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统天命 >

第178部分

正统天命-第178部分

小说: 正统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一旦他李信在这个节骨眼上收了点东西撑门面……

    轩輗能带着人直接上门,把他李信械送京师,毕竟“收受贿赂”这是重罪,这个时候请出《御制大诰》这本大杀器来,哪怕是最前卫的道德夫子,最激进的官僚,都只会拍手称快。

    然后剥皮充草,然后天下太平。

    “祖制”这种东西嘛,需要用的时候才有用,不需要用的时候,不去提就好了嘛。

    “最近那竖子可曾有甚么动静?”李信甩开了自家的婆娘,喘着粗气,问自己的管家。

    管家当然知道竖子指的是谁了,这几天老爷在发飙,他就在下面负责打听这事儿,所以也没沉吟,当即回道:“回老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消息传来,那竖子尚在备倭衙门之中处理文牍。”

    顿了顿,管家就压低了声音:“不过前日里南方却是传来了消息,似乎那竖子准备调集沿海的舟船,将他那套练兵之法传到水军之中,将沿海这倭寇……一网打尽。”

    “杨家到底教出来的是什么东西!”李信冷哼了一声,一脸的不以为意,“这沿海倭寇,不可不剿,不可尽剿,其中的道理居然都弄不明白,莫说只是个少詹事,便是混到了内阁之中,也是迟早被拉下水的蠢货。”

    沿海这么多家族呢,谁特么敢玩尽剿这一套,肯定是死在衙门里,而且死法一般都是暴毙,沿海这些个土财主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但是到了真正关键的时候联合起来,俩字儿,要命。

第三九二章 剿倭妙计() 
    第三九二章

    (防盗一下下,半小时后刷新,微信读书的……大概比起点速度晚了两天以上,告知一下……

    杨尚荆的确是准备纠集沿海的舰船,打算等时机成熟了,给倭寇来个一窝端,不过在这之前,他要干点儿活计。

    所以他给鸿胪寺和礼部各写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也很简单,甩锅。具体而言,就是把倭寇的锅甩到日本的脑袋上,毕竟正牌的倭寇之所以能够在小规模战争中压着寻常的大明卫所士卒揍,是因为人家有斩首的实力,这斩首的实力,就是少数的日本南朝武士。

    他们是现在日本统治者们曾经的死敌。

    所以杨尚荆义正言辞地提出,需要鸿胪寺和礼部给自己授权,让自己派人去和日本人交涉一番,然后双方出兵,共同灭倭。

    “少爷,这计策,早年间也是用过的,只不过收效甚微啊,我大明不能尽除的倭寇,那日本不过弹丸小国,加进来又有甚么影响?”忠叔看了看杨尚荆桌案上的奏疏,一脸的无语,“况且少爷也是知道,这沿海的所谓倭寇,都是些甚么东西。”

    杨尚荆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然后露出了一个微笑:“这倭寇到底是个甚么东西,戬自然是知道的,不过这奏疏乃是一道程序,出访倭国的程序,否则,这带兵的将领死角番邦,可是重罪啊。”

    于是乎,忠叔更加地不解了:“这却为何?”

    “想要尽扫沿海之倭寇,自然是不现实的,便是云集整个浙江卫所之士卒于此,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过是野火烧荒草,春风吹又生的下场。”杨尚荆露出了一个渗人的笑容,雪白的牙齿一龇,便仿佛食人的恶魔,“可是,若戬有一饵,可让沿海这些歌士族,将自身实力尽数收缩回内陆,且不再为患,当何如?”

    忠叔眉头一皱,沉声答道:“少爷,休要天方夜谭!”

    杨尚荆摇了摇头,站在了舆图上,指了指东边的日本方向,嘿笑了一声:“如今这中原是缺铜的,莫说是铜,金银铜铁无有不缺,若是戬告知这东南士族,这金银铜铁之物东瀛皆是盛产,当何如?”

    士大夫们抱着海禁的政策,自己偷摸地下海开捞,实际上就是坐井观天,以为中国地大物博,除此之外都是蛮荒,换句话说,没有了逐利的心思,所以他们才会在沿海豢养打手充作倭寇,劫掠过往船只,让小的家族不敢下海,这样才能维持住他们的地位。

    所以,哪怕杨尚荆剿倭剿干净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还会派人下海的,这就是春风吹又生。

    可是如果杨尚荆告诉他们海外不是什么蛮荒,而是富产金银铜铁……

    去他娘的,海禁个屁啊,下海开捞啊,什么日本武士,什么破了成吉思汗跨海舰队的神风,都是垃圾,士大夫们包管高唱着“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金银的向往,大海彼岸的海岛,便是我心中牵挂”,直接冲过去“开门,送教化”。

    但是有一点,但凭着沿海士族这点儿高度分散的财力和技术,是做不到直接征服日本的,战船就没有什么碾压效果,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朝廷出来统筹了,到了这个时候,东南士族鼓捣点儿什么外交事件出来,借着由头捅过去,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第三九二章

    杨尚荆的确是准备纠集沿海的舰船,打算等时机成熟了,给倭寇来个一窝端,不过在这之前,他要干点儿活计。

    所以他给鸿胪寺和礼部各写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也很简单,甩锅。具体而言,就是把倭寇的锅甩到日本的脑袋上,毕竟正牌的倭寇之所以能够在小规模战争中压着寻常的大明卫所士卒揍,是因为人家有斩首的实力,这斩首的实力,就是少数的日本南朝武士。

    他们是现在日本统治者们曾经的死敌。

    所以杨尚荆义正言辞地提出,需要鸿胪寺和礼部给自己授权,让自己派人去和日本人交涉一番,然后双方出兵,共同灭倭。

    “少爷,这计策,早年间也是用过的,只不过收效甚微啊,我大明不能尽除的倭寇,那日本不过弹丸小国,加进来又有甚么影响?”忠叔看了看杨尚荆桌案上的奏疏,一脸的无语,“况且少爷也是知道,这沿海的所谓倭寇,都是些甚么东西。”

    杨尚荆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然后露出了一个微笑:“这倭寇到底是个甚么东西,戬自然是知道的,不过这奏疏乃是一道程序,出访倭国的程序,否则,这带兵的将领死角番邦,可是重罪啊。”

    于是乎,忠叔更加地不解了:“这却为何?”

    “想要尽扫沿海之倭寇,自然是不现实的,便是云集整个浙江卫所之士卒于此,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过是野火烧荒草,春风吹又生的下场。”杨尚荆露出了一个渗人的笑容,雪白的牙齿一龇,便仿佛食人的恶魔,“可是,若戬有一饵,可让沿海这些歌士族,将自身实力尽数收缩回内陆,且不再为患,当何如?”

    忠叔眉头一皱,沉声答道:“少爷,休要天方夜谭!”

    杨尚荆摇了摇头,站在了舆图上,指了指东边的日本方向,嘿笑了一声:“如今这中原是缺铜的,莫说是铜,金银铜铁无有不缺,若是戬告知这东南士族,这金银铜铁之物东瀛皆是盛产,当何如?”

    士大夫们抱着海禁的政策,自己偷摸地下海开捞,实际上就是坐井观天,以为中国地大物博,除此之外都是蛮荒,换句话说,没有了逐利的心思,所以他们才会在沿海豢养打手充作倭寇,劫掠过往船只,让小的家族不敢下海,这样才能维持住他们的地位。

    所以,哪怕杨尚荆剿倭剿干净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还会派人下海的,这就是春风吹又生。

    可是如果杨尚荆告诉他们海外不是什么蛮荒,而是富产金银铜铁……

    去他娘的,海禁个屁啊,下海开捞啊,什么日本武士,什么破了成吉思汗跨海舰队的神风,都是垃圾,士大夫们包管高唱着“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金银的向往,大海彼岸的海岛,便是我心中牵挂”,直接冲过去“开门,送教化”。

    但是有一点,但凭着沿海士族这点儿高度分散的财力和技术,是做不到直接征服日本的,战船就没有什么碾压效果,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朝廷出来统筹了,到了这个时候,东南士族鼓捣点儿什么外交事件出来,借着由头捅过去,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

第三九三章 浓眉大眼的叛变了革命() 
    第三九三章

    大朝会上,浙江都察御史黄英异常贱格地站出班来,就给大家讲了个故事,故事的内容简洁明了,颇有一点儿儿歌的风味:浙江有座委羽山,山上有座太清观,观里有个老道士,他吃了熊心豹子胆,把文昌帝君的塑像造成了本县县令的模样。

    这简直太自不量力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生不开宗,死后成神”的规矩,哪怕是说谁谁谁天神下凡,那也是老百姓嘴上传一传,官方是不承认的,而且吧,只要做的不是太过分,官方也是无视的,你看看那些道教的神仙,什么星君啊、太岁啊,哪个不是死后朝廷给追封的?再看看这个教派、哪个教派,哪个不是假托神仙之名开创的?

    别的不说吧,就说祖天师,汉留侯张良九世孙,这出身溜得一匹,吊打百分之九十九的大汉子民,但是他还是不能直接称宗道祖,哪怕他是秉承着汉朝整个朝廷的意志,或者说整个中原世家的意志,去给巴蜀给信奉巫蛊的野蛮人“开门,送教化”,他的天师道也没敢说自己做祖师。

    他的道统,是汉顺帝汉安元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太上老君传给他的,天师道的开派祖师,在官方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太上老君。

    再说同样溜得一匹的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他开宗立派的时候也没敢直接打出自己的旗号来,假借的是吕洞宾、汉钟离的名号,打的是“钟吕门下”的旗号,这特么还是宋末乱世里面。

    因为皇帝是“天子”,是“神”,如果突然蹦出来一个活神仙,那么是不是就能和皇帝平起平坐了?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世俗政权所要严厉打压的,毕竟哪怕是夏商周那会儿,大家还都玩巫教那一套的时候,“王”啊、“天子”啊之类的大拿,也是神权王权合一的,君权神授?不存在的!

    说白了,老百姓再盛传哪个大臣如何,本质上都是给朝廷长脸,毕竟……这大臣再特么牛逼,最后也得给皇帝跪下不是?那不就是说,皇帝他老人家真是真龙天子?是天下最牛逼的存在?

    总之,这一切都是有例可循的。

    然而黄岩县玩的比较大,也比较溜,他们直接把杨尚荆塑造成了活神仙了,这就有和朝廷打对台的嫌疑。

    所以朱祁镇当即就拍案而起:“竟有此事?简直岂有此理!”

    黄英点了点头,一脸的谦卑:“回陛下,当真如此。”

    朱祁镇右拳紧握:“传旨,将罪臣杨尚荆并太清观道士尽数械送京师,以儆效尤!”

    给个官儿啊、爵位啊、俸禄啊什么的,他朱祁镇给也就给了,毕竟“恩出于上”嘛,可是这直接给自己封神了,就是在抢他的饭碗,你说到时候黄岩县士子、乃至整个江南的士子考试考好了,祭拜文昌帝君的时候,会想着他朱祁镇么?

    偏生这帮南方人还就会考试,每年科举都压着北方人打,要说不用南方人做官他,他朱祁镇也没那么大的能耐,所以别说杨尚荆本身就比较恶心他,还和他玩了一出三辞三请的戏码,就是没有那一出戏码,也必须干死杨尚荆,以儆效尤。

    然后文臣的班中又闪出来一个人,神经兮兮地说道:“回陛下,少詹事杨尚荆对此事并不知情,刚刚知悉此事不久,便派人封了太清宫,砸毁了文昌帝君塑像,今日早间,请罪的文书便已经到了通政司,微臣不敢耽搁,只能将奏疏戴在了身上,还请陛下过目。”

    朱祁镇听到这儿,就不仅仅是生气了,他的眼神扫向通政司的左通政李锡,就发现后者低着脑袋,似乎是在观察着脚底下的地面是不是有缝儿一般,根本就看不出是个什么表情。

    好嘛,这通政司左通政李锡也倒向了外朝了,要知道,当年坑于谦于廷益下狱,一大半的功劳可都在通政司里面了,本来按照于谦的势头,再过个一年半载的回朝做个兵部左侍郎,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到时候和李锡这个“夙敌”干上一场,都算是很克制了。

    然而这个当口上,李锡这个做左通政的,没管住手底下的小猫小狗,直接把杨尚荆请罪的奏疏,或者说是脱罪的奏疏带上殿来,这话说出来谁信啊?

    换句话说,李锡这个浓眉大眼的,也选择了背叛革命。

    所以朱祁镇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地坐了下去,旁边自然有小太监将杨尚荆的奏疏呈了上来。

    嗯,封了道观,砸了神像,然后还顺手把道士给拘了,这标准的忠臣,邹书里面一口一个“微臣”一口一个“罪该万死”,简直太特么让人感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