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阁臣 >

第189部分

大明阁臣-第189部分

小说: 大明阁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件事就是杨廷和一个阳谋,你做了,以正德的脾气,或许不会立刻将你怎么样,但即便是宠臣陈瑀,在他心中地位也会一点点下降。

    你不做,可以,读书人这个团体你得罪不起,每天想个办法编排你,别说你一个三品礼部侍郎,君可知当年李东阳被他的学生骂成何样?

    或许你觉得背负几个骂名无碍,行的正坐得端就可以了。

    错,大错特错,陈瑀想要施展后面政治抱负,离不开这些读书人的支持!

    思衬良久后,陈瑀出班列道:“皇上,臣有事启奏。”

    正德已经好久没见过陈瑀,心中也甚是怀念,这小子从来不在朝堂言语,今天这是吹了什么风,竟然主动出列奏事。

    “卿家何事啊?”看不出正德什么心情,不过经过杨廷和适才的一番话语,怕是他对礼部也有点看法了。

    “下洞启圣心励精,新政大奸已去,群弊渐消,孝理方隆,仁恩诞布,天下之人欣欣相告,皆以为太平之治指日可致也,但事有关于国家社稷至重至大者,臣等若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则是缄默容身因循误国,生无以报……”

    “说重点!”

    “哦,陛下,您这么大了是不是要考虑要个孩子?”陈瑀道。

    “噗嗤……”本来是个沉重的话题,被这小子这样一说,怎么听怎么觉得好笑,就连朝堂一些人也忍俊不禁。

    “关你……”正德差点失口说了句关你屁事,不过还是正了正衣冠,然后严肃的道,“朕知道了,这些事尔还是少操心为好,北方刘六刘七造反,九边鞑子时常侵扰,江南大雪灾厄,土司多有反心,这些事你不去想办法,却为何关心朕私人问题?”

    杨廷和集团见机会来了,顿时有给事中上奏道:“微臣甚是同意陛下所言,陈大人理应为国考虑,而不是整日思衬这些,这岂是礼部所为?臣参奏陈瑀渎职之罪。”

    “是也,陛下过双十不久,醉心政事,日夜操劳,当以国家为主!”

    呵,这些睁着眼的瞎话,也亏得你们能想得出来,醉心政事?醉心怎么玩吧!日夜操劳,把劳字去了,陈瑀倒是可以接受。

    杨廷和也出班道:“陈大人,此话是否有些欠考虑了呀?”

    这几个给事中这么一说,正德立刻眉开眼笑,心中对这几个给事中多了几分好感,反倒是陈瑀……

    这家伙笑什么?喂,你是认真劝谏的嘛?

    谁知陈瑀对正德眨了眨眼睛,然后高声道:“给事中说的甚是道理,臣觉悟太低,经过一番思考,臣认为杨大人说的是,臣确实欠考虑,臣有罪,日后此事全听杨大人做主!”

    杨廷和本还笑眯眯的,他以为这般之后,他和陈瑀在正德心中的地位会稍稍有些转变,可是他妈的,这小子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别人的文官都是铁骨铮铮,可是你他娘的怎么这么快就叛变?不但如此,还他妈的反过来将了老子一军。

    什么叫此事以后全听老夫做主?这小子心究竟有多歹毒,这是将矛头都指给了老子了啊!

    杨廷和现在一肚子气,偏还不知道怎么发作,狠狠的瞪着陈瑀,像个蛤蟆一般。

    吏部尚书杨一清先前也是为陈瑀捏了一把汗,谁不知道前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之事才发生不久。

    不过现在,他是真的对陈瑀佩服的五体投地,这简直就是四两拨千斤,看似无解且对自己绝对无利的阳谋,竟然就这么生生的给杨廷和还了回去?而且作风一模一样,就是阳谋,就是让你眼睁睁的知道他的计划,可是偏你根本无可奈何!

    陈瑀说完,还冲着正德笑了笑,露出一个大家都懂的笑容,这笑容在正德眼中理解就不一样了。

    原来这小子是用心良苦啊,知道朕为此事发愁,他这是彻底给朕解决了麻烦了,从此以后看杨廷和他们还有没有脸劝谏,今天的话可都被你们说完了,哈哈,陈瑀这家伙干的漂亮啊!

    什么叫偷鸡不成蚀把米,现在杨廷和就是这种感觉,整个人犹如吃了苍蝇一般,恶心极了,妈的,搬石头把自己脚砸了!

    好,好你个陈廷玉,不着急,咱们先不着急,好戏还在后面呢,我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好了!

第二百六十二章 别张璁迎阳明() 
接下来的一个月,在杨廷和的授意下,参陈瑀的折子堆满了整个豹房,其中有两个折子引起了朱厚照的注意。

    其一是来自河北巡查御史的,参马中锡有谋逆之心,时常出入刘家兄弟营寨,吃喝说笑,甚是寻常,罔顾朝廷法制,其心昭然若见。

    马中锡作为都御史,负有缉拿抓捕造反之叛军之责,而推举他的人便是杨一清和陈瑀,杨廷和知道现在陈瑀在朱厚照心中的地位,他现在不会主动攻击陈瑀。

    朱厚照看了河北巡查御史的奏章,心中并没有很介意,这种事万分常见,他只是吩咐了锦衣卫暗中调查此事。

    杨廷和要的就是这个结果,钱宁和他关系匪浅,只要锦衣卫着手,后面的事就好办很多,一旦马中锡出了事,陈瑀是跑不了的。

    第二件事也是针对陈瑀的,是北直隶难民涌入浙江,却被浙江拒之门外,那些难民联合参奏了陈瑀,说他两面三刀,阿谀奉承,却将整个北直隶折腾的民不聊生。

    朱厚照看到这里,也只是付之一笑。

    不过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对陈瑀已经开始有了些许的成见。

    其实这些都是杨廷和故意的,这些日子参奏陈瑀的折子不少,他也知道,这些根本撼动不了陈瑀,他只是想在正德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罢了。

    春风和蔼,嫩绿的柳芽缓缓滋生,随着春风飞舞招展,京师码头前,陈瑀正在送别张璁。

    陈瑀这份情谊对张璁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他张璁只是一个观政进士,何德何能能得到陈瑀的青睐?他发誓,此后定当报答陈瑀!

    “南直隶那边多是杨廷和的人,我本不想让你去南直隶的,但是这也是对你的一番考验,你莫要怪我。”陈瑀道,“如果你和他人一样外调为官,六年的察举太长了,而南直隶是个机会,你好好把握,有任何事和内厂联系,我会第一时间知晓的。”

    “老师您对我的栽培,张璁没齿难忘,您说过,即便前路荆棘,也会一往无前,我张璁岂能给老师丢脸?即便那边千万难,张璁也不惧怕!”

    “我相信你!”陈瑀望着码头的船只,“时辰不早了,你该出发了,记着,只要我陈廷玉为官一朝,就决计会保护你!”

    张璁眼中已经泛红,他此刻也不想说太多的豪言壮语,只是重重的点了点头,上了船后,对陈瑀挥了挥手,便进了船舱内。

    望着远去的船只,沈飞在一旁不解的问道,“大人,为何对这进士这般上心?”

    “我日观天象,此子日后定当有大作为!”陈瑀只是在为自己做后手准备,他知道张璁在嘉靖朝的影响力,现在能动动嘴皮子便能买了一个人的心,他陈瑀何乐不为?

    不过他知道,但是别人却不知道,没有人会知道一个小小的观政进士,在后朝究竟会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天象不都是夜观么?”

    “咳咳……嘴误嘴误。”陈瑀悻悻的笑了笑,脸上止不住的尴尬。

    以正德这能闹腾的性子,想要他有个后代,无异于痴人说梦,历史不会被他这一只小蝴蝶扭动的,想要顺应历史发展,后面的路必须先要铺开。

    此次察举结束,中间有个小的升任,这只是个小小的人事变动,并没有人在乎,小到连杨廷和都不成注意。

    他望着码头的官船,脸上带着笑意,“来了。”

    就在张璁的船只走了不久,另一首船缓缓的驶入码头,码头变人来人往,纤夫轿夫漕运苦力穿梭。

    一个中年人,头戴四方高帽,身穿对襟长儒衫,着皂靴的男子缓缓的朝陈瑀方向走来。

    一别已经有了几个年头,但是陈瑀从他的神情中看出了异样,他已经不像当初在兵部任主事那般,当初的他,虽说精明干练,但是眼神中多是一种纠结和迷茫。

    而现在,他好像如脱胎换骨一般,就好像佛家说的那种灵台被开启,彻底大彻大悟了。

    王阳明在离开京师,被贬低到龙场的时候,他怨恨过陈瑀,实际上在龙场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怨恨过。

    直到那一天,他望着满天星辰,彻底顿悟之时,他明白了,他全都明白了,他终于明白陈瑀临行前对他说过的那句,“你会明白我良苦用心的!”

    非但如此,陈瑀在京师说的那些话,他竟然全部都明白了,也就是那个夜晚,他望着星辰大海,想着陈瑀说过的,“为何朱子之说就一定是正确的?”

    他之前认为读书人能说出这样的话,那是何等的大逆不道,可是现在,他推翻了朱子学说,创立了他独有的“心学”。

    如何成圣贤,他一时间也明白起来,“天地虽大,但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也就是那个时候,他悟出了心学的精髓,“知行合一”。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陈瑀,从某种方面来说,陈瑀是他的恩人,是他顿悟的恩人,如果没有陈瑀,可能他现在还在郁郁不得志的在格物。

    梦想是美妙的,却也又是那么的苦厄,当你没有触及到他的时候,你整日惶惶不安,如游魂一般,你越是想要得到它,可有时候你会发现他离你越来越远。

    也就是这样的逐梦道路上,直到一天,你摸到了,那是一种解脱,那是一种心如几镜的超脱。

    回想之前对陈瑀的种种,他才觉得自己究竟有多么的可笑和可悲,而此刻陈瑀竟不计前嫌,以察举给他升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陈瑀才是有大智慧之人。

    那个时候他一直以为陈瑀和刘瑾沆瀣一气,可是后来陈瑀做的种种,他才明白了,想要在这个年代为大明做一些事,究竟有多么的困难,但是陈瑀却是那么做的,知行合一对陈瑀来说却是最好的解释!

    呼吸着春风夹杂着运河河水的湿腥,带着满怀自信,又一次登上了京师码头!

    不远处站着一个年轻人,含目而笑,久别重逢,忘却过往,王阳明快速来到陈瑀身前,躬身行了一个书生礼。

    “王大人这是何故?”陈瑀可不敢接受这一拜,若是日后被人知道王阳明给他陈瑀行了这么大礼,还不得扒了他的皮,骂遍他十八代祖宗啊!

    “陈大人用心良苦,受得起这一拜,以往是守仁糊涂,陈大人以德报怨,乃真圣贤也。”

    “别相互恭维了。”陈瑀笑道,“我本是送一学生赴任,恰巧知晓王大人今日抵达京师,这便不请自来迎接,大人不怪吧?”

    “惭愧惭愧。”

    “王大人在庐陵为官时,政绩斐然,盗贼多除,大兴水利,严惩贪墨和兼并,受百姓爱戴,今调回吏部,也是实属应当,这里面可没有一点点政治杂念!”

    大家都是明白人,虽然有些话陈瑀没有明说,但是王阳明怎会不知,他含笑道,“大人大可不必解释,是非曲直,自当看着明白。倒是大人费心了。”

    嘿,果然是顿悟了,这要搁在以前,怕是少不了对陈瑀一番质疑,质疑他是不是要拉拢自己,才把自己调去吏部诸如此类的。

    “那咱也不寒暄了,杨尚书已在酒楼设宴,吏部有部分同僚怕已经在等候了,天色不早,我等便过去吧。”

    这一举动,也彻底的将这个大佬拉入了他陈瑀的阵营,得到这个大佬,无异于如虎添翼,陈瑀此刻满满的成就感!

    将王阳明调入吏部是陈瑀和杨一清商量后的结果,杨一清也颇为看重王阳明,尤其是听闻他的经历之后。

    圣人也是需要吃饭的,圣人也喜欢喝酒。

    酒桌上王阳明将自己这几十年来的过往一一告诉了这些同僚,有几个感兴趣的,顿时当即表示愿意学习王阳明的心学。

    陈瑀那个无奈啊,合着王大人到这来传教来了,而且他的心学好像还很受欢迎一般。

    这就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了,这个时代读书人,谁不是以朱熹的理学为主导思想的,真是想不到他们竟然也能这么轻而易举的就接受了王阳明独创的心学。

    当然如果让他们一下子就接受王阳明的心学,那无异于扯淡,其实心学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沉淀和发展的,从宋朝陆九渊开始,心学便若有若无的在民间传开。

    到王阳明这里只是说逐渐成熟起来而已,如果你突然说你创了个心学,然后要推翻朱熹的理学,估计这话说出来就被读书人口水喷死了。

    所有的学说形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