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72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72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如其来的热情,让郭媛颇感不适,脸色羞红。

    她试着用手推几次,发现推不动,只好任由卫朔将她抱在怀中。

    小心翼翼撩开面纱,一张明艳绝伦的脸庞,赫然出现在卫朔眼前。

    园朗红润的脸蛋,犹如熟透苹果一样,惹人遐思。

    小巧的嘴巴微微张开,一双月牙似的眼睛紧紧闭着,细长的睫毛在轻轻扇动,显示美人此刻内心并不平静。

    “夫人安全抵达,为夫终于放心啦。”卫朔在妻子耳边呢喃道。

    听着夫君暖心话语,郭媛感动不已,她嫣然一笑,放开拘束,与卫朔紧紧抱在一起。

    这一刻世间仿佛停止,也不知过了多久,卫朔猛然发现,他跟妻子竟还站在门口,这才想起让夫人进府。

    卫朔一边向郭媛介绍卫府情况,一边询问妻子途中见闻。

    “眼下河西刚刚收复,虽说大体上还安全,但尚有不少盗匪为祸地方,夫人这一路可还顺当?”

    “有大批护卫随行保护,而夫君又威名赫赫,哪个不长眼的家伙,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嗯,没事就好。途经敦煌时,可曾去看望岳父、岳母?”

    “看是看啦,只是……”说到这儿,郭媛欲言又止,显然有难言之隐。

    “只是什么?”

    “只是有人在妾身面前胡言乱语,妾身不予理会,没想到他们又去蛊惑父亲,谁知又被父亲责骂一通。”

    “哼,对这些乱嚼舌根者,夫人不用理会,时间长了自然会消停。”

    “唉,有些人总想走捷径,也不想想捷径是好走的么?”

    “总之,不管什么人,对你说了什么,夫人都不要理会,。”

    “妾身明白。”

    最近河西确实有点乱,不光是政务、军务上头绪繁杂。

    更有一些牛鬼蛇神纷纷现身,有人明里暗里鼓动卫朔称王建制,甚至连郭氏也蠢蠢欲动。

    幸好郭瑀识大体,郭媛又聪慧,知道什么事该掺和,什么事不该过问,才堪堪压制住郭氏。

    在这股暗潮中,最活跃者,乃河西失意之士,他们希冀借此引起卫朔重视。

    只不过,众人小觑了卫朔定力,面对外界妖言惑众,他却不为所动,依然坚持用大都护名号。

    面对一些下属们的进言、劝进,卫朔用明太祖之九字真言轻松化解。

    从此‘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真言,成为河西最高战略方针。

    ……

    要说卫朔入主河西,除了世家损失最大外,佛教势力也被大大削弱。

    卫朔借口佛教卷入叛乱,下令彻查各寺院。

    寺院稍不合规矩,就被官府取缔、关门,并勒令僧众还俗。

    紧接着,他又指责佛教徒不事生产,只徒耗钱粮,遂下令限制寺院数量、僧尼规模。

    经一系列打击后,原本昌盛佛教,很快没落下去,势力比之前足足萎缩掉大半。

    为了挽回颓势,大批佛门高僧纷纷求见卫朔,想要说服他改变注意。

    “主公,鸠摩罗什大师已等候数日,您真的不见一见?”

    “唉,真是烦人呐。”卫朔手抵额头,随口抱怨了一句。

    他仔细想了一下,老是拖着不见也不是办法,反正左右无事,不妨见见鸠摩罗什。

    “我算是看出来了,这些和尚打定主意要见我。”

    “也罢,今日朔就见见诸位大师,看他们都说些什么。”

    “蒙逊,你去将诸位大师请进来。”

    沮渠蒙逊得令后,立即转身离去。

    其实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何大都护如此反感佛教。

    反正在他看来,佛教思想挺不错,有利于控制治下百姓,他的想法与历史上诸多胡虏君主一般无二。

    历史上佛教能在两晋时发展起来,与石勒、石虎、苻坚、姚兴等胡虏君主大肆扶持有关。

    唯卫朔晓得佛教一旦做大,危害甚大。

    这才不遗余力打压佛教,希望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少倾,只见沮渠蒙逊领着一群和尚进来,领头者赫然是闻名遐迩的鸠摩罗什大师。

    卫朔特意打量了一下鸠摩罗什,发现对方不愧是佛门高僧,周身上下神采奕奕,让人不禁心生好感。

    不过,哪怕卫朔明白历史上鸠摩罗什足够伟大,他也不会轻易改变决定。

    进来后,鸠摩罗什先双手合十,向卫朔施礼道:“贫僧见过大都护。”

    “大师客气啦。”卫朔含笑还礼,对这位大德高僧,他心怀敬意。

    接下来,鸠摩罗什将诸位高僧,一一介绍给卫朔。

    而卫朔则依礼与众高僧见面,也给足了众高僧面子。

    “诸位皆是佛门高僧,不知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贫僧等听说,寺院田产也将纳入征税范畴,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是真的,此议已通过都护府决议,即将颁布实施。”

    卫朔此言一出,登时引得在场高僧强烈反弹,他们纷纷向卫朔表示佛门乃方外之人,不该归世俗官府管。

    对于这等荒谬言论,卫朔当然给予驳斥。

    他明确向诸位高僧表示,在河西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可脱离官府管辖。

    除非佛门离开河西,不然只能接受。

    “在河西,只有战死烈属,又或者立下殊勋者,才可享受永久免税。”

    “除此之外,哪怕本都护名下田产、商队也得向官府缴纳税赋。”

    “尔佛门除了侍奉佛祖、吃斋念佛外,可曾为河西做出过贡献?而无功又焉能讨赏?”

    “与那些征战沙场的将士、辛勤劳作的农夫、育书教人的先生、制作器械的匠人比,尔等有何资格叫嚣?”

    “都出去打听一下,看看河西都是什么人在免税。”

    “连之前趾高气扬的世家,而今不也老老实实地照章纳税?”

    这一番话,登时让场众高僧哑口无言。

    他们也总算明白在河西,寺院绝无可能被免税。

    不过众高僧在放弃了免税一条外,又纠缠起其他来。

    “好,既然大都护指明让寺院纳税,贫僧等照做便是。”

    “却不知官府为何限制寺院、僧众规模?”

    “眼下天下大乱,河西民不聊生。”

    “朔需要有人种地,有人当兵,有人经商,结果大多数人却选择出家当和尚。”

    “尔等且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不限制佛教,如何发展河西?谁来替我去打天下?”

    听了卫朔一番言论,众僧虽不见得被说服,但起码不再鼓噪。

    而鸠摩罗什想了一会儿,便起身向卫朔告辞。

    “大师且稍等片刻。”

    “大都护还有何事?”

    “久闻大师佛法精湛,不知他日可曾有机会拜会请教?”

    “大都护有心向佛,贫僧自当竭力教导。”

    卫朔提出拜会鸠摩罗什,并非信仰佛教,而是想着日后难免会收罗一些像沮渠蒙逊一样的胡族人才。

    而这些胡族人才又多信佛,留着鸠摩罗什,日后也好对付胡人。

    其他高僧看到这一幕,不禁心下暗喜,觉得可趁机将卫朔发展为信徒。

第120章 三才聚首() 
ps

    黄河渡口边,崔浩与王仲德并肩站于码头,望着河上密集如织的船只,感慨万千。

    两人历时一个多月,先经三晋,又穿关中,最后过萧关北上,吃了不少苦头,才走到这里。

    据船家介绍,从渡口过河向西,就是河西辖地。

    “嚯,人好多啊。”

    “两位有所不知,自宣布科考以来,每天都有无数读书人,经此渡口前往河西。”

    “西秦上下都是傻子吗?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大批人才投奔河西?”

    “嘘~小郎君,小声点儿,被那边鲜卑人听到就麻烦啦。”

    船夫先是小心地向四周观察几眼,又刻意压低声音给两人解释起来。

    “当初鲜卑人确也曾派人截留过往士子,不成想惹得河西上下勃然大怒。”

    “大都护当即遣三万铁骑南下,越过洪池岭,在金城对岸耀武扬威。”

    “逼得西秦国主不但将截留士子悉数放还,还将撺掇者、主事者一律斩首赔罪。”

    “经此一事,西秦再不敢拦截士子渡河。”

    “哦,原来如此。”崔浩、王仲德两人这才恍然大悟。

    “听说在西北西秦也算一方霸主,为何会畏惧那个大都护?”

    “嘿嘿,西秦以前确实挺强,三河王在世时,也曾多次进犯河西。”

    “不过,自今年五月份与卫大都护争夺河西霸权失败后,西秦便老实不少。”

    “那一仗打得是天昏地暗,西秦纠合秃发部落、后凉,三方联合发兵数万骑兵北上。”

    “谁知被大都护不到两万步卒,打得全军覆没,至此再不敢嚣张啦。”

    “哈哈哈,没想到你一小小船家,懂得挺多嘛。”

    “两位小郎君过誉了,小的哪里懂得多?”

    “不过是常年迎来送往,见识的人多,听得也多,才懂那么一点。”

    “船家,还有位子吗?”

    正当崔浩、王仲德向船夫打听乌亭大战细节时,突闻身后有人高声叫问。

    船夫不敢怠慢,急忙转身,高声回道:“有,有啊,哪位客官要坐船?”

    崔浩循声望去,只见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大踏步往码头走来。

    他远远望去,顿觉此人器宇轩昂、卓尔不凡。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王镇恶,他一路上紧赶慢走,总算顺利来到渡口。

    “小郎君也要渡河西去?”

    “咦?船家好眼力啊。”

    “哈哈哈,不是小的眼力好,而是小郎君一副书生打扮,定是去河西参加科考。”

    “喏,旁边那俩跟小郎君一样,你们倒是可以结伴同行,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顺着船夫手指方向一瞧,王镇恶恰好与崔浩打了个正着,他友好的朝对方点点头。

    “在下王镇恶,北海剧县人,不知小郎君高姓大名?”

    “阁下与前秦丞相王公猛同乡,不知……”

    “那是在下祖父。”

    “哎呀,没想到竟遇见王公后代,失敬失敬。”

    “在下清河崔浩,这位是祁县王仲德,见过王兄。”

    闻言王镇恶眉头微微一皱,据他所知,卫朔一向敌视世家,治下河西推行之政策,均以压制、削弱世家为要,甚少有世家名士愿为其效命。

    对于王镇恶异样的目光,崔浩早有所料。

    只是他家情况较为特殊,且清河崔氏早已不复当年盛况,再加上他也非常很看好卫朔,这才不远千里前来投奔。

    “崔郎君也是去姑臧吗?”

    “没错!”

    “小弟虽是豪门出身,但多年战乱,家资早已不丰。”

    “当初关中大乱,浩本欲随父母回归家乡,谁知途中竟被丁零翟钊截留。”

    “在下滞留中原数年而无所作为,今听说河西欲行科考,不论出身简拔人才,遂拜别父母前来碰碰运气。”

    “兄长乃名相之后,为何不前往长安求职,怎也千里迢迢来到河西?”

    “姚苌乃弑君之辈,既无苻坚之雄,又无慕容垂之奸,只不过无耻了些,虽兴盛一时,却不会兴盛一世。”

    ……

    崔浩、王镇恶、王仲德三人皆非一般人,很快就熟络起来,都被对方才学倾倒,很快成莫逆之交。

    在船行期间,三人言谈甚欢,其他两人十分仰慕前秦丞相王猛。

    “王兄,听说当年王公临终时,曾再三禁止王家后代出仕,不知是为何故?”

    “难不成王公早看出前秦前途不妙,这才力阻后人出仕,以免惹祸上身?”

    “差不多是这个原因。”王镇恶微微颔首,肯定了崔浩猜测。

    “祖父临终前,曾说前秦统治不稳固。”

    “胡汉分制之策,为前秦崩溃埋下隐患。”

    “他担心日后王家受到牵连,才再三力阻王家出仕。”

    “可惜当时族中谁也没能理解祖父苦心,在下也是时至今日才想明白。”

    “这也是在下不看好姚苌的原因,后秦与前秦一脉相承,同样推行胡汉分制,未来终免不了分崩离析。”

    “而河西却不一样,据在下所知,大都护一向坚持胡汉共治,力主化胡为夏,此路虽难,却根基扎实。”

    “原来如此,那个大都护倒也非常人可及。”

    ……

    旅途非常美好,没过多久,客船顺利到达对岸。

    刚走出船舱,崔浩、王镇恶、王仲德三人明显觉得与对岸截然不同。

    之前在对岸不敢高声讲话的船夫、商贾、普通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