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统天命 >

第155部分

正统天命-第155部分

小说: 正统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中出了奸佞的事儿,结果被站在班中的陈循用眼睛给瞪了回去。

    和上次一样,今天给皇帝下的猛药是在太狠了些,皇帝已经有了很大的情绪波动了,再蹦出来拿天人感应这种大家都知道是放屁,但是没人敢说出来的“天理级别的屁”说事儿,只怕皇帝会瞬间爆炸,万一精神失常了,学者他高祖父太祖皇帝朱重八玩个大开诏狱、大开杀戒,大家可都是吃不了兜着走的。

    “如今大局已定,便要看看内廷下一步棋,该怎么走了。”回到了内阁,曹鼐就叹了口气,语气中却是听不出有丝毫的欣喜。

    有道是天威难测,谁知道皇帝陛下在经受了两记实锤之后,会不会突然间人格分裂,干脆玩个破罐子破摔?反正大明朝家大业大的,仁宣之治虽说吹出来的的成分居多,可到底也是有些底子的,不然不会让内廷主导着去搞什么麓川之役,这一代君主只要不学周幽王玩个烽火戏诸侯之类的戏码,杀几个大臣、重臣玩玩,根本伤不到社稷的根本。

    毕竟相比于蒙古人那种玩类似天竺种姓制度的统治,老朱家的统治对内地的地主阶级还是更友好一些的,哪怕比**下限,也要支持朱明王朝而不是元蒙再来。

    再总而言之,这依旧是个比**下限的社会。

    陈循点了点头,应和道:“万钟兄所言甚是。不过循观今日陛下之神采,对内廷那位,当已起了疑心,我等外朝诸臣只需静观其变,也便是了。”

    两人正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话,却听见那边马愉怒而拍桌,两人循声望去,就看见马愉双目圆睁,双手举着一本奏疏,就想要将它生生撕扯碎了一般,刚刚进门的杨溥也是一愣,马愉字性和,那脾气是真的很“和”,入内阁这么久了,也没见他发这么大的火儿,杨溥这个做老师的都不由得开口问道:“性和,却是看了甚么奏疏?”

    马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脸上全是怒色:“宁王朱权上书,称闽、赣、浙三省之间矿盗蜂起,王府产业备受威胁,请求陛下调拨人马,予以保全。”

    矿盗造反,现阶段实际上就是裹挟流民,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质量上没有太多的提升,那些操纵着矿盗的大家族也不敢玩得太大,一旦失控了,他们都得跟着死全家,现在三省齐齐用力剿匪,这帮矿盗别祸祸藩王产业了,就是出那一片大山都成问题,而且要求朝廷调兵,不是恢复藩王的三卫亲军,和造反也不搭边,马愉不应该这么生气的。

    所以三个内阁大学士没有插嘴,听着马愉继续说道:“这奏疏上还说,宁王夜观天象之时,见将星起于浙江,近日又有民间传闻,言总督宁波、台州、温州三府备倭事宜之南京兵部郎中杨戬杨尚荆,上应天心,乃是文曲星下凡,观其战绩,确有儒将风采云云,欲保举杨尚荆参赞赣东剿匪军务。”

    剩下的三个内阁学士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愤怒的神色。再总而言之,这依旧是个比**下限的社会。

    陈循点了点头,应和道:“万钟兄所言甚是。不过循观今日陛下之神采,对内廷那位,当已起了疑心,我等外朝诸臣只需静观其变,也便是了。”

    两人正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话,却听见那边马愉怒而拍桌,两人循声望去,就看见马愉双目圆睁,双手举着一本奏疏,就想要将它生生撕扯碎了一般,刚刚进门的杨溥也是一愣,马愉字性和,那脾气是真的很“和”,入内阁这么久了,也没见他发这么大的火儿,杨溥这个做老师的都不由得开口问道:“性和,却是看了甚么奏疏?”

    马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脸上全是怒色:“宁王朱权上书,称闽、赣、浙三省之间矿盗蜂起,王府产业备受威胁,请求陛下调拨人马,予以保全。”

    矿盗造反,现阶段实际上就是裹挟流民,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质量上没有太多的提升,那些操纵着矿盗的大家族也不敢玩得太大,一旦失控了,他们都得跟着死全家,现在三省齐齐用力剿匪,这帮矿盗别祸祸藩王产业了,就是出那一片大山都成问题,而且要求朝廷调兵,不是恢复藩王的三卫亲军,和造反也不搭边,马愉不应该这么生气的。

    所以三个内阁大学士没有插嘴,听着马愉继续说道:“这奏疏上还说,宁王夜观天象之时,见将星起于浙江,近日又有民间传闻,言总督宁波、台州、温州三府备倭事宜之南京兵部郎中杨戬杨尚荆,上应天心,乃是文曲星下凡,观其战绩,确有儒将风采云云,欲保举杨尚荆参赞赣东剿匪军务。”

    剩下的三个内阁学士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愤怒的神色。

第三四五章 朝堂动作() 
    第三四五章

    宁王来这一发,如果放在外朝公推要卖了杨尚荆换钱的时候,那是帮了大忙的,什么勾结藩王啊、私交宗室啊之类的罪名,在宁王这个可以说藩王之首的老王爷的光环之下,根本就不算个事儿,可以说,现在把大明朝所有的藩王绑在一起,都没一个宁王能打。

    不为别的,因为永乐皇帝这一脉,实际上是亏欠人家甚多的,然后朱棣干的缺德事儿,还把人家的封地从北方迁到了江西。

    然而藩王从正规渠道上书的事儿,谁敢压着?这特么可不是当初浙江上报杨尚荆剿匪事宜,内廷还能“求证”之后再交到司礼监,谁敢压着宁王的奏疏,只怕第二天就得去诏狱里面走一遭了,杨溥都不好使!

    所以这道奏疏很快摆到了司礼监的案头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看着这玩意简直如获至宝,瞬间觉得自己翻身的时机到了,不为别的,这时候让底下那帮小猫小狗蹦哒几下,骂杨尚荆有“私交宗室”、“图谋不轨”之嫌,都没有问题,顺带着还能给宁王来上一刀,毕竟杨尚荆手里现在是掌握着兵权的。

    于是,面沉似水,连妃子那儿都不爱去了的朱祁镇,在看完了奏疏之后,御书房里面的东西又换了一茬。

    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和他作对。

    不过就在他摔东西的时候,外朝这帮大佬也没闲着,东阁议事这种事儿吧,不带王振大家也是能玩儿的,所以杨溥这个内阁首辅、整个大明朝资历最老的文官儿,直接就叫来了最能打的勋贵英国公张辅、对文官儿礼遇最佳的勋贵成国公张辅、当下最能打的文臣兵部尚书王骥,在内阁里面开了个闭门会议。

    等朱祁镇摔东西的消息传到内阁的时候,这帮大佬的已经开完了闭门会议,会议一致决定,借着宁王的东风,直接把杨尚荆卖一个更高的价格。

    正所谓一不做二不休,扳不倒葫芦洒不了油,左右藩王那边儿,于谦联络的周王、谷王已经写好了条陈,只等着外朝这边发力,就把条陈往上面一递,之间的文书来往,大家为了防止被人坑,那是一点儿都不少的,这也就增加了泄密的可能,不若就借着这个机会,把这件事儿抖搂出来,文臣公推杨尚荆之能、藩王公推杨尚荆之嫌,然后皇帝满嘴的燎泡,派出去一大半的鹰犬,到江西看看自己太爷爷辈的宁王朱权是不是要搞大新闻。

    到时候锦衣卫的人和东厂的人南下办差了,京师里面的锦衣卫势力肯定要大为削弱的,外朝瞬间就是个满血复活的节奏,什么锦衣卫密探、东厂番子不存在的!特么的马顺还在北边被陈镒等几个人耍的团团转呢。

    然后,就在丙寅这天,外朝的大佬们还在等着周王、谷王等藩王给送弹药呢,北面兀良哈派人进京了,上供了几匹好马,“请贷犯边者罪”。

    要说这兀良哈,也就是朵颜三卫,和明朝之间的关系,就和熊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差不太多,基本上草原上遇到灾荒了,或者哪个部落穷的实在受不了了,就南下劫掠一番,反正明朝边军骑兵的兵力一直都不太够,抢一把就跑,成功的几率还是蛮大的,这就和熊孩子逃课一样,不过熊孩子最后是要回家的,回家了就得被老师找到打屁股的,所以这个时候朵颜三卫的偷人就得出来赔不是,大抵就和家长代熊孩子给老师道歉差不多意思,所以什么入贡谢罪之类的戏码,兀良哈玩的特别溜。

    草原那么大随便跑?有这想法的,基本都是没去过草原的,草原辣么大,上好的草场也就那么几块,要不然北方的游牧民族闲抽了抽刀子互砍?没有丰美的牧草、没有充足的水源,你连羊都养不肥,拿什么养活人?

    不过泥人也有三分火气,鼓捣“民族和谐”也好,“北境安定”也罢,你不能直接拿着边民的小命做筹码,给草原上的蛮子割人头割个爽吧?虽然说,泥腿子什么的在士大夫眼里,也就和畜生差不多,但是熊孩子杀了老师家的鸡给自己补血,一回两回赔点儿东西可以,三回四回也行?

    所以外朝公推,这事儿绝逼不行,满嘴燎泡的朱祁镇也觉着,自己得做点儿什么出出气了,这个时候想要出气,当然要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才过瘾呀!所以大笔一挥,直接拍了板子,为了惩戒不知感沐天恩,破坏了大明朝民族团结和谐局面的朵颜三卫不法分子,决定让西宁侯宋瑛、兴安伯徐亨挥师北上,太监僧保、刘永诚监军,讨兀良哈不法。

    这阵仗已经挺大了,九年春正月的时候,给兀良哈“爱的惩戒”的时候,也就多派了都督陈怀、马亮,太监曹吉祥、但住,不过那次是真为了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给兀良哈放血,四路大军分路讨伐,这次不一样,纯粹就是为了出气,两路边军直接出关,也就能把兀良哈的不法分子吓尿。

    不过外朝的大佬们互相瞅了瞅,觉着这事儿不能这么干,得体现一下外朝的地位,打破一下内廷监军体制,所以杨溥赤膊下场,直接告诉皇帝,曹吉祥那儿刚刚出事儿,这会儿再派太监北上,是不是就让军心浮动了?咱们派文官儿监军吧,我看户部侍郎焦宏和右都御史王文这俩人挺不错的,都是军镇上的老把式,不会瞎出主意的。

    朱祁镇嘴上的燎泡当即就破了俩,这尼玛他是不太相信内廷了,可是不代表他更相信外朝啊,在这个比**下限的社会里面,太监再可恶,总体上也要比外朝的朝官儿受信任啊。

    王振更是浑身一震,如果太监的监军权就这么被剥夺了,他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内廷那些大猫小猫眼里的地位可就一落千丈了,这杨溥这一招要命啊!

第三四六章 以小观大() 
    第三四六章

    建安杨氏再牛逼,现在没有了直系的朝官儿,杨尚荆这边接到消息的速度也是有延迟的。

    杨尚荆现在还不知道朝廷上藩王们搞事儿的事情,只是摇头晃脑地看着消息上说“兀良哈贡马谢罪,不许,以西宁侯宋瑛、兴安伯陈亨,同右都御史王文、太监刘永诚分道讨不臣”的文字,一脸的感慨:“如今看来,这外朝倒是占了上风,自宣德朝以降,为平衡内廷外朝势力,这监军的职司,可大多是太监顶上去的,什么曹吉祥、刘永诚、僧保之流,都是如此上来的,如今兴安伯一路军马由太监刘永诚监军,可这最大的一股,西宁侯一路,却是右都御史王文监军。”

    和薛瑄撕过逼的王文,本质上也是个墙头草,不过朝堂上有个卵的墙头草,还不是哪边儿势力大倒向哪边儿?特么的王振最牛逼那会儿,除了英国公张辅之外,可没几个勋贵没给王振跪过的。只不过现在外朝推出来王文做监军,应该也是向整个内廷体制的妥协,毕竟王文是“曾经的自己人”。

    拿着世俗的纯洁去衡量政争的黑暗,那朝官儿站成一排,全砍了肯定有冤枉的,隔一个砍一个肯定是有漏网的、

    所以忠叔根本不以为意,笑着点了点头:“如今看来,这众正盈朝的局面,却是有了回春的迹象了。”

    外朝压着内廷使劲揍,爽啊!打得越厉害,皇权越是被限制,杨尚荆这个在外流浪的孩子就越是安全,等到尘埃落定,王振因为“欺君之罪”之类的罪名人头落地的时候,杨尚荆就能披着最起码正三品的官服回京,在侍郎的位置上熬个三五年的功夫,一旦六部尚书出了缺儿,瞬间就能递补上去。

    至于平反昭雪,那都是小意思,忠叔都计算好了,一旦外朝真个大胜,杨尚荆一拳头砸死金英家奴郭淮那事儿铁定是翻案了,到时候翰林学士还能再兼一个,以杨尚荆的履历,地方上做过县令,翰林院里面划过水,东南剿过倭,清流、地方主官、军事都熬过,用侍郎的职司兼着华盖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之类的职司,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四五十岁的时候基本就能和杨荣当年的官职仿佛了,熬个十年八年培育以下党羽,整个建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