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南皇 >

第315部分

大唐南皇-第315部分

小说: 大唐南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错。

    也只有这个解释了,神仙道对于这些追求长生的人诱惑太大,不管那种希望,只是一种传说,他们都恨不得尝试一番。

    在这个世上,有一种人,他们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然而他们却不愿意侍候明主,反而一个个求仙问道,祈求长生。为了长生,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情,喝童男童女的鲜血啦,不吃饭,只喝女人的**啦……只要能延长寿命,他们什么都愿意做。

    然而修了一辈子的道,求了一辈子的仙,到头来该生老病死的,还是得生老病死,这让这些人如何能够甘心?甚至因此对于自己毕生的追求都会产生质疑。

    也就在这时候,自己出现了,并且自诩得到了神仙传承,还拿出了巨多巨多超越时代的科技技术,那些一心向往仙道的人,如何不会将目光对准自己?

    只是之前自己一直都在长安,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后来离开长安之后,又带领军队征伐南洋,更是时刻都在军队之中,身边一直都不缺少保卫力量,他们根本就不敢动手,也只有到了现在,岭南大军都被调集进南洋征战,再加上银岛争夺战导致岭南大乱,这伙人才有了出手的机会。

    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固然行动诡异,但也只是行动诡异罢了,他们的力量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如果他们的实力够强,恐怕早在十年前就出手了,又何必等到现在?在岭南空虚的时候出手?

    “殿下的想法倒是和贫道不谋而合。”孙思邈显然也是赞同李贞的意见的:“所以殿下,最近这段日子,你最好不要单独行动,否则,说不定就会为敌人所乘。”

    “他们要是找我问别的事情,说不定我还会答应,但想要找我求仙问道,我只能说他们找错人了。”李贞这个委屈啊,抱怨道:“要是能成仙,我还待在这人间?我早就上天了好吧?这个我是真的没有啊,当时我才三岁,还是落水之后迷迷瞪瞪的梦游到了那地方的,连那里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除了老爷爷的天书之外,我什么也没有得到啊。”

    李贞是真的委屈啊,他所谓的镇元大仙传人的身份,根本就是为了掩饰自己来了而杜撰的,没想到今天竟然因为这个理由被人给盯上了,这古代的人也太好骗了吧?

    真的好冤枉啊。

    (本章完)

第599章 李世民准备亲征() 
    第七十一章李世民准备亲征

    “但是别人不知道啊,而且,或许他们想要的就是那股天书呢?”孙思邈道:“殿下你不会知道,你的出现对于那些已经陷入绝望的人来说,是多么强大的一幅补药,只是你之前要么就在天子身边,要么就在万军之中,他们无法对你下手,如今好不容易窥到了岭南防守的空虚,他们不可能放过这样好的机会的。”

    “那就让他们来,尽管来吧,让本王看看,他们究竟有什么本事,竟然敢谋划到本王的头上。”李贞冷笑了起来,这群人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没想到,这年头,大胆的人还真是多啊,竟然为了所谓的成仙契机,竟然谋划到了我的头上。这东西别说我没有,就算我有,那也岂是他们所能染指的东西。”

    李贞也想明白了,事情已经发生了,九尸迎宾之礼已经开始,第一个笑脸尸已经出现,那这个礼仪便再没有中断的可能性,既然如此,那自己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等九尸全出现,接下来就该是正主出现的时候了,到时候自己再和他们好好的算账。

    不过,李贞也不怕他们,这群人要真是这么强大,就不会窝在阴暗处,装神弄鬼了。

    “就让我好好看看,他们究竟有什么资格,敢向本王发起挑战?”李贞嘴角的冷笑越发狰狞:“昭武九姓,本王还没有去找他们的麻烦,他们竟然敢找本王的晦气,好,真是好的很,等这件事情结束,就然后昭武九姓,为他们的愚蠢,陪葬吧。”

    昭武九姓,是位于中亚的一处势力,一共有九个国家,这个势力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强大的实力,实际上这个势力也的确并不是很强。在诸侯林立的西域诸国中,昭武九姓集合起来的实力,也只能算是一流罢了,和之前没有被灭掉的高昌吐谷浑相比,尚且还差了一截。

    然而也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势力集团,却一直都在做着一件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事情——他们竟然在谋划大唐。

    更邪门的是,他们差一点就成功了。一百年后的安史之乱的两大头目,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昭武九姓中安国和史国的人。虽然安史之乱最终失败,但却流毒无穷,大唐盛世至此由盛转衰,为了剿灭安史之乱,大唐各地自行组建武装,为未来大唐末年藩镇并起,军阀割据,最终导致大唐灭亡,埋下了伏笔。

    尽管自己已经来到了这个时代,引导着大唐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未来已经被彻底改写。但是,自己改变的只是大唐的命运,却没有改变昭武九姓谋划大唐的计算,如果任由他们活下去,就算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会有康禄赏米思明或者曹禄山何思明出来继续霍乱大唐的。

    所以无论是为了上一世的大唐复仇雪恨也好,或者是为了如今的大唐的未来未雨绸缪也罢,李贞都不会放过昭武九姓。

    不只是昭武九姓,所有对大唐产生威胁或者攻击过大唐的势力,李贞都不会放过,而且已经动手。

    第一个就是吐蕃,如今藏地已被大唐拿下,未来就再也不会出现吐蕃大军攻进长安,将长安城劫掠一空的事情了。

    吐蕃只是第一个,然后是林邑,这个小国在历史上也曾经让大唐吃了不小的亏,甚至丢失了驩州之地。

    这两个是已经解决的,而没有解决的对手中,还有昭武九姓、黑衣大食、高句丽、倭国、西突厥、契丹、新罗、百济……一个都逃不了。

    不过现在李贞准备攻伐天竺,称霸南洋,所以北边的战事暂时顾不上。

    但是根据李贞得到的消息,北方的那些异族或许用不着自己动手了——或许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休养,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战争资源;

    也或许是高句丽前段时间在边境调集军马,给原本就已经混乱的大唐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又或者是受到了李贞打下南洋,为大唐开疆几千里,立下天大功劳的刺激;

    再或者是其他原因。

    总之,李世民已经开始准备在来年开春,也就是贞观十七年,他大寿之后不多久,就御驾亲征挥军北上征服高句丽,以雪隋朝在高句丽失败的耻辱。

    这件事被看的很重要,据说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大量的物资被运往了营州,一部分精锐也都秘密开拔,往营州方向运动。

    为了保险起见,李靖也离开了长安,前往突厥都护府,率领突厥驻军呼应李世民。一旦战事不利,或者大唐与高句丽战事陷入了焦灼状态,那他就立刻挥军东进,从侧面给高句丽一个狠的。

    还有登州舰队,随着海运的发展,李世民已经意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所以登州舰队也会参与这一场战争,护送河南道以及一部分河北道大军从海上出发,直接从高句丽背部捅刀子,最好能一战攻克平rang城。

    然后大军立刻回师东进,干掉新罗(同样是一个非常恶心的国家,和大唐打过几场仗,并且侵吞了大同江以南,原属于唐朝的汗乐浪、带方故土),逼降百济,统一高丽半岛。

    这一战比历史上要提前了两年,不过虽然在时间上提前了两年,但如今的大唐却和历史上的大唐截然不同,历史上那一次留下了遗憾——也只能算是遗憾,而不能算是失败,只能说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而已。历史上那一战大唐只损失了两千人,但收获的高句丽的首级就超过四万(通常情况下,杀敌数量肯定是要超过斩首数量的),还打下了十几座城市,虽然最后都被破遗弃,但里面的人口大唐可一个也没有放过,抢了七万多高句丽人口回到了大唐。

    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唐都是赚了的,而且还是大赚特赚,如果这样的战争多来几次,高句丽早晚得崩溃。

    而是事实太宗也是这么做的,在回到长安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多次派遣将领袭扰高句丽,打了一百多场小仗,逼得高句丽王不得不派遣他的儿子来长啊谢罪,这才罢休。

    (本章完)

第600章 儒家的锅() 
    第七十二章儒家的锅

    如果说历史上的高句丽之战的失败,还可以归咎于天气愿意的话(当时正值深秋,北方已经下雪,士兵和马匹难以忍受,太宗只能班师回朝),那这一次怎么也不可能失败了。

    不说大唐准备了各种丰富的物资,就说如今大唐的装备吧,拥有高炉炼钢技术的大唐,如今装备早已经升级了好几代,现如今就算是最普通的士兵使用的兵器,放到别的国家,都可以当做将军级将领的随身兵器使用了,实在是太过精良了。

    而且如今的大唐还有各式各样的火器,不说大炮,就算最简单的火药包——以高句丽那用泥坯好碎石垒成的城墙,又能经的住几次爆破?能撑住三次十公斤级炸药包的爆破,就已经顶天了吧?

    何况在前几天,李贞还给李世民写信提了几个建议,让他在和高句丽作战的时候,不要心软,也不要顾忌所谓的名头,该杀杀,该抓抓,高句丽乃化外蛮夷,就算效仿大唐文化,也只学了一点皮毛罢了,在骨子里依然拥有野蛮的基因,欺软怕硬是他们的本质。

    其实不用李贞提醒,李世民在看了来自南洋的战报后,就已经明白了自己和李贞的差距——当然,不是他就比李贞差了,而是说两人看待问题的眼光不同,作为穿越者,李贞的眼光自然要比李世民要高明许多。

    古代那些帝王为什么明明知道异族会降而复叛,却依旧乐此不疲饶过投降者一命的事情?明知道他们以后会再次反叛,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却依旧不愿意落井下石,将敌人赶尽杀绝。

    说白了,其实还是儒家的责任。

    这里之所以说儒家的责任,不是说孔子的思想有问题,其实儒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就在于后来的儒家弟子,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孔子的思想大肆篡改,断章取义,然后整个儒家就都变味了。

    然后得到了帝王的支持,原本是为了迎合帝王利益的儒家思想,慢慢的转过来开始影响帝王的思想,而被影响的帝王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更加强力的支持儒家,儒家再次发展壮大,然后再次影响帝王……

    如此陷入了恶性循环,也是原本讲究以直报怨的孔子思想,就变成了以德报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开启民智的思想,就变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劝君诫言,就成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歧视女性的名言警句……

    然后君王就变得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行为操守,讲究仁,讲究孝,避免杀戮,杜绝血腥。

    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厚大度,明知道异族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明知道自己的作为是在养虎遗患,但是为了所谓的名声,为了群臣的赞美声中以及异族的两句好话,在飘飘然的放过冒犯者的性命。

    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李世民,在历史上,吐蕃进犯松州,被大唐击败,原本大唐应该是乘胜追击的,但就是因为松赞干布称臣谢罪,李世民不但原谅了他的罪过,更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光是陪嫁的各类工匠和技术就数之不尽,凭着这些工匠以及技术,吐蕃一举迈入农业化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增加。

    没错,文成公主入藏的确给吐蕃和大唐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但是之后呢?吐蕃吸收了大唐的技术和工匠,成功的发展了起来,然后钦陵在大非川狠狠的给了大唐一个教训,击败了名将薛仁贵,给这个常胜将军的履历上,增添了一个浓浓的污点。唐朝更是因为此战差一点就失去了安西四镇和吐谷浑,还好后来夺了回来,否则大唐将彻底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再然后就是安史之乱,吐蕃更是趁乱攻入长安,将整个长安都劫掠一空,只留下了满目疮痍,更带给了大唐无尽的耻辱——这是大唐立国以来,第一次被人打进都城之中,就连当年的颉利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当年李世民留下的锅,如果他当年没有放过吐蕃一马,而是乘胜追击,就算没有灭掉吐蕃,至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