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大革命 >

第44部分

明末大革命-第44部分

小说: 明末大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购的事谈得怎么样?”

    “我和李富海老板谈过,他可以满足咱们的要求,价钱也可以按正常年月的价格算,但有一个条件,让咱们自己派人去领。”

    “是不是顺便把他和其他人的那份也一起运了?”

    黄诚点了点头。

    果然,这李富海就是一只老狐狸,怎么会让自己吃亏,有护卫队的人帮忙去运,能让他省下多少不必要的开支。更何况,现在这兵荒马乱的,粮食到哪都是硬通货,只会赚不会赔。

    “行,答应李富海的条件。再过几天就过年了,今年这个年一定要让重庆卫的人们过好,让他们看到新气象。”

    黄诚赞成道:“新年新气象。”

    黄诚离开后,孙喜找到了陈华清,道:“大人,您找我。”

    “嗯,改过营缺个主管的,你想不想去。”

    孙喜想了想道:“想去。”

    “这改过营里的都是一些**混混,不好管理。来,你说说准备怎么做?”

    “大人,我的想法很简单,对于那些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狠狠的罚,罚得他们没心思想其它事。”孙喜直接说道。

    “不过,大人,这改过营里的人到底要让他们干什么?”孙喜问道。

    陈华清笑道:“这不是快过年了,新年新气象嘛,这重庆卫的卫生还不得好好搞搞。改过营的人咱可不是白养着,打扫道路、清理水沟都是他们的事。”

    孙喜点点头,这改过营其实就是一清洁队,不过这队员的身份有些特殊。

    “有没有信心完成。”

    “没问题。”

    重庆卫的各项工作开始全面开展,陈华清忙得连轴转,忘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原先重庆卫锦衣卫驻地,自从刘明声和孙喜带着斥候队把这里的锦衣卫都灭掉后,几乎没人再来这里,但今天,有一个人偷偷翻墙进了宅子,并一个一个屋子的搜寻。

    终于,在一处卧房的床板缝间找到了一面令牌,若要让锦衣卫的人看到,绝对会大吃一惊,这是一面代表锦衣卫千户的令牌,全大明朝都超不过十五块。

    此人仔细看了看令牌后,恨声说道:“好你个陈华清,什么都不说就把重庆卫的锦衣卫给灭了,还有这蒋具也是个蠢货,竟然不知道有人要对重庆卫下手。”

    可惜孙喜不在场,若是让他听见这男子的声音,绝对会说是那晚和蒋具会面的人。

    那人拿着令牌离开重庆卫后,直奔成都城去。

    战后的成都城,情况十分不乐观,粮价飞涨,缺衣少盐,还要供应城内大量的明军,成都百姓苦不堪言。朱燮元此刻在发愁,虽说他刚刚升任兵部尚书兼云贵川桂总督,看起来权力极大,但实际上不是,兵部尚书是个虚职,是朝廷对他守住成都的一种肯定,而云贵川桂总督,有些时候也只是名义上的。真让云贵川桂四省的军队集结在一起,别说是打仗,光那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够他协调的了。

    眼看马上就要过年了,据前方传回来的战报,重庆府的战事还处于胶着状态,今年是肯定收复不了重庆府城了。

    “唉,时事艰难,非一人之力可以改变。”朱燮元突然感慨道。旁边的朱胜静静地站着不说话,这两天兵事民事把朱燮元搞得焦头烂额。

    感慨了一会,朱燮元开始办正事,“贵州那边怎么样了?我听说那边地面上不稳当。”

    朱胜拿出一封信说道:“据信使说,水西的土司有些不稳。”

    “就是那个奢崇明的妻弟?”

    “是。”

    “那贵州兵备怎么样?”

    朱胜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破败不堪,无精兵可用,必须得从外地调兵。”

    朱燮元捏了捏拳头,刚想说什么,却又突然叹了口气,无奈道:“罢了罢了,看来这卫所制是彻底崩溃了。待重庆稳定之后,调川兵入贵吧。对了,云南沐国公那边怎么样了?”

    “云南沐国公,大人,恕我直言,我觉得沐国公那边靠不上。”

    “为什么?”

    “大人,老沐国公已经去世几年了,可是新的沐国公还没出来,只怕现在沐王府内部的人只顾上争权。”

    朱燮元走回桌子,盯着桌上的地图看了一会,当前的局势很不乐观,重庆府还在敌手,贵州水西土司蠢蠢欲动,云南沐王府内乱,现在只剩下广西还相对平静,可是朱燮元相信,四川和贵州大土司的叛乱,绝对会刺激云南和广西的大土司,这西南乱局已成,不是一年两年内能平静下来的。

    抛开这些战事不说,朱燮元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都城内缺盐少粮,而四川境内的粮食和食盐又有很大部分被蜀王府掌控着,别的不提,光是都江堰附近那上千亩的肥沃土地就都是蜀王的产业,可想而知他手上有多少粮食。可是硬逼蜀王降粮价,朱燮元没这权力,也不好操作,一不小心就会被有心人以勾结藩王的罪名告上去,到时真的是吃不了兜着走。

    那些小粮商,朱燮元也不能动,一旦动了他们,谁还敢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从外面往成都运粮。

    除了城内百姓的吃喝问题,朱燮元还有块心病,厂卫之流又开始在四川地面上活跃起来。朱燮元作为一个文官,很厌恶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特务机构,但他现在对这些厂卫没办法,来自京城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妥协。

    外人看着朱燮元升官很风光,殊不知他此刻正为诸多棘手的事烦恼着,苦不堪言啊。

    离成都城几百里的重庆有个村庄,叫孙家村,重庆一府最大的家族孙家就在孙家村中。这孙家村,除了孙家的子孙,剩下的不是孙家的佃农就是孙家的奴仆。

    孙家,怒气而回的孙可正和自己的大伯、孙家的家主孙天望讲述着自己在重庆卫的遭遇。孙可讲完后,孙天望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回去休息。

    孙可离开后,孙府老管家附在孙天望耳边悄悄说道:“大公子来了。”

    “嗯,知道了,叫他进来吧。”

    孙家大公子孙可珍推开门后,见父亲在想事情后便悄悄站在了他身后,虽说孙天望现在没有官身,但孙可珍丝毫不敢小瞧自己的父亲,这次自己在京城得到那位大人物的赏识,就全凭父亲的关系。

    “重庆卫的事请你知道了没?”孙天望突然问道。

    孙可珍愣了愣,回道:“孩儿不清楚父亲的意思。”

    “孙可刚来找我,说是重庆卫换了主人,那新来的千户做事毫无顾忌,把原先重庆卫的地头蛇们都铲除干净了。”

    “这”孙可珍语塞。

    “哼,我就知道你不知道,你做事就是只看大方面的,从来都不顾细节,殊不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重庆卫很有可能让你全盘失败。你回去好好想想吧。”

    “父亲教训的是。”孙可珍退了下去,关上门后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在孙天望面前,孙可珍感觉到很大压力。

    孙可珍在屋内坐了一会儿,就有小厮前来报告说门外有人求见,并且说有很重要的事找自己。

    “奇怪啊,什么人找我,现在应该还没人知道我的身份。”孙可珍边走边自言自语道。

    来到门外,只见一个披着披风的中年壮汉。此人一见孙可珍,先是问道:“请问是不是孙家大公子孙可珍?”

    孙可珍回道:“是,我是孙可珍,不知你找我有什么事?”

    “在下刘坎,有一件极其机密的事需要向您告知,请借一步说话。”

    孙可珍眯了眯眼睛,同意道:“好,你跟我来。”

    两人来到一处极其隐蔽的屋子里,刘坎四处看了看,点点头道:“公子选了个好地方。”说完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递给孙可珍。

    孙可珍拆开布袋,惊问道:“你怎么会有这东西?”只见是一面令牌。

    刘坎回道:“公子,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希望您能拿出代表自己身份的东西,不然我不好回答。”

    “好,你等等。”

    孙可珍出去了一小会儿,回来后也是递给刘坎一面令牌。刘坎看后,立即跪倒在地,“属下刘坎向镇抚使大人报道。”

    “好了,现在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面令牌了吧。”

    刘坎点了点头道:“大人,这面令牌是我从重庆卫那儿找到的。重庆卫现在已经没了咱锦衣卫的立足之地,就连千户蒋具也死了。”

    “什么!死了个千户,什么人这么大胆,敢对锦衣卫下手。”孙可珍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很是愤怒。

    “极有可能是重庆卫新任千户陈华清干的。现在的重庆卫,除了他其他人没有这么大的力量。”

    孙可珍坐了下来,平息了自己的心绪,缓缓问道:“其他地方的锦衣卫还都在吧?”

    “在。”

    “重庆卫的事咱先别管,咱有更重要的事先办。不办好这件事,就是抹掉了重庆卫,咱也会被赶出四川。”

    刘坎听了这话脸色变了变,迟疑地问道:“大人,真要开展那个计划?”

    “我从京城赶回四川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件事。不过也不能让那陈华清好过,你给我好好盯着他,一旦有机会就解决他。”

    “是,大人。”

    “那大人,如果没其他事的话,我就先告辞了。”

    “慢着,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我的身份的?”

    “大人,这”

    孙可珍刚想发火,但一想到自己将要进行的那个计划十分庞大,很有可能自己的那位顶头上司还有其他安排,说不准这刘坎就是通过其他途径得知的。

    “行了,不想说就不用说了,赶紧走吧。”

    “谢谢大人。”

    知子莫若父,孙可珍到底没有真正重视发生在重庆卫的事,他的注意力还是全部集中在那个计划上,丝毫没有想到忽略重庆卫的后果。不过,即使孙可珍没有直接对重庆卫动手,光是那个刘坎也让陈华清遭遇了很多麻烦。

第六十二章 运粮和分地(一)() 
重庆卫,陈华清暂时把锦衣卫的事放在一边。现在主动权在锦衣卫那一边,陈华清只能见招拆招,目前最重要的事是从重庆卫外边运粮和分地。

    按照黄诚和李富海商量的结果,护卫队得运好几个粮商的粮食,相对的李富海给陈华清这边也是优惠价。现在在重庆卫,除了李明轩到永川和涪陵千户所收集情报,其他几个主事人都在。

    陈华清把黄诚、石当、刘明声、孙喜叫来,准备开个小会,商讨一下接下来的工作。在开会前,陈华清专门找了个圆桌,方便五个人坐下来谈事。陈华清很不习惯这时代的议事方式,要么是主事的人坐中、其余人分坐两侧,要么是一个人坐着、其他人都站着。

    黄诚等四人来到陈华清的临时住所后,陈华清把众人带到圆桌旁,说道:“都坐、都坐。”四人坐下后,都不知道陈华清把他们叫来干什么,特别是孙喜,看到圆桌还以为是叫他吃饭。

    “今天叫大家过来,是有一件要事商量。目前,这重庆卫算是到手了,我想问一下你们几个觉得接下来咱们应该干什么?”

    原来是过来商讨事情的,四人虽然对坐圆桌这种模式感到很陌生,但这是无关大局的事,坐下来后便开始考虑陈华清的问题。

    黄诚先回道:“大人,我觉得当前最重要的事是运粮进重庆卫,改变当前重庆卫缺粮的局面。有粮就能稳住重庆卫,我们也就能在重庆卫彻底扎根。”

    众人点了点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还有就是尽快分地,稳住住户的心,也有利于咱们清查人口数。”黄诚继续说道。

    “应诚说得对,当前最紧要的确实是粮食问题。说到粮食,我曾听海商说海外之国有一种作物,名叫番薯,味微甜,产量极高。”说完陈华清又比划了一下番薯的形状。

    番薯?什么东西,没听过。石当、刘明声、孙喜都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黄诚微微顿了顿,说道:“大人,你说的是不是甘薯?”

    “甘薯?”陈华清细细想了想,番薯确实还叫甘薯。“应诚,你在哪儿听过这甘薯?”

    黄诚接道:“我曾在闽赣之地求过学,在那儿我听一些老农说过。不过”

    “不过什么?”

    黄诚稍微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说道:“不过,据老农所说,那甘薯传自滇缅之地,并且长得个头很小,产量不高,唯一的一个优势是耐旱耐寒。”

    “这”陈华清脸上有些挂不住了,黄诚亲身经历过的肯定比自己道听途说的要可信多。

    “大人,我想我说的甘薯可能和你说的番薯不是同一种作物。既然被叫作番薯,那多半就是从海外番邦传过来的。”黄诚打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