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统天命 >

第205部分

正统天命-第205部分

小说: 正统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要好好准备准备,修葺一番的,不日之内,只怕就要有大用啊。”

    这又是一条生财之路,明摆着告诉他黄成,黄岩县码头就快要升值了,该在那儿买地买地,该在那儿采石采石,总归是是能让他赚一笔好钱的。

    “下官一定多多派人前往巡视。”黄成笑得十分灿烂,连连鞠躬。

第四四七章 大实惠() 
    第四四七章

    龙虎山的张家和曲阜的孔家为什么长盛不衰?

    第一个是会站队,换句话说,“谁坐龙椅拥护谁”,这是根本,没有这个做根基,别说两家身板这么大了,就是再大个一两倍,那也得给灭了。

    第二个,是自己实力强。要不然那么多喊“谁坐龙椅拥护谁”的家族,千多年下来就剩下这两家?当然了,这个实力指的是软实力,也就是民间影响力,毕竟张家代表的是“天师”,孔家代表的是“至圣先师”,所以他们两家喊效忠,朝廷就没有必要收拾他们了。

    因为那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思想道德体系等等一个复杂系统的重塑,不利于社会迅速统一思想,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得不偿失嘛。

    但是还有一点,就是自己身上没有刀子,或者只有很少的刀子,你让张家一招呼十万顶盔掼甲的天兵天将,或者孔家一招呼几万个喊着“孔夫子阿克巴”的读书人冲出来,那么他们也得死。

    总而言之,脑子要灵醒,实力强弱要有个合理的度。

    现在张家这个强度就强的恰如其分,强的恰到好处,所以他们不下场蹚浑水,不来搅局,杨尚荆才觉得很可惜。

    “也罢,依着规矩,这张家的新天师想要进京面圣,最少也得十月,总还有时间准备的。”杨尚荆叹了口气,慢慢地坐下。

    冷不丁的,杨尚荆就想起来了什么:“若是寻个由头,把曲阜的孔家拉下水来……”

    忠叔一听这话,摇了摇头:“谈何容易啊。”

    杨尚荆瞬间就沉默了。张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守着“天师”这个名头,就好像孔家守着“至圣先师”的名头、圣人血脉一样,不过和孔家不同的是,张家扎根于神神鬼鬼之中,根本是玄之又玄的路子。

    所以他杨尚荆才能挂个什么“文曲星降世林凡”的名头,轻松地把张家拖下水来。

    但是换成了孔家,讲究的是东西就没有那么“具体”,他杨尚荆哪怕是士子,做了好事儿,可以归结到“圣人教诲”上,可以归结到“明君当朝”上,可绝对归结不到“孔家”身上,因为具体的施政,要保证“恩出于上”,过了这条线,杨尚荆不等拉孔家下水,自己就先死硬了。

    “为今之计,还是要看朝会上的动作啊。”杨尚荆咬牙切齿,不过也是无可奈何。

    命运攥在别人的手里,的确很让人窝火,虽然吧,他现在已经习惯了。

    沉吟了半晌,杨尚荆站起身来:“现在翻身的本钱,还是要看出使日本之后的反馈,但是搅浑水的本钱,却在那书院上了。”

    “说得倒是,这城中如今确是多了不少的士子,老仆翻了翻巡检司的册子,最远的一个是从杭州府赶过来的,大抵南京的,也快接了消息赶过来了罢?”忠叔也跟着站起了身,笑着说道。

    杨尚荆大踏步往外走着,不无感慨:“也多亏这是大明,搁在前唐,戬这般作为,只怕是要被沉进永宁江里,才肯罢休。”

    面对杨尚荆这种感慨,忠叔也只能笑笑,感慨一句“今时不同往日”。

    今时的确不同往日。

    若是没有隋唐两代帝王的努力,打破了世家的教育垄断,就杨尚荆这么个正四品的少詹事,还敢开书塾?还敢传播思想?

    不等礼部的瘪三们喷他,只怕各地的世家、门阀,就能凑一个分子,把他直接绑在石头上沉进永宁江,然后史书上记上一笔“杨戬,字尚荆,先太师杨文敏嫡次孙,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年XXX,落水而亡”,就算天大的待遇了。

    差一点儿,礼部的瘪三们还得给他扣一个“骄纵轻狂”、“目无尊长”之类的大帽子。

    今时的确不同往日,本来应该喷他的礼部,在接到消息之后,非但没有喷他,部门一把手胡濙胡清源还觉着这小伙很不错,可以提拔提拔。

    所以在今天的东阁议事上,作为礼部的大拿,坐在杨溥身边儿的胡濙,轻咳了一声,缓缓说道:“杨文敏之孙杨尚荆,于黄岩县开设书塾,引各方士子前去修习先贤圣道,更使本地稚童幼有所学,于耳濡目染间得沐圣人教化,坊间多有‘教化大行’之语。”

    现在外朝在对抗内廷的战斗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以至于热情空前高涨,人心异常团结,所以胡濙这一开口,没有一点儿的批评,全是夸奖,顿时引得众人侧目。

    然后左通政李锡瞅了瞅坐在上首,代替天子来听事儿的金英,笑着点点头:“此事本官也有耳闻,大抵是前翰林修撰张丛张敏之在那里帮稚童开蒙,故此南方多有士子前去求学,说是教化大行,却也不为过。”

    听到了杨尚荆这个名字,金英的眉头就是一阵乱跳,不过强忍着,还是一句话没说,可是听到了张丛的名字,他就再也憋不住了,没办法,这俩人现在就相当于正统皇帝脸上的俩巴掌印,一左一右。

    所以他干咳了一声,问道:“竟有此事?咱家为何一点儿不知?”

    曹鼐抬头,翻了翻眼珠子,不露痕迹地怼了一句:“此事多在士子文人之间流传,故此不入金公公的耳朵,也是情理之中。”

    金英一口气差点儿没上来,这特么,直接说他不是什么士子,往坏处想,就是怼他连男人都不算,读书认字了也算不上士子。

    这尼玛……文人的恶毒就体现在这一块儿。

    杨溥瞅了瞅金英变换的脸色,就叹了口气,上层政治就这个德行,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当外朝联合金英怼走了王振,让金英暂时坐稳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之后,外朝和金英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变化。

    因为金英也要追求更大的权力,外朝也在追求更大的脱离皇权的自由,所以而这之间的战斗就不可避免了,若是王振还在蠢蠢欲动,今日势必不会是这般的景象。

第四四八章 大实惠(下)() 
    第四四八章

    金英的确来气。

    他基本坐稳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位子之后,为了清除前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留下了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所有影响,除了清理王振的亲信之外,还要对王振的烂摊子进行收拾和整理。

    如今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还在北边儿调查郭敬的去向,他也没办法临阵换将什么的,再者说了,一旦事情有了变化,这马顺也是个最好的顶缸的,他为什么去换?

    所以他非但没换下马顺,反而给他加派了人手,京师之中,原本和马顺走得近的锦衣卫成员,八成都往北上了,他算盘打得特别响,一旦北边发生什么状况,黑锅往这帮人脑袋上一扣,该杀的杀,该贬黜的贬黜,不就剩下大批的空缺了?

    锦衣卫啊,天子亲军啊,到时候把这些个官职卖给勋贵,让他们的子弟在皇帝面前多露露脸,以后飞黄腾达容易些,这又是多大的人情?他金英的位子是不是就更稳固了?

    可是呢,这么作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锦衣卫在京中的耳目瞬间失灵了大半,他金英想要知道些什么,就不如之前那么方便了。

    就比如现在。

    所以金英强压着怒气,沉声问道:“既是如此,咱家也不多问了,只是这增设一个官办的私塾,谁人管理?是否有私建衙门之嫌?”

    一个衙门的编制是有数的,当官儿的不能绕开朝廷新设什么官僚机构,尤其是不能新设编制官员神马的,那就犯了大忌讳了。

    不说杨尚荆当初鼓捣那个治安司,不还是挂在刑房下面,从三班衙役里面抽调人手,连个流外官都没设这事儿了,就说什么县令、府尊的师爷,不也是自己私掏腰包请的?

    胡濙看了一眼金英,心里就骂了一句,都特么历事数朝的老狐狸了,你在咱们这帮人眼前做什么妖?

    所以胡濙摇了摇头,把话头接了过来:“并未新增甚么衙门,只不过是让县中教谕兼管一番,让县中士子前往讲课,讲究的是一个学以致用,于这些士子以后科举,也是多有益处。”

    胡濙到底是老江湖,一开口,直接把金英接下来的追问全都堵了回去,县教谕兼管,没有新增任何的编制;县里士子讲课,讲究的是学以致用,没多花官府一文钱,省却了靡费。

    要是这样的套路金英还要喷,那就是抬杠了,而文官这帮玩儿嘴皮子的,尤其是在场这些,都是玩儿嘴皮子玩的登峰造极的,最不怕的就是抬杠。

    于是乎,金英越发地咬牙切齿了:“此非国事,如何能在这东阁议事之上公然谈论?”

    然后一向性格很好,如同温吞水的马愉马性和开口了:“此事事关文宣教化,乃是本朝大事,如何不可谈论?”

    金英从咬牙切齿瞬间到了咬碎银牙,因为这句话差点儿直接憋死他。

    文宣教化的确是大事儿,而且还真就是国家大事,事关国本的大事儿,没看现在用的都是各种“宣纸”么,宣纸的这个“宣”,指的就是文宣教化。

    这年月没什么“姿势就是力量”的说法,也没有什么“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不过让老百姓明事理,总归是一件大好事,哪怕从开国至今,识字率也没破百分之五这个大关。

    眼看着金英一脸愤懑,坐在杨溥对面的英国公张辅觉得自己也该说点儿什么,所以他干咳了一声:“依老夫之见,杨尚荆此举确是关乎国家大事。若是黄岩县书塾可获成功,自可以由黄岩县推广开来,使得书塾遍布各县,广宣圣人教化。”

    说到这里,张辅加重了语气:“教化百姓,此乃大功德。”

    妈的文臣怼我就算了,你张辅也来怼我,今天这东阁议事的打开方式好像有问题啊。

    金英深吸了一口气,重重点头:“英国公此言甚是,那咱家便听着大家讨论一番罢。”

    也是没辙,张辅太特么牛逼了,王振全盛时期都能刚正面而不落下风的狠人,到了现在更是狠人,毕竟他金英虽说受正统皇帝的器重,可离着全盛时期的王振,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和张辅刚正面,他金英还不够看。

    眼瞅着金英怂逼了,张辅扭过头来,笑着对胡濙说道:“胡宗伯,这杨尚荆身兼少詹事之职,乃是未来太子的臂助,这在黄岩县做广宣教化之事,总要有个名目才是,不明不白,师出无名,纵是好事,也凭空碍了太子的名声啊。”

    这推理很到位,杨尚荆作为少詹事,今后辅佐太子,他必须牛逼,不牛逼不行,所以他做的好事,要做到师出有名,否则牛逼显示不出来,以后人家问“太子的少詹事是谁啊?做过什么牛逼的事儿啊?”这边答不上来,那就是给太子的脸上抹黑了。

    反之,如果杨尚荆办事儿,件件师出有名,那以后太子的脸上是不是也是光彩夺目了?毕竟,有个牛逼的跟帮,也显得老大更牛逼嘛,没看吹唐太宗的时候,都离不开尉迟恭秦琼之类的多牛逼多牛逼,离不开魏征、马宾王多么多么忠直有能力么?

    所以这一套理论虽然流氓,但是……好用。

    金英坐在椅子上,勉强让自己镇定住,目光显得有点儿呆滞,将目光落在了胡濙的身上,想看看胡濙能够给一个什么样的答复。

    “不若礼部下文,予以褒奖,这书塾也给个名头。”胡濙沉吟了一下,给了个建议。

    然而他这一开口,坐在下首的曹鼐有点儿不乐意了,现在又是这么大,你不框一下A过去,好歹也要给个大礼包吧?这扭扭捏捏的,不和娘们差不多?

    所以他开口补充了一下:“书塾之地,事关文宣教化,意义非凡,若仅以一县教谕兼管,只怕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不若新设一九品官,专管此事,如何?”

    人员……编制……利益……

    在场的文官们巴拉巴拉其中的利害关系,无不点头称赞。

第四四九章 操作(上)() 
    第四四九章

    做官也好,做人也罢,你要学会区分什么叫做主要矛盾,什么叫做次要矛盾。

    就现在大明朝这个朝局,内廷再没落,只要有一个一心想要掌权的皇帝在后面撑着,都要比外朝文武加起来还狠。

    所以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对抗内廷,而不是文武之间互相撕逼,一小批从九品的文官职位丢出去,只不过是个小实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