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阁臣 >

第191部分

大明阁臣-第191部分

小说: 大明阁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怎么个高法?”正德随意的问道。

    钱宁看了一眼心不在焉的正德皇帝,心中早已经背好的说辞还是缓缓的说了出来,虽然不知道杨廷和为什么要他说这样的话。

    “世人皆知陈廷玉,说大明能有至今,全赖着陈瑀的功劳呢!陈大人可真是个能吏,能得百姓这般夸赞,五城兵马司还有九边都对他大家赞赏!”

    正德听到这里,眼中不可察觉的露出一抹冷意,不过很快便淹没了。

    就在这时,钱宁发现江彬来了,便也不继续在豹房待着,借故告辞。

    两人插肩而过之时,江彬冷冷的看了一眼钱宁,而同样,钱宁的眼神也好不到哪里去。

    “皇上,钱指挥使来此作甚?莫不又有了什么好玩意?”江彬饶有深意的问道。

    钱宁选择在自己不在的时候找到正德,定然是想说一些话,而这些话是不愿意让江彬听到的。

    “他能有什么好东西!”正德不耐烦的道,“今日朕要看会奏章,你先下去吧!”

    “皇上,臣从西洋弄来几批西洋宝马……”

    “下去吧!”

    江彬看了一眼正德,他脸色不是太好,便躬身告退。

    钱宁适才那几句话果然在正德皇帝掀起了一点波澜,世人皆知陈廷玉?大明现在还姓着朱呢!陈瑀权力已经大到没边了么?

    他心烦意乱,想起以往陈瑀和自己相处的种种,摇了摇头,随意的翻起基本奏折。

    只是看了没多久,又狠狠的扔到案几上!

    身旁司礼监太监魏彬见状,眼疾手快的将奏折捡了起来,在案几上搁置好。

    “皇上,这是怎了?哪个不开眼的惹您生气了?”魏彬尖着嗓子道。

    “反了!这是你司礼监批的红?”朱厚照怒道,“陈廷玉借着权势,在钱塘横行,他哪里有的权力罢免户科胥吏?”

    然后又指着另一封奏折继续道:“钱塘诛杀折家全家?他以为他是刑部?还是都察院?还是大理寺?!!”

    正德皇帝很少会发脾气,这是魏彬第一次见他发如此大火,他诺诺的道:“皇上,此事都察院调查过,折家有谋逆之心,而且时执春节,三法司商议之后许以陈瑀便宜行事。”

    纵然正德发如此大火,魏彬还是小心翼翼的说了这些话,可见他和陈瑀关系匪浅。

    “哼!”朱厚照将奏章扔到一旁,起身离开了。

    魏彬看着皇帝离开的背影,陷入了沉思。皇上此举何意?陈瑀杀人前,明明给他汇报过,为何此刻却翻脸了?秋后算账?

    他缓缓的将奏章收了起来,不小心看到另外几封巡查御史的奏折,上书陈廷玉之父任钱塘商会会长,廷玉在职期间,多以市舶司给予便利,丝绸多销往琉球日本等国。

    而这些奏折内阁竟然没有交给司礼监,而是直接递交给了正德皇帝!如果说这是无心之举,他根本不会相信。

    自刘瑾之后,陈瑀暗中帮助魏彬代掌了司礼监,魏彬对陈瑀是十分感激的,这种感激是自心中的。

    陈瑀和杨廷和等人不同,那些个文人傲骨,常常看不起宫中太监,一口一个阉人阉狗骂着,魏彬怎能对他们有什么好感?

    魏彬是个有能力的人,他精通官场世故,甚至对时事政治也有一定的见解。

    当看到这个奏折的时候,他的冷汗顿时流下来了,他急忙出了豹房,找到豹房值班的指挥江彬,将今日之事一一告诉了他,并且让他快点通知陈瑀应对!

    已经开始要动手了么?陈瑀送走了江彬派来的校尉,坐在凳子上发呆。

    原来杨廷和早已经动手了,只不过都是暗中在进行的,他要一点点蚕食自己在朱厚照心中的地位,只是不知道他的爆发点究竟会是哪个。

    究竟什么才是导火线!

    房小梅端了一杯茶走了过来,见陈瑀在发呆,便不打扰他,只是在他身旁静静的坐着。

    最近京师朝堂动荡他是知道的,从内廷传来的消息,朱厚照好像要撤了内厂,具体原因倒是不知道。

    但是内厂是陈瑀的眼睛,如果内厂被撤了,那对陈瑀的打击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又加上适才内廷传来的消息,难怪陈瑀要静一静了。

    “礼部侍郎的位置怕是要到头了。”良久后陈瑀叹了口气道。

    “没有什么办法弥补嘛?你和皇上的关系那么亲近。”房小梅道。

    “现在不能进宫,皇上现在在气头上,现在去找他,无异于火上浇油,杨廷和不会不把握这个机会的。”陈瑀苦笑道。

    “如何不学当年刘瑾对付文官集团的方法?”

    “用过一次了,杨廷和现在肯定有所戒备,看着吧,过不了两天,他定然会找到导火线来参奏我。”陈瑀道。

    “那就这样坐以待毙么?”

    陈瑀漫无节奏的敲打着案几,良久后双目眯了起来,“车是肯定要丢了,现在要保住杨一清,有他在,希望就还在。我也想回家歇歇了。”

    “真的没一点办法?”

    “有!办法有很多,但是杨廷和现在急于要新政,我即便在这里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想在自己升任为内阁首辅前,先扫平一切障碍,我就是他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不去官,他只会把心思都放在我这里,他作为内阁首辅,心系大明,不应该在我这浪费时间。”

    房小梅看着他,就那么痴痴的望着,不知过了多久才叹口气道:“你心系整个大明,可是如锦衣夜行,谁能知道?你这么做值得么?”

    “不管别人知不知道,最起码我知道,这些就够了!”陈瑀笑道,“我们之间说到底都是政治斗争,我离开了京师反而是安全的。”

    “你可曾想过,你现在是内厂厂都和礼部侍郎,地方上官才会对你以礼相待,一旦你去了官,之前树敌那么多,日后可怎么办?”

    “再说吧。”陈瑀笑了笑,那种笑容多是无奈,真是应了那句话,是非成败转头空!

第二百六十六章 贬谪二() 
正德六年,六月,杨廷和终于在朝堂上掷地有声的出击了,以河北巡查御史、霸州六科给事中为首的言官,连名上书参奏马中锡意欲造反,谓其“以家故纵贼”,同时锦衣卫也暗中查了许多马中锡和刘氏反贼合谋的证据。

    平日里常有给事中参奏马中锡,但事情却从来没闹大,他们只是想在正德眼中种下一颗种子,仅此而已。

    然而这颗种子在他们“不断努力、辛勤浇灌”下,终于渐渐发芽长大了,而今天就是他们收获果实的时候。

    之前陈瑀、杨一清都提醒过马中锡,也劝谏过他,但是他全都不听,他以为自己行的正站得端就会无事,可是他错了。

    正德皇帝怒了,他让锦衣卫钱宁立刻去霸州抓人,送大理寺,等三法司审判。

    当然,这件事没有这么快结束,他们借着马中锡继续将事态扩大,并且弹劾杨一清连坐之罪。

    不过这个事正德皇帝倒是没有同意。

    当然,他们也知道会是这个结果,杨一清在三边做的那些事正德皇帝都看在眼中,其实正德是打心里喜欢武将,爱屋及乌,他自然而然的很欣赏杨一清。

    他们的目的其实根本不是杨一清,而是礼部左侍郎,有给事中道:“臣弹劾陈瑀,以权谋私,以开市舶司为由,实际暗中输送其陈家布匹数以百万计,暗和琉球日本等过往来,其心不轨。”

    又继续巡查御史道:“陈瑀在职期间,以权贵欺压乡里,不顾国家法度,将礼法玩弄鼓掌之间,坑杀折家一百余口人,掌控浙江官员任免等。”

    继续有给事中参奏陈瑀用人不当,选用马中锡他便是主谋,所以请求锦衣卫彻查他是否有反心。

    当然,这还没有完,今天朝堂是有目的的针对陈瑀做出一系列阳谋,继续有弹劾陈瑀道:“刘瑾掌权之间,陈瑀与其沆瀣一气作威作福,假以内厂之便,党同伐异,随意降职罢免国家栋梁,臣祈求,关内厂!”

    朱厚照今天和平日不一样,他没有一丝不耐烦,仔细的将给事中等言官的话听了下去,面目逐渐狰狞起来,目光冰冷的看着陈瑀。

    陈瑀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出班列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臣全凭陛下做主,只希望陛下能赦臣回钱塘,守那一分二亩良田,坐看庭前花开花落,闲游河田岸边了却余生。”

    朱厚照听到这里,那本来强硬的心,顿时软了下去,时间仿佛回到六年前,他和陈瑀走在阡陌田道上畅谈人生理想。

    他摆了摆手,双目渐渐闭了下去,然后良久后猛然睁开,朗声道:“赦免陈瑀礼部官,流其归钱塘。罢内行厂及西厂。国家养士多年,尔皆是国家栋才,当一心为国,谨以陈瑀之事为戒,当修身养性,忠君为国也!”

    “谢皇上。”陈瑀躬身,然后回到班列,他望着朱厚照,现在他知道,他已经不是当年钱塘县那个少年了,他长大了!

    朱厚照也望着陈瑀,眼神中带有一丝难以意会的味道,有点不舍、有点无奈。

    陈瑀不知道朱厚照此举究竟是什么意思,一时间也不能明白,只是冲着他点了点头。

    结果相比陈瑀所预期的已经算是很好的,本以为自己最起码也要去牢狱走个过场。

    ……………………

    陈瑀被罢官的事,以飞快的速度在大明上下传播,最为高兴的莫过于山西那帮晋商,其实陈瑀被罢官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这些山西人推波助澜。

    他们构陷陈瑀种种罪过,那些流民联名上书便是出自他们的手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不久的将来,嘉靖朝也出现过此次的悲剧,那个主人公叫做朱纨。

    西北长亭,边角燕檐,微风四起,柳絮纷飞。

    这仿佛不能衬托出别离愁绪,未几后,几滴水滴打了下来,小雨渐飘,打湿了行人衣衫。

    长亭内,杨一清和王阳明备了几壶浊酒,本还有一众官员准备一同送别陈瑀,但是都被杨一清拒绝了。

    他今日和王阳明皆以朋友的身份来送别陈瑀,人多了,反而又会让巡查御史有话可弹。

    陈瑀这一次没有走水路,而是选择了陆地官道。

    杨一清喝了一壶浊酒,精神状态不是太好,他道:“天下人皆以廷玉为祸害,可谁可知他对大明的贡献?”

    临别之前,陈瑀彻夜未眠,将他为官期间所有见解和政治弊端皆写成了一书交给了杨一清。

    东南、九边、宗室、土地、贪墨等等所有十分超前的历史观念,并且一一标注了解决方法的设想。

    杨一清整整看了一天一夜,有些东西他能理解,有些东西他理解不了,有些陈瑀已经做了,有些陈瑀还没有做。

    比如宗室,他预测到宗室发展的速度,以及宗室会对大明将有的影响,比如庄田土地制度,比如兼并制度,比如宗室禄米等对大明的损耗。

    起初杨一清没太注意这个问题,当时知晓陈瑀解决宗室问题的时候他也没当回事,但是现在看到陈瑀这本疏上那一串串恐怖的数字,以及对宗室人心的把握之后,他才明白陈瑀那么做的目的!

    同时,他也将这本疏给王阳明看了,他看后和杨一清有着同样的惊讶。

    “这些都是廷玉的心血,真不敢相信,他不及而立之年的年纪,竟然能排除万难做出那么多事情来。只是我很不理解,他为何把东南看的那么重?”

    杨一清望向远方,雨幕中一架马车缓缓驶来,他叹了口气道:“我也着实不理解。不过在杨廷和执政之后,陈瑀那些作为还能不能继续下去,很难说。

    一会廷玉到了,这些话切莫要说了,不要让他太过难受,你我都知道,他是真的为大明好,不要让他失了希望,贬谪只是暂时的,我相信有朝一日他定会复用的。朝堂上皇上那很有意味的眼神便已经说明了一切。”

    王阳明也叹了口气,“大明虽外表看上去风光无限,可这些年你我都知道,大明的底子究竟有多么的羸弱。国家税收多被商人赚取,又有士绅宗族兼并土地,疆土肥田万里,可百姓却无田可种!”

    二人说话间,马车已经冲破了雨线来到他两身前。

    陈瑀从车中走了出来,撑起了一把油纸伞,回头看了看马车内的房小梅和驾着马车的沈飞,然后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长亭内。

    收起油纸伞,拍了拍身上的雨水,对杨一清和王阳明躬身行了一礼。

    “廷玉,你这是做什么?莫不是还没走,便把我等当成外人了?”杨一清洋装不悦的道。

    “怕有心人见到,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陈瑀笑道,“多谢二位还能来送别,廷玉感激不尽。”

    “廷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