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76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76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悦跋城(今巴拉素镇,位于榆林西四十公里),又称代来城,为铁弗部王城。

    城池整体呈长方形,城墙为白泥土夯筑,高四丈左右。

    经过城门时,史暠还在墙角处发现有马道,专门供骑兵驰上城头杀敌。

    “拜见大单于。”

    刘卫辰瞪着一双狡诈的眼睛,上下打量着史暠,对这位河西使者充满好奇。

    别看双方毗邻,可他甚少关注河西。

    只听说年初河西爆发了一场内讧,连吕光也随之陨落。

    其实不光是他,整个铁弗部,都很好奇河西人来意。

    “特使不必客气,请旁边就坐。”

    “多谢大单于。”拱手谢过后,史暠也不客气,昂首阔步走到旁边坐下。

    这时接到父亲示意,官居丞相高位的长子刘右代地,忽然开口问史暠。

    “不知特使前来有何贵干?”

    史暠先观察一下左右,发现众人都静静看着他,才朗声道:“是为结盟友好而来。”

    “结盟?你我为何要结盟?”

    “诸位,朔方与河西疆界贴近,道义相亲,理应敦睦友好。”

    “远古以来,有国有家者,不盟誓而无法同心同德,定然不能长久友好。”

    “河西愿与贵部互通有无,永结盟好。”

    河西冒然来结盟固然让人怀疑其用意,但对铁弗部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近来铁弗部上下均知,大单于有意突袭盛乐,可北魏强大,众人心有顾忌。

    若与河西结盟,等于多了各盟友,将大大提升部落内士气,有利于稳定后方。

    在众人皆期盼刘卫辰答应下来时,却见他冷哼一声,对结盟提议嗤之以鼻。

    “订立盟约?哼,盟约有用吗?”

    “历朝历代曾订下不少盟约,结果怎样?还不是说背叛就背叛?”

    对于一向视盟约为废纸的刘卫辰来说,所谓盟约最不值得信任。

    不然,之前他怎会三番五次撕毁盟约,反叛前秦、代国?

    临来前,史暠早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

    他深知刘卫辰此人狡诈异常,既不会自己遵守盟约,也不相信对手会信守合约。

    “大单于此言差矣,今日之契约不同于往昔。”

    “哦?有何不同?”刘卫辰不置可否,脸上挂着淡淡的嘲讽之色。

    “此盟约不牵扯政治、军事,只为互通有无,相互通商。”

    “如今河西大兴工商,急需各种物资。”

    “而贵部生产牛羊牲畜,乃至各种动物毛皮,运到河西都能卖个好价钱。”

    “贵部急需之食盐、茶叶、铁器等,都可从河西购得。”

    “如此河西、朔方将互取所需,故而谁也不会轻易背盟,因为损失的不止是对方。”

    不得不说史暠建议,很是让刘卫辰意动。

    真要与河西达成盟约,对铁弗部而言大大有利,有利可图下,他肯定不会撕毁盟约。

    眼下他即将对北魏开战,急需筹措物资,单单跟后秦交易,已无法满足要求。

    “不知河西具体有何建议?请特使为本单于介绍一二。”

    见刘卫辰态度终究松动了,史暠精神一震,遂起身侃侃而谈。

    “铁弗部在西边有两座城池与河西接壤,其一为贺兰山东侧的饮汗城(今银川);其二为黄河东岸之果城(今灵武)。”

    “只要大单于愿签订通商盟约,河西愿在两城设立榷场,以开关互市。”

    “届时,贵部急需之茶叶、食盐、铁器等物资,均可通过榷场获得。”

    “而且交易时,铁弗部不必全以良马支付,牛羊耕马甚至羊毛、皮革一样可用来交易。”

    “嗯?”

    史暠此言一出,刘卫辰不单单是欢喜了,甚至有几分吃惊。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河西为何会给出这么好条件,莫非其中有诈?

    可刘卫辰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其中有何不妥,怎么看铁弗部都占了大便宜。

    打着有便宜不占是傻子的心思,最终他还是同意与河西通商。

    刘卫辰哪里知道,河西此举在鼓励他积极向北魏开战。

    只有这样,河西才有机会入主朔方。

    果然,有了河西大力支持,刘卫辰加快了战备脚步。

    同时河西与朔方之间来往频繁,大量斥候趁机潜入朔方,一边打探军情,一边绘制地图。

第126章 王宫夜宴() 
ps

    “主公,你说刘卫辰会答应吗?”

    “肯定会,此人极擅长左右逢源,却没什么大智慧。”

    “这样的人一般爱贪小便宜,因此必会答应互市。”

    “只要铁弗部答应开放饮汗城、果城,河西借商贾之力,可深入朔方探查。”

    “日后万一形势有变,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经饮汗城北上,横扫西套、后套。”

    “另一路则向东渡过黄河,立下果城、代来城,横扫朔方。”

    “主公深谋远虑,臣远不及也。”

    “哈哈哈,体业过谦啦。”

    两人谈了一会儿外界形势,渐渐又聊到内部事务上。

    当下河西最紧要一事非科考莫属,整个都护府都在围绕科考而动。

    “眼下录取名单业已发布,朔打算在王宫设宴,款待众士子,届时请体业携同僚作陪。”

    “谨遵大都护吩咐。”

    ……

    九月底,科考终于顺利结束,包括崔浩、王镇恶在内,共有百名士子被录取。

    除了少数幸运者外,有超过九成士子名落孙山,除了少数坚持返乡归家外,大部分人选择留下。

    为了安置众人,河西各大高等学堂、专科学堂、武备学堂,纷纷向士子们伸出橄榄枝。

    且先不提落榜士子作何选择,单说今晚这一场盛大宴席,吸引无数人关注。

    不但以宋繇、张湛为首的河西重臣亲自到场为士子庆贺,连大都护卫朔也将露面现身。

    接到邀请时,每个士子都激动万分,早早盼着夜晚降临。

    华灯初上,百名士子呼朋唤友,纷纷向王宫方向云集。

    当崔浩、王镇恶抵达时,大殿内早已站满了人。

    士子们三三俩俩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时不时发出阵阵哄笑,引得外人频频瞩目。

    他俩相视一笑,向着旁边走去,边走还边说着体己话。

    “好久没见到如此热闹、宏大的士林盛事啦。”

    “谁说不是?在其他地方,可看不到这般场景。”

    “嗬嗬,除了大都护,镇恶从未见过有哪家如此重视文治。”

    “大都护不单单重视文治,同样也注重武备。”

    “武备学堂遍及河西,连仲德都要进修一段时间。”

    “不过兄长却是不用,且一上来还是仲德上司。”

    “唉,说起这个,为兄正发愁呢。”

    “贤弟得了第三名,想来能堵住外界非议了。”

    “为兄可就惨啦,才考了第三十名,将来定有不少人骂我是幸进之臣。”

    “哼,说兄长幸进,那是因为他们嫉妒,以兄长之才,如何当不得左司马?”

    ……

    纷纷扰扰间,猛然外面传来一阵叫喊声:“西域大都护、镇西将军到!”

    语毕,只见一二十许年轻人,身着华服在几名心腹陪伴下昂然步入大殿。

    士子们远远望去,觉得此人身形比常人高大些,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自有一股英武之气。

    众人登时明白,此人就是威震天下之大都护卫朔。

    卫朔迎面走来,士子们不敢怠慢,急忙向两侧躲避,很快在中间闪出一条通道来。

    他信步走向主位站定,微笑着跟每一个士子打了招呼,又伸出双手示意众人入座。

    待众人全都坐好,他才举起酒杯,向四方遥敬了一番。

    “朔在此恭贺大家金榜题名,从此青云直上,鹏程万里。”

    “谢大都护。”士子们兴奋地举起酒杯,忽然发现喝到嘴里的酒水,比平日里多了几分醇香。

    此可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对在此大多数士子而言,不少人曾为了做官,而求告无门。

    今日科考一出,让无数寒门士子终于看到出头希望,如何不喜极而泣?

    席间气氛渐渐热烈,年轻的士子渐渐放开束缚,逐渐露出狂放豪迈一面,甚至有人还当众高歌一曲。

    对此,卫朔丝毫不以为忤,反倒为对方鼓掌叫好,如此愈发引得士子们放浪形骸。

    ……

    时间一长,士子们的兴奋劲渐渐消散,卫朔这才有机会好好说道说道。

    “尔等不要以为考上了就万事大吉,这不过是你们官场生涯迈出的一小步。”

    “眼下你们不过算是一名预备官吏,距离成为一名成熟、合格的官吏,还相距甚远。”

    “接下来大家会被都护府派往各曹、地方府县去接受锻炼,将来能不能功成名就,就看尔等造化了。”

    “不过呢,看在大家都是第一次做官,朔可以给你们一个小小建议。”

    “只要尔等脚踏实地,好好做事,将来在河西定会有立足之地。”

    “相反,若是有人只想着投机取巧,迎奉钻营……”

    “哼!一旦被查实,自有相关法度予以惩处。”

    “你们不要以为朔是在吓唬尔等,河西与其他地方不同,在这里信奉的是:能者上,庸者下。”

    “为了保证不让庸才误国,吏曹会对官吏进行严格考核,凡考核不合格者,会立即被勒令辞职获罢黜。”

    “与此同时,为了预防官员作奸犯科,都察院、监察署会时时刻刻盯着你们。”

    “而且一旦违法,你也不用指望什么上司、同僚救你,因为他们无权插手督查事务。”

    这一番警告,登时吓得在场士子冷汗迭出。

    原本头脑有些发热之辈,瞬间冷静下来。

    这时他们才晓得,河西真是与众不同,律法尊严不可侵犯。

    “河西以律法治国,而律法在河西拥有至高无上地位,更没有‘刑不上士大夫’之说。”

    “今天我把丑话说前头,是提前给诸位打个招呼,省得将来怪在下不教而诛。”

    “我等谨遵大都护教诲,绝不敢以身试法。”

    “好,诸位有此想法,真是可喜可贺。”

    “另外,河西不是洪水猛兽,更不会将官员当猪狗,而肆意凌辱。”

    “只要大家遵纪守法用心做事,仁爱百姓,不但不用担心有祸患临头,出了事有本都护一力做主。”

    “大都护英明,我等拜服。”众士子纷纷拜倒在地。

    ……

    被卫朔一番教导,席间气氛稍稍有些冷却,直到过了好久,才又逐渐热烈起来。

    崔浩身着白冠儒服,容貌清俊,举止雅正,频频与左右言谈甚欢。

    卫朔看着崔浩神情磊落自然,容光昭然,好不容易才按捺住内心喜悦。

    后世将崔浩、王猛、张宾并称十六国时期三大谋士,有无数人从功业、学识、智谋等方面比较,想分个高下,但最终不过陷入口舌之争。

    但有意思的是,张宾、崔浩年轻时都曾自比张良,唯独王猛没有。

    其反倒被后人认为是诸葛亮式人物,有功盖诸葛第一人之称。

    不过崔浩与其他两人相比,结局凄惨了些,这点减分最多。

    当然了,崔浩绝非庸人,其兼通文武,才能与王猛、张宾不相上下。

    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中全部重大军事决策。

    其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而拓跋焘杀崔浩的真正动机,后人实在是很难知道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国史》一案只是个引子,真正的原因绝不在这里,里面牵扯到复杂的政治斗争。

    崔浩的死,主要是因为皇帝与太子、贵族社会、佛教之间存在着难以化解的矛盾。

    换而言之,拓跋焘不想与太子、贵族社会、佛教矛盾太表面化,所以有许多事不方便亲自出面,只能让崔浩出面了,至少得让人感觉许多事绝不是拓跋焘的本意,而是崔浩极力怂恿下的结果。

    当这些力量的反扑越来越大时,崔浩只能当作牺牲品被推出来了。

第127章 被人下药(上)() 
ps

    十月河西,秋高气爽,放眼望去,晴空万里,无边无际。

    结束了科考,好不容易得了空闲,卫朔躲在家中陪妻子。

    卫府后花园内,他斜卧在床榻上,而郭媛则趴其身上。

    床榻前放了张案几,案几上布满各色水果,以及香气四溢的葡萄酒。

    从外面雇来的仆人,或挖土坑,或移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