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阁臣 >

第199部分

大明阁臣-第199部分

小说: 大明阁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厚照没有理会那些大臣,按照杨一清所说,醮了点醋和辣椒,便吃了起来,不吃不知道,这一吃果真如杨一清说的那样香嫩可口。

    “嗯,味道果真不错!”

    朱厚照是真的觉得好吃,足足吃了有半盘,双目带着无比的满足,“这是……你想出来的?”

    “老臣惭愧,是陈瑀!”

    “又是那个逆子!竟敢谋害皇上!臣乞请皇上着锦衣卫抓捕陈瑀,定陈瑀谋害圣明天子之大罪!”杨廷和暴喝道。

    “诸位爱卿,还有一半,今日尔等全都给朕吃一个!”朱厚照冷冷的笑道:“不是忠君爱国爱民如子么?表现的机会到了!吃完之后,将此法推广到全国,则蝗灾再也无害矣!”

第二百七十六章 兵部尚书之争() 
正德六年五月底,朝廷下诏了一封诏书,以礼部尚书费宏润笔,其曰:窃惟聦明睿智圣哲固本于天生高大光明君如当今圣上也,爱民如子,体恤万民,今有蝗灾肆虐,太医院验明蝗虫乃可食用之,圣明天子如厚照者乃以身作则,当朝食之,望万民以圣上为榜,蝗灾可去,温饱可解决亦……

    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莫要看这些文官平日里怎么骂朱厚照,可真要是涉及到国家层面的事,他们依旧会不惜用尽所有华丽的辞藻,恨不得把皇上夸成活佛转世。

    没有办法,想要统治和控制百姓的思想,必须将皇上推向圣坛,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是一种民主和皇权之间的平衡,纵然猛如朱元璋则,也必须遵守这个规则。

    这封书信从朝廷一直下传到各个州府县,并且要求县官当众示范于万民。

    这可是苦了那些当官的,不过没有办法,人家皇上都吃了,纵然太过恶心,自己也要吃啊!

    有些聪明的,则会想着办法将蝗虫烹之,然后食用,有些古板耿直的,那就是抓住活的蝗虫就干啊,那满口血淋淋的,看上去甚是恐怖!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蝗虫可食!

    蝗虫可不可以食用,就像螃蟹可不可以食用道理是一个样,只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控制社会舆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螃蟹能食用才会得到认可。

    但是第一个吃蝗虫的人那可是皇帝,这社会舆论导向之后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又加上各州府县官亲自披挂上阵,验明蝗虫可食用,这结果导向可就截然不同了。

    起初还有些百姓不愿食之,可是另一些实在饿到极点的农民,则也不顾那么多,田野间抓了几百只蝗虫,放在锅里撒点油盐,熟了便吃!

    事实证明,影响力最大的还是百姓间的口口相传,他比皇帝啊、县官啊之类的以身作则要管用多了。

    于是乎,困扰大明几十年的难题,竟然就这么简单的解决了,蝗灾之事从正德六年之后再也不是灾难,反倒是一种福利,此后的每年百姓们都渴望蝗虫的到来。

    与此同时,朝廷上又发生了另一件大事,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王敞以仍掌通政不安其职乞致仕。

    文人致士实属平常的事,王敞也是闲着蛋疼,发生蝗灾实乃天意,各地流民反叛在正德年间稀疏平常,你表衷心可以,只是现在根本不是时候!

    朱厚照是喜欢玩,但是不傻,仔细回想一下陈瑀被罢之事,他便知道自己被杨廷和那老匹夫玩了,尤其是这次蝗灾之事更是让朱厚照愤怒,杨廷和作为内阁实际上的辅臣,不思解决之宜,却遇事推诿。

    王敞这老家伙早就和杨廷和眉来眼去的,一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朱厚照语重心长的道:“王卿自成化来,历经磨难挫折,衷心为大明,实乃过之栋梁也……”

    王敞笑眯眯的,如沐春风一般听着朱厚照的夸赞,实际上这种结果他也想到了,所以才会主动请缨,来一首辞职以表衷心。

    只听朱厚照继续道:“通政不安实不是卿家之过错也,念尔年岁老矣,又这般思量国事,朕心实不安,特许之。有司月给米三石岁拨役夫四人”

    王敞还沉浸在幻想之中,等朱厚照说完了,便来一首深揖:“谢陛下……”

    等等,什么?他嘴巴立刻张成鸡蛋大,一张老脸皱成了菊花,比菊花还要难看,良久后才确定自己没有听错。

    他此刻恨不得抽自己一嘴巴!

    杨廷和见状,急忙出班列道:“圣上,反叛之事实非朝夕可决也,汉英实属自谦,请陛下明鉴。”

    “杨大学士,王大人一腔热血,朕岂能辜负了他?这乃王大人的心声,尔不必说了。擢升南京兵部尚书何鉴为兵部尚书,即日回京。”

    如果说南京还有和杨廷和不和的人,那就是兵部尚书何鉴了,何鉴是典型的清官,为官期间几乎不接受任何的民间投献土地之事。

    不过他知道大明官场的规则,所以对同僚们这些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杨廷和实在做的太过分了,在南京期间,结党营私,暗中排挤非杨一派。

    为此何鉴也和他争吵过,那个时候杨廷和是南京礼部尚书,哪里能看上这兵部尚书何鉴,又非天子脚下,无人监督,所以政事上对何鉴所建言几乎全持反对态度。从那以后,两人的梁子便结下了。

    部堂级高官,位列六部九卿,那可都是掌握着廷议大权的人啊,杨廷和怎能让一个和自己敌对的人擢升?

    他对朱厚照道:“何世光常年居南京兵部尚书,对南京军事等皆为熟稔,治下南京极少发生叛乱之事,南京不可无其也。南京吏部尚书张澯为官期间,政事卓然,其治下政通人和,微臣以为可升任兵部尚书之职责。”

    兵科给事中方献夫听后立刻跳了出来,他道:“张泾川成化十四年进士先后任授翰林院编修、侍讲、国子监祭酒、礼部左、右侍郎,履历上可没有与兵部有任何关系之事,怎可擢升兵部尚书?”

    “尔这般说,实乃强词夺理!试问杨一清杨大人履历上可有和吏部有关之职?”新任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少詹事蒋冕,作为杨廷和手下头号马仔,立刻便跳了出来。

    明朝官场就是这么奔放,管你是部堂阁老,逮到就是讽刺就是对比就是骂!

    朱厚照见事情又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便摆了摆手道:“既如此,便让张澯在南京兵部历练一番吧,退朝。”

    何鉴的任职,无疑是让杨一清如虎添翼,何鉴是成化五年登科,而杨一清这时成化八年登科,两人在翰林院可是熟稔的不能在熟稔了。

    今日早朝全都讨论了王敞这一事,关于陈瑀之功却只字未提。

    退朝后,杨廷和来到了内阁,蒋冕也随着一同前来,看上去神色不是太好。

    “老师,皇上此举是什么意思?”蒋冕不满的道,“是年乞请致士之人多如牛毛,皇上全都一一拒绝,为何单抓住王大人不放?”

    杨廷和示意他说话小声点,这里毕竟是内阁,做事说话必须要长个心眼。

    然后对他道:“北直隶起义实属太多!这个杨一清!”说道这里,杨廷和愤怒的揉了揉头,“布的局眼看着便要收网了,却被杨一清捡了一个便宜!”

    蒋冕被杨廷和说的有些蒙,便问道:“老师此话何意?”

    “马中锡被撤,老夫已经让桑玉为平叛总指挥,陆完为侍郎,调延绥宣大骑兵辽东兵共击刘氏流寇逆贼,平叛也只是一年内的事。”越是说到这里,他就越是愤怒,“自去岁马中锡为都御史来,平叛颇为不利,王敞不但不甩责,竟主动背责,这平叛不利之罪,自然加在了他的身上!皇上这是在为陈廷玉之事报复我啊!”

    说到这里,他无力的靠在太师椅上,双目闭了起来,片刻后才道:“关于刘瑾逆贼之事就此告一段落,不要在查下去了!”

    “老师,这是为何?眼看着陈党之人快要被清理干净了,浙江都司指挥佥事刘锐、总督东南都指挥魏文礼等人全已经被撤了职,东南现在实缺很多,安排之人已经全都任命。”

    “就从东南这块收手吧。皇上这是怕老夫权力过大无法制衡了!”杨介夫道,“东南现在已经被我等掌握,闽商林家现在也暗中对老夫示好,这一块利益极大,尤其是市舶司每日收入的来源!东南不可失!”

    …………

    清官难断家务事,杨一清此刻正在西米贡巷岔口玲珑胡同内,和何鉴把酒言欢,初次见面,倒是没有聊什么政事,多是回想当年同为青涩少年时光。

    两位半百之人眼中皆是泪花,半醉半醒间,杨一清重重的叹了口气道:“五山兄啊,老夫有个难题,不知该如何抉择,你可否为老夫解决一二?”何鉴号五山。

    “应宁兄,你但说无妨。”杨一清字应宁。

    “我那独女,在南直隶颇受定国公徐家欺凌,如今不想过了,老夫见女儿受委屈,心中也万般不是滋味。老夫也查过徐家,果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半个南直隶的良田都入了他们的名下!”

    何鉴怒拍了桌子:“老夫长居南直隶,又怎能不晓得徐家的所作所为!不过便不过!和这等狗贼沾上关系,实乃我等不幸!”

    “徐家来书说要休了我儿,可这事若是穿了出去,我这老脸朝哪里搁?”

    “哦,却是这个理,不过不是为兄说你,这些世俗之事,你还是不如陈廷玉来的豁达!”

    “哦?怎何他扯上关系?”

    “想想当年陈廷玉和麦秀之妻事,多少御史言官辱骂,可如何?事情总是会淡然,只是看尔心胸与否了!”

    何鉴所劝竟然和陈瑀书信上所言颇为相似,难倒我杨一清离开边关之后真的患得患失了?

    想起边关朝不保夕的日子,他眼中逐渐坚定起来!

第二百七十七章 泛舟归程() 
丹徒县,客栈内。

    陈瑀读着杨一清的来信,青筋暴起,案几上的茶壶被他一掌拍在了地上。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从来没看你发这么大的火!”房小梅赶紧走了过来,将茶壶从地上捡起。

    “东南!”陈瑀说这两个字几乎是从牙缝里蹦出来的,“杨廷和几乎将东南海防卫所所有我布置的军事指挥官都撤了,魏文礼被降为指挥佥事,以吴邈为总督东南备倭。”

    “吴邈?”房小梅疑惑的道:“他只是个巡查御史,如何备倭?”

    “呵呵!”陈瑀笑的很难看,眼中仿佛带着火焰,“如果单换了吴邈也罢,毕竟魏文礼还在,官兵素质就在,可是杨廷和那老匹夫,将福建浙江几乎所有沿海卫所的将军都换成闽商林家的人!早知当初收拾闽商三家的时候就应该连地崛起!”

    这时候房小梅才知道陈瑀之所以这么愤怒的原因,闽商这群人,绝对是以利益为先的主,杨廷和这次大换血,无疑又是造出一个折家沿海军事集团,只是折家改换成了林!

    辛辛苦苦五年,才将东南治理的相对稳固起来,这一次换血,日后沿海海防会如何真是令人担忧!

    “无论如何,你现在已经不在朝廷了,这些事就算了吧!”房小梅劝慰道,“你知道么?牛家庄村东那些土地终究还是投献给了徐家,虽然上有政策,免征夏粮税,但是徭役却还是如常,徐家将村东所有男人都征了,以此举逼迫他们就范!

    你看,你想改变,可是你终究还是改变不了,大明积弊实在太多,如何能改?你辛辛苦苦构建出来的改革框架,只是在杨廷和刚上台,就全部土崩瓦解,你还没有看透么?”

    其实房小梅不想说这些负能量的话去打击陈瑀,可是现在也是时候给他泼以泼冷水了,让他看清,以他现在薄弱的力量根本改变不了大明什么现状!

    “如何就此算了,沿海可都是大明的子民,如果真是被倭寇尝到了甜头,你知道后果么!”陈瑀不敢说后来嘉靖朝倭寇究竟泛滥到什么程度,也不敢说沿海倭寇有多少是大明的子民,一旦闽商集团控制了东南沿海,百姓没了生计,什么铤而走险的事都能做的出来!

    “怎么能不知道,可是你现在又能怎么办?内厂没了,你的官丢了,现在朝廷几乎是杨廷和独大,就算是杨一清在吏部,何鉴在兵部又能如何?票拟权都在内阁手中,锦衣卫也在他们手中,东厂谷大用也是投靠了杨廷和,你说还能怎么办?”

    陈瑀握紧了拳头,心中仿佛染了一团火。现在的大明仿佛如一块完整的布匹,在正在被杨廷和一点点的撕裂!

    一种无力感从心中渐渐生了起来,负面情绪几乎涵盖了他所有的身心,论政治斗争,他真的不如杨廷和,他从杨廷和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他总是自信的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这真是一个笑话!

    现在回想一下,一些他理不清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