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统天命 >

第110部分

正统天命-第110部分

小说: 正统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着这话,外朝的文臣武将们的耳朵,瞬间就又都竖了起来,心说今天这剧本,这特么精彩,全都是神操作啊,皇帝飚完了演技,发泄了愤怒,六部尚书出来三个给泼冷水,通政司的通政使下来赤膊格斗,结果被勋贵之首的英国公张辅怼了回去,这会儿又开始都察院里面利益再分配了,简直……

    这谈资他们能谈上三个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都察院这种清贵的衙门里面,内廷和外朝的势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点上,说得上话的大员基本都被调出去了,剩下的小瘪三里面,很是有一大批投靠了内廷,想要谋求一个快速上进,这是一个很蛋疼的事实,毕竟文臣嘛,你想着让他有点儿节操什么的,还是太难了些。

    所以呢,现在派什么样儿的都察御史下去统筹三省事务,就成了一个中枢、地方权力再平衡的问题了,如果皇帝派出去的都是些投靠了内廷的人物,那就意味着,皇帝打算在下面拓展自身的影响力了,虽然说地方上不一定卖面子,但是做出了这样一番的动作之后,也客观上表现出了皇帝的决心。

    如果派出去的都是些外朝的都察御史,就证明皇帝现在还没打算将自己的影响力深入到地方上,而是想要将中枢巩固一番,换而言之,就是皇帝很务实,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

    于是,就在外朝众多文臣武将的期待之中,朱祁镇终于吐出了自己的人事任命:“福建都察御史柳华、浙江都察御史黄英、江西都察御史王安路奉旨南下,统筹三省军、民、匠,保障剿匪用度,不可稍有差池。”

    柳华、王安路倒也没什么可以挑的,他们都是外朝的人不假,但是都有过在外任职的经验,绝对不是一般科举出来直接进入都察院的弱鸡虫子,可是这个黄英的问题,就有些大了,毕竟……当初杨尚荆离京的时候,黄英可是代表着整个外朝去送的,虽说没唱什么“十送尚荆”,但是脑门子上早就标上了外朝的签子,这种事儿,根本就是谁都瞒不住的。

    一听这话,杨溥那一张本就皱纹堆累的脸上,变得更加苍老了些,皇帝……终于学会了务实,这就意味着,都察院里面的势力有了巨大的变化,内廷的势力,可就瞬间压过了外朝的影响力,再加上如今的科道,已经被王振的杀伐决断吓得有些懵逼了,一个个都哑着火明哲保身,这不就等于将话语权完全交给了内廷?

    所以杨溥当时就想出班反对来,不过看了看皇帝那张稚嫩中带着果决的脸,再想想皇帝陛下的这通儿操作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他还是慢慢地叹了口气,将脚钉在了原地——曹吉祥南下做了监军,浙江那事儿基本也就尘埃落定了,怎么说、怎么操作,等着陈镒他们一回来,也就好办了,所以这个时候,主要应该做的,就是借着机会,和外朝的大佬们沟通一下,怎么能把镇守太监这种不伦不类的官职给撤了。

    事情都已经说到了这里,剩下的那些也就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如说江浙等地的赈灾款项之类的事儿,已经不能再引起文臣武将们的兴趣了,“不撕逼,无朝会”这个说法虽然没人能提、也没人敢提,但是实际上就是如此。

    “却不想,黄某也要随着柳兄南下了。”黄英看着柳华的脸色,笑着拱了拱手,和柳华的苦逼脸不同,他是真不在乎,他和杨尚荆的关系基本人尽皆知了,杨尚荆本身就是闽北的坐地户,就那些矿盗,看着建安杨氏的面子,也不会给他来个刺杀不是?

第二四八章 交代() 
    第二四八章

    原海门卫守御后千户所千户邢宏放正式升任盘石卫指挥使,并且奉诏到任的时间,正好是十二月中旬,一起上任的,还有三个南京的勋贵,常家一人、汤家一人、李家一人,两个同知一个佥事,也不知道南京方面到底是经过了怎样的一番博弈,有过怎样的一番交易,让这三家拔了头筹——常家、汤家倒还好说,南京的坐地户都多少年了,论起在南直隶的影响力,也就比魏国公家稍逊,可这丰城侯李家,怎么着也算是北京回来的回迁户,怎么能突然就得了这么个差事?

    不过看了看和这四个人一起到达盘石卫的,那条京师里传来的消息,丰城侯李贤即将奉旨南下,官居总兵官,以中官曹吉祥为监军,总督浙、闽、赣三省军事,进剿福建山中之矿贼,杨尚荆也就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显然,一个总兵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大家现在推李贤一把,以后有了甚么好位置,还能缺了自己的不成?蛋糕嘛,做大了才能分得多的。

    只不过接到这个消息、并且深思熟虑了一番之后,杨尚荆整个人都是懵逼的,虽然还不知道当时的朝堂之上经历了怎样的一番激烈搏杀,但杨尚荆看着这个消息,就感觉后脊梁骨寒毛直竖,甚至这大冬天的,都有冷汗在往下淌。

    这特么……内廷外朝的大佬,包括那个看起来年幼无知而且可欺的皇帝,都特么不是省油的灯啊,也幸亏自己跑得快,跑的早,否则自己这点儿随机应变的本事,在京中只怕分分钟会被拆成骨头,做成拆骨肉给内廷那帮宦官们饱餐一顿。

    邢宏放等了一小会儿,见杨尚荆依旧在沉思,忍不住出言问道:“却不知郎中有何见教?”

    杨尚荆可是刚刚剁了一个指挥使脑袋不久的人物,再加上他邢宏放能爬到今天这个位置上,也是仗着杨尚荆的提携了,所以呢,他在面对杨尚荆的时候,根本不敢拿什么正三品指挥使的架子,其谦卑的态度,比起金乡卫那边的指挥使都要恭谨三分,配合最近传的满城……不对,是满江南风雨的,南京户部尚书帮着杨尚荆,去魏国公家提亲的事儿,谁现在看杨尚荆都得高看两眼。

    杨尚荆摆摆手,示意他无须多礼,然后说道:“也没甚么见教,邢家是英国公的老部将了,这盘石卫又是防备倭寇的兵家要冲之地,身后便是温州府的府城,责任重大,丰城侯便是真个要从你这里征调人手,也不会征调多少,这个你且放心便是了,此间我给你多留了五个原本黄岩巡检司的人手,帮你训练士卒,你方才到任,只管谨守一地不出差错便可。”

    摇了摇头,杨尚荆笑道:“如今正是寒冬,莫说是海船靠岸不易,倭寇便是上岸劫掠,也劫掠不到甚么东西,严防死守,总归是不会有错的。”

    邢宏放点了点头,说了一声“谨受教”,就听杨尚荆继续说道:“如今你也是在英国公那边标了名挂了号的人物了,英国公张氏向来是重情重义的,你这今后的地位,说不得还能再往上提一提的,对着常、汤、李三家的勋贵,毋须多做退让,这军权……还是能抓在手里就抓在手里罢。”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相比于汤家、常家、李家三家的军官,杨尚荆显然更信任邢宏放这个和自己有过合作的邢宏放的,毕竟邢宏放虽然在英国公那边标名挂号了,但想要进步,还要更多地看自己的脸色,否则英国公会被喷“手伸得太长,试图干预地方”,得不偿失。

    邢宏放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不过对上正儿八经的勋贵出身的,他还是有些怂的,毕竟这年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是喊出来提气的,是不能当真的,所以他沉吟了一下,然后问道:“这三人都是勋贵出身,家学渊博,比起末将这个指挥使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都嫌不够,这威望……”

    说着话,他自己都跟着摇了摇头,杨尚荆愣了一下,然后也跟着笑了:“这个倒是不妨事,本官在此处给你留的巡检司兵丁,可不仅仅是帮着你搞训练的。”

    当然不光是搞训练的了,虽然这帮兵丁并不能理解什么叫做“党支部建在连队上”,也做不了什么先进思想的宣传队,但是打造一批听话的、能打的卫所士卒还是没问题的,当然啦,邢宏放也不理解这些,不过听了这话,邢宏放的眼睛就是一亮,连连点头:“那便多谢郎中提点了。”

    停顿了一下,邢宏放笑着说道:“还有件事未曾告诉郎中,末将自海门卫来之时,已经下令,将那两百余兵丁尽数并入巡防司了,这巡防司草创,若是没甚么人手,总归是不好的。”

    接任邢宏放千户职位的,就是他儿子,所以做到政策的连续性,那时没有半点儿问题的,而二百人,尤其是二百个经过系统训练、哪怕只是最初级的系统训练的士卒,对杨尚荆而言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或者说是一只只会下蛋的老母鸡更合适一些。

    心里高兴是归高兴的,但是杨尚荆嘴上还是沉吟了一下,问道:“此事倒也好说,不过千户所之中,满编也不过是千余人,直接调入巡防司二百余精锐,怕是有些不妥吧?”

    “郎中无虑也,莫说冬季倭寇不会上岸,便是不善战,打退倭寇袭扰还是没甚么问题的,况且犬子镇守的卫所,离着黄岩县也不甚远,若是有甚么事体,飞马驰报也是来得及的,若是飞马驰报都来不及,便是郎中尽起巡防司兵丁前去救援,也没什么用处了。”

    听了这话,杨尚荆点了点头,笑道:“邢指挥既是有了腹稿,本官也便不多说甚么了,总之,今后着盘石卫可就交给邢指挥了,可莫让倭寇、流匪猖獗,平白祸害了无辜百姓了便是。”

第二四九章 轻轻放过() 
    第二四九章

    盘石卫这边的事儿,到了现在基本上就算是解决了,新任的指挥使一到,杨尚荆也就没有了继续在这里待下去的必要了,所以第二天,杨尚荆就选择离开盘石卫,走水路往温州府方向去了。

    和盘石卫、海门卫之类“散养”的卫所不同,这种直接设在府城之中的卫所,文官和武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一般而言,文官儿想要在这里抓出来什么把柄,还是很难的。

    倒不是说这种卫所干净,而是因为这种地方,文臣武将之间,纯粹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抓着卫所的问题不放,往下面深挖,肯定会牵扯到知府那边,毕竟这年月不服管的刁民还是不少的,衙役虽然也是官方的暴力机构,但是威慑力上还是差了太多,对付那些有点儿“背景”的刁民,还是不太够用的,这个时候,就得动用到卫所士卒了。

    在卫所士卒出动之前,乡贤和知府的矛盾还只是人民内部矛盾,可是出动了卫所士卒之后,那就瞬间转化成了敌我矛盾,而且是不死不休的那种敌我矛盾——不是敌我矛盾可不行,地方知府只是四品官儿,指挥使可是三品,而且知府并没有调兵权,只能和卫所方面进行协调。

    而且吧,卫所和五百年后改革的改出来的武装条子还是不一样的,地方上别说管辖权了,就是联合指挥权都没有,所以这种时候,被砍了的不是阴谋造反,就是勾结流寇,南边儿的还可以扣一点儿勾结倭寇、流匪、叛苗之类的帽子,北边直接就可以扣勾结元蒙残党的黑锅,反正……嗯,反正是要杀干净的,到时候知府亮了刀子,得了声望,指挥使赚了人头,领了军功,顺手还搂了一大笔抄家的浮财,双赢嘛!

    所以吧,彻查下来,违规调动士卒、滥杀无辜之类的帽子,一个指挥使肯定是背不下来的,这个时候就药乖到文官儿的身上了,可是一个指挥使在任上,有过多少次这种调动呢?会不会涉及到曾经在这里干过知府的官儿呢?那位官儿是不是已经身居庙堂,坐上高位了呢?

    烂疮疤……是不能揭的,底下流出来的除了白黄的脓水儿、散发出阵阵恶臭之外,很有可能还有其他的玩意儿,比如脓水儿流干了之后,还会流血,血,是甜腥味儿的。

    可以这么说吧,这个层面上的东西也是潜规则了,一旦哪个脑子不太好使的打破了这个潜规则,那要比徐珵死的还惨,保不齐就得被扣一个谋反的帽子,直接诛九族了。

    嗯……这剧本是不是看着很熟悉?对,之前杨尚荆和邢宏放的那段故事,实际上就就是一种缩影了。

    别的不说,谁要是想整一下邢宏放,深挖一下黄岩县黄家私屯甲胄、勾结倭寇、心向蒙元、阴谋造反的背后的故事,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辛酸,邢宏放没那个地位去报复,杨尚荆都得露胳膊挽袖子来个赤膊上阵,直接砸碎对方的狗头。

    居然敢替反贼张目,简直就是和大明特色的帝国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唱反调!

    所以人到了温州府之后,杨尚荆是满脸的笑容,丝毫不见刚刚坑死了一个卫所百分之八十的高层之后应有的杀气,只不过看着他的那张脸,不得不派兵参与到维护盘石卫稳定的温州卫指挥使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