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319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19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好一会,。卫朔才大吼了一声好,并长长出了一口气。

    此次邺城之争乃朔方大战后,河西与魏国第二次正面交锋。

    大战规模远远超出上次,敌我总兵力已超过十万。

    而最终又以河西全面获胜、痛歼魏军结束,不仅让河西上下士气大振。

    “好,好,。好!”卫朔扬了扬眉毛,一连迭声叫了几声好。

    “镇恶真乃是吾之韩信也!。”

    邺城这一战对魏与河西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之前河西虽然连连获胜,但消灭的都是实力弱小的邦国。

    但这次全歼数万魏军,让河西上下士气高涨,对魏国最后一点忌惮之心一扫而空。

    也让投靠河西的诸势力,对河西未来蓝图为之一变。

    如果说在此战之前,大部分人投靠河西,还仅仅在于河西有望割据一方自立。

    那么经此一战,所有人内心全变得炙热起来,野心已变而成鲸吞天下之志!

    随着邺城之战分出胜负,短时间内魏军无力南下,而河西也暂时无力东出。

    此时卫朔望着远处怔怔出神,思考着接下来河西要走的路。

    沉默好大一会儿,卫朔才开口问崔宏道:“依玄伯之见,接下来河西该何去何从?”

    “依属下浅见,主公目前有三策可行。”

    “上策是乘着邺城大胜之威,主公亲率大军南征河南。”

    “如今天师道叛乱,江东皆无暇顾及河南中原。”

    “若能起大军南征,至少可尽得司州、豫州之地,如此则主公将成为天下最大诸侯。”

    “此策不妥,”卫朔摇了摇头。

    “我若大举南侵,必与江东交恶。”

    “然如今北地尚有心腹之患魏国,暂时不宜与晋决裂。”

    崔宏微微颔首,说实话他这个‘上策’不过是试探一下卫朔,想看看对方有无被邺城胜利冲昏头脑。

    而试探的结果,让他颇感欣慰,大都护一如既往地冷静,也认清了河西真正敌人是谁。

    眼下南征看似机会难得,实则会让河西在政治上全面陷入被动,变成举世皆敌。

    河西虽强,但还没法做到与全天下为敌。

    “请玄伯公述说中策吧!”卫朔断然道。

    “诺!”崔宏点了点头。

    “中策是暂时放弃向中原扩张,转而向西南谋划蜀地。”

    “近几年来,因各种缘故导致蜀地局势不稳。”

    “而今随着江东爆发天师道叛乱,蜀地局势愈发紧张不安,隐隐有脱离晋室自立之意。”

    “主公兼有先帝之婿、晋室之藩的名义,一旦蜀地自乱,可名正言顺地拥兵入蜀。”

    “嗯,此策甚合我意。”卫朔抚掌赞道。

    赞叹过后,他又心怀顾虑地问:“不过,若蜀地一直不乱,我等岂不要空耗精力?”

    “哈哈哈,主公务忧,臣料定蜀地大乱就在眼前。”

    “何也?”

    “南郡公!”

    “桓玄?”卫朔若有所思,隐隐有些明了崔宏深意。

    “只要我们设法从背后推南郡公一把,桓玄定会忍不住起兵作乱。”

    “荆州一乱,益州又岂能独善其身?到时河西机会就来了。”

    “嗯,玄伯所言极是。”卫朔微微点了点头。

    隆安元年七月,河西大胜六万魏军,取得了邺城之战胜利。

    除了于栗磾等寥寥数人逃脱外,自叔孙建以下近三万余人战败被俘。

    捷报传回长安,长安乃至整个关中都沸腾了。

    邺城大捷的最大意义,不是接收了燕国六郡之地,扩大了地盘,增加了人口。

    而是让更多人相信胡无百年运这条谶语,对各地胡虏产生极大震慑力。

    冀州信都,魏王临时行在。

    拓跋珪端坐上首,眼睛闭着,好似睡着了一样。

    但仔细观察,外人会发现,魏王面容一直抽搐不已,显然内心不像表面那么平静。

    这一次魏军惨败邺城,给魏国带来的危害远甚于当年朔方之败。

    之前魏国成功吞灭后燕、东燕,士气正旺,大有鲸吞中原、席卷天下之势。

    殊料,今日却在邺城挨了当头一棒,对民心、士气造成十分不利影响。

    更让拓跋珪头疼的是,那条造成魏国上下思想混乱的谶语,不仅没有消失不见,反倒随着邺城惨败愈演愈烈。

    许谦、安同、张兖等魏国重臣也是面色凝重,静立在大堂两边。

    在大堂中央跪着一人,赫然是大将于栗磾,他正滔滔不绝地向众人介绍邺城大战细节。

    “原本,叔孙将军打算死守邺城,等待拓跋烈将军出兵支援本将。”

    “可是邯郸守军十分顽强,竟牢牢将拓跋珪将军挡在邯郸以北,无法南下邺城。”

    “不得已,叔孙将军只好亲自出城助战。”

    “殊料,慕容和长史李辩狼子野心,其趁叔孙将军出城助战之际,竟袭杀了慕容和投靠了河西。”

    “如此一来,我军等于完全断了退路,在河西骑兵冲杀下几乎全军覆没。”

    “末将自知罪孽深重,愿以死谢罪。”

    等于栗磾讲完,众人目光纷纷落在了张兖身上。

    在经历了邺城一战后,众人也明白过来,讲运筹帷幄,在场众人谁也不如张兖。

    此前,也是张兖力主避免过早与河西开战,甚至还因此得罪了魏王。

    眼下局势恶化,正好证明了右长史张兖目光长远。

    但张兖心里十分清楚,他这个时候开口等于往魏王伤口上撒盐,因此他始终保持沉默。

    在一片静默当中,拓跋珪突然发问道:“张卿对此有何看法?”

    闻言,张兖抬起头,犹豫片刻后,轻声道:“我军兵败邺城,虽有损大王声威,但也并非全无利处。”

    “起码让大魏上下对河西实力有了更清晰认识,也会促使我等奋发图强。”

    “一时之败不算什么,只要大魏吸取教训、卧薪尝胆,将来自有机会一雪前耻。”

    “眼下当务之急需尽快向青州派出使者,以结盟南燕,共抗河西。”

    “而后当安抚国内人心,以免引发不必要动乱。”

    “等稳住内外形势后,臣建议大王先集中力量攻灭北燕。”

    “而臣主张出兵辽东,一来是为解除大魏背后威胁;二来是因为北燕弱小,正可拿来立威。”

    拓跋珪微微颔首,心中突然有一种时不待我的感受。

    眼下卫朔步步为营,已经占据了沙瓜凉朔并雍秦司七个半州。

    虽然多是荒凉偏远州郡,但仅从面积上看,已远远超过了魏国。

    而随着未来河西实力越来越强,将来允许魏国犯错的机会也越来越小。

    而这一次他冒然选择南下邺城,完全是出于政治考量。

    但既然邺城争夺失败,拓跋珪也不是不能接受。

    正如张兖所言,此事有利有弊。

    且先不提坏的一面,起码让魏国激进派头脑清醒了一些。

    不过邺城之战,魏国损失惨重。

    看来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魏国需要稳一下阵脚啦。

    另外,在拓跋珪看来,张兖提出先征讨辽东、稳定后方也不失为一条妙计。

第511章 大战余波(下)() 
p

    在邺城之战落下帷幕时,青州之争也渐渐分出胜负。

    当初慕容德率军向东南进发,进攻兖州北部地区,沿途各郡县纷纷投降,一直等挺进到齐郡才遇到抵抗。

    齐郡太守乃辟闾浑,其父亲曾是段龛幕僚,在慕容恪讨伐段龛时被杀。

    当慕容德派遣使者前来招降时,齐郡太守辟闾浑为报私仇不愿投降。

    于是,慕容德命令慕容钟率领两万步骑,前去进攻齐郡,而他自己率军进攻琅邪郡。

    此时,南朝大晋正遭遇天师道叛乱,根本本无暇顾及青州局势。

    结果在燕军兵锋之下,青州各地纷纷归顺慕容德的。

    慕容德在挺进到鲁南、补充兵员之后,转兵北上,进攻莒城,守将任安弃城而逃。

    与此同时,慕容钟向青州发出檄文,敦促辟闾浑及其下属郡县军民投降。

    齐郡太守辟闾浑听说慕容德亲自前来讨伐,十分担心,遂下令将青州各地八千多户居民强行迁到广固,以加强城防。

    但随着司马崔诞、平原太守张豁投降南燕,使得辟闾浑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就在辟闾浑携带妻子儿女弃城南下,准备逃奔大晋时,被慕容德派骑兵追上斩杀。

    杀掉辟闾浑之后,整个青州再也没了反抗势力,至此慕容德成功割据青州。

    恰在此时,魏国使臣抵达广固,提出魏燕联合共抗河西,慕容德稍加思索后同意与魏结盟。

    随后他在广固登基称帝,称帝后,慕容德进封慕容钟为司徒,慕舆拔为司空,韩卓为尚书左仆射。

    并封妻子段季妃为皇后;立侄儿慕容超为太子。

    江陵乃荆州治所,蟠居长江上游,水陆通达,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城池。

    桓家几代人曾据此城苦心经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擒杀了殷仲堪、杨佺期两人后,桓玄立即将大本营设在了江陵。

    由于被皇室压制多年,桓玄对司马皇族充满怨恨之意。

    结果当他掌握荆州大权后,便一门心思想要推翻晋室江山。

    近来,他一直在养精蓄锐、厉兵秣马,为所谓的“桓氏大业”呕尽心血。

    当天师道叛乱、刘牢之战死消息传到江陵,桓玄兴奋异常。

    他私下里曾毫无顾忌地对心腹宣称,晋室江山气数已尽。

    为了进一步谋取私利,桓玄还假惺惺上书朝廷,请求出兵平叛。

    不过,司马道子洞悉桓玄野心,不仅拒绝了其‘好意’,还下旨申斥了他一番。

    自从掌控荆州以来,桓玄志得意满,处处被人奉承,已很久没被外人当众掉面子。

    今朝廷公然颁发圣旨对他大张挞伐,让桓玄恼羞成怒。

    一想到圣旨上那些刺眼的文字语言,桓玄心中怒气就腾腾地往上窜。

    他狠狠地把诏书摔到地上,嘴中嘟嘟囔囔地骂道:“朝廷上下昏蔽,奸臣当道。”

    “本公好心好意想助朝廷平定叛逆,不领情罢了,竟还冷嘲热讽起来。”

    心情郁闷的桓玄出了府邸,登上高高的城墙,极目向远处眺望。

    但见长江水犹如万马奔腾,发出澎湃的巨大轰鸣,滚滚东逝,锐不可挡。

    望着面前壮美秀丽的江河美景,桓玄渐渐冷静下来。

    “眼下起事条件不成熟,本公还得再等等。”

    “建康禁军人数虽多,但多是乌合之众,不足为惧。”

    “唯一可虑者,还是北府精锐。”

    “骁将刘牢之虽已战殁,但刘裕又是一位能征惯战的悍将。”

    “在没把握击败刘裕之前,荆州暂时还不能轻举妄动。”

    待将心中怒火强行压制下来,桓玄拾级而下,头也不回地向府中走去。

    走到途中,正好遇到长史卞范之循迹找来。

    作为桓玄首席谋士,卞范之善于察言观色,眼看桓玄面色不忿,顿时明了。

    “明公声威,远近传播,天下又有谁堪做明公对手?”

    “司马道子平庸无能,不过一酒囊饭袋,何足道哉?!”

    “唉,敬祖所言我岂会不知?然本公真正所忧者,乃北府健将刘裕也。”

    “刘牢之死后,短短数日之内,刘敬宣、高雅之、何无忌等北府旧将悉数依附刘裕。”

    “刘裕由是声威大震,取代刘牢之成为新的北府大帅,实力更胜往昔。”

    “诶,主公多虑了!以某观之,刘裕不足为虑。”

    见卞范之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桓玄登时激动起来。

    他了解卞范之才干,对方既然这样说,那肯定是心中已有了对策。

    “既然长史看不起赫赫有名的刘裕,自然肯定有看不起他的道理。”

    他满脸期望地看向卞范之道:“敢请长史不吝赐教。”

    范之眯着一双绿豆似的小眼睛,仿佛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表面上看,刘裕与司马道子合穿一条裤子,其实他们是面和心不和。”

    “刘裕本是先帝心腹,又野心勃勃,岂会跟司马道子同流合污?”

    “而司马道子肯用刘裕,那是因为刘牢之战死后,北府兵群龙无首,朝廷不得不让刘裕出马。”

    “只要南郡公善加利用他们之间矛盾,进行分化瓦解,刘裕一定不会为司马道子效力。”

    桓玄微微颔首,越琢磨越觉得卞范之所言有理。

    他高兴地击节赞道:“长史果然智谋深远,一语中的。”

    “他日主公若要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