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356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56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眼前萎靡不振的辽西王,高湖恨不得一刀砍死对方算了。

    但他深知,接下来能不能顺利撤离辽东,还得靠慕容农配合。

    想到这儿,他强压下内心不满,上前拉起辽西王,与对方保持面对面。

    “大王,臣这一次出使河西,有幸见到了雍王,并将辽东困难当面向其一一禀明。”

    “雍王慷慨,虽明知辽东局势不可挽回,却还是派出水师来助大燕一臂之力。”

    “雍王仗义出手,农铭感五内,然眼下局势已不可挽回,区区河西水师又有何用?”

    “大王所言甚是有理,河西水师也确实不足以挽回大燕颓势。”

    “但是,有了河西水师,关内数万军民便有了一条退路。”

    “退路?什么退路?”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今燕国大厦将倾,大王若继续坐困孤城,恐难逃败亡。”

    “不若随河西水师南下避难,等日后机会成熟再反攻辽东、收复旧土。”

    这时,慕容农情绪已渐渐稳定下来,同时也搞清楚了高湖真正目的。

    什么日后反攻了辽东、收复旧土,全他娘的是屁话。

    不出意外,高湖肯定得到了雍王保证,想从海上撤往河西。

    如果这事发生在龙城陷落前,慕容农十有八九会把‘吃里扒外’的高湖抓起来大卸八块。

    可如今事已至此,连段矶、段速骨、段谊等段氏族人都投降了魏国,更何况汉人高湖?

    今北燕已是破船一艘,是个人都想寻机脱离它。

    哪怕不用派人调查,慕容农都能猜到城内肯定已有不少人暗通魏军。

    如今高湖想去投靠河西,自然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只不过,慕容农早心存死志,对所谓逃亡一事根本不感兴趣。

    当下慕容农略微沉吟一下便道:“若我所料不错,高大人是不是已转而效忠长安?”

    慕容农把话挑明后,顿让高湖不知该怎么回答。

    原本他打算以南下投靠慕容德为由来忽悠慕容农,可没想到却被慕容农窥破底牌。

    高湖斟酌了一下,决定毫不含糊地向慕容农表达自己态度。

    在这种时候,与对方坦诚布公,显然比隐瞒事实更为有利。

    虽然这样做有些冒险,但高湖深思熟虑后,依然下定了决心。

    “大王猜得没错,在下确实有意转投河西。”

    “若是大王对此感到不爽,在下深表歉意。”说着高湖对着慕容农深深一揖。

    “呵呵……果然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呀!”慕容农满脸苦涩道。

    “不过,我能理解高刺史选择。”

    “如今连慕容子弟都忙着投降索虏,我又何必苛责高大人?”

    “多谢大王理解。”

    两人讲开后,不知该说些什么,一时间竟陷入沉默,

    过了半晌,慕容农方问:“你准备带哪些人走?”

    “这,这……这个要看个人意愿。”

    原本按照雍王交代,高湖除了带自家人离开外,还将带走城内工匠、汉人。

    但眼下慕容农既然知道了撤离计划,原先计划恐怕很难实现。

    果然,只见慕容农重重冷哼一声道:“你若把人都弄走了,孤拿什么御敌?”

    慕容农虽然已心存死志,却也没想着束手待毙,还打算多杀几个索虏出口恶气。

    如此一来,他肯定不愿撤离计划影响到临渝关城防。

    “这样吧,在下把城内工匠、汉人全部带走,剩下的人留下助大王守城。”

    “那你怎么保证不走漏消息?一旦有丝毫风声传出,留下来的人还不得炸锅?”

    “那……那总不能只让臣一家离开吧?”

    “这样不行吗?”

    “当然不行!我可是跟雍王打了包票,一定要把城内汉人带走。”

    “再者,大王既已决心殉国,您又何必拉着无辜者陪葬?”

    高湖这话说得很直白,他需要用城内汉人作为投效河西的见面礼。

    但慕容农却担心消息走漏,破坏他死守临渝关、与魏军血战的大计。

    “哼!若是没有本王允许,你们能顺利离开?”

    高湖不理会慕容农威胁,继续劝道:“大王,您即使把我们留下,也不会有任何意义。”

    “我高家几代人为燕国效忠,而臣也不过是在大势不可违下,才投靠了河西。”

    “大王为何不能看在往日情面上做个顺水人情?”

    慕容农被说得哑口无言,过了许久,面色终究和缓了下来。

    “并非是寡人不通人情,实在是此事关系到临渝关城防,寡人我不能擅自放任尔等离开。”

    “除……除非大渊想出一条两全其美之策,不然休怪本王不念旧情。”

    高湖虽然不忿慕容农绝情,可他眼下别无他法,只好开动脑筋思考解决办法。

    忽然他眼前一亮道:“有了!在下想到了。”

    慕容农不由一怔,他没想到高湖这么快就想到了对策。

    不过,他知道高湖这个人很有才华,曾备受其父慕容垂器重。

    “说来听听。”

    “过些日子,大王不妨以防御龙城魏军南下为由,令臣率部曲北上肥如。”

    “如此一来,关内将士定然不会受到影响,而臣也可借机带人离开临渝关。”

    “大王以为如何?”

    “嗯,不错!好吧,就按此计实施吧!”

    搞定了慕容农后,高湖立即回家与兄长高韬商议具体撤退计划。

    谁知,当天晚上他正跟高韬汇报河西之行细节,忽然仆人来报,称苻谟求见。

    高家人全是一愣,搞不明白苻谟为何深夜来访。

    原本高家不想节外生枝,但考虑到苻谟与高湖有交情,当年两人曾一起出使河西。

    加上苻谟跟雍王夫人东平公主有亲,考虑再三高湖还是将对方迎入府中。

    原来苻谟来到临渝关后,得知高湖去了河西,便一直暗中关注高家动向。

    当他得知高湖已顺利归来,立即跑来打探消息。

    结果只用了三言两语,苻谟便察觉到了高湖撤离计划,遂一力要求带上他。

    最后没办法,高湖只好答应下来。

    接下来没用多久,高湖便做好了撤离准备,随后在慕容农‘严令’下,离开了临渝关。

    高湖离开时,还受到不少胡虏嘲笑,认为他这次北上与送死没啥区别。

第570章 桓伟病重() 
p

    高湖、苻谟、高韬带着家人与部曲离开临渝关后,向东南直奔海边。

    此时上千艘各类船只正安安静静地停海面上,等着辽东人到来。

    除此以外,为防意外发生,还有一千水师陆战队在岸边负责警戒。

    直到这一刻,原本被高湖强迫出城的汉民才发现不对劲儿。

    之前汉民真以为要去送死,早心如死灰,可看到海上那一溜儿船只,心中忍不住泛起几丝渴望。

    果然,高湖上去跟那个将军交谈几句后,只见岸边旗帜挥舞一下,大船上立马放下小船来接众人。

    看到这一幕,两万余汉人无不喜极而泣,为能够逃过一劫而庆幸不已。

    孙处上前抱拳道:“末将奉雍王将令,特来迎接诸位。”

    高湖点点头道:“将军辛苦了,现在可以走吗?”

    “请诸位上船!”

    接下来众人在水手协助下,先后上了船。

    人群中,一对姐妹花趴在父亲耳边,低声问:“父亲,他们是什么人?我们这是要去哪里?”

    苻谟低头看了一眼两个宝贝女儿,满眼笑意道:“他们是河西军,我们要去投靠亲戚。”

    “亲戚?我家还有亲戚?”

    看着小女儿符训英满脸娇憨样,苻谟不由哈哈大笑道:“当然有!咱家这亲戚可不简单。

    水师上下忙活了近两个时辰,才让两万余人全都登上船。

    也直到登上河西水师战船,众人原本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来。

    随后全部船只扬帆起航,借着冬季风强大风力,浩浩荡荡,开始全速向夷洲岛驶去。

    其中商船、货船位于中间,水师战船护佑两侧,整支舰队声势浩大。

    而在高湖等人撤离辽东不久,魏军就从东西两边包围了临渝关。

    最终血战数日,魏军付出了巨大伤亡,成功攻克了临渝关。

    而辽西王慕容农也兑现了战前誓言,为北燕战至最后一刻。

    至此,慕容垂去世后数年,其嫡系子嗣彻底烟消云散,只剩下一个兄弟慕容德躲在齐地苟延残喘。

    ……

    桓玄崛起后,曾大封桓氏子弟,其中其兄长桓伟被任命为荆州刺史

    桓伟乃桓温第五子,性情平厚笃实,为士庶所怀。

    其镇抚荆州期间,除了监视异己分子外,也不忘安抚百姓,把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然由于常年过度操劳,累坏了身体,近来桓伟经常感到头晕、胸闷、心悸。

    甚至在处置政务时曾几次昏厥,吓得荆州诸官员不知所措。

    有人劝他修身养病,但桓伟认为桓玄初掌权,上下多有不服,作为兄长理应多操劳。

    另外,他自持己身正值壮年,压根儿不把一些小病小情放心上。

    结果,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绝症,入冬后竟然一病不起。

    荆州上下不敢怠慢,急忙将桓伟病情,以八百里加急方式通知桓玄。

    桓玄收到荆州官署书信,登时乱了分寸。

    他拿着书信,想着病入膏肓的五哥桓伟,默默地流下眼泪。

    桓温生前共有六个儿子,但长子、次子先后参与谋杀桓冲,试图夺桓玄世子嗣位。

    因此,桓玄长大后,与其他几位兄长关系十分冷淡。

    唯有五哥桓伟因性情敦厚,从小便跟桓玄交好。

    及至桓玄起兵入主建康,桓伟立即被委以方镇重任,代替桓玄出镇荆州。

    如今桓玄敢驻节姑孰、遥控朝政,与桓伟能够稳定荆州有莫大关系。

    可以说桓伟病重,让桓玄不得不开始担心荆州局势有变。

    这一天傍晚,桓谦接到桓玄征召特地从建康赶了回来。

    他刚一进入南郡公府,就看到桓玄正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默默流泪。

    桓谦不由暗暗纳闷,这是闹哪一出?!

    犹豫半响,他才轻步上前,低声问道:“不知太尉有何伤心事?为何一人独自落泪?”

    桓玄没有说话,指了指案几上荆州寄来的书信。

    桓谦纳闷地拿起书信一看,这才恍然大悟。

    他摇头叹息道:“唉,幼道太不知怜惜自己!”

    “太尉,赶紧上奏朝廷,把幼道调回来,让他好好养病。”

    桓玄踌躇道:“孤亦心疼五哥,可上游荆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派谁去接替五哥呢?”

    桓玄手下倒也有不少人才,但真正能独当一面者,却没几个。

    除了桓伟外,只剩下桓谦、冯该、卞范之、吴甫之等寥寥数人。

    这些人要么肩负重任,须臾离开不得;要么桓玄不放心,不敢将身家性命全权托付对方。

    桓谦想了想,无奈道:“若实在没合适人选,只好我亲自去荆州啦。”

    “不行!兄长去了荆州,建康怎么办?总不能把朝政扔给敬祖一人?”

    “那……那太尉说怎么办?总这么拖下去不是办法,万一……”

    桓玄微微颔首,知道桓谦担心什么,无非怕有人趁桓伟病重闹事。

    荆州虽说是桓氏老巢,但暗中也有不少反对势力,其中尤以殷仲堪党羽威胁最大。

    “这样吧,这事先不要对外声张,等过完春节再说!”

    “孤也好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考虑一下,看看到底派谁去荆州合适。”

    ……

    桓伟病重,对内外形势产生很大影响。

    尤其荆襄一带各种猜测、非议不断,一些对桓氏不满的人成天聚在一起。

    若是换做从前,众人绝对不敢如此频繁地私下聚会。

    但现在桓伟已病入膏肓,对荆州以及周边郡县掌控力度大为减弱。

    宛城太守府中,数十名世家子弟、官员将领正聚集在一起畅谈着什么。

    这些人都对桓玄专权感到不满,他们以庾家、韦家、裴家为核心团结在一起,尊奉庾仄为汉沔反桓势力领袖。

    南阳太守庾仄用手捋须对众人笑道:“本官已得到确切消息!”

    “荆州刺史桓伟病入膏肓,暂时无法理事,而太尉桓玄却还没决定让谁来代替桓伟。”

    桓伟病重是最近发生的一件大事,引起各方关注与担心。

    在这个时候,庾仄把他们找来,显然是有重大事情宣布。

    众人交头接耳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