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统天命 >

第181部分

正统天命-第181部分

小说: 正统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启道差点儿没把鼻子气歪了。

    他拿起面前的信纸就想要撕个粉碎,然而理智告诉他,不能这么做,毕竟张元吉是要继承天师之位的,而且这个时间就在眼前,这个人据说还挺暴虐,这会儿给他得罪了,自己岂不是很惨?

    所以他沉吟了一下,将信仔细地折好,除了备倭衙门,直奔黄岩县县衙去了。

    “这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杨少詹事给天师府上的眼药,那还是要请杨少詹事拿主意啊。”刘启道笑得异常鸡贼,“只是不知道,这张元吉现在面对杨少詹事,口气会不会还这般生硬?”

第三九八章 还得靠操作() 
    第三百九十八章(防盗一章,带来不便还请谅解,稍后更新。

    大明水师,天下无双。

    杨尚荆这几天过的贼特么滋润,因为不光朝廷上传来了喜讯,就连海上也是捷报频传,魏国公嫡子徐尚庸带着舰队在海上是大开杀戒,倒了霉的真倭寇和不长眼的假倭寇,总计剁了七百多个脑袋,就是落魄武士的倭刀都弄来了十多把。

    总之,他做梦都是唱着歌儿的。

    刘启道还没找上门的时候,他在书房里写着奏疏,七百二十三颗脑袋,他直接翻了一番,还是那句话,大海茫茫,总不能杀完人踹进海里,还下去捞个脑袋上来吧?而站在他身后的忠叔,看着他在奏疏上写的东西,也是一脸的赞同。

    “少爷如此分配军功,着实高明,漫说是外朝衮衮诸公、浙江诸多将领,便是内廷,也得捏着鼻子认下。”忠叔是万分感慨,“少爷的手段,颇有当年老太爷的三分风范了。”

    杨尚荆干了啥?他把李朦朦……不对,是李信那个侄子叫了过来,然后加上麾下各个卫所将领的子侄,一并挂个小旗之类的职司,塞进了徐尚庸的那个舰队里面了,徐尚庸砍下来一百个脑袋,他们这帮人里面,哪怕最挫的千户之子,都能分润到一个,这可是扎扎实实的军功。

    到时候等他们成长起来了,当朝的皇帝一蹬腿,他们这履历就和王司马三证麓川一样,光鲜亮丽啊,说他们不是大明朝清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心里都会泛起一丝丝的愧疚之意。

    毕竟……按照杨尚荆的搞法,这倭寇平灭,最多也不过年余光景。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杨尚荆说了一句广告词儿,笑吟吟地将奏疏塞进了信封里面,仔细地用火漆封好了口第三八八章

    作为穿越之前混过微博的,杨尚荆是懂得怎么营销的。

    想要造成巨大的影响,或者说弄热度,那就不能平铺直叙,更不能娓娓道来,剧情这玩意得跌宕起伏,换句话说,要撕逼。

    而撕逼需要一个上好的由头,而且是足够吸引人的由头,无理由的撕逼就是耍流氓,老百姓是不喜欢看的。

    所以杨尚荆决定,照着委羽山上文昌殿那事儿,好好鼓捣一下,最好把事儿闹大。

    “少爷,这……”忠叔站在杨尚荆的身后,用手擦着脑门子上的汗珠。

    练了这么长时间的字儿了,杨尚荆写的东西,也是能勉强一看了,只不过忠叔现在关注的不是字本身,而是杨尚荆写的东西,太特么惊悚了。

    杨尚荆转过头来,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忠叔只管放心好了,这事儿就算传到了京师,也是无恙的。”

    “可是这事儿终归是犯了忌讳的,便是民间传言,也和少爷如今这出境有所不同啊。”忠叔连连摇头。

    文昌殿里那个文曲星君的像,最开始杨尚荆是打算拦下来老蔡的,毕竟这是犯忌讳的,皇帝自称天子,然后你一个詹事府少詹事成了文曲星下凡……有点儿不好整啊,一个不好就是谣言惑众的名头砸下来,然后他杨尚荆就在外朝内廷那帮瘪三的欢声笑语中,无奈地打出了GG思密达。

    毕竟现在他杨尚荆的蹿升势头,挡住了不少人上进的路,文人相轻啊,虽然这帮瘪三之中的百分之九十这辈子都爬不到正四品的位置,但是随便是个人都有侥幸心理不是?这万一自己走了狗屎运,结果上面压了一个杨尚荆……

    所以说,还是让杨尚荆去死的好,当年杨荣牛逼的时候,根基也是不稳,一路靠的全是圣眷,所以差一点儿就被打发去国子监当祭酒了,杨荣那么牛掰都不能幸免,何况杨尚荆了?

    但是老蔡那么一劝,杨尚荆就把心放下了,毕竟他是文曲星下凡这事儿吧,最开始只是民间传说,他本人没有在任何场所表达过相关的事情,就是在黄家糊弄愚夫愚妇,用镰刀锤子驱鬼那一次,也只是怒吼“士农工商”,还为了政治正确把“商”踢出去了,而这件事儿,说白了是为了养济院打基础的,当官儿的为民做主,怎么都挑不出错儿来。

    然后呢,民间虽有传言,但他自己也没出来肯定或者否定,直到前一阵儿老王爷宁王朱权坐不住了,出来拱了一把火。

    之前也提过了,有着涵虚子、丹丘先生等等名号的宁王朱权,在整个道教圈儿里面,不说是扛把子吧,也要比寻常的道士身份高,他和张宇初相交甚笃,而张宇初是龙虎山上上代天师;他和止止道人交情不错,止止道人是当代道教界的扛把子之一。

    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基本没人敢反对,也没人能反对,地位比他低的,不说说话有没有用,根本就不敢说话,毕竟涵虚子除了是个道士之外,他还是个藩王,哪怕他就是个吉祥物,可是你特么扔大熊猫一石头,你看看团子粉能不能把你喷死?至于地位比他高的……就那么几个,谁特么闲着抽风了,出来趟朝堂这一滩子浑水?

    道士嘛,讲究的是“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时候,当然要无为了。

    有了宁王背书,钦天监、太常寺那帮贱格到了极点的神棍又没有反驳,那么当然就要照着做了,毕竟宁王和天师府交情好,毕竟老蔡的师父是天师府出来的,要“尊师重道”,总之……没毛病。

    杨尚荆这一通儿分说,忠叔脸上紧张的神色也是渐渐敛去了,有这么好的条件,这时候要不趁着远在江南、朝堂上乌烟瘴气一片的时候来上一发,简直对不起杨荣嫡次孙这个名头啊。

    “自太祖立国,大明无处不在打压邪教,永乐年间白莲教起义,更让朝廷加大了力度的,出了此事,便是少爷不去上报朝廷,也自然会有人上报。”忠叔的脸上也是泛起了笑容。

    杨尚荆嘴角一翘,呵呵直笑,明太祖起事那些事儿,别说他穿越成的这个杨戬系统地学过了相关的姿势,就是他自己在穿越之前,也看过不少什么正史、野史,朱元璋和明教之间那股子切不断的纠葛,实际上就是让他最直观地感受到宗教威力的缘由。

    那种亲身经历,可远比什么史书里的黄巾起义之类的要直观得多。

    所以从开国之后,明朝就开始拼命地打压各种宗教,邪教的满天下追杀,正教的能挂起来就挂起来,挂不起来的用高官厚禄挂起来,看看天师府现在这个狼狈样,想要抓一个徐珵都能被他自杀了,就知道这套东西的效率有多好了。

    “忠叔所言甚是,不过嘛,这奏疏,还是要戬自己来上的。”杨尚荆喝了一口茶,这才说道,“立塑像,乃是民意,戬总要先违民意不得,上书请求朝廷才是正理。”

    指了指面前写好的策划,杨尚荆继续说道:“这文昌殿,是必须要封上数月的,到时候民情汹汹,朝廷也就有旨意下来,这旨意却也不是甚么大事,主要是让宁王和陛下……来上一次正面交锋。”

    吉祥物是没什么权力,就比如圆滚滚的团子,它们有个卵的权利?整天吃喝拉撒睡,加上一个玩,可是你随便谁想要大摇大摆地弄死一个团子,还不得被喷一个半身不遂?

    利用宁王的话,让皇帝和宁王干起来,或者干脆坐实了他文曲星下凡的事儿,总归他杨尚荆这一波是不亏的。

    而不管宁王下不下场,整个京师之中,怕是要形成另一股势力了——宁王派。当然了,他们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被打上了标签之后形成的,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身居高位,和宁王有过书信往来。

    宁王朱权……他好学习啊,当初除了天师府的天师之外,他和京中大臣也有不少有交情的,皇权稳固的时候没事儿,现在这种撕逼的关键时候……他就是天大的事儿了。

第三九九章 选择很重要() 
    第三九九章

    千里当官只为财。

    换句话说,只要能捞着钱,能舒舒服服地捞着钱,能舒舒服服地捞着他妈的大钱,谁还管其他的?别说民族资产阶级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了,就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一样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体来说,都是垃圾。

    所以杨尚荆往鸿胪寺去的文书,就被悄默声地扣住了,连内阁都不知道这事儿。

    毕竟吧,虽然鸿胪寺卿杨善杨思敬也姓杨,但是呢,他是京师大兴人,和建安杨氏那个杨不一样,哪怕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哪怕是五百年前是一家,现在的大兴杨家也和建安杨氏搭不上边儿。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杨善抖搂着手上的文书,是这么说的,“杨尚荆以少詹事之职代三府备倭事宜,却又想掌联通外夷之职司,若是捅到了朝堂之上,难免又是一番厮杀,平白乱了如今的大好局面。”

    杨善其实也是羡慕嫉妒恨,他这个鸿胪寺卿虽说沾了礼部的边儿,清贵得紧了,然而他这一路升迁的速度和杨尚荆比起来,简直就是自取其辱,从永乐元年开始在鸿胪寺装逼,狂喷四夷都是傻逼,博了个“雄辩”的名头,然而这能顶个卵用?仁宗元年的时候,给他封了个鸿胪寺卿,然后他一直到现在都没动地方。

    巴拉巴拉手指头,这特么都快二十年了。

    再看看杨尚荆,正统九年刚刚回京的时候,还在翰林院做个正七品的编修,谁知道出了京师没多久,又是外朝公推,又是藩王力荐,又是内廷煽风点火,这一路就火箭一样窜上去?哪怕是虚职,那也是特么的正四品啊!

    而且,按照惯例,特么的地方官回调京师,最次最次也得升一格,从三品起……

    虽然不知道自家老大心里想的是啥,但是为下之道,那必须是老大英明神武,老大刚毅果决啊,所以鸿胪寺接触到这份文书的几个人当即表态,坚决拥护鸿胪寺卿,谁做寺卿拥护谁!

    “唉。”看着手底下的小猫小狗都出去了,杨善瞅了瞅时辰,站起身来往外走,差不多到了下班儿的点儿了,现在这鸿胪寺也没个要紧的差事,他得寻思寻思晚上吃个啥,这两天猪肉羊肉有点儿吃腻了,前些天好像听说城南有一头大水牛想不开了,跳崖自杀,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弄条牛后腿回家过过瘾?

    刚刚出了书房没多远,就看见右寺丞张枫张炳安站在廊下等着他,不由得挑了挑眉毛,这个张炳安也是京师人,和他是正牌的乡党,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会儿自己准备给他走动走动,外放个佥事镀镀金什么的呢,毕竟党羽这一块儿……还是很重要的。

    就看见张炳安向前一步,脸上有点儿犹疑:“下官方才思虑良久,总觉得将那文书扣下,不甚合适。”

    这也就是张炳安,换个人过来,杨善都能喷死他,不过他还是耐着性子,问道:“炳安何出此言?”

    “下官新近看了看江南传来的奏报,魏国公嫡子徐尚庸,如今在海上可是多有杀戮,数封奏报之中,便有近两千贼寇被杀。”张炳安担着几分小心,慢慢说道,没辙啊,自己这个上司能言善辩,也是京师闻名的,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要被教育。

    杨善听了这话,脚下的步子就是一顿,鸿胪寺掌着四夷朝觐这块儿的,就是这个张炳安在负责,所以他能够拿到兵部那边的奏报,也是合情合理的,相比之下,自己这个稳坐中枢的鸿胪寺卿,反而对这些小数据不甚清楚。

    然后就听张炳安继续说道:“下官告个罪儿,这东南的倭寇,实际上便是这东南士族的内耗,故此大明立国至今,历朝多有征剿,却是野火烧枯草,烧之不尽。前些年焦侍郎南下备倭,也没有个好办法,只能以备倭都司应付,却是换汤不换药。”

    焦宏现在是朝廷里的大拿,张炳安搁这儿说他的闲话,要是被知道了,肯定是要吃挂落的,但是这话只有杨善听到了,就没什么问题了,毕竟他们是“自己人”。

    眼看着杨善的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情,这张炳安继续说道:“虽说杀人的是魏国公的嫡子,可是这做主官的,却是他杨戬杨尚荆,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啊,今时今日尚不见杨尚荆收手,保不齐……这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