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枭将 >

第205部分

枭将-第205部分

小说: 枭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勤王军严整的军容,宋宇仁的脸色好看了不少,心情也顿时好了很多。这支军队是帝国最后的精华所在,帝国最红所有拿得出手的兵力几乎全部都在这里了。

    宋宇仁在京师城举行了百年难得一见的迎师典礼,这场虽说因为掺杂党派之争的成分而显得有些尴尬,但是最终还是成功的举行了。

    在这场盛大的迎师典礼结束之后,宋宇仁回到了城内,彭朝栋则负责安置勤王军。毕竟几十万的大军。安置起来也是一件麻烦事。工作量不可谓不大。

    ————————————————

    山西。完颜英所部的辽军对山西的破坏力比起完颜圣聪所部的辽军是有过之而不及。

    山西境内的情况还稍稍好一点。全境沦陷于完颜英所部辽军之手的大同地区,也就是山西行都司地区,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满目都是一片接着一片的断壁残垣,在饱受战火蹂躏之后,大同地区已经找不多一片繁华之地,原本的繁华边镇,现在显得荒凉无比,这一切都是完颜英所部辽军的杰作。

    没有个十几二十年的功夫,在经历了这场战乱之后的山西,恐怕很难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完颜英所部的辽军已经完成甚至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了他们的目标。整个山西地区被完颜英所部的辽军洗劫一空,尤其是一些商贾世家,经历好几代人才积攒下来的财物,在这场战乱之中化为乌有。

    原本的千金之家,万金之家在一场战乱之后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赤贫之家。

    财富,在战争面前是那么的无力,那么的没有保障。许多山西的富豪在战乱之后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其凄惨之状况令人惨不忍闻。许多商贾因为承受不了残酷的现实而选择了自杀,每日的上吊,投井,投城自杀者不可胜数。

    山西成了辽军入关造成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当然,这些影响都是负面的影响。

    辽军撤走之后除了给山西留下除了满目的断壁残垣之外,还给山西留下了遍地的匪寇和以骆腾达为首的雁门关关兵的叛乱。

    由于山西在这场战事中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山西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除了商贾世家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成为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之外。普通人家的情况也还不到哪里去,甚至可以说是更加糟糕,山西境内粮食等物资奇缺,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悲惨情状。加上朝廷对山西的救济不及时,许多不甘心就此窝窝囊囊死去的人选择了另一条路:造反。

    山西因此出现了以骆腾达为首的大大小小数百股造反大军的局面。这还不包括其他胆子小没有扯起造反大旗从而选择了落草为寇的盗匪。

    山西的局面现在可谓是一团糟。(。)

第三百七十四章:骆腾达的忧虑() 
第三百七十四章:骆腾达的忧虑

    山西的局势一团糟,现在山西也成了大赵帝国的一大包袱。

    继辽东、陕西之后,山西成了大赵新一个多战之地。

    “二弟,曼舒虏兵已经尽数退去。”骆腾发派出去大量的雁门关老卒查探了辽军的情况,在侦查清楚山西一带辽军的情况,确认山西境内的辽军全部都已经退出去之后。骆腾发向他的弟弟,也就是现在山西最大的一支起义军的统帅汇报道。

    在脱离朝廷,公然举起反旗造反之后,骆腾达成为了山西造反的发起人。有骆腾达起了这个头,山西蠢蠢欲动的各大势力,或者是早已经不满朝廷对山西统治的人们在骆腾达举起叛旗后的不久便随即举起了叛旗。

    所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差不过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然,山西的其他叛军不足为道,原因无他,是乌合之众不说,而且在人数上也不占据优势。多是一两千人呢小规模的起义军。

    唯有骆腾达的这支起义军,人数多达七千之数字,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马是雁门关关兵出来的老底。士卒精锐,装备精良,完全不是乌合之众,是一支确确实实的精锐。

    正面对抗朝廷的军队,骆腾达的这支一军也表现的丝毫不逊色。在面对两倍于骆腾达义军的人马,骆腾达的义军还是能够轻松地击败朝廷的军队。

    此前骆腾达就创造了以三千从各地收拢而来的雁门关关兵击溃了前来围剿他的七千关兵的创举。

    骆腾达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了山西最大的一支起义军首领。现在的骆腾达已经不是往日被朝廷所束缚那个雁门关参将。更不是任意被山西的文官所欺压的武官。现在骆腾达成为了一支独立军队的将领。

    做起事情来,骆腾达现在也不像以前一样束手束脚的了。

    “辽军尽数撤出了山西在你看来是一个好消息?”骆腾达问骆腾发道。

    骆腾发是一个性子耿直之人,有什么说什么,丝毫不有所隐瞒:“曼舒蛮子撤出山西难道不是好事么?”

    骆腾发一脸的疑惑,他是个纯粹的人,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和心眼,在他看来曼舒辽军撤出辽军绝对是一件好事。曼舒辽军撤出山西之后就不能够再继续祸害山西了。

    “曼舒辽军撤出山西,对山西的百姓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我们而言,未必是好事。”骆腾达若有所思,似乎在想着什么,慢慢说道。

    “为何?”

    骆腾发一脸的茫然,难道辽军撤出山西不是好事吗?听骆腾达的语气,曼舒辽军还是留在山西的好,而不是撤出山西的好。

    “曼舒辽军在山西的时候,朝廷必须分出兵马来应对曼舒人,而曼舒人一旦撤走朝廷就不需要应对曼舒人。也就是说曼舒人在山西的时候朝廷还容易顾此失彼,两不能相顾,我们的压力也不会那么大。”骆腾达心事重重地说道,“曼舒人走后,朝廷也就能够专心对付咱们了,所以说,对我们而言,曼舒人的撤离山西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骆腾发直肠子的人听骆腾达的这些话。骆腾发没有马上回答骆腾发的话,骆腾发是直肠子的人。骆腾达的这番话对于骆腾发来说还是比较难理解,骆腾发理解消化骆腾达的这番话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思忖许久之后骆腾发似乎理解了骆腾达这番话的意思。骆腾发说道:“这么说来,曼舒辽军撤走确实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

    骆腾发哈哈大笑道:“想明白了就好。”

    骆腾发看着骆腾达隐隐感觉骆腾达变了,骆腾达似乎已经不是他以前所熟知的那个雁门关参将骆腾达。

    “二弟,你变了。”在沉默好久之后,骆腾发终于打破了沉寂,看着骆腾发开口说道。可见骆腾发在说出这句话之前曾经有过很久的犹豫。

    骆腾发说出这句话之后,骆腾达一愣,显然骆腾达没有预料道骆腾发会说出这样的话。这多少让骆腾达有些措手不及,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骆腾发的这句话。

    想了好久之后,骆腾达才有些恍恍惚惚地回答骆腾发道:“我现在的位置和以前不同了,想问题的角度自然不能够再和以前一样了。现在几千个弟兄跟着过着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勾当。我必须对这几千个弟兄负责,他们信任我,肯跟着我做掉脑袋的勾当,我也必须把他们的性命考虑在第一位。”

    骆腾发有些怅然若失,不知怎么,骆腾发突然有一种后悔把骆腾达推上造反之路的感觉。

    骆腾发有意避过这个敏感的话题,骆腾达说的也没有错,他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雁门关参将,他必须为跟着他造反的几千个兄弟的死活考虑。

    “曼舒辽军撤走之后,二弟你打算怎么办?”骆腾达问骆腾达道,就在辽军没撤出山西之前,朝廷已经对他们这些叛军展开了攻势,企图将他们这些叛军扼杀在摇篮之内,以绝后患。

    不仅如此,朝廷还留下了途径山西的甘州镇军和留守陕西的秦军。留下这两支军队的用意自然是不言而喻。其一当然是为了应付进入山西境内的西路辽军,其二就是为了对付他们这些叛军。

    这也足见朝廷对山西雁门关关兵造反的重视程度,朝廷现在在应对地方的反叛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经验。不再像以前应付陆天浩反叛之时的那样懵懵懂懂,一无所知。最后坐视地方的流民军坐大,直到最后难以应付。

    山西当地的镇军和驻军,骆腾达自信以他的雁门关关兵为骨干组成的队伍便足以纵横山西。骆腾达所担心的是甘州镇军和留守陕西的秦军,这两支队伍都是天下有名的数一数二的强军,对付这两支军队骆腾达没有信心。而且对方的人数优势明显摆在那里,又有着强大的后勤支援。

    骆腾达刚刚起兵不久,实力弱小,现在明智的选择莫过于还是避敌锋芒,避开甘州镇军和秦军。惹不起,躲总躲得起吧。

    在得到甘州镇军和秦军将要联手围困他之时,骆腾发便已经事先做好了打算,带着家人从原先他们占据的县城撤了出来,遁入了深山地区和甘州镇军以及留守陕西的秦军展开了周旋。(。)

第三百七十五章:骆腾达的野心() 
第三百七十五章:骆腾达的野心

    骆腾达事先得知消息后带着家人从原有占据的县城内撤了出来,随后赶到的官兵扑了个空,骆腾达的人马因此安然无恙。

    随后,骆腾达在半路上设伏伏击了前来追击他们的赵军,此一战骆腾达以三千多雁门关关兵成功的击溃了追击他们的近万朝廷军队。骆腾达因此名声大噪。

    至少现在在山西骆腾达是最为有名的叛军首领。

    山西的很多路叛军都在观望骆腾达后续会怎么做,企图效仿骆腾达。

    在此期间,骆腾达还收到了山西巡抚和山西总督联民发来的招安文书。

    现在,山西巡抚和总督两人以及山西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终于坐不住了。

    尤其是在辽军撤走之后,山西的文官们表现的更为不安。他们知道曼舒辽军一旦撤退,朝廷的重点工作将转移向叛乱的山西,追击叛乱的源头是迟早的事情。

    小事可以瞒得住,一般的事情运气好也可以瞒得住,像造反这样的大事想要瞒过去,基本上是没有可能。

    朝廷一旦查明了山西骆腾达雁门关关兵造反的缘由,最后的账肯定是要算到他们这些文官的头上。

    山西的文官现在终于尝到了他们种下的苦果。当然他们也没有束手待毙,开始了他们的自救运动,每一个染事的山西官员都希望自己能够从山西这摊烂事中脱身。

    其中山西官员们做出的最大的自救行动便是山西巡抚和山西总督的联民招安书。有赵以来,地方的总督和巡抚同时向叛军的首领发出招安书这还是头一回。

    可见山西的总督和巡抚已经急了,什么办法都使了出来。

    宋宇仁要是知道山西的两个封疆大吏这么个做法,非要被他们活活气死不可。

    招安书对骆腾达开出了很多优厚的条件,这么优厚的条件在以前的骆腾达看来,肯定是求之不得。只是现在的骆腾达早已经看清楚了山西的文官是一批什么样的人。

    而且骆腾达也很清楚造反是什么样的罪名,造反是朝廷最为忌讳的罪名。历代以来的大赵皇帝都对造反者:这些动摇他们统治根基的人深恶痛绝。对待造反者从来都是从重处理,动辄株连九族。

    尤其可见山西总督和巡抚给骆腾达在招安书上开出的这些条件可以算是空头支票。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骆腾达不是三岁小孩,很果断的拒绝了山西总督和巡抚联名发了招安书。撕碎了这份招安书,并且给山西总督和巡抚谢了一份回信。

    这份回信很简单,信上只有寥寥数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这几个充满了对山西总督和山西巡抚,以及所有山西文官的讽刺。也可以看成是一封宣战书。

    山西总督和巡抚在得到这个消息:他们的招安书被骆腾达撕碎之后,气的暴跳如雷。骆腾达撕碎招安书表面骆腾达断绝了所有的后路,做好了和他们死磕到底的准备。

    下一步,山西当局必然是全力围剿骆腾达,在处置他们的诏令下来之前,他们依然是山西的当权者。现在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日后能够减轻自己的罪责而努力。

    骆腾发突然对雁门关关兵起义军的前进感到担忧,他是个直性子的人,心眼也粗,在起事之前很多细节都没有考虑到。面对大赵朝廷庞大的镇压力量,现在他们该何去何从?骆腾发不禁感到有些迷茫,也可以是说有些怕。

    “你是在担心我们挺不过这次朝廷的镇压?”骆腾达似乎看出了骆腾发的担忧

    骆腾发心想,果然什么事情都瞒不过这个精明的弟弟,骆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