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南皇 >

第353部分

大唐南皇-第353部分

小说: 大唐南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银队——反正百济也是大唐的敌人(在朝鲜半岛上,也只有新罗关系和大唐不错,剩下的高句丽和百济都是大唐的敌人),难得碰上这么好的机会,大唐又有了借口,李绩在征得李世民的同意之后,顺手就攻下了百济的王城,活捉了义慈王以下几乎所有的贵族,将整个百济王族一网打尽。

    至于在百济的收获,更是让人心惊……

    还昨天欠下的一章。

    (本章完)

第672章 准备回归() 
    第四十章

    百济距离倭国只有一条海峡,两国之间是经常有商贸往来的,而作为大唐和倭国之间的国家,这些年百济可是做足了二道贩子,没少在从大唐收购的货物,转手高价卖到倭国去。通过这种手段从倭国手中赚钱,这也就导致了倭国有大量银钱流入百济,富庶不言而喻。

    所以当唐军攻破百济王城之后,收获堪称惊人——谁也没有想到,作为朝鲜半岛上最小的一个国家,百济居然才是最富足的那个,光是在百济国库中收获的银子,就足以抵的上大唐半年的税收了,再加上从那些贵族府上搜刮来的,基本上就等于是大唐一年的税收了。

    李世民得知后,大为兴奋,只要这笔钱安稳的运回大唐,那今年就算是一分钱的税都收不到,大唐也有足够的钱完成今年的目标了。

    回到大唐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李世民一直想干,却因为要出去打仗,而没有办的事情了——献俘大典。

    这一次的献俘大典,注定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逼格最高的一次献俘大典,这一次大典,注定要震惊世界,永载史册。

    因为这一次的献俘大典,一共会有大小三十多个国家的一起臣服大唐,他们的国王都将会出现在这次典礼之上,向大唐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彻底臣服于大唐。

    当然,大唐也不是那种不讲情面之人,除了李贞划定的那几个国家之外,所有国家的国王都会接受大唐皇帝的册封,虽然从此之后没有了权柄,也没有了万人之上的地位,但作为一个闲散贵族,逍遥一生,还是没问题的——前提是他们不作死,高什么复辟运动。

    李世民已经回归,献俘大典也已经开始准备,作为促成这么大规模的献俘大典的最大功臣,李贞肯定是要在场的,正好他最近也没有什么事情,正好回去看看。

    不光是李贞,还有刘仁轨、薛万彻、薛仁贵……这些攻略南洋,拿下天竺的功臣们,都已经陆陆续续回到了越州,准备随着李贞一起回去长安,不但是要参加献俘大典,更重要的是接受皇帝的赏赐——根据李贞的估算,这一次回去,他们至少能官升三级,爵位也至少能提升一级。

    至于天竺的战事,也只能暂时停顿,也算是给了天竺各国一个喘息的机会。

    不过说起天竺战事,自从戒日王被加害,阿尔裘那搞了一出所谓的篡位好戏,却被曲女城百姓给绑了起来,打开城门送给了大唐军队之后,戒日帝国迅速分崩离析。

    那些原本附属于戒日帝国的诸侯国纷纷宣布自立,再次成为了一个有一个的邦国,甚至于那些原本属于戒日帝国的领土,也都被各地将领或者城主直接占据,宣布成为一个个国家。

    然而这样闹剧一般的国家,又如何会是大唐军队的对手?

    最近出现在天竺大陆上最常见的事情就是,某一个地方宣布脱离戒日帝国,成为一个主权国家,然后大唐军队迅速赶到,在大唐军队的威压下,这些国家立刻就宣布开城投降,城中所有贵族被抓走,国王成为大唐的战利品,作为在即将到来的献俘大典上的礼物,进献给大唐皇帝——在大唐进队的努力下,他们光是在戒日帝国境内抓到的国王,就已经超过了三十之数,至于贵族更是多不胜数。

    如果李世民知道李贞这边又增加了几十个国家,估计会更加的欣喜若狂吧——献俘大典嘛,当然是抓住的国王越多越好了,至于他们究竟当了几天国王,这个国王是不是真的名不副实,那就不关他的事情了。

    哪怕是只当了一天的国王,那也是国王,只要是国王,那就行了。

    如今戒日帝国内部已经基本上平稳了下来,在大唐宣布废除种姓制度的命令后,大唐得到了戒日帝国内部将近九成人的拥护,婆罗门教迅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成为了人人喊打的邪教,而佛教却因为人人平等的概念,无客服否认的,再次在天竺大行其道。

    不过李贞并不准备让佛教独占天竺大陆,他已经和道教商量好了,一旦此次献俘大典过后,大唐宣布对天竺大陆的合法统治地位,道教就会立刻西进传教,趁着佛教被婆罗门教打压,还没有恢复元气的时候,去天竺和佛教争夺信徒。

    在大唐的努力下,戒日帝国内部安稳了下来,但是在外部却是一片风雨飘摇——无他,就因为大唐颁布的那个种族平等的政策,彻底将整个天竺都给炸开了锅。

    整个天竺,基本上都是婆罗门教的地盘,现在作为天竺第一大国,戒日国内的婆罗门教竟然被人搞成了邪教,高等种姓更是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让其他地区的高等种姓们怎么看?

    所以在天竺第二大国遮楼其王朝的主持下,几乎所有的婆罗门国家,都暗中结成了同盟,用以对抗大唐的侵袭——只是这股同盟究竟有多少凝聚力,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毕竟,这些小国之间,也不是很和平的。

    不过就算抛开那些小国,光是一个遮楼其,就足以让大唐警惕。

    毕竟这是一个对抗了戒日王朝十几年而不落下风的国家啊,在他们的国王补罗稽舍二世的带领下,死死的挡住了戒日王南下的脚步——这同样是一个不输于戒日王的绝对霸主。

    在君主补罗稽舍二世统治时期,遮楼齐进入并越过印度中部,国土面积达到了最大(比戒日王朝也小不了多少),其疆域北达今日的中央邦,南到喀拉拉邦与泰米尔纳德邦。

    在补罗稽舍二世的带领下,遮楼其王朝击退了所向无敌的戒日王朝,获得足够的光荣。如果不是有他们的存在,说不定戒日王早就打下了南天竺,完成了他统一天竺大陆的野心了——也幸亏哟遮楼其在,否则戒日王难保在统一了天竺之后,将自己的目光对准北方的朋友。

    吐蕃未必就会是戒日王的对手。

    (本章完)

第673章 海路还是陆路() 
    第四十一章海路还是陆路

    也幸亏是在历史上,西元642年的时候,补罗稽舍二世在与帕那瓦(今印度贾坎德邦的一个县)人的战斗中身亡,否则说不定等过几年戒日王死去,戒日帝国分崩离析。那补罗稽舍二世这个无论才华,还是实力,又或者是野心都不次于戒日王的存在,可能就要从南向北统一天竺,完成戒日王毕生都没有完成的梦想了。

    由此可知,遮楼其这个国家并不简单,有英明的君主,有敢战的战士,有强大的必胜信念——也就是大唐的废除种姓制度导致了国内一些人心溃散,否则这块骨头更加难啃。

    当然,现在这块骨头也不怎么好啃就是了。

    现在有了解放种族这面大旗在,大唐在北天竺的统治已经趋于稳定,进军南天竺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也正是废除种姓制度这个诱因,整个南天竺在遮楼其的统合之下,迅速的拧成了一股绳,尽管这些国家之间可能有龌龊,但有遮楼其的内部威慑,又有大唐的外部刺激,战斗力飙升是肯定的,大唐如果贸然开战,未必就能干得过他们。

    所以此次暂时停战,对于大唐来说未必就是坏事——的确,经过此次的停顿,遮楼其的确会获得珍贵的喘息之机,能够整合更多的战力。

    但是大唐也可以通过这次停顿,从而积攒更多的物资以及武器——要知道大唐现在已经有朝着现代化军队发展的趋势了,军队装备的热武器越来越多,甚至连枪械的制造,兵工厂的专家们,也已经慢慢的攻克了各项技术难题,虽然还没有全部攻克,但只要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再有半年时间,枪械实现工业化生产应该不成问题。

    到时候大唐的攻击力绝对是世界无双,别说是阿三这样的人了,就算是面对那个被宗教思想武装了头脑的大食帝国,也绝对能轻而易举的灭了他们。

    只是热武器的优点自不必说,但要说没有弱点,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与冷兵器时代相比,热武器时代更加的吃后勤,没有了后勤的热武器,还没有一根烧火棍好使。

    而经过在天竺大陆的纵横驰骋,大唐军队中的炮弹已经消耗殆尽,甚至连一些大炮寿命都已经到了终点,急需补充给养。

    所以说,这次停战对大唐未必就是坏事。有了这段时间,大唐完全可以再次运输大量的弹药补给过来。只要有充足的物资,遮楼其就算是再强大十倍,面对大唐,也都只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

    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关于遮楼其的战事,要等再次回到岭南之后再说了,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回去长安最为紧要。

    现在是五月份,海面上正是波浪滔天的日子,在这种天气里坐船出海根本就是在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李贞当然不会坐船,眼下也只能走陆路。

    只是南方山地丘陵众多,这路可不好走啊……

    “殿下,要不,我们还是走海路吧。”

    一群人坐在一起,开始研究地图,但是看着大唐南方那密密麻麻的,代表着山地和丘陵的地图,所有人都是一阵眼晕——这样的地形对于一群糙老爷们来说倒是没什么,问题是这一次回去的可还有女眷和小孩子啊。

    薛仁贵发飙了自己的看法:“别人倒是没什么,但是寿阳公主和邢王殿下可是刚刚满月啊,实在是经不起陆路的颠簸——与陆路相比,臣还是觉得海路更平稳一点,而且海路的速度也更快。”

    房遗爱听罢,却是坚决反对:“不行,现在海上波浪滔天,连三千吨的货船都被掀翻了,这样的海况,下海就是在找死。殿下,我们不能将命运赌在老天爷的手里啊。”

    “但是走陆路,你准备要走到什么时候?”席君买旗帜鲜明的站在了薛仁贵这一边:“你信不信,如果要走陆路,按照岭南这山川地形,我们半个月都走不出岭南去,等到了长安,你得走多久?”

    杜荷闻言反驳道:“就算走的慢,也总比冒险要好的多吧?”

    下面争论不休,而上首的李贞也听得心烦意乱。

    “先生,舅舅,你们是什么意思?”所谓关心则乱,事情关乎自己儿女的安全,李贞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长孙无忌和岑文本对视一眼,笑道:“殿下,您这是关心则乱啊,既然海路险,陆路慢,那在咱们将两者结合起来如何?”

    “结合起来?”所有人都面面相觑,海路和陆路是两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这怎么结合?难道要将海水灌到地面上吗?

    岑文本笑着解释道:“你们说,如果我们沿着海岸线走,然后到杭州通过大运河北上到达黄河,再换乘公路走——如何?”

    “这样吗?”李贞看了看地图,摇了摇头:“先生,这方法我们也是想过的,但是不可取啊,你们不知道海上的风浪有多大,而且越是海边,礁石也就越多,靠近海岸线行驶,看似是一个稳妥的举动,但是在海浪的推动下,很有可能会撞上礁石的,到时候就不只是船毁人亡那么简单了。”

    “那就只能走陆路了。”岑文本道:“老臣的意见是,走弧形,沿着海边走。”

    “沿着海边走?”李贞眼睛一亮,盯着地图喃喃自语道:“对啊,出越州,经循州,过漳州,走泉州、穿福州,去温州,最终到达杭州……没错,这的确是一条稳妥又平坦的道路。”

    不管什么年代,除了长安洛阳等特大城市之外,其余的沿海城市都是要比内力城市要发达一些的,而发达的城市,一般道路情况都比较好。

    因此虽然走弧线看似是饶了一大圈,但是如果从越州直接到杭州的话,其实也是一条斜线,论路程未必就比弧线要近多少。

    只是之前大家一直都在争论走陆路还是走海路,这条弧线倒是没有人发现。

    “那就这么定了。”李贞一拍桌子,给这次会议定下了调子:“仁贵,你带领少年军开始准备吧,最多七天,我们就该出发了。”

    “是,属下领命。”

    “其余人的任务稍后会有人通知你们的,都回去准备吧。”

    “是。”

    吐血奉上,还有一更。

    (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