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280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280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穆之一共在建康停留了三日,随后他便坐船北上辽东。

第449章 各方筹谋(下)() 
p

    孝武帝骤然去世犹如巨石投海,溅起滔天巨浪,荡起一片又一片涟漪。

    宗教、世家、寒门等各势力无不蠢蠢欲动,都想在接下来博弈中牟取最大利益。

    以王恭为首的地方实力派,因不甘朝中大权被司马道子把持,欲起兵清君侧。

    王恭异动引起了司马道子警觉,种种迹象表明王恭已跟北府大帅刘牢之勾结在一起。

    而王恭举兵叛乱,则是朝廷,尤其是司马道子不能容忍的。

    然而面对北府强兵,他又束手无策,只能将心腹召来商议对策。

    这晚,会稽王府内,司马道子捻着胡须,望着儿子、心腹王国宝,满脸惴惴不安。

    “寡人原以为王恭那厮充其量只想做个王导、谢安,哪成想他竟欲效仿王敦、桓温这两个逆贼。”

    “眼下王恭在京口、徐州频繁与刘牢之等北府旧将密会,他想干什么?!”

    “此人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啊。”

    司马道子扬起两道八字眉,懊恼道:“怪就怪当初寡人没趁着他入京吊唁时拿下他,以至于酿下今日祸患。”

    “寡人真是悔啊,真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听说他准备清君侧,肃朝纲。”

    “哼!清什么君侧,还不是冲寡人来的?”

    旁边王保国出言附和道:“大王,若再不设法除掉王恭,恐我等将死无葬身之地。”

    正当司马道子父子与王国宝密议如何除去王恭时,却听门外有人禀报。

    “禀大王、世子,庐江太守张法顺求见。”

    司马元显一听,顿时喜上眉梢,高兴地叫道:“快,快让他进来。”

    “张法顺?他来干嘛?元显,是你叫他来的吗?”司马道子皱着眉头问。

    “回父王,这个张法顺是儿子新收的人才,颇有几分才智。”

    不一会儿,只见一中年人走了进来。

    来人姿容甚伟,步履轻松地走至会稽王跟前,拜道:“大王安好。”

    司马道子上下打量了一下张法顺,随口道:“起来吧。”

    张法顺善于观言察色,他刚一坐下就发现在场三人脸色不太好看。

    当下他欠了欠身子问:“大王看上去心事重重,可是遇着什么不顺心事了?”

    司马道子抬眼瞅了张法顺一眼,没有搭理人家,而是看向了自家儿子。

    司马元显忙回道:“父王,法顺不是外人,且素有急智,您如有什么难言之隐,不妨向他请教。”

    得益于司马元显极力举荐,司马道子这才不情不愿地将事情来龙去脉告诉张法顺。

    “那王恭目无朝廷,居心叵测,最近正图谋不轨,试图举兵清君侧。”

    “原来相王是为王恭烦心,以在下看来,此事易耳。”

    司马元显急切地问:“不知先生可有妙计良策?”

    张法顺低着头,想了想,说:“王恭那厮一向不服大王。”

    “先帝在世时,他就多次向天子建议罢黜大王宰辅之位,只不过被天子所拒。”

    “今先帝去世,朝中大权已尽归大王之手。”

    “那王恭心中定然十分不甘,今其欲举兵清君侧倒也不算意外。”

    “计将安出呢?”司马道子忧心忡忡地问。

    张法顺大手一挥,十分果断地说:“大王务忧,以臣看来王恭不足为虑。”

    “王恭所仰仗者,无非刘牢之及其麾下北府兵。”

    “若能遣一舌辩之士,对刘牢之晓以利害,说其反戈一击,则王恭必败无疑。”

    “另外,大王还可让谯王顺便拉拢一下刘裕。”

    “哪怕刘裕不站在我们一边,也得让其保持中立。”

    “如此王恭羽翼尽失,又能掀起多大风浪?”

    “刘裕还好说,人微言轻,拉不拉拢都无所谓。”

    “反倒是刘牢之手握重兵,为人狡诈,恐怕不易拉拢啊。”

    “大王多虑了,刘牢之生性贪婪,没有远见,只要大王许以高官爵位,不怕其不动心。”

    “哈哈哈,先生此计甚妙!”

    ……

    不出意外,天子之死让形势大好的北伐大业不得不中途停止。

    不管是主将司马尚之,还是前锋刘裕,所有人目光都从北伐大业上移开,将精力放在了朝中变局上。

    其中司马尚之又受司马道子父子指使,试图拉拢刘裕投入会稽王一党。

    这天,趁着前线无事,司马尚之携带重礼,前去拜访刘裕。

    刘裕对司马尚之来访颇感意外,不过对方在此关键时刻拜访,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虽然无意转投会稽王,但刘裕也没有冒然将司马尚之拒之门外。

    眼下他早已不是愣头青,经多年历练,已蜕变成一个官场老油子。

    刘裕亲自出营,隆重地将司马尚之接入大营内。

    “哈哈哈,不知大王驾临,请恕在下未能远迎。”

    司马尚之莞尔一笑,坦然道:“呵呵呵,德輿客气啦。”

    大帐内,两人分宾主坐定,刘裕亲手给司马尚之奉上茶水。。

    “这茶叶乃大都护所赠,敢请大王品尝。”

    “哦?是吗?那寡人倒要好好尝一尝。”

    当下寒暄过后,刘裕也不废话,直接了当道:“不知大王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况且还带了这么多礼物过来,真让在下诚惶诚恐。”

    司马尚之优雅地拿起杯盖,轻轻地拔着浮在水面的茶叶,回味无穷地品着茶香。

    他斟酌着言词道:“北伐一战,天下皆闻德輿大名,而相王素慕德輿神勇。”

    “这些都是相王一番心意,特地托我转交给德輿。”

    刘裕闻之闻言笑而不语,既没说投靠会稽王之意,也没开口拒绝。

    如此一来,反倒让司马尚之渐渐沉不住气。

    他试探着问:“德輿,你一向自诩为朝廷忠臣,假若有人举兵叛乱当如何?”

    “自当奉王命出师平叛!”刘裕斩钉截铁道。

    “只要天子下旨,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在下也在所不辞。”

    这样的场面话,根本无法让司马休之满意。

    于是,他也不再绕圈子,目视刘裕问:“不知德輿对前将军王恭怎么看?”

    “这……”刘裕故意为难道。

    “在下不过一介武夫,怎好评价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举朝上下皆言王恭狼子野心,有举兵谋逆之心,难道德輿没有一丝耳闻么?”

    刘裕暗道,这司马尚之打着会稽王旗号而来,显然是想说服自己加入会稽王一党。

    却不知他本人出身、背景,已决定了刘裕不可能投靠会稽王。

    不过,眼下刘裕势弱,他还不想跟会稽王翻脸。

    想到这儿,刘裕含糊道:“会稽王执掌朝政多年,势力庞大。”

    “即便有人举兵谋叛,想要平定叛乱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若是朝廷发来平叛诏书,德輿会听从吗?”

    “只要是天子真心下旨,在下一定会听从。”

    “不过,在下远在青州,恐怕有力使不上啊。”

    “无妨,无妨,只要德輿有此心就好。”

    司马尚之欢喜不已,虽然没有得到刘裕亲口承诺,但起码他听出对方不会支持王恭。

    等刘裕刚把司马尚之糊弄走,却见心腹索承明从旁边走了出来。

    “主公,王恭与会稽王父子一旦开战,您打算站到哪一边?”

    “王恭与会稽王之争,说穿了不过是为了争夺朝中主导权而已,都是为了一己之私。”

    “我与两方皆无仇隙,他们打死打活,关我们屁事。”

    他扭头看了一眼索承明,笑道:“会稽王父子再怎么专权,那也代表朝廷,代表天子。”

    “而王恭起兵完全是以下犯上,名不正,言不顺,估计会前途渺茫。”

    “至于我们嘛,自然要与朝廷站在一起。”

    “不过,我不会真的介入双方战事,只会坐山观虎斗。”

    “看来主公打算坐收渔利了。”

    “不错!承明须知,由先帝之死引发的纷争,绝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

    “王恭不过是个由头,更大的动乱还在后面。”

    “我们势力太小,不能过早介入其中,不然会被其他势力撕成碎片。”

    “主公睿智!”

    索承明满脸敬服,愈发对当初转投刘裕感到明智。

    面对巨大诱惑,有多少人能像刘裕这样保持头脑冷静?

    由此可见,刘裕的确是做大事之人。

第450章 应对之策() 
p

    对卫朔而言,最大成就并非是收复了多少失地。

    而是历经十年,为河西打造了一套运行良好的政治体制。

    文武分制更是已深入人心,都护府、将军府各自分管政事、军务,谁也不干涉对方。

    除非发生重大事故,卫朔才会召集众人,举行军政联席会议。

    除了左右长史、司马四位文武重臣外,只有部分司、曹主事会应邀参加。

    这天,数十名河西高层聚在议事厅内,济济一堂。

    大家尚沉浸在新年过节气氛当中,互相打着招呼、开个玩笑。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却听门外有侍卫大喊一声。

    “大都护到!”

    众人纷纷起身行礼,只见卫朔精神抖擞地走了出来。

    他走到自己座位前站定,对众人回礼道:“各位请坐。”

    众人又重新坐下,大厅内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卫朔对秘书郎郭逸点了点头,示意他来主持议事。

    郭逸轻咳一声,语气严肃道:“诸位,建康发生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

    “天子之死,虽说在意料之中,但它会对河西造成不利影响。”

    “今日大都护将尔等召来,是让大家献计献策,还请诸位畅所欲言。”

    刚开始,议事厅内十分安静,大伙儿都在整理思路。

    过了一会儿,卫朔看了一眼宋繇,笑道:“不知体业对此有何看法?”

    宋繇微微向卫朔欠了欠身子,转身对众人道:“主公,臣认为天子暴毙是南朝内部矛盾不断累积所致,她不会就此而恢复平静。”

    “相反,少了天子压制,南朝累积的矛盾将会持续不断爆发。”

    “左长史之意是说,天子暴毙只是拉开了江东暴乱的序幕?”旁边宗畅插言问道。

    宋繇点点头道:“的确如此!”

    随着宋繇、宗畅带头开口,现场气氛渐渐活跃起来,更多人参与到讨论当中。

    “臣也赞同左长史所议,为了避免更大损失,请主公赶紧下令人员、物资撤离江东。”

    崔宏话音刚落,姜纪又接口道:“除了商业影响,臣认为江东大乱对河北影响最大。”

    “河北?廷纲觉得江东陷入内乱,会让魏国失去牵制?”

    “然也!”

    “江东一乱,北魏将少一重要制衡力量,拓跋珪势必将加快南下脚步。”

    “而今年河西重心在关陇,仅靠四分五裂的后燕,怎么可能挡得住魏军南下?!”

    “嘶……这倒是个难题。”对此,卫朔眉头紧皱,感到颇为棘手。

    “主公,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众人闻言皆转身望去,原来是右长史崔浩。

    崔浩一向足智多谋,入河西以来,屡屡献计献策,所言所谋无不中的,从不无的放矢。

    今见他开口,不仅卫朔本人期待不已,其他人也都安静下来,等待崔浩说话。

    “主公,以目前河西实力而言,若关中、河北两头兼顾,终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与其如此,不如在力有未逮之际,先全力拿下关中。”

    “当然了,臣此议也不是全面抛弃河北不管不顾,‘助燕大计’还应继续下去。”

    “眼下右司马不正北上辽东?”

    “只要南北二燕联合起来,哪怕无力阻止魏国侵吞河北,至少也能延缓拓跋珪南下脚步。”

    “而当下河西最是缺少时间,只要有一段时间缓冲,待关中大事一了,主动权不就又回到河西手上?”

    闻言卫朔苦笑几声,道:“这人呐,果然不能太贪心!”

    “我总想着将关中、河北一举拿下,却忽略了河西本身实力不足。”

    “伯渊不愧是国士,所谋十分周全。”

    “既如此,大家都说说关中这一仗到底该怎么打,才能在最短时间内灭掉后秦?”

    一说到军事部署,众人不由将目光转向旁边王买德、段业、蒯恩等将身上。

    王买德一看左右两大司马皆不在,而他作为军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