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269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269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贵人与会稽王合作,便大可不必为日后担心。”

    “将来天子一旦病逝,朝中大权将尽入会稽王手上,不管贵人有何打算,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张贵人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沉声问:“具体当如何做?”

    “呵呵呵,计划很简单。”王国宝信心十足道。

    “原本天子就好饮酒,而近来为庆祝北伐大捷,差不多更是日日夜饮。”

    “只要贵妃寻得机会将天子骗到寝宫独饮,趁着人深人静时……嗯!”

    说着王国宝伸手比划了两下,继续道:“天子想来体弱多病,近来又暴饮暴食,骤然暴毙也不会太引人瞩目。”

    “好吧,即便有人怀疑,也有在下与会稽王打掩护,保管贵人无忧。”

    闻言张贵人全身一震,似乎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有些不可思议道:“王中书难得是要本宫亲自动手?”

    王国宝双手一摊道:“除了贵人还有谁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天子?”

    “哼!王中书说得好听,万一事后尔等将罪名推到本宫头上咋办?”

    “那……那以贵人之意该如何?在下又不能随意出入jin gong?”

    “你必须与本宫签下盟书,并且还要会稽王签名具保!”

    “假若你们敢在事后秋后算账,那本宫一定把这一切全抖露出去。”

    最后被逼无奈,王国宝只好答应了张贵人要求。

    于是乎,一个试图谋杀天子的阴谋正是编织完成,只等着时机成熟便要下手。

    而天子依旧傻乎乎地懵然不知。

第432章 后秦危机() 
p

    在东路晋军刺激下,西路殷仲堪也不甘示弱,积极投身于北伐大业之中。【。aiyoushenm】

    战前会议上,杨佺期兄弟、殷顗等荆州众将皆认为,后秦精锐布置在陇山一线以防河西。

    致使关中空虚,正是收复关中的最佳时机。

    在众幕僚一致支持下,殷仲堪开始调兵遣将,准备讨伐后秦。

    荆州军欲从南方进攻关中,无非是走南阳、武关一路。

    另外,殷仲堪接纳了殷顗提议,还让洛阳晋军佯攻潼关,以配合荆州军进攻武关。

    太元二十年,十一月,晋荆州刺史殷仲堪率五万大军,以杨佺期为前锋,北伐关中。

    晋军突然来袭,让整个关中的局势陡然地紧张了起来。

    关中之地对于后秦而言极为重要,且先不说自古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

    便以现实来说,关中已是后秦最后一块土地,一旦失守,后秦必将亡国。

    由于姚兴懈怠,全部重担压在了太子姚泓、丞相姚晃、仆射尹纬等人身上。

    当下,后秦军事布置明显是重西轻东,大量精锐布置在陇山一线。

    留在东线的兵力,不仅人数较少,经验、战斗力也远远不如陇东精锐。

    不过,后秦却不敢轻易调陇西军团回援东线。

    因为,河西军在陇山一线虎视眈眈,让足足五万陇西军团动也不敢动。

    然目前晋军两路进发,潼关、武关相继告急,让后秦东南两线压力大增。

    尤其在武关方向,荆州刺史殷仲堪调集了五万精锐,一路横扫般抵达武关城下。

    由于对殷仲堪而言,此次北伐是一场豪赌。

    胜了,不仅名利双收,还有望摆脱桓玄威胁,并洗刷先人耻辱。

    若不幸失败,说不定等待他的将是灭顶之灾。

    因此,抵达武关后,殷仲堪先于中军立下一杆大旗,而后环顾荆州诸将一眼。

    “今日之战事关北伐成败,容不得任何迟疑、退缩。”

    “战鼓一旦响起,全军需尽数拼死向前。”

    “凡无令而擅自后退者,无论将校士卒,本官尽斩于旗下!”

    荆州众将闻听无不凛然,连杨佺期也不由多看了殷仲堪一眼。

    大家没想到,平日里看起很和气的刺史,发起狠来一样可怕。

    战鼓擂响后,五千步兵推着撞车,扛着云梯,气势汹汹地杀向武关。

    数百架云梯,在晋军弓箭手如雨般支援下,终于靠在了武关城墙上。

    顿时,黑压压的晋军立即分出数百支小队伍,如线一样攀着云梯向上爬去。

    黑线刚上升到云梯高度一半,只听一声梆子响。

    无数箭矢从跺口和女墙后面飞射出来,向着云梯上晋军劈头盖脸地倾泻下来。

    正在云梯上艰难爬行的晋军士兵纷纷中箭,惨叫着从云梯上翻落下来。

    各级将领军官拎着兵器,在云梯下面来回巡视,催促晋军士兵继续前仆后继地往上爬。

    城楼上守军拼命地用火箭射,用滚油泼,丢火把烧,把战场变成了一个迷漫着肉糊、木焦、血腥味的地狱。

    整个武关上下就像是一锅煮开了的沸水,不停地沸腾、翻滚着。

    刚停下来喘息的大将杨佺期,又一次接到进攻命令,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向武关进攻了。

    上万士兵在一片水深火热中不停地煎熬着,厮杀着。

    由于后秦立足关中已好几年了,武关早已被修葺完善,晋军想要一口气拿下并不容易。

    毕竟,武关号称是秦关四塞之一,想夺取关隘,又怎能不付出一些代价?

    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后秦人在原有武关基础上,继续加大修葺力度,单单是关墙,便足足地加高了数尺。

    虽然后秦人不怎么重视东线、南线,可为了以防万一,依旧在关内储备了足够物资。

    即使如此,武关也称不上固若金汤,因为守军数量少、战斗力弱。

    不过是靠着武关险要、荆州军战力不强,才堪堪挡住了晋军兵锋。

    由于山路狭隘,大型的攻城器械诸如投石车等攻城器械,全都无法运抵武关城下。

    当晋军杀到武关城下时,只能凭借人海战术,发起蚁附攻击。

    等守军消耗殆尽时,再一举拿下武关。

    此办法虽然笨拙、残酷,却胜在稳妥、可靠。

    这天,当太阳将要下山时,攻城晋军已伤亡累累,损失惨重。

    原本想一鼓作气地拿下武关,不料却遭到了当头一棒。

    殷仲堪只得下令鸣金收兵,暂且安营扎寨,明日再战。

    ……

    十一月中旬,一场比较罕见的大雪席卷了关中,将长安城装扮的银装素裹。

    大街上,裹着冬装的人们依旧在寒风中簌簌发抖,加快脚步向家中走去。

    不等天黑,原本熙熙攘攘的街上,已经寂落无人。

    后秦皇宫坐落在长安中心,在寒风中坚守岗位的侍卫,纷纷缩着脖子。

    每个侍卫都在心底里暗暗诅咒这该死的天气,盼着早点结束今天的执勤。

    忽然之间,从大街上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辆马车辗着冰辙,向王宫急驰而来。

    侍卫们刚要出言训斥,却见马车“吱”的一声在王宫门前停了下来。

    从车上跳下来一人,此人峨冠博带,神色冷峻。

    众侍卫一看,顿时不敢阻拦。因为来者不是旁人,而是当朝丞相姚晃。

    姚晃出身羌族,既是当朝宰相,还是先帝姚苌指定的辅政大臣之一。

    众侍卫不敢怠慢,纷纷拱手施礼道:“见过丞相大人。”

    姚晃只是微微地点了一下头,径直奔宫里而去,步履匆匆,踩在积雪之上,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丞相大人行色匆匆,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名侍卫看着姚晃背影嘟囔道。

    “是呀,我看丞相大人一脸凝重,定然是有重大之事发生。”另一名侍卫附和道。

    侍卫头领把脸一沉,低声喝道:“军国大事,也是你们可以妄议的?”

    “好好站岗,休得再胡言乱语。”

    那两名侍卫自觉失言,赶紧噤声不语,笔直而立。

    丞相姚晃穿过长长的回廓,直奔太极殿而去。

    此时太子姚泓正在批阅奏章,自从其父姚兴沉迷佛教后,朝中大小事务全由他负责。

    姚泓刚看完雍城姚硕德送来的奏章,轻轻地叹了一声

    河西在陇右一向屯有重兵,对后秦而言压力重重。

    他身体本就不好,结果刚看了一会儿奏章,就感得头昏脑胀。

    姚泓放下奏章,揉了揉太阳穴,试图缓解一些疲劳。

    “启禀殿下,丞相大人求见。”近侍上前轻声地禀报道。

    姚泓微微一怔,暗道:天都这么晚了,丞相还有何事?

    “让丞相进来。”

    很快姚晃在内侍引领下,走了进来。

    姚泓忙摆摆手,止住了要施礼的姚晃,问:“不知丞相前来所为何事?”

    “启禀殿下,武关传来急报,臣不敢耽搁,连夜送来,请殿下定夺。”

    姚泓一听是来自武关的急报,不由大感疑惑道:“武关怎么了?拿来让孤瞧瞧。”

    姚晃从宽大的袍袖中掏出一封奏章,双手递了上去。

    说实话,姚泓一直最操心陇山一线,几乎每天都要浏览西线军报。

    至于东线、南线,由于东晋甚少主动进攻,基本上处于平安无事状态。

    姚泓若无其事地打开了奏章,这不看不打紧,方一看,惊得他脸色惨白,瞠目结舌。

    “晋……晋军北……北伐?”姚泓喃喃自语着,脸色极度难看。

    “这……这怎么可能?晋军不是在北伐河北吗?怎么又来打我关中?”

    “殿下,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还是抓紧时间想出应对办法吧。”

    姚泓眉头大皱道:“目前我部精锐全集中在西线防备河西,哪里还有多余兵力?”

    闻言,姚晃不由面露苦涩,谁能想到前几年还威震关中的后秦,竟没落至此。

第433章 被阻武关() 
p

    由于陇关丢失,使得后秦不得不退据雍城(今凤翔县),以防河西。【。m】

    而河西若想从陇右东入关中,雍城就是第一座需攻克的坚城。

    雍城是一座古老城池,曾做秦国国都一百余年。

    其位于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原上,城垣平面呈不规则方形。

    雍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由于人口较少,事实上其已变成一座军城。

    后秦在城内常年驻扎有数万精锐,由陇西王姚硕德亲自统领。

    平阳之败后,陇西军团已成为后秦最后一支精锐大军。

    这天,陇西王府内,姚硕德正在看朝廷发来的调兵指示。

    由于荆州军攻势猛烈,武关一线岌岌可危,朝廷想调陇西军团东援。

    姚硕德看完朝廷来信,扭头看向跟随他出征的两位姚氏年轻一辈姚训、姚详。

    “朝廷让咱们尽快撤军东还,支援武关一线战事。”

    “什么?如此一来,雍城不就空虚了?万一河西军东犯,怎么办?”

    姚硕德长叹一声,唏嘘道:“放心吧,河西军暂时不会来!”

    “啊,这是为何?”

    “因为那个卫朔不想便宜了晋人,他巴不得咱们与晋人打个两败俱伤。”

    “只要这最后一支精锐耗在武关前线,日后河西便可兵不血刃拿下关中。”

    “啊?那……那干脆不撤军了,大军继续驻守雍城,抵御河西。”

    闻言,姚硕德苦笑道:“不撤不行啊!”

    “眼下武关战事紧张,荆州军随时有可能破关而入。”

    “难得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姚训满脸期盼地看着叔爷爷,在他眼中姚硕德是羌族中最有本事之人。

    因为整个后秦疆域,几乎是姚硕德一人打下,连那个名震天下的大都护也对他赞誉有加。

    大都护曾多次公开表示,姚硕德是后秦中唯一一个称得上名将的人。

    甚至姚详认为,近年来,河西之所以没进犯关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姚硕德还在。

    用中流砥柱来形容姚硕德,一点儿也不为过。

    果然没让姚详失望,只听姚硕德轻声道:“当然不是。”

    “只要咱们速战速决,以最小代价解决东线晋军,再迅速回师西线即可。”

    “你俩下去准备一下,大军即刻东撤。”

    太宁二十年,十一月,姚硕德率三万精锐密出雍城,回援东线。

    大军轻装简从,除了武器铠甲,不带任何辎重物资,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行军速度。

    至于物资补给,姚硕德提前派出快马,通知沿途郡县提前准备好粮草,以供大军补给

    如此既可以保证充足补给,也丝毫不耽误行军速度。

    接到陇西王姚硕德将令,沿途各郡县的太守、县令等官员不敢怠慢,迅速将干粮、草料放置路边,静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