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163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163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呀,大都护,百姓目不识丁,见识短浅,如何能监督官吏?”

    不出所料,卫朔提议遭到不少人反对,唯有宋繇、刘穆之因知道更多内情而沉默不语。

    “百姓见识短浅?!可总能分辨出好人歹人吧?”

    “再说,不靠百姓,那靠什么?靠官员自己吗?”卫朔心气难平道。

    “敢问大都护如何发挥百姓监督作用?”

    “要发挥群众的眼睛,自然要有特殊的渠道,以供百姓有表达意见。”

    众人听后甚是好奇,除了寥寥数人外,皆不知卫朔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上月朔已与江东来的陶潜计议已定,将来由他在河西筹办一家报馆,负责收集民间呼声并刊发出来。”

    “这样一来,假若有百姓受了冤屈,而当地官府又置之不理时,他就可以通过报馆将事情揭发出来。”

    “如此一来,都察司御史就能按图索骥将犯官绳之以法。”

    “另外,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朔打算启用问责制。”

    “今后谁推荐启用,谁终生负责。”

    “最好,还要分官府权力,今后官府只能管理民生俗务,其他诸如查案、审判等权力皆交给其他机构负责。”

    “并在州郡县三级设谘议会,议郎由庶民百姓、士子、商贾、工匠、退役士卒组成,专门用以监督地方官府。”

    “以后不得谘议会通过,当地官府无权擅自修改任何税率、政策。”

    “朔算是看明白了,想让官员老老实实做事,除了靠高官厚禄外,还得用外力来鞭策、推动官员。”

    “唯引力、推力、鞭策力此三力用得恰当,则事易成。”

    “其中引力确保方向,推力保证执行力,鞭策之力防止精力外泄,走邪路。”

    众人闻之若有所悟,纷纷暗自揣摩:凡人无不对官场趋之若鹜,故高官厚禄算是引力;而都察司,加上即将成立的大理寺以及谘议会,可看作是鞭策、推动二力。

    “而为了促使三力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则必须发挥出报纸监督作用。”

    “你们可别小瞧报纸作用,它在三个着力点上都有用武之地,兼三力于一身。”

第266章 决定出巡() 
公元393年,五月中旬,随着夏天来临,天气逐渐变热。

    正伏案批阅文件的卫朔,感觉有些累了,遂伸了伸手臂,甩了甩了肩膀。

    猛然间他又想起了杳无音信的陶潜,一种莫名的不耐顿时袭上心头。

    自接到都察司暗中调查报告后,他就在酝酿着对河西官场来一次大清洗。

    将手中的毛笔放下,卫朔一甩手走出房间,站在屋檐深深吸了一口气,好像要用清新的空气驱散一下胸中的郁闷。

    他仰首望着无尽苍穹默默不语,此刻铅灰色的天空,云层沉重而缓慢地向南移动。

    忽然前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只见康龙急匆匆迎面闯了进来。

    “康龙,你这慌慌张张地干嘛呢?”

    康龙一抱拳兴奋回道:“禀大都护,陶先生来信啦。”

    “什么?!”

    卫朔大惊,急忙上前一把抢过康龙手中信件。

    这些天他一直按兵不动,就是在等陶潜消息。

    毕竟此次整顿吏治力度乃前所未有之大,不光要发动官场力量,他还打算动用民间势力,争取早日澄清吏治,还河西一个朗朗乾坤。

    可两个月来,陶潜一直音信全无,让他担心不已,现在总算来了书信。

    展开书信一瞧,卫朔登时勃然大怒。

    没想到为河西立下赫赫功勋的烈属家人,竟遭人如此欺凌,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眼下他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敦煌,将一干贪官污吏绳之以法。

    总算他没被怒火冲昏头脑,也明白有些事急不得。

    当下他站在原地想了一下,觉得先不能打草惊蛇,最好是以出巡名义西行,而后以迅雷不及将其连根拔起。

    随后卫朔拿着陶潜信件没有回原来房间,而是转身去了旁边屋子。

    此刻宋繇、崔宏、张湛、宗敞、刘穆之等人正坐在那里处理公务,里面很安静,只有那负责照明用的蜡烛,不时发出扑扑的燃烧声。

    这间房,分里外三进套房,外间最大,当中间摆放了一条长桌,桌上铺着明黄色的绒布。

    布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些笔、墨、纸砚,桌子两旁又摆放了十几张椅子,这是都护府内开会讨论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都护府日常会议都是由宋繇主持,与各曹主事协商后,将最终处理意见报送卫朔审阅。

    如果是非紧急事务,不需要卫朔再动手处理,必须在上面标记出来,再由秘书监主事沮渠蒙逊分门别类,将其一一挑选出来放在一边。

    等卫朔一看见标记就清楚这些事不重要,不需要他再浪费精力去看。

    假若他不放心,只需随意挑两三件复核一下都护府处理的是否妥当即可。

    若事情较为紧急,宋繇会写上自己的意见报给卫朔决断。

    一般情况下,卫朔很少乾纲独断,他都是直接召集臣属们再次商议。

    在共同讨论过后,形成文件下发,就这样形成了一种类似现代部门会议的处理政务的模式。

    当卫朔进来时,宋繇、张湛、宗敞、崔宏、刘穆之等正静静地处理政务。

    旁边不时有文书、小吏帮忙传递文件,整个场面既紧张忙碌又井然有序。

    有人眼尖看见大都护进来,正要提醒众人,却被卫朔摆手给制止了。

    卫朔轻轻地往里屋走去,转过一道屏风,便静静地站立在那里,缓缓地扫了一眼众人。

    过了一会儿,原本正埋头苦干的都护府众人,忽然感觉不对劲儿,纷纷抬头观看,这才发现原来大都护不知何时站在旁边。

    见状众人纷纷丢掉手中笔,从椅子上起身,向卫朔施礼问好。

    宋繇快步走到跟前,恭敬地作揖道:“臣等不知大都护驾临,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体业,无须如此,朔没什么事,只是顺便过来瞧瞧!”

    等众人重新落座,卫朔言:“眼下西北胡患已经平息了,周边不管是北魏还是后秦暂时也不敢轻易进犯,按说应该趁着这个机会让大家放松一下。”

    “不过呢,具体情况大家也都了解了一些,就是河西吏治方面有些懈怠,一些官员放松了自身要求。”

    “假若不趁着眼前机会将这个隐患拔除,日后必将给河西带来天大祸患。”

    见大都护一进来就提起吏治一事,众人心中皆是一凛,晓得大都护心中已有成算,就是不知将从哪里开始。

    “禀大都护,自从看过都察司调查报告后,臣已向各级官吏下发了公文,要求各地官员展开自查自纠。”

    卫朔叹了口气道:“光靠自查自纠不行,必须出重手整治才行。”

    “刚刚我接到元亮先生书信,他查到的东西更加触目惊心,简直让朔不敢信这种事竟发生在河西。”

    这时刘穆之与宋繇很有默契地对视一眼,不由暗暗吃了一惊,他俩没想到这么快陶潜就查到内幕了。

    “敢问主公打算怎么办呢?直接揭开盖子吗?”

    “不,为了震慑各地宵小,我打算出巡地方。”

    “出巡?”宋繇、刘穆之等人几乎是同时惊呼一声。

    “不知主公要巡视何方?”

    “向西巡视!”

    “敦煌、高昌这些地方我已有好几年没有回去,也该回去看看啦。”

    前不久,卫朔刚刚从江东归来,不成想竟然又要出巡,虽然去的地方是河西治下,可仍然受到部分人反对。

    大家觉得不过是整顿吏治,哪里用得着大都护亲自出马?

    只需派出御史前去即可,实在不行也能让督察司崔逞出马。

    张湛就坚决反对卫朔出巡,他趋前一步,激烈反对道:“大都护,眼下刚刚完成整军,内外尚存忧疑,假若此时大都护仓促外出,难免会有什么危险发生。”

    “况乎日前,魏安骚乱,已经让满城文武、河西众生深感忧虑。”

    “而如今大都护竟再起险行,实乃邦国之危,百姓之危,臣以为不可!”

    有不少人与张湛一同劝阻卫朔不要出巡,每个人理由都很充分,说什么大都护一人身系河西安危,不可轻易冒险。

    “我是在自己治下出巡,能有什么危险?再说有侍卫随行,诸位无需担心安全。”

    ……

    暴烈的太阳,照着大地,不断散发着让人窒息的热量,仿佛要将天底下所有的水分都要蒸发的干净。

    炎热的天气让人们纷纷地躲在树底下乘凉,往日里见人就“汪汪”叫唤的狗儿,也象霜打的茄子般,乖乖地趴在阴凉的地方,突出长长的红舌头,大口大口的喘气。

    只有那烦人的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唤,让人更觉得烦躁无比。

    敦煌郡府衙门外,几个站岗的衙役,歪七八倒地守候在衙门前,显得无精打采。

    按说如此炎热的天气,街上行人寥寥,衙门前该是一片冷清。

    可不知是何故,门前竟摆放了十几辆马车,一些车夫正坐在阴凉地方歇凉睡觉。

    此刻衙门内宅里,一些身着各色不同服饰的官吏,正在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

    有些人情绪显得很激动,让原本满身肥肉的身子,渗出更多的汗渍来。

    虽然周围放了不少冰块,可屋内这些人手中仍不停扇着的扇子,试图扇掉这让人难以承受之炎热。

    马太守坐在正中位子上,满脸不悦之色,旁边丫环小心翼翼地扇着扇子,生怕引起主子不快。

    或许是被众人吵得不耐烦啦,马太守一怕桌子,大声吼叫了起来

    “吵什么吵?尔等都自己看看,像什么样子?!”

    “还有当官的威严与风度吗?各个犹如街头市井小民,嚼着舌头根子,还让人清静不?!”

    听到马太守发怒声音,底下一群官吏,瞬间安静下来,原本热闹非凡的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第267章 上下勾连() 
过了半晌,一位肥头大耳的官员,谄媚地说道:“府君,您倒是说句话呐,如今之计,该如何是好啊?”

    “是呀,太守大人,您给大家出出主意啊。”又一个公鸭般嗓音在人群中响起。

    “马大人,您老可是咱大家伙儿的主心骨啊,要是您都没法子啦,那……”

    “对对,您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另外一个阴柔的声音跃然耳边。

    这一有人说话,其余的都跟着附和,皆请太守拿主意。

    听到这些人的问话,敦煌太守更觉得烦躁无比。

    “你说得轻巧,我能有什么办法?”

    “听说这一次乃大都护亲自下令整饬吏治,就是刺史大人也不敢违抗。”

    还是那位肥头大耳的官员,直嚷嚷道:“那……那咱们也不能坐这儿干等啊!”

    “到时都察司御史过来一查,咱们这些人不都要倒霉?”

    这位就是敦煌郡辖下效谷县县令,叫李梦阳,乃敦煌本地出身。

    李家虽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可近年来通过外贸着实赚了不少钱。

    有了钱之后,通过一些手段、联姻,李家也渐渐成了本地有名有姓之家族。

    这些年他仗着背后势力,在短短两年间从一普通小吏做到一县县令之尊。

    刚开始迫于河西法律森严,他还不敢明目张胆贪赃枉法。

    后来机缘巧合下结识了敦煌太守,两人一见如故臭味相投。

    有了太守撑腰,效谷县令开始大肆地搜刮民脂民膏。

    近一年多来,他不但贪赃枉法、徇情私纵,还收受贿赂,草菅人命。

    上任不到一年,弄得原本中等上下的县,民不聊生,大量田地荒芜,百姓们冤情四起。

    有人不堪忍受,跑到郡守府去告状。

    不料,敦煌太守与效谷县令沆瀣一气,每年都要从李梦阳处收受大量贿赂,如何会替普通百姓出头?

    凡来告状之人,无不是一顿乱棍赶出衙门了事,或是判一个诬陷朝廷命官的罪行,将被告押入大牢。

    敦煌郡上行下效,其余各县皆是如此,个个都比较心黑手辣,刮起民脂民膏来,是一个比一个厉害,而各地老百姓无处伸冤,苦不堪言。

    今日众人聚集在太守府内,是有原因的。

    近日都护府下令,限各地官府衙门半月之内,清查治内民众数量,确定官吏人数以及税赋多寡。

    并且,这些全都要编造成册,过后由都护府派专人前来核查。

    都护府还要求各地官府,将自己所治之事,一一编写帐簿,呈送吏曹登记,今后每两年都护府将考核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