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统天命 >

第194部分

正统天命-第194部分

小说: 正统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不过呢,说到底他是个宁夏人,大明朝宁夏的第一个进士,在朝堂上没有乡党扶持不说,反而很多乡党都等着他接济,给点儿政治资源好升迁,所以他这么个精通嘴炮的文官儿,本来应该挂个礼部尚书职位,做个清贵的京官儿的,但是耐不住礼部尚书胡濙他资历老威望足还特么能续命,他无论是资历还是根底儿都刚不过,所以只能憋憋屈屈地滚到南京城做个兵部尚书,加一个“参与机务”的头衔,也算是外朝对他的一个补偿了。

    综上所述,他是得罪不起焦弘这种户部侍郎的,先不提焦弘的出身、履历多牛掰,身后的底子多硬实,单单是北京户部掌控天下钱粮的属性,就让一堆跑部钱进的地方官儿跪着叫爸爸,吏户礼兵刑工这个排序可是有说道的。

    再加上这位户部右侍郎这几年东奔西走的,不是督钱粮就是督军务,小履历刷的那叫一个漂亮,估摸着以后北京尚书出了缺儿,第一个要被提干的就是于谦于廷益,第二个就是这位焦弘。

    所以他带着消息,一脸无奈地坐在了魏国公徐显宗的身前:“这个李信啊,确是给你我出了一个难题。”

    丰城侯李贤虽然也挂着守备南京的衔儿,然而这位现在在南京,还是处于一个离线状态的,因为他现在奉旨南下,和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之处的那帮矿匪、流民玩躲猫猫去了,所以两个人在一番友好交流之后,徐琦不得不感慨了一声:“丰城侯……好运道啊。”

    不在南京城,也就相当于躲过了这次江南的政治风波,那位北京的户部右侍郎哪怕心怀不满,也不会记恨到他李贤的身上,反倒是在座这两个人,很有可能要被记在小本本上。

    “昔年老丰城侯曾出镇南方,圣上着李贤前往镇压,应该也是考虑到虎父无犬子的缘由罢。”魏国公徐显宗微微一笑,相比于徐琦这个兵部尚书,他这个国公底子更厚,所以做起一些事情,也就不用那么多的顾忌了。

    虽然说定国公徐家刚刚和他们南京魏国公徐家争祖产,差点儿把人脑打出了狗脑,可那也是徐家的内部矛盾,谁要是真恨上了南京的徐家,想要撸掉魏国公的爵位,那就别怪南北两魏联起手来教他做人了——攘外必先安内,在宗法制依旧存在的明朝,可是铁律。

    徐琦脸上虽然平静,但嘴里说出来的话总有些若有若无的苦味:“也罢,你我还是要早作打算,写好奏章,呈送京师,免得被内廷攻讦多谋无断。”

    镇守南京、参与机务之类的活儿,听着只是在南直隶一地,可是大明朝整个南方的奏疏之类的,基本都要在南京中转一下,作为南京的掌权人,两个人必须对此作出回应,以彰显自己的魄力,也算是代表南京同僚表个态,只是那样呈上去,会显得自己很无能。

    魏国公点点头,叹了口气:“也罢,事已至此,便只能上书附议了,你我各修书一封,一同上奏天曹罢。”

    说这话的时候,两人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南京南京镇守太监,这也算是一个另类的政治正确了,毕竟南京镇守太监虽然和王振有点儿矛盾,但说一千道一万,他还是个没卵子的太监,是内廷的铁杆,在这个当口上,谁也不会和他通个气儿啥的。

    当然了,要是他主动上门来搞个投效什么的,还是要另当别论的。

    于是乎,就在第二天,两封奏疏以南京文武两大巨头的名义,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直接踏上了送往京师的路,备倭嘛,军国大事,自然是马虎不得的。

    也就是在这天,杨勤带着一队备倭衙门的兵丁,来到了南京城城南的一座小宅院门前,带路的是南京一个绸缎铺的掌柜。

    这掌柜是杨家的人,作为福建一霸,杨家的掌柜的即使在南京城,也是人模狗样的,可是在杨勤的身前,这个掌柜的也就和哈巴狗差不多:“二爷,您看,那茗烟姑娘就在此处,小的可是派得力的人手伺候着的,就连丫鬟,都是自己贴身的丫鬟调派过来的,可不敢有一点儿错处。”

    杨勤眯缝着眼睛打量着面前的小院儿,点了点头:“可有什么吃了熊心豹子胆,色胆包天的混账来此处打搅?”

    掌柜的连连摇头:“茗烟姑娘刚刚住过来的时候,倒是有那么两个色胆包天的穷酸书生跑过来,在后院吟几首酸诗什么的,可是都没用咱们杨家的人出面,直接就被魏国公家的护院给揍了一通,生生打折了那几个人的狗腿,也就没人敢来这里招惹了。”

    杨勤点了点头,转了转眼珠子:“外贼没了,这内鬼……”

    “这茗烟姑娘,可是少爷花了足足三千贯,才从秦淮河上赎出来的,咱们这绸缎铺上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便是真的吃了甚么熊心豹子胆,也不敢把主意打到这茗烟姑娘的身上啊。”这掌柜的急的,寒冬腊月的,汗珠子都下来了。

    杨勤现在身上可是挂着小旗的职司,谁都知道,自家少爷这是要把杨勤捧上去的,这样的人,便是一句话,都要顶自己这种小掌柜的一万句的,万一少爷怪罪了下来,自己也就只能跪着领家法了。

    所以他干咳了一声,接着说道:“不过这茗烟姑娘颇为愁苦,小的也就善做主张,把昔日伺候她的那两个婢女赎了出来,都不是黄花闺女了,想必少爷是看不上的,二爷要是有心……”

第四二五章 人心,脉搏() 
    第四二五章

    大抵是处理王振的时候,御书房周围都被金英换上了铁杆的内廷的人,所以外朝的大佬们并没有接到任何的相关消息。

    于是乎,第二天小朝会,一众文臣武将跃跃欲试,就想要狠狠地弹劾一番王振,毕竟昨天晚上王振被锦衣卫的人从城东的皇庄“请”进皇宫的事儿,大家还都是知道的,那么大的阵仗,相瞒都瞒不住。

    然而还不等众人开口,就见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镇先叹了口气,直接来了个先发制人“前日里朕看见了锦衣卫卒王永的奏疏,心头甚是不爽啊,故此压了数日,昨日将朕的大伴叫入宫中,仔细询问了一番。”

    原本一个满脸纠结,想要站出班来点燃战火的都察御史当即就歇了,脸上紧张的神色也变成了庆幸。

    跳出来就是拉仇恨,虽然后面有一众大佬支持,但是皇帝真想要掐死他解气的时候,会有大佬跳出来帮他解围么

    当然没有。

    下面的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色有点儿疑惑,皇帝今天的表现太过平静了一些,平静的有点儿不像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所以大家都没说话,等着皇帝的进一步指示。

    “知人知面,不知心啊。”朱祁镇摇了摇头,发出了一声长叹,“朕的大伴随着朕这么多年了,却也有背着朕做事的时候。”

    下面的官儿脸色就有些古怪了,心说他背着你做的事儿多了去了,不过因为一些原因吧,给你看的那些,肯定和我们外朝没有什么瓜葛就是了,左右我们只想整死王振而已。

    “太祖皇帝设通政司之时,便有政事如水之语,取上下通达之意,朕不得不遵循祖训,将王振训斥一番。”朱祁镇继续说道。

    然后下面朝臣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那么大的事儿,你就训斥一番就完事儿了你特么搞笑呢吧

    脾气火爆一点儿的曹鼐抖了抖袍袖,就要站出班来,得亏陈循手疾眼快,一把将他拽住,狠狠地往回一拉,用压得最低的声线说道“万钟兄,稍安勿躁。”

    朱祁镇扫视着全场,目光在陈循、曹鼐之间转了转,这才继续说道“仅凭着一介锦衣卫卒的一家之言,便将朕的大伴下狱,总归是不合规矩的,否则哪一天有刁民在朕这里状告哪位尚书,朕也不好决断啊。”

    曹鼐听了这话,原本还想着拉扯一把的心思,瞬间就没有了,皇帝这话说得已经很露骨了,要是借着这个由头真的狠狠惩罚了王振,甚至直接把王振剁了脑袋,那么以后有人状告当朝的尚书、大学士,是不是也要照章办理外朝能找个锦衣卫卒王永状告王振,内廷自然也能找到个什么仓大使、库大使状告六部尚书。

    先例这种东西是很可怕的,所以说能不开,就不要开。

    眼看着在场最不老实的都低下了头,朱祁镇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不过国法如炉,凡事总归是要有个结果的,这奏疏递到了朕的案头,总要是彻查一番,才好有个结果啊。”

    这句话一出,就让不少人的心落回了肚子里。

    现在外朝势力明显是压着内廷干的,皇帝就算再牛逼都没用,特么的王振做的缺德事儿那么多,洗地都洗不干净,谁要是敢给王振出头,那就弄死他

    “如今四夷不靖,东、西、南、北皆有战事,京中重臣,皆有要务在身,便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也是奔波在外。”皇帝陛下一脸的愁苦,“却不知哪位卿家愿意为朕分忧啊。”

    一帮大佬一听这个,一个两个就都不说话了。

    虽说王振看起来已经是一只死危亮耍撬孛粗郎妒焙蚓透椿盍烁瓷弦豢诎僮阒嫠蓝唤馔跽窬褪堑搅讼衷冢偎狄灿腥僦唤牛饽暝略诔蒙媳嫩Q的又不是个个都是薛瑄,当然是不会和王振刚正面啦。

    金英垂手站在朱祁镇的身边,看了这个架势,眼中就闪过了信息的光芒,说实在的,今天朱祁镇的这套说辞、这套动作,可都是他帮忙设计好的,作为一根历事四朝的老油条,他对外朝这帮人的心态可以说理解的非常透彻了,掐着脉搏给对策,自然是一给一个准了。

    想到这里,金英的双拳都握紧了,如果能凭着这件事,直接给皇帝留下一个“算无遗策”的印象,那么以后皇帝对他的信重,自然是要往上迈一个台阶了。

    朱祁镇看着大殿之中的众人,嘴角洋溢起了快活的笑容“诸位卿家忙于公务,如今这东南西北都有战事,加之近年念经不好,这粮草调度、士卒派遣、灾民赈济、刑狱决断,都要诸位卿家用力,故此,朕这大伴的罪过,便交给都察院罢。”

    按正理,都察院的确有这个权限,然而这会儿右都御史陈镒只想骂娘,这就是个烫手的山芋,扔到刑部、大理寺都没问题啊,你特么扔给我算几个意思

    老子要是不追查到底,到时候外朝就要找我的麻烦;我要是追查到底了,皇帝肯定看我不顺眼,毕竟看这个架势,皇帝还是要保王振一下的。

    换句话说,弄死了王振,今后想要更进一步,难比登天;不弄死王振,只怕自己这右都御史的位子都做不了多久了。

    总之,里外不是人。

    然而微微扭头,看了看旁边刑部、大理寺同僚的表情,陈镒就知道,这烂活儿自己是推不出去的,所以他叹了口气,横跨一步站出班来,跪倒在地,山呼万岁“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辱使命。”

    这话说得很是含糊,没有说什么“还王振一个清白”或者“将此事追查到底”,所以皇帝对此表示了满意,外朝的官儿有点儿理解,可看向陈镒的目光却有点儿鄙夷,毕竟慷慨赴死的人不是他们,然后选择了不慷慨赴死,总归是要鄙视一番,才能显得自己很高贵不是

第四二六章 有来有去() 
    第四二六章

    今天朝会的第一件事,总体来说还是外朝吃了一点儿亏的。

    毕竟皇帝又是“成例”又是“祖制”,啥东西都往外瞎几把丢,攥在手里的时候就那么一丢丢,但是扔在谁的脑袋上,那就是一顶硕大无朋的帽子,虽然不是绿色的那么恶心人,然而质地上太强了些,重量太大了些,正五品以下的接了这个,直接就是个万点桃花开,正五品朝上的,就是铜头铁脑,也得哐叽一声砸在地上,留下来一个大坑。

    但是呢,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光占便宜不吃亏的混球,就和赢了钱马上走人的王八蛋一样,都是人渣,王八蛋在赌场里面不会有朋友,这种混球在政坛里自然也不会有盟友。

    昨天晚上金英对皇帝的教导还是有点儿效果的,所以朱祁镇在这个当口上没有选择穷追猛打,而是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群臣的表演。

    陈镒退回了班中,金英就喊了一遍“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然后杨溥就给了礼部和鸿胪寺那边使了个颜色。

    然后鸿胪寺卿杨善就从班中走了出来,跪在地上,上奏道:“启禀陛下,近日浙江台州府黄岩县备倭衙门处传来奏疏,请朝廷许其派人出使日本,公议剿倭之事。”

    本来这事儿没打算今天捅咕出来,但是架不住时机好啊,皇上刚刚占了个大便宜,不可能当即就回绝了这么一点儿小事儿,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