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154部分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154部分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夫话音刚落,王神爱身子一软,差点儿就要仰面倒下。

    幸好卫朔离得近,又眼疾手快一把将其扶助。

    卫朔关心地问:“你没事吧?”

    “没事,有些脱力而已,其实对这一天我早有预料,今天意如此,人力岂可挽回?”

    卫朔明白王神爱的意思,暗暗叹了口气之后。

    “只是婚事恐怕得延后几年了。”

    “这没关系,本来朔也没打算即刻成婚,眼下你年纪还小,等长大了再说。”

    卫朔听了王神爱所言差点儿尴尬死,他没那么饥渴难耐,会急着对一小女孩儿下手。别说是王神爱,就是年纪稍长些的晋陵公主他也没兴趣。

    如果不是考虑到有政治利益,他或许都不会娶晋陵公主。

    ……

    卫朔没有在王家多待,毕竟他也不会看病,只吩咐王神爱,若有急事可去驿馆找他,就离开了王家。

    刚一出了王家,刘穆之担忧道:“主公,公主病危,王家不会闹什么幺蛾子吧?”

    “不会,哪怕王家想闹也闹不起来!自王献之故去,王家权势地位已不如以往,除了王操之官居豫章太守、王凝之官居会稽内史外,王羲之这一脉没啥出众人才。”

    “至于其他人,王谧为人八面玲珑还不至于为了这点儿小事得罪我,须知他可是知道我跟桓玄关系,看在桓玄面上他也不会找我麻烦。”

    “唉,真是富不过三代啊,没想到王导辞世不过才五十多年,王家竟已没落至此。”

    “嘿嘿,何止是王家没落,谢家不也一样?还有郗家、庾家,当初曾权倾一时的几大家族除了桓家外,几乎全都衰落了。”

    “可即便是桓家,其颓势也愈发明显。桓温在世时,桓豁、桓石虔、桓冲等哪个不是一时之杰?如今你再看看桓家,除了桓玄、桓谦等寥寥数人外,也就一个桓振称得上人才。”

    “造成而今这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九品中正制阻遏了寒门人才晋升,造成世家竞争力不足,使得后代逐渐腐化堕落。”

    “这也是朔在河西推行科考的原因,引入寒门人才,加大竞争力度,促使世家向更好一面发展。”

第252章 偶遇陶潜() 
由于临近春节,街上行人如织,一派繁华富足之景象。

    众人不好骑马狂奔,只能让侍卫牵着马,卫朔几人打算步行回去。

    大家边走边谈,忽然间迎面走来一年读书人。

    此人穿着简陋,还喝了不少酒,走路歪歪斜斜。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原本卫朔以为是无聊醉汉,正要命侍卫将其赶走,谁知那中年人忽然开口吟诗起来。

    虽然他无法鉴别出诗作好坏,但此人既然通晓诗文,说明对方是读书人出身。

    既是读书人却又一番落魄样,想来必是寒门子弟。

    想到这儿,他冲刘穆之一使眼色,对方立马会意。

    只见刘穆之迈步上前,忍着刺鼻酒气,拍拍醉汉肩膀,问:“兄台高姓大名?”

    ……

    陶潜喝得醉醺醺,晃晃悠悠地走在大街上,总感觉自己跟周围一切格格不入。

    说起来他虽不是豪门世家出身,却也是官宦人家,祖父、父辈都官至太守一级。

    曾祖陶侃更是官居大司马、封爵长沙公,在王敦、苏峻两次叛乱中力挽狂澜,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可以说没有他曾祖陶侃,估计东晋早亡国了。

    只可惜陶家门第太低,除了陶侃靠着战功和机缘位居高位外,其后是一代不如一代。

    陶潜自幼丧父,家境更加衰落,如今跟一般寒门庶族没啥区别。

    他从小熟读六经,立志要重振家门。

    可惜在九品中正制下,像陶潜这样的寒门子弟,根本没有出头机会。

    迫于生计,二十岁时,陶潜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七年来,他担任的全是世家子弟眼中不入流的低级官吏。

    今年他已二十七岁,为了有更好发展,他在家短暂休整后,来到了京城。

    本以为京城机会多容易出头,哪知来了之后陶潜才晓得,京城比家乡更难生存。

    在家乡,他还算薄有才名,可到了京城谁认识你陶潜是谁?

    他本身又是穷光蛋,无钱孝敬人,当他拿着诗稿、文章去拜访时,却连大门都进不去。

    心灰意冷之下,又想起家中孤苦无依的母亲妻子孩子,陶潜买了一坛酒,就在大街上喝了个一醉方休。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感觉有人拍自己肩膀。

    他睁开醉眼一瞧,却见自己周围不知何时围满了拿刀持枪的侍卫。

    再一瞧对方身穿华丽衣服,登时吓出一身冷汗,大脑一下子清醒不少。

    “你是何人?为何擅闯大都护仪仗?”

    “在下浔阳陶潜,嗯?大都护?可是来自河西的卫大都护?”

    卫朔顿时心中一动,随口问道:“你认识我?”

    陶潜略一拱手:“大都护威名赫赫,天下谁人不识?”

    卫朔上上下下打量着陶潜,寻思该如何对待此人。

    说陶潜可能还有人不知道是谁,可要是提起陶渊明,包管是中国人都知道。

    尤其他写的名篇《桃花源记》,更是语文教材上必背、考试时常考的文章。

    虽然陶潜也是历史名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比刘裕、刘穆之还要有名,可这个大名人对卫朔来说似乎没多大用处。

    假若眼前站的是他曾祖陶侃,那卫朔二话不说立马将其拉到河西去。

    只是面对大名鼎鼎的陶渊明,让他一时之间有些头疼。

    陶潜有才华吗?这不废话?!当然有才华,要不然也不能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但他的才华仅仅表现在诗词歌赋上,至于还有什么才能,历史上陶潜没有显露出来。

    这一方面或许他本身没有其他才能,另一方面也跟他没有机会展现有关。

    毕竟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中度过。

    “在下听闻你祖陶公也是一代名将,官居太尉高职,为何你会如此落魄?”

    陶潜满脸惭色,掩面悲声道:“后世子孙不肖,无颜见列祖列宗。”

    “可就算是后代子孙没有先人本事,也不至于沦落街头吧?”

    面对卫朔疑问,陶潜嘴唇动了动,却最终一语不发。

    不过,即便如此卫朔大致也能猜到其中隐情,无非是陶潜为人太刚直,眼睛里又揉不得沙子,稍有一点不顺眼,就对同僚、上司冷嘲热讽,搁谁身上都受不了。

    再加上他本身又不是豪门出身,自然不可能得到提拔,也就越混越惨。

    说白了,陶潜此人过于理想化,把世界想得太美好,结果现实的残酷把他吓到了,最终只好回归田园生活,以寻找精神上寄托。

    就好比桃花源,那是陶潜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可现实中怎么可能存在桃花源?

    那是不是说陶潜除了隐居就没有其他出路了?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只是有的人一早就找对了路,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而有的人注定要多经历一些磨难,就好比眼前的陶潜。

    卫朔沉吟片刻,看着陶潜直言不讳道:“元亮兄,非是朔有意泼冷水,实在是以你的性格很难在官场立足。”

    “假若你继续这样蹉跎下去,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虽然明知眼前站的是名震天下的大都护,可听对方这样讲,陶潜依旧忍不住怒气横生。

    卫朔不理会陶潜怒火,不紧不慢道:“阁下空有满腹济世经纶,不知为何官越做越小?”

    “那是我陶潜不愿与官场中人一般合污同流。”陶潜忿忿不平道。

    “天下之昏聩、丑恶莫过于官场,秦始皇四年,起‘捐官’一制,百姓纳粟千石,可拜爵一级。”

    “前汉文帝朝,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后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一万二千石为大庶长,这岂是小民可为?”

    “此制尚算清廉,至汉景帝后元年间,则为昏聩之始,赀算十万钱以上乃得官,以为‘赀选’,后更入羊为郎,入谷补官,不仅可以买官,也可以买爵。”

    “大者诸候、卿大夫,小者郎吏,家富者为吏,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甚至斗鸡走狗、戈猎博戏、作奸犯科之种种富家子弟均可入仕,已致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

    “当朝之恶,罊竹难书,买卖官爵犹逛市集,只要有钱有权,得郡之两三,县之六七。”

    “纵观当今天下,州县职司多出富商大贾,竟为贪纵,人不聊生!”

    “何谈盛世、何有盛世?!”

    “此般昏庸世道,肮脏尘界,非我辈所居之地,岂可比得山林田园之清净?”

    “莫定一日我陶潜解绶离世,过那神仙般的日子,未必不是好想望!”

    陶潜越说越激动,端起酒坛子一口饮尽。

    围观者目瞪口呆地看着陶潜口无遮拦,胆大包天攻毁朝政,人人不禁捏了一把汗。

    偏卫朔一副没事人的样子,浅笑盈盈,听得滋滋入味。

    刘穆之也暗暗称奇,脸上却不敢透出分毫,睨眼偷窥。

    卫朔忽然双掌一拍道:“阁下说的好,实是有个性人物!”

    “正好在下手中有个职事,不但活计轻松,还不用理会官场中的蝇营狗苟。”

    “看不惯了直接大骂一通,骂完屁事没有,且我保证没人敢找麻烦。”

    “天下间还有这等好事?”陶潜狐疑不定。

    “嗨,我一堂堂大都护,还能骗你一穷酸不成?”

    “你若不信,等来年随我往河西一趟,亲自瞧瞧不就知道了!”

    不得不说,卫朔的建议很是让陶潜动心,不管是为了实现胸中抱负,还是养家糊口,他都必须尽快找事做。

    眼瞅着官场是混不下去了,为何不去河西试试?大不了不行的话再回来就是。

    想要这儿,陶潜一咬牙抬起头冲卫朔点点头,表示愿去河西。

第253章 吊唁公主() 
临近春节,卫朔整日里忙于应酬,竟一刻也不得闲。

    好不容易过完新年得了空,不料,准岳母新安公主又不幸离世。

    当日,卫朔服素服,备重礼,上王府吊慰。

    王献之家位于建康城东南的乌衣巷,听说这里以前是前吴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的吴国禁军皆穿黑衣黑甲,所以这里就被称为乌衣巷了。

    随着晋室南渡,乌衣巷渐渐成为南渡世家聚集之所,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首的达官贵人都居住在此地。

    来到王府门口,只见门檐两边各吊了一个白色的灯笼,上面只书写着一个黑色的王字。

    卫朔仔细整了整自己的襴衫、麻鞋,然后朝刘穆之点点头,示意对方上前敲门。

    随着一阵不轻不重的敲门声响起,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道缝。

    一门房随声探出半个身子来,一眼就看到一身素服,神色凝重的卫朔,还有他身后的刘穆之和康龙及十几名侍卫。

    见只有门房出来接待,让卫朔不由眉头一皱。

    按照礼节,王献之无后,也该是其他王家后辈子弟来迎才对,怎么也轮不到一门房。

    卫朔强忍不耐,昂首步入府内,入眼处但见一片缟素。

    走过三进厅堂,很快就走到了素色布置地正堂,进门就看到正中摆置的牌位。

    当即卫朔一个箭步上前,双膝跪倒在地,双手重叠在额,然后伸直,同时弯腰俯身,手和身子都匍匐在地。

    默然一会然后直起身来,再行一次,如此连行三次大礼。

    施完礼后,王神爱在旁边跪谢答礼。

    看着王神爱孤身一人跪在旁边,不由让他怜惜不已,同时也恼恨起天子与王家来。

    按说司马道福身为皇家公主,又是大名鼎鼎王献之妻子,其丧事即便不大操大办,也不该如此简陋、冷清。

    之所以是眼前光景,恐怕与她生前破坏掉琅琊王氏与皇室联姻有关。

    司马道福固然让女儿跳出了火坑,却也深深得罪了天子与琅琊王氏。

    以至于竟没有任何宗室与琅琊王氏子弟上门吊唁。

    看到这一幕,卫朔不由暗自冷笑不已。

    倒不是他想出头替司马道福讨回公道,而是在嘲讽世家的堕落、腐化。

    如果说王导、庾亮、桓温、谢安等人除了家族利益,心目中还有江山社稷之念的话。

    那今日之世家已彻底地堕落为只知争权夺利之徒,他们才不会关心社稷、百姓,一心只想保住家族权势地位。

    怪不得历史上东晋被刘裕轻而易举地篡夺了江山,实在是世家后继无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