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统天命 >

第233部分

正统天命-第233部分

小说: 正统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控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军营里面,先把手底下的队伍扫盲了再说。

    反倒是老蔡这一张牌打得很不错,封建帝国的高文盲率造就了鬼神之说的盛行,杨尚荆没有能力改善本地居民的识字率情况,也算是侧面肯定了这种情况,于是乎老蔡凭着一手装神弄鬼的本事,加上真真正正的“天公作美”,着实是在黄岩县赚下了偌大的名声,顺手就把杨尚荆推上了文昌帝君的神坛。

    想想吧,一个能够给本地老百姓带来硬扎的XX通宝的县令,一个能够对内镇压豪族、让利百姓的兵部郎中,一个施展过“神迹”、得到了本地当红辣子鸡仙儿过张三丰的蔡道长的承认的詹事府少詹事,怎么可能不是星君下凡?

    所以别说是一般没有什么见识的泥腿子了,就算是那些号称见多识广的本地大户,现在县衙前面经过的时候,都在琢磨着里面是不是真的坐着一位文曲星老爷。

    毕竟吧,被一个县令摁在地上摩擦,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失“乡贤”威严的,但是如果被文曲星摁在地上摩擦,就让人心里舒服的多了。

    这会儿杨尚荆正在二堂坐着,听取户房、工房关于修建从永宁江向南的若干条水渠的建议,严抓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用水,这也算是杨尚荆能够做的另一件大好事,也是在黄岩县一地可以进行试点的先进经验了。

    “……如今少詹事在黄岩县招纳流民,这人工、粮秣是不缺的,只不过这青石开采、沟渠挖掘,还需大量器具,户房这边虽然有所贮存,可若是同时开挖四条水渠,却也是远远不够的。”户房的胥吏一脸笑容地站在下面,给杨尚荆汇报着工作。

    杨尚荆点了点头,就把目光转向了工房那边,他就一个文科生,物理学也就是高一上学期的水准,做几个受力分析图什么的勉强还可以,到了开挖水渠这种大型水利工程上,就有些抓瞎了,也好在他有点儿自知之明,不去瞎指挥:“工房这边怎么说?”

    “早年间这永宁江向南,挖过一条水渠,相关的文牍倒也能找到,况且如今工房之中也有精通水利之人,只是人工、粮秣、器具到位,修水渠自是不成问题。”工房的胥吏向前沾了一步,一脸的恭顺。

    特么的这年月也没有什么重型机械,开山修路靠的全是人工,而且工具方面……诶,工具?!

    杨尚荆想到工具俩字,眼睛就是一亮,工兵锹这玩意他可是很熟悉的,堪称神器了,就算以大明朝现在这个技术水平鼓捣不出来便携、耐用之类的功能,可是有了那个力学结构,开挖水渠都能省事儿不少,比起效率来,大概能甩出现阶段的工具几条街去。

    “所需工具你等暂且不需着急,本官自会知会工坊那边,弄出些合手的工具来,户房去做个谋划,看看大概要多少钱粮,本官也好心里有数,工房那边也需用心些,找好开挖的地方来。”杨尚荆袖子里的手搓了搓,心里就很是欢喜,工兵锹的边缘磨锋利了,上战场砍人都是好武器,加上长柄,杀伤范围和杀伤力大概要比现阶段明军装备的制式军刀还要强上那么一点儿。

第五零七章 上眼药() 
    =。=

    祖制这种大杀器,自己玩的时候怎么玩都行,但是别人玩的时候,只会觉得恶心的不行。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双标,大抵和五百多年之后的微博群众看着别人家享受特权的时候,想的不是怎么推翻制造特权的这个制度,而是想着怎么通过制度性运作,把自己运作到享受特权的那群人里面一样。

    当然了,这是人之常情,不能过度批判,毕竟就是杨尚荆这种已经有点儿看开了的货色,当年也曾经幻想过,是不是高考给自己加个六十分,自己也能跑去清北一级的高校装个逼?

    所以朝臣们对于正统皇帝现在的心情,表示十分的理解,但是理解不代表支持,而是代表批判。

    特么的你都占了便宜了,怎么吃一点儿小亏都不行?怎么和太祖皇帝那个泥腿子一样?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于是,浑身难受的朱祁镇也只能嗯了一声,缓缓说道:“也罢,既是如此,便由鸿胪寺拟个章程罢,切莫……切莫损了我大明声威。”

    杨善和胡濙两人听了这话,说了一声“臣遵旨”,就从地上爬起来了,一脸的喜意,旁边那帮大佬看了看俩人,面色古怪,朱祁镇说完这话只想给自己来一嘴巴。

    莫损了大明的声威,怎么叫不损?当然是把权限给的高高的,让日本那个什么幕府将军看着杨尚荆的使者直接跪在地上唱征服啊,然而有了这个权限,这特么杨尚荆在东南搞事情,谁还敢多说一句“不”字不成?

    “做正统朝的臣子其实挺幸福的。”

    送走了三个皇帝的杨溥、胡濙等人在心里念叨了这么一句,比起真·君心难测的前几个皇帝,这小孩儿简直就是特么弱鸡啊,太省心了。

    京师的朝堂里面,骚操作是一通儿接着一通儿,搞得在黄岩县默默装逼的杨尚荆,都琢磨着玩一票大的了,毕竟单子要大一点儿,步子要放开一点儿嘛。

    “水渠修建,总有几处颇为要紧的地方较为险要,岩石坚硬,不好开掘,若是纯用人力,只怕会误了秋粮灌溉之农时,故此本官想用火药将这几处炸开,节省了民力,也好挪作他用。”

    杨尚荆一脸感慨地在工坊里面装着逼,南京工部主事张元浩脸都白了。

    在这会儿,火药在大明朝还是不折不扣的军用物资,碍于制作手法、管理制度、原材料获取等等的限制,质量一直都不咋地,而且产量嘛……也就那样。

    再加上为了防止这种大杀器外流,朝廷还给火药的使用、生产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基本上做到了胆大包天的泥腿子弄不到,有能力弄到的觉着造反得不偿失。

    毕竟……就算现在南方闹得正欢的矿贼造反,都快扯旗称王了,那帮士族的人也没敢说胆大包天地把火药这种配方交给那帮矿贼,最多塞几根狼筅给丰城侯李贤添点儿麻烦。

    大家的求生欲望都挺强烈的,谁都知道,给李贤添麻烦无所谓,要是漏了火药这种要命的玩意,把李贤送上天了,那么勋贵势力和东南这几个士族就是不死不休的下场,毕竟……谁特么知道你们这帮读圣贤书的,下一次会不会把这种大杀器送给蒙古人?

    “少詹事,此事只怕不妥啊,国朝并无先例可循,且这火药生产,俱在两京军器监之中,便是这水师,自己也不能私造火药,若是以民间的火药来炸,还不若人工那般来的便利些。”张元浩决定挣扎一下,拦下杨尚荆的奇怪念头。

    杨尚荆摸了摸下巴,有点儿叹息,这特么的确糟糕啊,要是拿民间放呲花听响儿的火药来炸,那点儿可怜的威力还真赶不上人工开凿,毕竟现在民间自己鼓捣的那点儿玩意,也就和唐末那会儿的质量差不多,唐末那会儿的军队,用火药的主要用途不是什么爆破,而是……放火。

    “南京曾经给过就地采买军需的条子,这火药配比,自己抓一抓,大抵也是合理合法的罢?”杨尚荆眯缝着眼睛,问道。

    张元浩一愣,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般:“火药此物,便如同甲胄一般,便是有南京的公文,也不可开工生产,若要生产,总要有陛下圣旨才好。”

    顿了顿,张元浩叹息了一声:“更何况,这火药的工艺非同小可,若是没有朝廷许可,没有工部调遣大匠前来传授,少詹事便是做了这火药,也不过是儿戏一般,下官虽说身在工部,可是火药这种要紧的地方,却是不曾插手过。”

    想了想,张元浩继续说道:“少詹事在此做些农具、炊具一类的物件,下官还可以帮忙打制一番,可是换成了火药,着实是帮不上忙啊。”

    这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农具炊具之类的冷兵器,我可以帮你扛着,但是火药这玩意我扛不了,不但扛不了,我还得积极举报,毕竟我家里还有妻儿老小,不能不明不白地陪着你这个做郎中的直接死了。

    所以说,你想要鼓捣火药可以,别想着从我这里拿技术,更别想着让我帮你抗炮,我不懂也不会,你别让我知道。

    杨尚荆一听这话,鼻子差点儿气歪了,这特么……求生欲真的很强烈啊,这一刻他只想抓着张元浩的脖领子,在他的耳边儿呼喊“老子有技术,就是想让你扛个炮”。

    不过这话也就在心里说说,杨尚荆表面上只能叹了口气:“却是可惜了如此多的民力,要是能以火药开山采石,这水渠修建快速些,这班流民也能赶上秋粮播种,好歹能在黄岩县寻一处安身立命之地。”

    张元浩瞅了杨尚荆一眼,也跟着叹了口气:“朝廷法度如此,却也是难,难,难啊。”

    到了正六品主事这个位置了,基本上往上爬,就不是靠着什么大义、皇命之类的玩意能决定了,要么靠后台,要么靠圣眷,这种拿头往上顶的,他张元浩又不是傻逼,怎么会直接往上冲?

第五零七章 入坑() 
    第五零七章

    杨尚荆搞事儿的宗旨,实际上还是借鉴了原本世界线上土鳖的搞事儿方法。

    党支部建在连队上。

    不过现在他队伍的规模不大,可以将连队这个概念继续缩小,缩小到班一级去,甚至可以控制到每一个人。

    毕竟现在巡防千户所还没有真正扩编到靖海营,人数还是原来那些人,这些出身农户家庭的兵丁之前都是文盲,就如同一张张白纸,随便怎么在上面涂抹都行,所以给他们在无意之中灌输一些有违“三纲五常”的思想,慢慢地渗透,远比改造什么读书人效果好得多。

    而一旦队伍规模扩大了,这些已经被“洗脑”的人,可以作为骨干,从军事上到思想上,对新来的兵丁进行改造,直接将思想的影响范围扩大化了,同时能够保证战斗力不断崖式地向下掉。

    还是正常的时间线里,土鳖进入东北的时候,队伍膨胀却依旧揍得KMT哭爹喊娘的原因,一个是副统帅真的很牛逼,另一个就是因为这个。

    不过呢,现在到底还是封建社会,有些思想,杨尚荆是不可能明目张胆地给军队进行灌输的,那被抓出来就是无君无父的勾当,是要被杀头的,是要被诛九族的,所以在时机不成熟之前,一些关键性的东西还是没办法传下去的。

    不过现在打好了基础,以后总是有用的。

    杨尚荆看着徐敏英带着人马,登上了李信的兵船,不由得叹息了一声,遥遥对着李信拱了拱手,转身直接奔着委羽山去了。

    李信身边的事儿到底如何,现在起,决定权已经不在他的手中了,能够决定这些士兵能不能在李信的麾下埋下钉子这事儿,还要看他们自己的功力了。

    “少爷可是要见一见那商辂?”忠叔跟在杨尚荆的身后,出声问道。

    杨尚荆点点头:“差了那么一点儿,就能成了连中三元的高人,总也是要见一见的。”

    说这话的时候,杨尚荆叹了口气,要不是自己的出现扭转了朝局,让外朝压过了内廷,让正统皇帝变了心境,这商辂可不就是个连中三元的牛人?

    站在船头的李信,看着杨尚荆带着一彪人马奔南方去了,不由得眯起了眼睛,瞅了瞅那两百人乘坐的兵船,扭头看向自己麾下的一个都指挥佥事翟永安:“永安啊,你看这巡防千户所的精锐,到底如何啊。”

    翟永安看了看那两艘兵船,脸上闪过凝重的神色:“比之精锐倭寇,气焰更盛三分;令行禁止,便是标下的亲兵也多有不如;披坚执锐,显然都是南京调来的最顶级的货色,便是总兵亲兵的装备,也多有不如。”

    顿了顿,这翟永安就给这些士卒下了个结论:“这二百多人,乃是精锐,精锐之中的精锐。杨少詹事此次,也算是下了血本了。”

    李信沉默了一下,点了点头:“若是你,你觉得需要多少人,能够在正面的硬碰硬中,将这两百多人尽数吃掉?”

    “……”翟永安慢慢地皱起了眉毛,仔细地看了看还在调度的徐敏英,一时间竟是沉默不语,李信倒也没有催他,这翟永安在他的手底下,也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一直受了他的栽培,这才坐上了都指挥佥事的位置,算是他李信的绝对心腹。

    翟永安沉默了片刻之后,慢慢地吐出一句话来:“若是有总兵亲兵,下走至少要调动一千五百人,换成下走的亲兵,没有三千人,下走是不会和他们硬碰硬的。”

    稍稍停顿了一下,翟永安苦笑了一声:“若是换成寻常的卫所士卒,末将是不敢和这些人正面交锋的。”

    无论是一千五百人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