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塞北王朝金 >

第44部分

塞北王朝金-第44部分

小说: 塞北王朝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宋金大战以宋朝皇室几乎全部被俘虏,而赵宋对金国的惟命是从也没有换来金国的一丝怜悯,金国已经定下废弃赵宋的大计,于是天会皇帝下诏废宋钦宗与宋徽宗为庶人,宋徽宗封为天水郡王,宋钦宗被封为天水郡公。

    如果说真有王公的待遇,那还好说了,尤其对徽宗来说,他本就不想当什么皇帝的,现在皇帝不当了,又没操心的事了,那还是不心情好,没烦恼;举头揽幸福,低头抱美好。可事实上,这爷俩就是一对俘虏,从天堂坠入地狱的天使……

    而淮河以北的老百姓也从天堂坠入地狱……

    两百多年后,朱元璋建立大明,这些百姓才又看到王师北定。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北宋灭亡!

    当时金国人就要来扒徽宗皇帝和钦宗皇帝的龙袍,侍郎李若水挺身而出抱着钦宗皇帝,大骂金国人,被金国人,被割下舌头,李若水便怒目而视,以手相指,又被挖目断手,最后壮烈殉难,死年三十五岁。

    不过这帮野蛮人,虽然残暴到也敬重英雄说:“辽国灭亡,死义十多人,南朝唯李侍郎一人耳。”也因此李若水被后人称之为:“南朝一人”。后被追赠其为观文殿学士。

    这一段历史被后世称为“靖康之变”。

    观中国历史,一统中原的王朝在没有内乱的情况下,被少数名族建立的王朝攻破首都,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着,耻辱啊,耻辱啊!所以“靖康之变”也被称之为:“丙午之耻”。

    当然靖康之变的一两百年前也有后唐李从珂被石敬瑭和契丹联军攻入首都,后晋石崇贵被契丹攻破首都的尴尬时刻,但是无论是后唐还是后晋,都不能代表整个中原,毕竟他们也只是在五代十国之中相对较大的一个割据政权。

    遥想当年周世宗柴荣新丧,宋太祖赵匡胤欺负人孤儿寡妇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再想当年李后主入国,宋太宗皇帝赵光义对小周后做出令人发指的行为……

    若宋太祖和宋太宗在天有灵看到后世子孙如此凄惨不知做何感想。

    很多人说靖康之变是由于汴梁城是广阔平原,四战之地,利于少数民族起兵的纵横驰骋,这话说的绝对在理。当年宋太祖皇帝也这么认为,想把京城前往洛阳。结果太宗皇帝装十三来了一句:“天下之固在德不在险”就彻底打消了太祖皇帝的迁都想法。

    在下也赞成“天下之固在德不在险”的说法,就像当年孟子所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只是宋太宗皇帝有没有想过,太祖皇帝得位失不失德?后世子孙就一定是贤人?当德不足以凭借的时候,险还是要靠一靠的,然而大宋一直觉得自己很有德,所以背盟灭辽,又背盟招降纳叛……

    以至今日之耻。

    宋史对这段历史的评价个人觉得很好:宋中叶之祸,章、蔡首恶,赵良嗣厉阶。然哲宗之崩,徽宗未立,惇谓其轻佻不可以君于下。辽天祚之亡,张觉举平州来归,良嗣以为纳之失信于金,必启外侮。使二人之计行,宋不立徽宗,不纳张觉,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以是知事变之来,虽小人亦能知之,而君子有所不能制也。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

    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

    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余,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

    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白话的意思就是:北宋后期的祸乱,章惇、蔡京是首恶分子。马植(赵良嗣)则开其祸端。然而哲宗去世,徽宗未立之际。章惇这样的人都能说徽宗不稳重,不可让他统治国家。

    辽天祚帝灭亡,张觉举平州归降大宋,马植(赵良嗣)认为接纳张觉会失信于金国,必将引起金国对宋的侵犯。

    假如这二人的计谋得实行,宋朝不立徽宗,不接纳张觉,金国虽然很强盛,但怎么会找到侵宋的借口呢?因此可知事变之由来,即使是小人也能知晓这个道理,然而君子却不能有所措施来控制局面的发展。

    探寻宋徽宗失去天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像晋惠帝那样愚蠢,像孙皓那样残暴,也不是因为像三国时司马氏对曹氏政权的篡夺,只是因为依仗自己有点小聪明,良心倒向一边倒,疏远排斥正直人士,宠信亲近阿谀奉迎的奸佞之徒。

    于是蔡京凭借自己的偏狭卑劣、乖巧邪佞的资质,满足了徽宗皇上骄奢淫逸的愿望。迷信虚无的道教学说,崇尚游乐,大造景观,使民力凋敝困竭。

    君臣都喜好享乐,相互影响,荒诞放纵,丢弃国家大事于不顾,每天都做那些荒唐的事情。到童贯掌握兵权,又把优势兵力调得远离京师,直到祸端积累日久,全国迅速大乱。后来国家败灭,其身受辱,于是和五代后晋石重贵走了同一条道路,难道能将责任推给天数吗?

    从前西周新建国的时候,召公还告诉过武王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能把其他物品看得太重,而轻视自己的常用物品,况且政和、宣和时期的宋朝,承继熙宁、元丰、绍圣时期的弊端丧乱,而徽宗又亲自重蹈上述二事之弊祸。

    自古以来,凡是习于所好而丧失大志、放纵私欲、败坏法度的国君,很少有不亡国的,徽宗所作所为更为,所以特别写出来作为鉴戒。

    (本章完)

第75章 太原失守() 
大爷!您着是护送吗?你这又是背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你李纲是厉害,不代表所有宋兵都厉害。

    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好好的去谈和,让那帮野蛮人明白,他们所说的数目,是不可能实现的,是反*人*类,反科学的。

    另外赶紧练兵备战,所有和平盟约都是靠不住,战争迟早还回来。

    当年大宋和辽国也是“约为兄弟”,大宋在关键的时候,不照样落井下石,攻打辽国。

    大宋庙堂之上的滚滚公卿,什么也没干,就傻傻的等着。这帮货以为金国撤兵了,就没事了。从此,你走你的过街天桥,我过我的地下通道。生活微笑着继续……

    咱们在来说说李纲的策略,这个策略从结果上看,那自然很解气,同时也得到了一帮主战将领的拥护。

    可宰相们却认为,若是现在把京师的士兵调走的话,谁来保卫京师?李纲的建议就被否了。这帮宰相考虑事情,首先考虑自身安全,不是其他。

    在下认为,现在的大宋军队,无论那一只军队和金军交手,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和一个庞然大物相处,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保持一种诚信关系。

    不管怎样,宰相们算是误打误撞,把出城追击的将领都被一一召回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这帮将领可能也就是做做样子,也没打算真打。真想打,早就打起来了。

    李纲一看这种状况,又气的不行,赶紧去和皇帝理论。理论的结果是,李纲胜利了。可金兵已经走远了。

    幸亏走远,要不然北宋亡的更快……

    大宋这个时候还干了一件像样的事情,派遣使者前往金营一一告知:别打啦,我们已经谈和啦。

    这个时候的金国已经是捞够了,吃饱了,还算守信,把滑州,浚州归还给大宋。

    太原守将得知,皇帝把自己割让给金国了,心理非常不爽,和金国接着干。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到长平之战的,长平之战的开端,也是因为韩国把上党地区割给了秦国,上党守将觉得不爽,暗地里又把自己许给了赵国,于是秦赵大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太原干的还镇不错,剽悍的金国一时竟然,拿不下太原……

    到这里,大宋做的还像个人,接下来就搞笑了。庙堂之上的高人们做出决策:命姚古为河东制置,种师中为副制置。姚古率兵支援太原,副将种师中领兵增援中山、河涧等郡城。

    各位看官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金兵走远了,大宋君臣成熟的特别快,认为不该和金国谈和,尤其不应该割让三镇。太原作为大宋国都汴梁的屏障,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万万不能割。当然钱也不想给了。

    不能割地,不想给钱,你跟人好好的谈谈啊,结果大宋腰杆子硬了,上来就动手。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明显是跳出香烟盒的香烟,找着挨抽。

    姚古率军首先攻打隆德府,宋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德隆府……

    各位看官是不是觉得,大宋这战斗力也不错啊。错了,这完全是错觉。因为此时金兵已经打算放弃隆德府了,城内的军队已经很少了。这次所谓的大胜,其实就是金国不抵抗造成的。

    德隆府是金国打算放弃的,可你来抢的话,就范了人家的忌讳。后来岳飞也是这样,人家金国都准备走了,你来什么劲?金国不是吃素的,立即调兵来和姚古玩命……

    但是德隆府地势险要,姚古据险而守,金国一时之间也不能拿下德隆府,双方互有胜负。

    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赶紧搞内政,搞军训,准备下一波的战争……

    可是朝廷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又下了一个拍脑袋的决定,下令收复太原。命姚古与种师中两军形成掎角两翼,进军太原。种师中进次平定军,乘胜收复寿阳、榆次等县。

    现在的情况,对两个人来说,已经是尽其所能。让他们出城和金国野战,这明摆着是让这两个人去送死。

    两人都是一时的宿将,自然明白战场形式,怎奈朝廷数次遣使者催出二人解放太原。

    所谓君命不可违,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动兵……

    五月六日,种师中率兵十万前来增援太原,军队到达寿阳,遭遇金军袭击,五战而三胜,进抵榆次。是不是觉得种师种特别的牛逼?事实上是,金国诱敌深入。之后种师中就陷入了金军重围,带伤力战而死。一代宿将就这么被祸害死了,享年六十八岁。现在也有人争议,说这一场战斗,是种师中指挥失误。但这不是主流思想,本书只说主流。

    其实姚古和钟师中并非为了送死而来,他们也定下了策略,分兵而往,在榆次会师,然后和太原城下的金兵决战。

    金国在太原领兵的将领是完颜银可术,这也是一时名将。面对宋军的围攻,银可术从容不迫,先派小股部队拖住姚古,后又在榆次重兵击破种师中。

    银可术击溃钟师中后又分兵在太原南端的盘陀击溃姚古部,大宋第一次围救太原宣告失败。

    姚古兵败后,只能退守隆德府。

    朝廷打鸡血了,他们不想这场战斗失败,是源自于势力的差距,他们认为是将领不给里,所以就罢免了姚古。派解潜替代姚古,姚古被贬置岭南。姚古和姚平仲这爷俩,也挺有意思,一个在四川,一个两广,一个是自己不远万里,千里迢迢的骑着驴子跑去的,一个是被贬谪去的,也不知道有没有通信……

    偷鸡不成蚀把米,太原之围依旧未解。为什么非要闷骚着高调,作为弱者猛然之间的高调,往往是被打的征兆。

    这个时候两国几乎就没有在讲和可能了,金国人眼里大宋不将信义,屡次背盟。大宋眼里,金国贪得无厌,已经抢了那么多东西,还来索要财物,还妄想三镇之地。

    不管怎样,在在下看来理亏的是大宋,无论是财物还是三镇都是你答应对方的。当初腰杆子硬一点,好好谈判,有怎会有今日的尴尬?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大宋派人策反耶律余睹,希望耶律余睹能够叛金投宋。

    只能说大宋现在病急乱投医,且不说余睹有没有谋反的意思,就算有,余睹也不可能和大宋合作。张觉之死才多久?大宋要是鲜花,还有牛敢拉牛粪吗?

    咱们来详细说说策反余睹的这事……

    大宋现在收复失地,让金国很不爽。金国刚刚撤军,一时间也腾不出手继续干大宋,就派了个使者去质问大宋。

    大宋也不管质问,听到来的使者顿时就兴奋了,因为这这个人是个妙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