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大革命 >

第5部分

明末大革命-第5部分

小说: 明末大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一会儿,送完客人的秦温和李富海进入内堂。按照约定,陈华清还得交给李富海600两银子。见到李富海后,陈华清便把准备好的六张面额为一百的银票交给李富海。

    交易完成后,双方皆大欢喜。众人又交谈了一会儿,便都散了。

    秦温和李富海走后,陈华清对马铃说:“小铃,你陪我到集市上看看吧。”

    正好马铃也没其他事可干,欣然答应。

    重庆府的集市规模不小,有好几条街。集市范围内的每条路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卫生也保持的不错,可见管理者是费了功夫的。

    陈华清是第一次逛古代的集市,感觉很新鲜。街道两旁多是一些店铺,除了没有电之外,跟现代没有多少差距。而在一些巷子口,挑货郎们在不断叫卖,有小吃,有自家织得布,还有一些是土特产,商品十分丰富。

    陈华清逛了一圈,看的是眼花缭乱,但他仍没决定好买什么。有时候,钱多了也是一种烦恼。

    陈华清和马铃来到卖鸡仔的地方,看到一只只小鸡仔“叽叽”地叫着,突然灵光一闪,陈华清想到自己该买什么了。

    石砫不是什么“鱼米之乡”,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石砫有煤,有铁,有石灰石,有人,更何况石砫不受朝廷的直接管辖,如果陈华清要引进现代的一些生产技术,受到的阻力也要小很多。因此,对于陈华清这样的穿越人士,要想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有所作为,只有石砫这样的地方才行。这种朝廷的羁縻之地虽有自己的体系,但不牢固,极易被现代化的生产冲破。

    陈华清问马铃:“老营里的人秋收以后有没有事做?”

    马铃虽然奇怪陈华清的问题,但还是回道:“一般没有事做。唉,冬天是很难熬的,天气冷,人们又没有什么收入。”

    陈华清低头想了想,便对马铃说:“如果我雇老营的人干活,他们干不干?”

    马铃听了这话,看了陈华清两眼,说:“干,为什么不干。不过你的报酬怎么样?”

    这陈华清刚才就想好了。首先,为表达秦良玉的救命之恩,也为表现自己的诚意,他会买一些粮食、盐巴、布匹无偿给老营里的的人。当然,这些东西是会用光的。因此,他还准备买大量的鸡仔,让那些不能从事强力劳动的人饲育,算是一笔收入。这第一步是为得到石砫人们的认可,也是为自己博得好名声,为下面的工作做铺垫。

    接下来陈华清准备办一个水泥厂,这个是陈华清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石砫有石灰石,原料丰富,即使做不成特种水泥,那也能做成最简单的水泥(石灰和粘土就能烧制而成),另一方面,水泥是一种建筑材料,用途广,并且石砫是一个军事重镇,水泥有很大的作用。关键的是,陈华清参与过水泥的生产,对于简单水泥的生产还是清楚的。说实话,陈华清生产水泥就没想过赚钱,而是想通过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将石砫的人们整合到一起,进行最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引进粮种。

    在陈华清解决自身的生存危机后,他就考虑过一个问题,在“小冰河危机”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缺粮食。在中国社会,只要有粮食,任何问题都不会成问题。

    陈华清想要引进的粮种,就是后世著名的土豆、红薯、玉米三大高产粮食作物,这三样不仅耐旱,而且耐寒,在寒冷的“小冰河时期”绝对是宝物。

    但推广粮种绝对不是一件易事,最大的阻力来自农民和地主。地主好说,石砫最大的地主就是马家,若自己能让他们看到好处,这阻力就会变成支持。最难解决的是农民,对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的全部,土地的收获是他们的根本,并且种水稻是千百年传下来的,耕种技术早已完善。将水稻突然换成其他的,如何耕种是一个问题,更恐惧的是怕毫无收获,这对于农民来说是灭顶之灾。因此,问题很多,陈华清必须一步一步走。

    对于马铃的问题,陈华清很快做出回答:“报酬是实物,有粮食、布匹、盐巴。”接着,又将自己想的第一步告诉了她。

    马铃听后很震惊,自己奶奶仅是救陈华清一命,他就如此报答。(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救助出门在外的人很普遍。)因此有点不好意思:“这也太破费了吧,那些鸡仔你完全可以让老营的人代养啊。”

    陈华清摇头:“那些鸡仔还是给老营的人。回去以后你可要帮我跟老营的人说一下啊。”

    “没问题。”

    说完二人回到李氏商行,向李富海购买了1200两银子的粮食,这可是一笔大生意,粮行里的粮食存货不足,李富海还得从其他地方调粮,便给了陈华清优惠,后续的粮食运输李氏商行包了。又听说陈华清要买盐,直接介绍了一个老熟人——龚大海。

    来到龚大海的盐铺,听说龚大海去了成都。那掌柜的也认识李富海和白杆兵,价格也公道,陈华清一次性买了700两银子的粗盐。盐的价格比较贵,数量就没有粮食多了,商家也承包了盐的运输。

    买完了盐和粮食,就剩下布匹了。李富海带着陈华清和马铃来到城中最大的布店,老板是江南那边的,听说背景很深,有蜀王的关系。

    这家布店商品齐全,既有高档的丝绸,也有常用的棉布。陈华清要买400两银子的棉布,这可是一笔大生意,那老板可不敢怠慢,赶紧出来招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价还价后,老板承担了运输费。就这样,陈华清完成了大采购,身上也就剩100两银子了。

    买完布后,陈华清并没走,而是在店里逛了起来。古代的丝绸难怪价格高昂,拿起来轻如薄翼,摸起来手感良好。马铃看见陈华清拿起高档丝绸,感叹地说:“这丝绸也就是巨富人家穿得起,平常百姓见都没见过。”

    只要是女人,就没有不爱美的。从马铃恋恋不舍的阳目光里,陈华清能感觉到马铃对丝绸的喜爱,但由于白杆兵的经济过于紧张,她只有把这种喜欢压在心底。

    突然,陈华清有了一个想法,自己何不买几匹丝绸感谢一下马铃。说实话,马铃这一路上挺照顾自己,更何况自己回去以后还需要人家的照拂。这里得说清楚,当时陈华清可没想过追马铃,纯粹只是感谢一下。

    想到就做,陈华清挑选了三匹不同颜色的丝绸买下来。这高档丝绸真心贵,每匹六两银子。

    买下丝绸后,陈华清叫住还在四处游荡的马铃,将丝绸给了她,说:“小铃,这几匹丝绸送给你,回去以后可以做一身衣服。”

    “这怎么行。”马铃推辞。

    “你就收下吧,如果不是你们救我,我早就被土匪杀了。我这条命难道还不值几匹丝绸。

    听陈华清这样说,马铃不好推辞,再说她也确实喜欢,这个年龄的女孩子该有几件像样的衣服了。

第九章 回寨() 
几人闲聊了几句后,马铃接受了陈华清的礼物,心情很高兴。从小到大,这是第一次外人给自己送礼物,并且这礼物还是自己喜欢的,看向陈华清的目光里带了点莫名的意味。

    陈华清倒没感觉到什么,他现在满脑子都是自己以后的计划,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中。

    二人回到驿站里,见到了秦温。秦温见两人手上拿着丝绸,十分惊讶,要知道丝绸这东西价格不菲,在白杆兵中可是奢侈品。老人一般都是节俭的,本想说二人几句,但看到马铃高兴的样子,也知道陈华清赚钱了,便也不说什么了。

    马铃把陈华清的计划向秦温说了。秦温先是很错愕,后又想了想,便猜到原因了。人老成精的他很清楚陈华清目前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找个立足之地,显然石砫就是个不错的选择。石砫虽然穷,但石砫有兵,在兵荒马乱的乱世是个很好的避祸之地。不过石砫并不会随随便便接纳外人,一方面是因为民族成分,另一方面是由于石砫穷山恶水,,内部封闭,对外天然排斥。陈华清给老营的人送东西,既取得了白杆兵的好感,又考虑到石砫普通人的感受,可谓两全其美。

    既然花得是陈华清的钱,又对老营有好处,秦温自然表示全力支持。虽然不知道陈华清冬天能让人们干什么,但想来应该不是什么坏事。

    陈华清取得秦温的支持后,干劲十足,立马到刚才看好的家畜市场去买鸡仔。剩余的72两银子也算一笔巨款,陈华清几乎将整个重庆府的鸡仔买光,甚至使鸡仔涨了不少钱。

    花完了身上所有钱后,陈华清松了口气。这次来重庆府几乎完成了所有任务,有的还超额完成。虽然很累,但劲头十足。

    等粮店、盐铺、布点还有鸡仔都装车后,众人踏上了回寨子的路。回去时的人比来时的人多了不少,其中除了白杆兵的运粮队,剩下的就都是陈华清的东西了。粮食是第一批,其余的李富海正从其他地方调,预计几天后就能送到石砫,盐和布数量不多,一次就能运完。

    庞大的车队走了差不多半个月才到达石柱,路上倒是没有什么事。也是,小股贼可不敢惹如此大的商队,而大盗也就是山神庙还在讨论如何应对白杆兵的围剿。

    到了石砫寨门,这么大的商队自然惊动了白杆兵。还未等马铃进去说明情况,马钧便带人出来了。

    看到马铃、陈华清、秦温和众白杆兵在一起,马钧知道没事了,便下令解除警戒。下了马来,跟马铃说:“铃儿,,你这一去就这么多天,奶奶可担心死你了。还有,怎么有这么多东西?”

    马铃笑嘻嘻地说:“哥,你别问了,赶紧叫人把东西搬到老营。我待会再跟你说,反正你妹妹我这一次可经历了不少。”

    听妹妹这样说,马钧只能压下好奇心,先帮忙搬东西。

    此时,寨子大厅里。秦温一把老骨头了,没和陈华清他们一起整理东西,直接来到大厅里,边休息边向秦良玉讲这一次重庆之行。说起来真有点汗颜,这次去重庆几乎所有事情都是陈华清在做,他最多起了个牵线的作用。

    秦良玉听完后沉思了一会儿才说:“这么说来,陈华清还是一个人才。唉,我曾经想过招揽一批读书人帮石砫做事,可石砫太穷了,没法吸引那些人。既然这陈华清有才,那就让他留在石砫,日后他的事就是白杆兵的事。他懂得感恩,我秦良玉也不会让他失望。”

    秦温听了秦良玉的话很高兴,这说明秦良玉认同了陈华清。说实话,这次去重庆后,秦温对陈华清很高看。从破家之灾中走出来,很快重振精神,这令秦温很欣赏。虽然这儿是秦温误会了陈华清,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差不多。因为穿越在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破家,陈华清从穿越的彷徨中走出来也殊为不易了。后来的新式算法和煮布包扎,更说明陈华清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接着,秦温又向秦良玉推荐了新式算法和煮布包扎之法。秦良玉听后,说道:“这事得慎重。我看这样吧,三天后钧儿要带兵进剿山神庙的土匪,让陈华清跟着钧儿,在军中试行这两种方法,看看效果。”

    秦温点了点头,这事是自己太着急了,还是秦良玉想得周全。

    老营,陈华清、马铃和马钧等人忙活了大半天,终于把东西全部送入老营。休息了一阵后,马钧见时候不早了,便说:“铃儿、陈兄,时候也不早了,咱们先吃饭,剩下的事明天做吧。”陈华清和马铃早饿了,便欣然同意。另一边,马护也带着民夫吃饭休息去了,毕竟明天还要他们帮忙。

    三人是真饿了,如秋风扫落叶般吃完了餐桌上的饭。吃饱喝足后,马铃毫无形象的躺坐在椅子上,打了个饱嗝,并说道:“哥,我们去见奶奶吧。一段时间没见,我还真想了。”

    旁边的陈华清不好意思了,自己身上还有一些尘土,便道:“你们先去,我去收拾一下身上。”

    马铃嗔道:“收拾什么,奶奶不会介意的。再说你这次帮了我们这么大忙,我还准备在奶奶面前好好夸夸你呢!”

    马钧也点点头:“走吧,奶奶不注重这些。不过妹妹啊,陈兄做了什么事?”

    马铃站起身来,不耐烦的说道:“哥,待会儿见了奶奶我一起说,咱们快走吧。”说完便拉起了有点不太情愿的陈华清。

    在马铃的连拖带拽下,陈华清来到大厅,马钧也赶到了。三人进了大厅,秦良玉早已等候多时。

    马铃一看见秦良玉,便娇声道:“奶奶,这次我可是圆满完成任务,没丢您的脸吧。”

    秦良玉也笑道:“没丢奶奶的脸。”

    马铃很高兴:“奶奶,这次去重庆可真刺激。我跟您说啊”马铃滔滔不绝地说了大半天,秦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