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统天命 >

第152部分

正统天命-第152部分

小说: 正统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就是巡防千户所的陆军,或者说海军陆战队了,杨尚荆直接对着台州、温州、宁波三府的军户们点开了招兵的开关,八百人的名额,配套的甲胄、军器都是三份儿的,人人着甲是基本套路,弓弩直接按照百分之五十的装备率打预算表,要的就是一个“豪华配置”,百分之百的着甲率,就问你怕不怕?怕不怕?!

    最后是其余卫所的需求了,自己嫡系部队,也就是巡防千户所吃肉,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大家都很理解,不过呢,要是其余的卫所连汤水都喝不上,那就太过了,所以杨尚荆琢磨了一下,直接按照自己的亲疏关系,向着南京兵部的大佬们做了一份报告,没有自己麾下军队的豪华,不过给各个卫所指挥使的亲兵换上一查装备,还是没问题的。

第三三八章 “强力人士”() 
    第三三八章

    外朝在忙着怼内廷,内廷在忙着撇清关系,杨尚荆这种级别的小虾米,就只能在吃瓜看戏之余,给南京兵部打个报告要钱了。

    这也算是正统十年开年之时,大明朝朝堂上的一个盛景了。

    南京兵部的武库清吏司主事接到了杨尚荆要钱的奏疏之后,“诶呦”一声,整个人都不好了,现在南京兵部人员不齐备,武库清吏司上面没有郎中,就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所以这主事有些颤抖地拿着这份奏疏,找上了那位员外郎。

    然后这位员外郎就喊了一声“卧槽”,腮帮子都肿起来了,揣着这封奏疏找上了南京兵部尚书徐琦徐司马。

    兵部员外郎姓周名安字修齐,正统四年的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在北京兵部观政的时候,直接就被靠边站了,要不是自己还有些家底,找上了吏部的走狗们迂回来了一发,调到南京兵部做事儿,只怕直接就在北京兵部发霉腐烂,直接观政观个十年八年的了,所以在面对强力人士的强力要求的时候,他是慎之又慎,毕竟换了其他有根底的员外郎,处理不好最多挨一顿训斥,换了他,卷铺盖走人吧。

    没办法,杨尚荆这么个强力人士,这次要的东西太多、太全了。按正理,南京兵部家大业大的,大明朝和军器相关的局啊、司啊之类的,一向都是南北两套,合法生产军用火药这种大杀器的,也一样,虽然从太宗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南京显得落魄了些,但是底子厚啊,就是把这些东西翻个几倍,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关键是,这些东西塞在一个千户所里面,那装备比其皇帝直属的京师三大营都特么豪华了,换成普通部队,装备两三个卫所不成问题的,也幸亏杨尚荆手底下人少,备倭衙门里面还有昔日兵部的同僚陈旭陈景明在,这封奏疏也是陈景明起草、原南京吏部职方清吏司主事韩安材和杨尚荆联名上书的,只怕这位员外郎都有种杨尚荆想要囤积军备造反的念想了。

    也幸亏杨尚荆人少,否则参他一个图谋不轨,没有任何问题。

    徐琦徐司马接了这奏疏瞅了瞅,脸上的表情很复杂,有些好笑,也有些释然。

    “尚荆倒也是会挑时候。”徐琦说话的语气里带着赞赏,很是有些感慨,这种亲切的语气,就让这位周修齐虎躯一震。

    整个南京都说杨尚荆的底子硬扎,没想到能硬扎到这个地步,连大明朝最懂得外交的兵部尚书都直呼其字,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徐琦看了看周修齐,叹了口气:“东南倭寇,乃是本朝大患,自焦侍郎备倭浙江以来,国朝日渐重视,先在昌国卫设备倭都司,又在黄岩县设备倭衙门,然沿海之倭寇猖獗依旧,如今我南京兵部郎中杨戬杨尚荆有新式练兵之法,以百余乌合之众聚歼三百余倭寇,实乃国朝之大胜,今日既有此需求,合当酌情满足。”

    周修齐卡巴卡巴眼睛,一脸懵逼。

    这剧本不对啊。按照常理,跑部钱进的,不都得求爷爷告奶奶,然后在兵部里面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主事的幕僚,顺杆往上爬到某个侍郎的门口,跪着求几天,才能把钱财正式批下来么,要不然咱们兵部的威仪何在?以后同僚们还怎么吃拿卡要?虽然说杨尚荆名义上也是咱们南京兵部的郎中,可是那时外派的啊,连咱们衙门都没进过的,司马你这么干脆,咱们兵部以后不好做人啊。

    徐琦也没想着和这个员外郎多说什么,这货没什么根底的事儿,徐琦上任第一天就知道了,对于这种货色,他只要吩咐下去该做什么就行了,保管不敢打什么折扣的,所以他挥了挥手,直接说道:“也罢,一样先批一半下去,剩下的,老夫自去和魏国公说项。”

    杨尚荆要被卖了这事儿,其实是一个不能被公开的秘密,文臣,尤其是巡抚一省的重臣私交藩王,那可是掉脑袋的重罪,连带着于谦和周王,都得一起死个全家,所以除了魏国公、南京兵部尚书徐琦、浙江三司中少数几个大佬之外,其他人是不知道的,知道了也是不敢说的,这也是杨尚荆伸手要装备要钱的底气所在。

    周修齐哪知道这个?他一个南京兵部混吃等死的员外郎,也只能在这时候感慨一声人比人得死,然后老老实实地下去办事儿,顺带着悔恨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瞎了眼,没去争一争,下放到备倭衙门给杨尚荆做个副手镀镀金,根本不知道整个备倭衙门都差一点儿被外朝卖了个干净。

    而徐琦则看着一脸懵逼状态退出去的周修齐,就叹了口气。

    手底下有这种人,办事才算妥帖,也幸亏武库清吏司掌握在这个员外郎的手里,换个和内廷走得近的,只怕自己还得和他扯个皮什么的,平白耽误了时间,要不是这个周修齐的履历实在不好看,一直在兵部里面打转转就不说了,出身还是个同进士,实在属于提不起来的货色,他都想着让这货抱抱自己的大腿了。

    叹完了气,徐琦伸手抓起来一封来自南边的战报,拆开看了看,整个人瞬间就不好了。

    因为南边的丰城侯李贤,居然被流民教做人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南方人的二五仔出卖了消息,反正一批辎重被抢了个干净,千多套甲胄、上万的弓矢、数万斤的粮草,连带着押运辎重的民夫被抢了个干净——地主出身的徐琦想了想南北两边乡贤们的套路,瞬间就肯定了这个事实。

    结合前面的穿回来的消息,那帮矿贼发明了一种叫做狼筅的装备,想想一千多个披着甲胄、挥舞着狼筅长刀,在十万大山里面冲着李贤中军就冲过来的悍匪,徐琦头皮都有些发麻了。

    这尼玛南方佬玩的有些过火了啊,也就现在外朝和内廷怼的不亦乐乎,矿贼的威胁比起北方的瓦剌鞑靼不值一提,换成其他时候,出了这种状况,李贤不至于被削了爵位什么的,但是一顿挂落还是少不了的。

    再想想杨尚荆提出来消息的时机,宁夏的第一位进士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骂了一句“南方佬就是坏”。

    已更新

第三三九章 “南方佬就是坏”() 
    第三三九章

    自从山东、河北、关中的大族被隋唐两代皇帝从教育权到经济权上双重殴打了一顿之后,接过了地主阶级旗帜的实际上就是江南士族,至于北地的其他大户,说衰弱了其实也不那么准确,实际上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毕竟就这个年代的丝绸之路,基本上就是个摆设,先不说什么基础建设靠谱不靠谱,也不说陆路运输的数量上限制多大,单单是元蒙残党在北边、西域一横,别说小门小户的商队往西域走了,就是大一点儿的地主,都得跪着叫爸爸。

    虽然北地大户还在偷摸儿地和北边的元蒙残党做交易,鼓捣一点儿铁料、盐巴、茶叶、丝绸之类的玩意北运,从元蒙残党,也就是瓦剌和鞑靼的手中换取一些当年他们从整个中原地区掠夺到草原的金银财宝,然而吧,铁料这种东西,有明一代是官营的,私家谁敢开炉炼铁,抓到了就是诛九族的罪过,北边儿又特么是军事重镇密布,那帮红了眼的泥腿子出身的将领,可不管你到底姓赵还是姓徐,抓到了基本上是要按着明律满门抄斩的。

    至于盐,就内地出产的那些井盐之类的,大头儿还是掌握在官方的手里,而且把控得很是严格,一般大地主想要搞点儿事儿,也是担着三分小心的。

    茶叶这种东西,在五百多年后物资大富足的情况下,依然没办法做到白菜价,就可想而知明初的生产水平了,而且吧,草原上解油腻用的最多的就是茶叶,为了限制草原民族的战斗力,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在北方也是朝廷专营的,产量的限制和朝廷的禁止,让这玩意在草原上也能卖出个天价来,北地的大族想要在这个上面捞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丝绸、瓷器什么的倒是不限制出口,不开互市偷摸运一点儿过去,也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回归到最初的话题上,就明初这种垃圾到了极点的基础建设,瓷器在运输的路上,随时都有可能咔嚓就碎了,没有点儿本钱的,还真就不敢玩这个贸易出口。

    而相比于北方,南方的地主阶级们的小日子,过的就很滋润了,得益于太宗皇帝下西洋的运动,南方的造船厂可是养活了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工人,在禁海令再度下达了之后,这帮工匠基本上都被南方的大户承包了,当然了,私家船不可能搞个正规明军的宝船、战船之类的玩意出来,可是能造出宝船和战船的工匠,造点儿小船碾压一下海上的蛮夷,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而海运又是出了名的运量大,搞起这种事儿来简直不要太方便,宋朝那会儿就知道把茶叶和瓷器装在一个箱子里,用茶叶避震了,更何况明朝这会儿?沿海又不是什么军事重镇扎根儿的地方,倭寇啊、方国珍余孽啊之流的,在朝廷的眼中看来也就是小麻烦,跟北方的元蒙残党根本不值一提,所以地方上的监控平白就弱了北地三分,世家大族们搞事儿的余地也就多了,再加上南方出了一茬又一茬的重臣,基本地方官到任都要先去望族那边拜会一番,谁特么敢扎刺儿?于是乎,基层府县被渗透的,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倭寇,更是玩笑了,就不说那帮士族们豢养的假倭寇了,就是真倭寇吧,这会儿日本那帮被北朝统一了的南朝弱鸡,简直就是侮辱了南朝这俩字儿,别说和后世sc的那帮缓则比什么姿势水平了,就是和魏晋南北朝比都比不了,你看看日本自吹的牛逼的不行的战国时期,一个知名武将带着五六十人的“大军”就能驻守一座“城堡”的战例,就知道倭寇到底都是些什么东西了。

    所以,南方的望族们在大海上捞的盆满钵满,从嘴炮水平到财富水平,再到官面人物的占比上,全面吊打北方,徐琦这个宁夏第一位进士骂一句南方佬就是坏,是可以理解的。

    羡慕嫉妒恨啊。

    而就在徐琦骂南方佬的时候,真正的南方佬杨戬杨尚荆,则站在桌子前,同样研究着南边传来的情报。

    “丰城侯这一次,便是不被撤职查办,只怕也要吃上些挂落了。”杨尚荆背着手站在桌子前,声音有点儿抑郁。

    虽然按照他的想法,和对这个时代江南卫所士卒的了解,他就知道了李贤就算是不世出的名将,也不可能速战速决,在一年半载之内平定了南方的矿贼,但是,他也没料到南方的那帮望族玩的这么大,直接就给了李贤当头一锤子,一千多个披坚执锐的矿贼了,还特么在大山里面,稍微训练一下,肯定不好对付的。

    所以他在心里叹了口气,一点儿话没说出口来:“虽然现在贼势没有历史上平定叛乱之前的大,但是朝廷动用的兵力也没有那会儿多啊,这特么有的折腾了,但愿刷完了倭寇这个副本,面对的矿贼不会直接被提升到了精英难度。”

    徐尚庸站在杨尚荆的身前,听了这话,脸色有些古怪,摇了摇头,说道:“此事,只怕到不了陛下的耳中,便要被南直隶的诸位大臣压下去,千多套铠甲看似不少,可是南直隶的军器局又是多大的阵仗?只消在账面上冲抵一番,也便没有了。”

    忠叔跟着点点头,附和道:“这消息少爷能看见,还是亏了家中的消息的,如今的朝廷上,外朝内廷正是激战正酣的时候,没有人挖底,谁还敢在朝堂上提这个?”

    特么的,会计什么的,神烦。

    杨尚荆想了想,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说来也是,这南京镇守太监,本身就是和王振不那么对付的,如今内廷全面陷入了被动h之中,他只怕也得生出些别样的心思罢?况且这胜负乃是兵家常事,千多套甲胄的事儿,根本伤不了外朝的根本,他提这些也没甚么大用的。”

第三四零章 取长补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