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大革命 >

第102部分

明末大革命-第102部分

小说: 明末大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三十九章 第一次代表大会(二)() 
一刻钟后,代表们仍没讨论出什么结果来,陈华清没办法,他太高估了代表们的水平,只能让大家继续讨论,并且自己不再只在一旁看着,而是走向人群和大家一起讨论。陈华清去的主要是村民代表那儿,黄诚随后也跟着不再坐着了,走向宣传队代表那,剩下李明轩一人,李明轩也不好坐着,而是走向不怎么说话的军队代表那。

    村民代表那讨论的最为激烈,在以前在乡村一级从来没有过直接的官员管理,朝廷最低一级的官僚县令都是通过扎根在乡村的仕绅们来实行统治的,收税、徭役、征兵等这些工作直接的负责人大都是各地士绅,而现在陈华清让代表们讨论怎么管理重庆卫,就是要在乡村一级直接建立重庆卫的力量,而突破乡村士绅宗族的力量就来自代表们本身。

    讨论的越激烈,代表们的态度分化的就越快。代表们整整讨论了一上午,在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后,终于形成两股主要意见,一股意见觉得维持目前的状况挺好,就按现在的方式走下去也不错,另一股意见是希望重庆卫尤其是陈华清能拿出一个总的章程来然后再让大家讨论该补充什么。

    陈华清自然是赞同第二种意见,在与代表们的交流中陈华清虽没直截了当的表示自己支持哪种意见,但也一直在强调要改变,没有改变哪来的代表大会。

    代表们心领神会,很快第二种意见就摆上了台面。按照陈华清的设想,宣传队的职责就是负责宣传,现在各地的宣传队更多的成了一个发布命令的机构,这不合适也不正常。于是,第一条改变就是改组宣传队,将宣传队正式脱离卫所军的编制,改为民事司,压缩后的宣传队归属于民事司,并且民事司的负责人就是黄诚,也正好应了黄诚卫所军主簿一职。

    第二条,重庆卫、永川、涪陵三地的民政直接隶属于民事司,而二十三个村子则是由重庆卫方面每个村子派驻三人,和本村的三名代表一起组成村民委员会,并在六人中推举出村长和副村长。在说完第二条后陈华清补充说,副村长要负责的事情很重要,因此副村长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讨人嫌职位。至于负责什么,在后面的会议中会说到。

    这两条就是基本内容,有了具体的内容,大家讨论就具体了起来。这时代各村的村长都是约定俗成的,不是村里有权有势的就是村里最厉害的,有的村的村长被选作代表来了重庆卫,有的村的村长不看好代表这份差事当初选的时候不当,就是这部分代表觉得从六人中选村长不妥,毕竟他们不敢反对已在村里积威多年的原村长。

    陈华清对于这种情况也没好办法,只能暂时先让这些村长先占着位,但下一次就不能这样了,要么当代表当村长,要么直接滚蛋。

    其他的问题就主要是民事司的一些具体章程,这部分由黄诚负责给众人说明,倒也费了一番时间。

    就这样,第一天的代表大会就结束了,同时也确立起了重庆卫的治理体系。

    夜晚,被安排集体住宿的代表们闲不下来,到处拜访拉关系,多认识认识其他地方的代表,说不定以后就有用了。白河和胡氏兄弟也到处拜访代表们,一边拉关系一边推销自己的货物。

    不得不说,代表还是挺给代表面子的,稍有余粮的家庭都给自家买了几斤鸡蛋或是扯了几尺新布,毕竟成了代表了,过年过的也得有点新气象。

    陈华清和黄诚也没闲着,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或是补充或是修改着民事司的章程。

    不过在黄诚临走前,有些担忧的问道:“大人,这民事司是不是搞得有些”黄诚想说这与朝廷的官制不符,但不好说出口。

    陈华清不在意,“这地方多是朝廷的羁縻之地,谁在乎这?”

    黄诚无奈,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不得了的事,也只好就这样了。

    在黄诚走后,陈华清突然想起一句话,“庙小妖风大,池小王八多”,这说的便是重庆卫吧,就这小小的一亩三分地上,还搞得那么隆重,陈华清自嘲的笑笑。

    第二日,代表大会继续召开,今天的议题是关于建立各村民兵的问题。在陈华清走访各村时,就有代表提出建立民团了,而陈华清在自己被袭之后,也感到了卫所军分驻各地不仅力量分散,集合起来也不方便,不利于打仗,而且,据军中红袖标和教导员的反映,一些卫所军在驻地驻扎的时间长了,军纪松懈,有些还骚扰起村子里的大姑娘。

    这些事情让陈华清加快了自己对于民兵设想的实现,让村子里自己出人保护村子,卫所军只负责训练。

    建立民兵在和平年间没有人会响应,但现在川地已不和平了,远的有土司叛乱,近的有各地流寇肆虐,原本在卫所军还没进驻前各村就准备联村自保,现在陈华清提出了建立村民兵,正符合大家的要求。

    村民兵不是类似于卫所军战兵完全脱产和辅兵基本脱产的兵种,村民兵不脱产,平时还是要农作的,并且没有军属待遇,但村民兵也不是完全白干,在训练期间由重庆卫管饭,并且逢年过节还有一些福利。同时,陈华清确定了村民兵的负责人就是副村长。

    各村代表很快就为自己村子的民兵名额争了起来,较大的村子希望自己能多要几个名额,毕竟人多,而较少的村子也想多要几个名额,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村子小人少,容易被人盯上。

    最后,还是陈华清一锤定音,各村都是二十个名额,村子里要想多招也行,不过多出来的人村子里自己负责。

    村代表们发完言后就是军代表们了,村民兵还要由卫所军训练。军代表说话很干脆,直接建议各班班长出去训练,培养培养他们的能力。陈华清同意了,这很类似于后世的新兵连训练。

    村民兵的事情解决完后又是一天过去了,不得不说,开会真的挺耗费时间的,不论什么事大家上来都是先扯一通,然后才说正事。譬如代表们在发表意见是总是先要介绍一下自己,介绍完自己后再介绍自己家,自己家介绍完后最后再介绍一下自己村子,有的还要讲一讲自己的传奇事迹,弄的陈华清有些头疼,看来明天得强调一下会议纪律。

    代表大会第三天,大家已经对流程很熟悉了,而陈华清也在会前强调了一遍会议上只谈问题,无关的事去私底下谈去。

    第三天的问题主要是卫所军的问题。卫所军从各村撤出后被安排在重庆卫四周,封锁进出重庆卫的主要要道,防止粮食流出。同时,补足涪陵遇袭损失的卫所军,并给死亡的士兵和受伤的士兵一个交代。

    在代表大会上决定这种不需要保密的军情,陈华清意在让代表们了解卫所军,认识卫所军,同时也讲明了卫所军的军属待遇和士兵待遇,着实让村代表们羡慕了一番。

    借着这股羡慕的劲,陈华清让村代表们认真对待村民兵的事,以后要选拔一批村民兵进入卫所军。

    会议的效率提高后,一上午的功夫解决完卫所军的问题。下午,则是所有代表都很关心的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是大问题,也是财富问题。在代表大会上的土地问题其实是对前段时间分地和于各村族老达成的条件的一次正式确认,并不是陈华清又有什么新动作。

    前段时间的铺垫工作很到位,大家一致赞成已经确立的土地现实情况。所有人都不想碰土地问题,那么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选择。

    基本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由土地衍生而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大堆问题。

    首先,三成的粮税已被所有人接受,并且这个粮税是由民事司直接收取,不存在中间环节。

    其次,是关于粮食的买卖问题,三成的粮税比起其他地方的五成乃至七八成来说不高,最终到农户手中的粮食要比以前多,而农户在保证自己的基本需求后必然会把多余的粮食拿出去卖来换取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但目前的重庆卫并没有一个较大的集市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到时粮食必会流失到重庆卫外。

    为了把粮食保存在重庆卫,陈华清准备了两手。硬的方面是让卫所军守住重庆卫四周的要道,只许物资进不许物资出,一旦发现有人携带大量粮食出去,绝对是要被军法处置的,轻者没收粮食,重者直接坐牢。软的方面就是在重庆卫范围内允许粮食充当硬通货,恢复以物贸物的做法,并且在重庆卫建立一个中型集市,满足农户们对盐、布和日用品的需求。

    而这个集市就是下来要讨论的议题,不过此时已经天黑了,代表大会的第三天已然结束。

    晚上,陈华清见了白河和胡氏兄弟,和他们先通了一下气,毕竟集市的活跃需要商人的努力,而陈华清知道的重庆卫商人也就是这三个人了。

第一百四十章 第一次代表大会(三)() 
对于重庆卫的市集,白河想法很简单,继续卖他的鸡蛋就成,生意好的话说不定就能发展成卖鸡肉了。胡氏兄弟原本就在湖州有自己的店,店面还不小,还有自己的织布厂,手底下有上百织工,若不是东厂强加给胡家破家之祸,胡氏兄弟还真看不上重庆这儿,故胡家兄弟主要是兄长胡庆之的想法就很多。

    他最先问的陈华清是对于重庆卫纺织厂要办成什么样子。对于这个问题,陈华清还真没考虑过,他也不擅长这方面的事,便反问胡庆之是怎么想的。

    胡庆之也不推让,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和盘而出:“大人,我想您当初给取名‘重庆卫纺织厂’就是想着把纺织厂办成一个真正的大厂,而不是现在的小作坊。我弟弟擅长制造织机,这种织机要比川地的织机织布要快得多,特别是需求量大的棉布。因此,我觉得咱们重庆卫纺织厂要扩大,不仅要在重庆卖,还要到成都去卖。”

    陈华清听出了胡庆之的意思,直接问道:“你需要什么支持?”

    胡庆之也很干脆,直接道:“大人,我希望您把纺织厂全权交给我打理,然后每个季度按照您投入的份子钱给您分红。纺织厂做生意遇到麻烦是您能出面帮忙解决。”说完,胡庆之有些紧张的看向陈华清,毕竟现在胡家兄弟是寄人篱下而他提的要求有些过分。

    陈华清倒没想那么多,对于纺织厂的扩大他是十分赞成的,除了直接的金钱收益外,更多的是能解决重庆卫目前穿的问题,捎带的还能解决一下失业问题。胡庆之要的是纺织厂的全部管理权,这个陈华清可以答应,但也要改一些东西,于是便道:“庆之,你的要求我可以答应,但分红就不必直接给我了,你直接交给民事司吧,我投入的那些钱不是我自个的钱,是整个重庆卫的,赚的钱也要用于整个重庆卫。还有一点,纺织厂要扩大,那就得多招人,我问你,你计划招多少人,怎么招?”

    听到陈华清不要自己的分红而把钱要交给民事司时,胡庆之有些想不通,但陈华清说了他得照办,紧接着陈华清的问题就来了,便回道:“大概能招五十人,这五十人我想去成都看看,有没有懂织机的人。”

    “操作织机好不好学?”陈华清问道。

    胡礼之回道:“好学,不过挺辛苦的。”

    “辛苦不算啥。庆之,不要去成都招了,就在咱重庆卫招,一共五十个人,我给村代表们一人一个名额,剩下的你从军属里挑。招完后会的就直接开工,不会的你们先让他们学,礼之,你能教了他们吧?”

    “可以教。”

    “那就行。”

    四人讨论了半天,市集的事被落到一边,纺织厂的事倒成了重点。

    从陈华清那离开后,白河和胡家兄弟一道走,路上,白河不断的向胡庆之请教经商的事,胡庆之对于白河也很欣赏,觉得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不是那种油滑之人,便把自己多年总结的一些经验都传授给了白河,而白河也学得认真,一路上两人的笑声传出很远。

    陈华清要想的事比胡庆之和白河要多,在重庆卫要建起一个市集不容易,特别是在强制性的情况下。天底下没有利润的买卖没人干,同样市集若是赚不到钱也发展不起来,想了许久,陈华清下定决心把粮换盐的地点就设在市集,以此来聚拢人流。

    代表大会第四天,关于市集的话题被提了出来。代表们一听是关于做生意的,没人感兴趣,一个上午下来基本是胡庆之讲,白河中间插几句。最后,市集的方案定了下来,禁止了粮食从重庆卫流出,人们可以拿粮食到市集上换取盐、布和其他所需的必需品,并且在这个市集上只允许重庆卫卖盐和纺织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