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魔术师 >

第175部分

大唐魔术师-第175部分

小说: 大唐魔术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堂上,关陇贵族集团的其他官员,也纷纷站出来,附议长孙无忌。

    整个关陇贵族的官员们都知道,只要把除太子承乾之外的魏王李泰等大唐皇子撵出大唐帝都长安城,撵往他们各自的封地,那么大唐太子李承乾的储君之位,必然稳固异常,到时候,不管是谁,都无法动摇的。这是出身南方士族的秘书监萧禹主动送上来的机会,他们绝对会把握住机会的。

    萧禹等南方士族的官员们顿时面如土灰,出身山东豪族的官员们则面如土灰的同时,内心里对萧禹抱怨不已。

    大唐皇帝李世民知道这是永安王李玄猜透了自己的想法,替自己解了围,可是他却不能真的按照李玄所说的,将魏王李泰、蜀王李恪、晋王李治都派往各自的封地去。晋王李治,那是自己精心挑选的继承者,大唐的储君,他是绝对不会愿意将李治派往并州的。他要将李治留在自己的身边,悉心教导,将李治培养成为一位优秀的储君,优秀的继任者。

    于是。李世民双眼含泪的对朝堂上的众位大臣说道:“众位爱卿,你们中的很多人,和朕一样都是做父亲的人啊。你们的儿子都可以留在自己身边,朝夕相处,为什么朕的儿子。却都要派往外地,不能留在朕的身边呢?朕也希望和自己的儿子们朝夕相处啊。大唐律,朕不愿违背,可是法外是有情的啊,难道众位爱卿,就不能理解理解我这位做父亲的心情,让朕的儿子,能够留在朕的身边吗?”

    李世民的话,让整个大唐再一次陷入了沉默。

    自从汉武帝开始,中原王朝尊崇的就是儒家理念。而儒家反对的就是严刑峻法,而主张以民为本,崇尚忠孝仁义。在法律之外,是有法外开恩之说的,只要是大忠大孝大仁大义之举的,即使违背了法律,整个舆论,也会同情、支持他的。

    明朝时,一代清官海瑞,主政地方之时。经常会偏袒穷人,而严惩权贵、富人,虽然屡屡有违背法律公平之举,可是老百姓却十分拥护。纷纷以“海青天”尊称,整个官场、整个社会舆论,也都不指责他违背法律公平之举,而赞誉他心怀百姓,忠实的履行了孔圣人的教诲、理念。

    还有明朝时,最著名的大礼仪之争。正德皇帝驾崩之后。身后没有儿子,他的堂弟继承皇位,为嘉靖皇帝。按照大明律,嘉靖皇帝要尊正德皇帝的父亲明孝宗为父亲。但是嘉靖皇帝不愿意,认为自己出于孝道,是不能认明孝宗为自己的父亲的。结果引发了大礼仪之争,最终嘉靖皇帝赢得了整个朝堂和舆论的支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中原王朝,其实一直都有一样东西是置于法律之上的,那就是所有人都尊崇的孔圣人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理念。

    如今,大唐皇帝李世民以父子亲情,违背大唐律,这让大唐朝臣们一时不知该如何选择,一时都面带思考,陷入了沉默。

    沉默良久后,出身关陇贵族集团的大理寺卿戴胄(zhou)站出来说道:“陛下,我大唐律规定大唐皇子行过冠礼之后,除太子殿下之外,其余皇子必须前往各自的封地,那可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为的就是保证太子殿下的储位稳固,防备诸皇子之间,为了争夺储位,导致朝堂动荡,国家不宁啊。臣以为既然有法可依,法律又有道理,陛下就应该依法做事,将除太子殿下之外的其他皇子都派往各自的封地,以保证大唐储君之位的稳固,保证大唐朝堂的稳固,保证大唐社稷的稳固啊。”

    礼部尚书崔干站了出来,冷冷的嘲讽道:“戴胄戴大人,您可别忘了,这大唐律法之上,可还有孔圣人所传授的仁义礼智信之儒家理念啊?一个人如果不懂礼,没有亲情,而只知唯法是从,那他还是人吗?与畜生又有何异呢?戴大人,可别忘了,秦朝是怎么亡的?他们可是只知道遵法做事,却丝毫不考虑天下百姓的利益,不考虑天下百姓的苦痛,不考虑天下百姓能不能够承受,而最终导致灭国的。前车之鉴,我大唐可是不能不引以为戒啊。我大唐皇帝陛下心怀父子亲情,不忍父子分别,天各一方,我们只能予以赞扬,支持陛下的行为,可不能为了那严苛的法律,而让陛下置父子亲情于不顾啊,那可是不符合孔圣人所传授的儒家理念的啊。按照孔圣人的理念,依法治国不错,可是情却是在法之上的啊。”

    崔干的话,李玄内心里并不敢认同,但是李玄内心里知道:崔干的话,在整个朝廷、整个社会都尊崇孔圣人儒家理念的大环境下,很多人都是发自内心的支持崔干的话的。(。)

    ps:  一天两更,从不间断,直至完本,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三百五十七章 协商妥协(一)() 
朝堂上顿时激烈的争吵了起来,支持出身关陇贵族的大理寺卿戴胄的、支持出身山东豪族的礼部尚书崔干的双方各持一词,争论不休,大唐皇帝李世民则趁机宣布退朝。南方士族主事秘书监萧禹的关于将晋王李治派往并州就藩的奏请,确实是李世民始料未及的,也让李世民今日早朝有些措手不及。若非永安王李玄猜出了自己的心思,给自己帮助,今日结果如何,还真的不好说呢。

    下朝后,太极宫,李世民的书房内,大唐皇帝李世民和李玄相对而坐。

    沉默片刻后,李玄开口对李世民问道:“陛下是不是有心属意晋王殿下成为我大唐储君,而此时不能言明啊?”

    李世民面露忧虑的点了点头道:“永安王所猜不错,朕确实是属意稚奴成为我大唐储君,日后承继大统。太子承乾能力太弱了,魏王李泰又有才无德,无论将我大唐这万里江山社稷交给他们两个中的谁,朕这内心里都是不放心的。稚奴至孝,沉稳聪颖,他确实是比太子承乾、魏王李泰要合适的多啊,也更适合继任我大唐储君之位。只有让稚奴成为我大唐储君,朕这心里才会放心呀。

    朕不愿表明朕的心态,那是因为朕想将稚奴暗中保护起来,此时向朝廷表露朕的心思,无论支持太子承乾的关陇贵族集团,还是支持魏王李泰的山东豪族、南方士族都会不允许的,都会抵制朕的这个决定的,也都会将各自明枪暗箭对准朕,对准稚奴的。

    永安王你是朕的心腹,朕本该将朕属意稚奴为我大唐储君的事情告知于你,但是朕眼看着我大唐朝堂,因为这储位之争的事情,已经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了,朕这心里。是不能不担心朝堂动荡,社稷不稳啊,也不能不保密,暗中保护好稚奴啊。太子承乾因为能力问题、魏王李泰因为品行问题。都已经无力再成为我大唐储君,承继大统了,朕的嫡子中,也就剩下稚奴一个人可以成为我大唐储君了,为了我大唐社稷后继有人。朕是绝对不能允许稚奴也毁在各种阴谋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之下啊。

    今日朝堂的事情,朕是一点儿准备就没有,就碰到了秘书监萧禹奏请朕将稚奴派往并州就藩的事情,若不是永安王猜透了朕的心思,朕当真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啊。”

    李玄对李世民说道:“陛下既然相中了晋王殿下,对于陛下的眼光、判断,臣是十分信任的,臣也十分理解陛下暗中保护晋王殿下的心情和陛下对朝局、江山社稷的担忧。臣愿意协助陛下,一起暗中保护好晋王殿下。在合适的时机,一举将晋王殿下推上大唐储位。”

    李世民面含感激对李玄说道:“永安王智谋超绝,手段繁多,有永安王相助,朕这内心里也就可以踏实一些了啊。”

    短暂的沉默后,李世民略带忧愁的对李玄说道:“如今我大唐朝堂上,因为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夺储君之位,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南方士族彼此缠斗不休,各自都拼尽全力,他们都害怕最后让稚奴捡了便宜。最后稚奴成为我大唐储君,承继大统,让他们多年的付出和心血,付之东流。因此。朕推断明日他们必然还会要求朕将稚奴派往并州就藩的,稚奴是朕属意的大唐储君人选,朕可不能让他们得逞,稚奴如果真的到并州就藩了,以后再想回到我大唐帝都长安城,恐怕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呀。他们也是绝对不会再允许稚奴回来的啊。永安王,你智谋高绝,你可有办法阻止他们,不让他们逼迫朕将稚奴派往并州去,在不暴露朕属意稚奴为大唐储君意图的同时,将稚奴能够留在我大唐帝都长安城,以后也方便稚奴继任储位,成为我新一任大唐储君?”

    李玄沉思后说道:“陛下,如今陛下和朝臣们各执一词,谁都不愿意退让,局势已经陷入了僵局。唯一能够破解僵局的办法,那就是双方各退一步,协商妥协,取得一个令各方都能满意、都能接受的结果。”

    李世民不禁来了兴趣,急忙问道:“协商妥协,各退一步,永安王快说说,怎么彼此各退一步,才能取得一个让各方都能满意,都能接受的结果?”

    李玄回答道:“臣分析,秘书监萧禹之所以让陛下将晋王殿下派往并州就藩,所图谋的并不是真的要将晋王殿下撵出大唐帝都长安城,撵到并州去就藩,所图谋的乃是不想让晋王殿下有成为我大唐储君的机会,不想让晋王殿下在太子承乾、魏王李泰竞争之时,成为坐山观虎斗之人,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啊。”

    李世民一番思考后,说道:“永安王分析准确。萧禹他们想的挺好,只是朕岂能让他们如愿?既然知道了萧禹他们真正的意图,永安王且帮朕分析分析,此事咱们该如何做?该如何应对啊?”

    李玄分析道:“陛下,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萧禹他们的真实意图,那么我们只要让萧禹他们的意图得以实现就好了,只要陛下能够让萧禹他们觉得晋王殿下绝对不会拥有成为我大唐储君的机会,绝对不会成为太子、魏王竞争时坐山观虎斗之人,成为笑到最后之人,那么他们也必然会允许晋王殿下,留在我大唐帝都长安城,留在陛下身边的,不让晋王殿下到并州去就藩的啊。”

    李世民点头道:“永安王所说有理,只要萧禹他们的意图实现,认为稚奴不会成为我大唐储君,不会取代太子承乾和魏王李泰,朕也觉得萧禹他们必然会不再逼迫朕将稚奴派往并州去就藩的,会允许稚奴留在大唐帝都长安城,留在朕的身边的。只是,这怎么才能让萧禹他们相信呢?永安王可有谋划吗?”(。)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直至完本,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三百五十八章 协商妥协(二)() 
李玄指了指皇宫,对大唐皇帝李世民说道:“只要陛下对群臣们说出,让晋王殿下留在这皇宫之中,不在长安城中开府,就可以了。△

    晋王殿下留在我大唐皇宫之中,则可以保证陛下对于晋王殿下的保护;不在长安城中开府,群臣们就可以放心,晋王殿下绝对不会成为我大唐储君,成为太子、魏王争斗时,坐上观虎斗、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晋王殿下不在长安城中开府,那么晋王就不会拥有自己的班底,也就没有自己在朝中的势力支持。按照大唐律,后宫不得干政,同样大臣也不可以把手伸得太长,伸到这大唐皇宫中来。晋王殿下也就断绝了和朝中势力的联系。众所周知,要想成为我大唐储君,没有朝中势力支持,是万万不行的,一个没有自己人马,没有自己亲信班底,没有自己势力的储君,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服众,不能掌控朝局的。如此,萧禹他们必然会放心,必然会允许晋王殿下留在这皇宫之中,留在我大唐帝都长安城。”

    李世民大喜过望,随即却又面带忧愁道:“永安王所说有理,如今稚奴留在皇宫之中固然是好,但是他一直留在皇宫之中,没有自己的势力,这以后可怎么能成呢?只有稚奴在长安城开府了,朕才能将能臣干吏,都配给他做他晋王府的属官,成为他自己的势力,他才能在朝中逐渐的获得群臣的支持,赢得朝廷人才的依附,如此,以后朕册封他为我大唐储君,他才能有自己的人马,自己的势力支持、拥护。储位才能稳固,日后承继大统,他才可以重用自己的班底、重用自己的势力,完全掌控朝局啊。”

    李玄宽慰李世民道:“陛下,晋王殿下如今尚还年幼,再过几年。朝堂局势变化,到那时,陛下再让晋王殿下在长安城开府,拥有自己的府邸,自己的属官,自己的嫡系,自己的势力也不迟啊。如今晋王殿下留在皇宫之中,留在陛下的身边,不是更有利于陛下对晋王殿下进行保护。不是更有利于陛下对晋王殿下言传身教,不是更有利于增加陛下和晋王殿下的父子亲情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