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魔术师 >

第15部分

大唐魔术师-第15部分

小说: 大唐魔术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鹰统领无奈的走到断刃身边,说道:“走吧,兄弟,回天牢。”

    断刃一脸迷茫的问道:“陛下不是刚把我放出来吗?为什么又把我押回去了?为什么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夜鹰统领低声的说道:“大人打架,小孩儿遭殃。你就是那个被殃及的小孩儿。可怜的兄弟。”

    李渊在左、右千牛卫的护卫下,进入了李玄租住的院子里。在屋门外守了三天两夜的秦王府家将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在晨光里边踢腿边打哈欠,打着打着,便一下子瘫倒在地上睡着了,随身悬挂的宝剑压在身下,却照样鼾声大作。

    李渊摇了摇头,便命令左、右千牛卫在院中守卫,自己则绕过熟睡的秦王府家将,来到了李玄书房的门外,通过门的缝隙向书房里望去。

    书房内,李世民和李玄坐在胡床上各自包着一块毛毡斜倚住墙,两人中间的方桌上,铺着一张地图,地图旁边杯盘散乱,两人都是眼睛发红,面色发青,不过神情却是激动兴奋,了无倦意。

    李玄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道:“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动力。科教方能兴国。”

    李世民听后连连点头,大声称赞,状若癫狂。

    此时,寒风将书房门的缝隙无声的吹得更开一些,李渊悄然进入,站在了李世民和李玄的旁边。两人都没有意识到李渊的到来。

    李世民坚定深沉的发誓道:“为建立大唐盛世,我李世民愿意九死而无悔,粉身碎骨而不怕!你我同心,共迎盛世,终我之世,绝不负卿。”

    李玄眼眶湿润,如起誓般沙哑的说道:“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言罢,两人四手,紧紧相握。

    站在一旁的李渊,不禁为两人的誓词所感动。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得遇“鬼才”李孝基时的情景,同样是彻夜长谈,同样是不眠不休,同样是谈尽天下大事,当时,似乎整个天下都在两人的交谈中逐渐的囊如自己的胸怀,天下的一切,政治、军事、风土人情等等都在一次次的交谈之后,变得那么熟悉,似乎好像它们本来就是自己的,是那么的密不可分。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多么值得怀念的时光啊。李渊有一种恍惚,似乎紧紧握住双手的是自己和李孝基,而不是李世民和李玄,多么熟悉的场景啊,当年就是这一握,才有了自己和孝基两人为了争夺天下,费心竭虑,通宵达旦的谋划,才有了晋阳起兵,平定四方诸侯,才有了如今一统的大唐帝国。不久,李渊清醒了过来,他心中感慨道:“或许这也是一种轮回吧,我和孝基的一种轮回。”

    想到这里,李渊看到和李玄紧握双手的不是自己中意的太子建成,而是自己已经决定放弃的秦王李世民时,他不禁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愤怒。他很快就恢复了威严,用力的咳嗽了一声,惊醒了李世民和李玄两个人。

第二十八章 身陷囹圄() 
看到李渊亲临,李世民和李玄连忙走下胡床,对李渊躬身行礼。

    李渊对李世民声色俱厉的说道:“世民,你先回去。堂堂大唐帝国亲王,蓬头垢面,成何体统?”

    李世民看了一眼李玄,李玄点头示意没事后,李世民就转身告辞了。

    李渊用一种非常陌生的眼光上下打量着李玄,似乎此时站在他面前的李玄和他认识的李玄不是一个人似的。

    打量良久,李渊终于开口问道:“为什么选择秦王,而不是太子?”

    李玄平静的回答道:“大唐需要秦王。”

    李渊反问道:“难道大唐就不需要太子吗?”

    李玄肯定的回答道:“大唐更需要秦王。”

    李渊失望的说道:“难道你就这么不看好太子吗?太子虽然没有秦王优秀,可是他本质不坏,未来得众臣辅佐,也是可以成为一代明君的。”

    李玄直接否定道:“他成不了。他缺少秦王拥有的过人的胆识、求贤若渴之心、包容天下之志和秦王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通过和秦王交谈,我更加坚信这些。大唐外有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劫掠的突厥强敌,内部国困民疲、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这些会将不太优秀的太子打垮的。而纵观整个天下,只有秦王才能够降服突厥这只猛兽,处理好弊病丛生的大唐国内。不是我选择了秦王,而是整个天下局势选择了秦王。陛下打下了大唐的天下,而秦王则会消除大唐所面临的各种内外隐患,使大唐走向盛世,为大唐万世基业奠定基础。”

    李渊痛心的说道:“难道你就如此冥顽不灵,执意支持秦王吗?”

    李玄没有回答,而是用异常低沉的声音,背诵起了对李世民的誓词:“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李渊默然无声,异常低落的走出了李玄的书房,对守卫在院子里的左、右千牛卫下令道:“守护好永安王,不要让他再走出这个院子了。”

    说罢,就摆驾回宫了。

    而秦王李世民在离开李玄租住的院子后不久,就回到了秦王府。刚进大厅,早在大厅等候的高士廉就快步走到李世民的近前行礼后,说道:“殿下,如何?殿下和永安王交谈的如何?”

    李世民虽然身体异常的疲惫,但是精神却很好。他兴奋的说道:“永安王,智谋无双,对天下局势洞若观火,有很多匪夷所思可又切实可行的计谋,我与之交谈了三天两夜,十分痛快淋漓,可惜后来被父皇打断了,如果不是因为父皇,我打算和他彻夜交谈一个月,论尽天下局势。和永安王交谈,是一种提高,也是一种享受啊。”

    高士廉也面带喜色的说道:“恭喜殿下又得一位大贤。”

    李世民笑道:“吾得李玄,如虎添翼矣。”

    突然,李世民的贴身侍卫王何进入了大厅,对李世民行礼后,说道:“殿下,永安王被陛下囚禁了。”

    “啊?怎么会如此?”高士廉惊讶的问道。

    李世民沉默良久,对天空吼道:“父皇啊?您就如此忌惮您的儿子吗?您就如此迫不及待的要剪除我的羽翼吗?您不能如此对待我呀?我为大唐连番血战,打下了长安,打下了大唐的根基;我为大唐击破了薛举,平定了陇西,稳定的大唐的西部边陲;我为大唐,击垮了刘武周、宋金刚,稳定了大唐北部;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坐拥百万大军,雄视天下,大唐朝野畏之如虎,我仅带十万唐军,就击溃了他们,活捉了王世充、窦建德二王,献俘于长安。是您许诺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就改立我为太子的。结果如今,天下刚刚一统,您怎么能如此对我?大唐最难打的对手,都是我打败的,我为大唐打下了一多半的疆域,如今您怎能如此对我?”

    高士廉跪倒在李世民的面前,眼睛湿润的说道:“殿下,我知道您心中委屈。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如今营救永安王,才是要紧啊。”

    李世民顿时醒悟了过来,急忙说道:“对,李玄肯定是因为我,才被囚禁的。我一定要想尽办法将他救出来。”

    数天后,李玄被皇帝囚禁的消息传到了南方岳阳。

    赵郡王、荆州大都督李孝恭端坐于大帐之中,自言自语道:“我本以为李玄聪明机灵,又得陛下宠信,在长安必然会安然无恙,平安返回武当山。没想到,这么快就因为搅进了太子和秦王的争斗中,被陛下囚禁了。李玄是我陇右李氏难得的人才,我绝不允许因为政治,把他毁了。我要想办法,把李玄救回来。”

    想到此处,李孝恭唤来了副将李飞虎,询问道:“坐拥江淮的楚王杜伏威还没有投降吗?”

    李飞虎回答道:“杜伏威有意投降,可是如今还没有派来使节?”

    李孝恭站起身来下令道:“那就再给他一些压力,命令大军,准备渡江,造出我大唐决心一举歼灭他大楚国的架势。”

    “是。”李飞虎回答道。

    李飞虎就离开了大帐后,李孝恭叹口气道:“如今只能用楚王杜伏威换回李玄了,希望一切顺利,李玄能够早日平安的回来。”

    数日后,杜伏威的特使、义子、大楚国右将军王雄诞代表楚王杜伏威向大唐正式递交了降书。

    赵郡王、荆州大都督李孝恭代表大唐朝廷册封杜伏威为吴王,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赐姓李,召之入长安。

    楚王杜伏威投降,这让久经战事的李孝恭的副将李飞虎惊讶异常,李飞虎向李孝恭问道:“杜伏威,出身草莽,起兵反隋最早,以一介小卒做到了江淮军统领、楚王。想当年,楚王杜伏威、瓦岗山李密、河北窦建德并称为天下三大义军统领,风光无限,可谓一代枭雄。到如今,他更是拥有精兵二十余万,势力控制整个江淮三十六郡,近百万百姓甘心受其驱使,麾下谋士辅公佑,智计百出,狡诈冷酷,被整个天下誉为‘智狐’;麾下大将王雄诞、阚陵,天下称之为‘江淮双雄’,皆有万夫不当之勇,更遑论麾下精兵丹阳精锐,更是和我大唐陌刀军齐名,英勇善战。如此实力,为何我大唐仅仅摆出渡江架势,杜伏威就束手就擒,毫无反抗呢?”

    李孝恭回答道:“杜伏威确实为一代枭雄,可是他也明白,我大唐已经基本上一统了天下,他反抗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此其一;第二个原因,即杜伏威的志向,他草莽出身,只希望一生能够安享富贵,而根本就没有称王称霸之野心,这也是他投降大唐的主要原因,他希望能够向大唐示弱、效忠,来保他一辈子荣华富贵,锦衣玉食。”

    李飞虎说道:“原来如此,如此的楚王杜伏威还会对我大唐有威胁吗?”

    李孝恭回答道:“只要他投降了,他就没有任何的威胁了,我大唐应该遂了他的心愿,保他一辈子的荣华富贵。”

    不久,大唐吴王杜伏威就渡过淮河,在李孝恭的副将李飞虎的护送下前往长安。

    临行前,李孝恭递给李飞虎一封奏折,嘱咐道:“亲自呈给陛下。”

    李飞虎知道李孝恭的心思,问道:“是大都督举荐永安王李玄出任东南道行军大总管,顶替吴王杜伏威统领原楚国的举荐书?”

    李孝恭缓缓的说道:“你猜的不错。我只能为李玄做这么多了。现在我只希望李玄能够安全的回到南方,远离长安那个权力漩涡。”

第二十九章 不一样的投效方式() 
青莲巷,帝都长安的一条不出名的小街。虽然只是小街,却是长安城中的通衢之道,毫无闭塞之感。街边绿树成荫,街中石板铺地,行人衣饰华美,民居宁静幽雅。在青莲巷的中段,有一座绿树葱茏流水潺潺的庭院,院中有一座九开间的两层红色木楼,这木楼便是名满天下的洞香春酒肆。

    此刻,张亮一边自酌自饮,一边默默分析着朝廷局势。

    自从被赵郡王李孝恭罢免了上庸郡守的职务,又和镇东将军李绩断交后,张亮就孤身来到了帝都长安,以谋取官职,谋求富贵。如今,张亮已经在长安居住了一个月了。一个月里,他通过打听分析,对朝廷各方势力也有所了解。

    眼下,太子前景最好,外有皇帝支持,内有太子太傅王珪、太子冼马魏征辅佐,百官依附者众多,声势浩大;

    秦王李世民则处境堪忧,外有皇帝压制,内无谋臣出谋划策。面对太子的打压,不但毫无还手之力,还连出错着,境况危急。

    此时自己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太子,可是太子重用文臣,手下武将都毫无地位可言,我出身草莽,冒然投靠过去,恐怕也难得出头;

    秦王虽然重视武将,可是如今他势力微薄,手下官员又纷纷改换门庭,投靠太子。如果现在我投靠过去,他必然会对我刮目相看,予以重用的。

    投靠秦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虽然秦王现在弱一些,可是朝庭局势风云变幻,说不定秦王很快就会一扫颓势,一飞冲天呢?之前太子不是一直势弱吗?可是如今不是照样风光无限,形势大好吗?形势的好坏谁能说的准呢?

    赌一把,就投靠秦王了,希望秦王不要让我失望,我也能够因为投靠秦王,而飞黄腾达。

    张亮暗暗的下定了决心,决心投靠秦王。

    数天后,张亮来到了秦王府大门外,不禁感慨良多。前不久,因为秦王生擒了郑王王世充、夏王窦建德,风头无两,百官争相拜见,府门外更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可如今一朝失势,府门外就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诚不欺也。

    张亮头戴亮银盔,身穿明光铠,腰挎宝剑,威武异常。在阳光的照耀下,浑身闪亮,闪闪发光,引得过往路人纷纷侧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