

    杨尚荆哼了一声,摆了摆手,也不看释明心哆嗦的身子,转头就问孙真铭:“不知道长意下如何?”

    还不等孙真铭回答呢,这释明心当即就转过身来了,显然这脸皮就和当初做出来的表情一般无二,都是久经考验的:“得县尊提点,小僧方知自己愚钝,佛陀慈悲,却有怒目金刚,县尊以霹雳手段现菩萨心肠,才是真正的境界,小僧愿往,看县尊斩妖除魔!”

第一二一章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二一章

    本县第一高僧怂了,第一高道还敢拿捏架子?

    当然不敢了,毕竟那“妖僧”二字,随时都可能换成“妖道”,这要是同行被打了板子,还不得骂死他?

    所以孙真铭这个全真龙门派第六代弟子就冲着杨尚荆一拱手,义正言辞:“斩妖除魔、替天行道,正是我道门所求,莫说县尊开了口,便是不开口,贫道也要前去,为本县斩妖除魔!”

    杨尚荆点了点头,脸上全是满意的神色:“孙道长果然是有道全真,深明大义,颇有长春真人遗风,来人呐!”

    孙真铭脸上本来还洋溢着微笑呢,听见这一句“来人”,差点儿没吓死,毕竟能够做到上任不足旬月,直接灭掉本县大户的县令,不按常理出牌也是很正常的嘛!

    然后杨尚荆的话就给他那濒临停跳的心脏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送孙道长钱百贯,置办些降妖除魔的法宝,今夜随本县进入黄家,斩妖除魔,还本县一个太平!”

    一百贯啊,一百贯!听了这个数儿,老和尚释明心差点儿没悔死,一百贯的购买力都够他买个几十亩地,再雇几个佃户了。

    然后就看见杨尚荆摆了摆手,对应声而出的杨二说道:“你且带着人,带着钱随孙道长回庙中去,若是孙道长有什么香烛黄纸等物需要购买,一并买了拿去。”

    这就说明了,杨尚荆掏出来的可不是给官员们冲抵工资的宝钞,而是实打实的一百贯,否则也用不着派人送孙真铭回观了,这一刻,释明心差点儿没把肠子悔青了。

    也不等释明心说什么,杨尚荆把袍袖一甩,自己回后衙去了,两个皂隶走了上来,带着本县最有名儿的高僧高道往外走。

    想着给黄家净宅,一部分是出于经济利益需要,毕竟黄家那么大的宅子,虽然值钱的物件儿都搬走了,但也不能那么空着啊,就那么一空,连带着周围的居民都琢磨搬个家啥的了,这尼玛半夜黄鼠狼到院子里偷鸡,愣是能被想象成冤魂索命,直接吓尿了,日子还能过么?

    另一部分的考量,就在这名声上,这也是封建年代想要搞大事儿的必备条件之一。

    而名声嘛,自古以来,都是文死谏,武死战。

    武将想要混个官声,那就得上阵杀敌,名声大小全靠看下来的人头多少来定,你要是能够像武安侯白起那样,一股脑坑杀四十万,那你就是真牛逼,青史留名都是小意思,后世的人未必都知道秦昭襄王,但是提起杀神来,首推白起,这就是例子。

    文官儿想混个名声,花样就有点儿多了,比如靠嘴炮,好好学学关龙逢或者魏征,忠君直谏,被昏君活活打死或者被明君捧成“人镜”,后者难度有点儿高,明朝皇帝大多数继承了朱重八的暴虐,所以后来文官们流行骗廷杖,并且学得都很到位;要么学学商鞅、王安石,搞搞变法,弄个大新闻,然后被弄一个不得善终;要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和乡贤们打好关系,民望自然蹭蹭蹭就上去了。

    至于学太史公之类的修书名流后世绝大部分官员表示鄙人没有那个姿势水平,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不是姿势水平不够,而是图书管理员太穷了,还动不动就会被拖欠工资,日子太苦逼,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杜甫多牛逼?诗圣啊!结果呢?在小船上溘然长逝,死的时候脚不沾地。

    不过别管怎么说,好名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杨尚荆现在要刷民望了。

    当然现在黄岩县从上到下从小到大的各路乡贤,都被他拿捏的服服帖帖的,就用不着喂饱这些蛀虫了,搞出来的官声儿,也不用那么虚了,直接给老百姓撒铜钱儿撒米粮,到时候都不用他打招呼,整个黄岩县的读书人都会帮着他吹捧,到时候也不用卖黄家那些大宅子了,直接把本县鳏寡孤独残的可怜人往那儿一放,派点儿人过去一伺候,那才叫赞。

    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叫“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时候别说黄岩县本地要给他唱赞歌了,就是藩司、镍司和都察院、科道那些人,也得喊一声好。

    “唉,矛盾具有特殊性,我这个光荣的社会主义四有青年,在封建年代搞搞封建迷信,也算是‘具体问题具体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