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299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299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夺取上虞后,孙泰立即打出了五斗米教旗帜,并宣布将率领教众建立长生国。

    自此之后,五斗米教叛军又被朝廷称为长生军。

    天师道叛乱,犹如星星之火,一下子点燃了百姓心中不满,受到底层百姓热烈拥护。

    原本天师道麾下武装,只有五千名精心训练出来的教军。

    结果占领上虞后,在不到三日内,前来投军的青壮人数,就已突破了六千余人。

    孙泰将这些人编为两军,分别交由徐道覆、卢循统领,他自己依然统领五千教军。

    在上虞稍作整编后,孙泰带着一万大军,浩浩荡荡往山阴城进发。

    山阴城乃会稽国治所,会稽国内史正是王羲之儿子王凝之,也是五斗米教信徒。

    当他听说孙泰带领教众正向山阴逼近时,竟天真地以为他跟孙泰同为教友,对方肯定会手下留情。

    殊不知,孙泰与王凝之这种将五斗米教当兴趣的世家子弟可不一样,人家有追求。

    果不其然,孙泰到了山阴后,根本不理会王凝之,直接下令攻打县城。

    毫无准备的王凝之,碰上志在必得的孙泰,结果可想而知。

    哪怕王凝之被押到孙泰面前,他依然心存幻想,觉得孙泰不敢拿他怎么样。

    他可是出身琅琊王氏,乃天下一等一的豪门贵族,杀了他,等于跟世家大族翻脸。

    可惜,孙泰举事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了推翻世家统治,哪里会顾忌世家感受?

    很快,王凝之与四个儿子相继被孙泰下令诛杀。

    在王凝之父子被杀时,其妻谢道韫正带着府内十几个女眷准备逃跑。

    当丈夫、儿子死讯传来后,谢道韫悲痛欲绝,差点儿背过气去。

    可一想到身边还有女儿与年幼的外孙在,她只能强忍悲痛继续赶路。

    然此时山阴城已被五斗米教占领,想要出城谈何容易?

    不出意外,谢道韫没走多远就被五斗米教俘虏。

    孙泰虽然对王凝之不感冒,但却十分钦佩谢道韫,就没有为难她,将其又放掉了。

    而谢道韫心思敏捷,知道接下来三吴之地将陷入战乱当中,她一介女流带着两个孩子十分危险。

    于是,出了山阴城后,谢道韫带着女儿、外孙等数十人径往吴郡沪渎垒而去。

    在谢道韫眼中,当下整个江东恐怕只有河西人驻守的沪渎垒安全。

    五斗米起事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叛乱,占领会稽后,孙泰部众已猛增到了数万之众。

    与此同时,事先潜伏下来的各郡教众骨干,如会稽谢缄、吴郡陆瑰、吴兴丘尪、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永嘉张永等各祭酒,纷纷在同一时间举旗造反。

    众人聚众杀掉地方官吏,以响应孙泰。

    短短十天之内,各地叛军总数就已达到了数十万之多。

    吴兴太守谢邈、永嘉太守谢逸、嘉兴公顾胤、南康公谢明慧、黄门郎谢冲、张琨,中书郎孔道、太子洗马孔福、乌程令夏侯愔等一大批地方官吏被叛军斩杀。

    吴国内史桓谦、义兴太守魏鄢、临海太守、新蔡王司马崇等人自知不敌,全弃城而逃。

    唯吴郡太守袁山松据沪渎垒以抗叛军,不过叛军势大,形势越来越岌岌可危。

    为了争取底层百姓支持,在攻破各地后,孙泰下令捣毁世家庄园、坞堡,将其中财富统统分给普通百姓。

    起事之初,超乎寻常的顺利,让天师道众人意气风发。

    甚至孙恩、卢循、徐道覆等人都觉得大势已定,接下来该享受荣华富贵了。

    幸好孙泰没有失去理智,头脑还清醒着。

    他让卢循替拟了一道檄文,将此次动乱责任全推到司马道子父子头上,并再次打出清君侧、振朝纲的旗号。

    这又是比孙恩高明的一点,历史上孙恩竟愚蠢地将矛头指向刘牢之,结果引来北府兵。

    当然了,孙泰这样做未必就能争取到刘牢之友谊,但起码不会让刘牢之与朝廷同仇敌忾。

    五斗米教起事、三吴大乱的一系列坏消息,相继传到了建康,引起一片哗然与惶恐。

    哪怕司马道子再糊涂也深知三吴重要性,一旦丢失,势必威胁江山稳定。

    富庶的三吴,历来是东晋朝廷的大后方,是粮食、财帛的重要供给地。

    因此,三吴之地是东晋朝廷所必争之所。

    故司马道子父子再也顾不上跟桓玄、刘牢之等人斗气,开始着手安排平叛事宜。

    ……

    翌日朝会上,司马道子抬眼扫了一下众臣,语气急切道:“孙泰实在是可恶,竟借征发乐属之名,煽动民众叛乱。”

    “征发乐属是为朝廷考虑,哪里有不妥?不料却被贼子利用,此乃孤思虑不周也。”

    “眼下当务之急应尽快剿灭叛乱,以免贼子动摇我大晋根本,诸位以为然否?”

    司马道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轻描淡写地将激发叛乱的原因搪塞过去。

    众人虽暗自腹诽不已,却也晓得眼前不宜再追究司马道子责任。

    更何况从一系列迹象表明,五斗米教起事显然是早有预谋。

    哪怕没有这一次征发乐属为借口,下一次孙泰依旧能找到别的借口。

    当下,众人纷纷点头称善,赞同司马道子提议。

    至此司马道子父子才悄悄松了口气,尤其司马元显生怕众人逼他辞职谢罪。

    司马元显自知酿下大祸,急于挽回名声,便主动要求前去平叛。

    于是,他上前一步,拱手奏曰:“陛下,朝庭应趁贼寇立足未稳,即刻发兵。”

    “臣不才,原亲率禁军征讨。”

    见儿子主动请缨,司马道子眉头紧皱,不乐意道:“你一孩子懂什么打仗?!”

    “听说如今贼寇孙泰麾下已有十多万人,你带两万禁军过去还不够对方塞牙缝。”

    “再说你把禁军带走了,谁来守护建康?”

    “此次平叛不能靠禁军,还得请各地方镇出马。”

    最后,经与朝中大臣商议,司马道子下旨分别加谢琰督吴兴、义兴二郡军事、刘牢之都督吴郡军事,命两人统北府精锐前往镇压叛乱。

    谢琰、刘牢之接到朝廷旨意后不敢怠慢,纷纷带上本部人马出师平叛。

    在朝廷平叛大军尚在路上时,吴郡则迎来了最大一次危机。

    一万余叛军在五斗米教骨干陆瑰带领下,来到了沪渎垒城下。

第479章 逼敌退却() 


第480章 振兴关中() 
p

    关中,乃形胜之地,自古为龙兴之所!

    周兴自关中,会盟天下诸侯以灭商,代商而为天下共主,迄四百余年。

    周室东迁,秦自陇西徙居关中,而后东侵六国,最终一统天下。

    秦末,天下大乱,高祖以关中为根基,而后凭武力兼并天下。

    以至于太史公言:“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虽然这只是太史公对他之前历史趋势的总结。

    但在其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历史演变依然证明着这个观点有效。

    前汉末年,由于关中破坏较大,汉光武帝选择都洛阳而未都长安。

    此后魏晋两朝皆依后汉旧例,均建都洛阳。

    但后汉行三京之制,曹魏行五京之制,均以长安为西京。

    而晋武帝则作石函之制,规定非宗室不得镇关中,亦可见关中之重要。

    刚拿下长安、收复关中,卫朔就开始考虑如何振兴关中。

    百十年来,关中历经战乱,而动极思静,关中实在是太需要休生养息了。

    故卫朔入主关中发布的第一条政令,便是宣布免农税三年。

    此令一传出,关中百姓无不喜极而泣,纷纷奔走相告。

    说实话,对当下河西而言,免税三年牺牲有些大。

    好在减免的只是农税,商税依然得照章缴纳。

    倒不是卫朔耍文字游戏,戏耍治下百姓,而是全免是不可能的。

    毕竟河西治下养着近十万厢军士卒,如果不收一点儿税,那大家只能去喝西北风了。

    免了农税已是大大减轻了庶民百姓负担,商税一般情况下收不到他们身上。

    在免税浪潮还未过去,大都护又对外宣布了第二条政令:均田释奴令。

    另外,新官府开始给农户派发曲辕犁、耧车等新式耕种工具。

    甚至都护府又从朔方紧急调来无数牛马牲畜,以协助关中百姓耕作。

    在新官府组织带领下,关中百姓迸发出巨大热情,开始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劳作。

    历史上,关中在后秦灭亡后,还要乱上百十年。

    直到西魏立国关中,才会慢慢恢复元气,到了隋唐之际又重放光彩。

    如今后秦这么快被河西平定,不由得让卫朔感到些许庆幸。

    而关中平定,将给未来河西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卫朔相信,用不了几年,等关中复兴,河西就正式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长安皇宫内,崔宏、姜纪、郭逸、韦道福等忙得满头是汗。

    他们正汇集各地调查情况,以便找出关中衰落缘由,从中寻找到振兴关中的办法。

    “怎么样?尔等是否已有头绪?”

    众人循声望去,却见大都护龙行虎步般走了进来。

    卫朔一屁股坐在上首,看了众人一眼问:“这些天,大家一直埋头于案牍之中,查阅无数资料,不知可有收获?”

    “回主公,臣等不辱使命,查阅了汉以来各种资料后,已经找到关中衰败之原因。”

    “哦,是吗?请玄伯公赶紧讲来,朔洗耳恭听。”卫朔迫不及待道。

    “欲辨关中之兴衰,需先明关中水利之兴废。”

    崔宏侃侃而谈道:“通过调查,臣等发现水利之治与关中之治关系十分密切。”

    “可谓是唯知水利,方可懂关中。”

    “自汉以降,关中战事不断,使得关中水利条件,自秦汉之后就不断下降。”

    “关中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战国时秦国建设的郑国渠。”

    “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北农田的大型灌溉渠道。”

    “郑国渠建成后,政治、经济效益显著。”

    “是以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自此以后,郑国渠一直使用了数百年,直至毁于战火。”

    “汉高定鼎关中后,同样重视农田水利发展。”

    “武帝时期,朝廷又相继开挖了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据说白渠建成后,谷口、池阳一带因有郑白两渠灌溉,竟成为不知旱涝的高产区。”

    “当时当地,曾流行一首民谣,以歌颂两渠。”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在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可以说早在秦汉之际,关中水利就以形成了以泾水、渭水、洛水为主的三大渠系。”

    “这些水利工程,保证了关中富庶,是关中富甲天下的重要基础。”

    “然汉末以来,关中水利工程不仅再没有增加,反倒一次次被毁于战火。”

    “近百十年来,因政局动荡不安,关中农田水利,或无暇维修,无毁于战乱,最终使关中一直出于疲敝状态。”

    “前秦统治时,丞相王猛奉命治理关中。”

    “虽然其下令整修部分水利,但灌溉效果尚远远不如郑国渠,更遑论白渠、六辅渠?”

    “因此,臣等以为,关中衰落之关键因素,便在于水利条件大幅度下降。”

    “如此说来,只要恢复当地水利条件,就有望复兴关中?”卫朔激动道。

    “唔……差不多是这样。”

    “怎么?还有其他原因?”

    “嗯,这个,臣等也不是太清楚。”

    崔宏稍显犹豫道:“臣查阅资料时,发现关中地理环境比秦汉时要差。”

    “原先秦岭边缘一带全是原始森林,而今除了秦岭大山深处以外,关中腹地已很少看到成片树林。”

    “臣也不晓得,这是不是关中衰落的原因之一。”

    “不过,据调查,树木减少后,关中气候条件比往年更恶劣,渭水、泾水、洛水等几大河流更是频频爆发水患。”

    “嗯,玄伯公猜测很有道理,关中植被被破坏肯定也是关中衰落的原因之一”

    “既然大家已找到了关中衰落的根本原因,不知有什么对策?”

    “回主公,臣等打算从两方面着手,其中一个自然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