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亡之后无华夏 >

第117部分

明亡之后无华夏-第117部分

小说: 明亡之后无华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丽娘道:“还是官人厉害,只是咱们应该去哪里找有见识的观众呢?”

    黄胜道:“你们开始准备试演出,我给学生军和卫所都发通知,咱们的第一部戏优先给咱们的军队看。咱们特别注意那些辽东来的水手和兵丁的感觉,我会让学生军的政治文化干部分别和他们交流,到时候就会掌握第一手资料了。”

    黄胜看着自己的女人孟丽娘那双水汪汪的眸子她附耳过来,在她耳边道:“要别人用心给你的作品提建议也要给些好处才事半功倍,你想想看,是不是这个理。”

    孟丽娘恍然大悟道:“给银子,官人,谁能够给咱们好的建议,奴家拿自己的私房钱赏他。”孟丽娘女侠范儿不减当年,准备来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黄胜笑道:“知道我的丽娘有银子,但是咱们还是不要用银子来刺激学生军的热情。我建议你在开演时广而告之,如果哪位同学提的建议得到采纳,你就会安排这位同学去京师‘大明剧院’观看一场演出。”

    孟丽娘和柳媚娘都是行家当然一点就透,她们当然知道去京城对这些学生有多大的诱惑,这可不是银子就能够达到的效果。连在这里排演的人都在向往着大明皇都的演出呢。

    她们两个大美人一刻也不敢耽误都匆匆忙忙去安排了。她们两人在这部作品里投入了太多感情,现在马上就要粉墨登场了,心里有些小忐忑。

    黄胜给了大家任务,自己还是什么都做,又什么也不做。每天在扬州的工厂转悠,什么事情都是只看不表态。因为黄家的体系已经形成,每个级别的头目都有对应的责任和任务,大家各司其职。自己绝不能越俎代庖,者失去了威信就会把制度流于形式了。

    黄胜前世就发现好多家族企业就是犯这个毛病,老板嘴快,什么人,什么事只要找到他都是一锤定音。后来这些老板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为什么?因为有本事的者没有办法在他那里工作,剩下的都是拍老板马屁,混老板钱的庸才,老板刚开始靠人治还行,后来就会昏招频出。

    黄胜当然要走制度的模式,收入和责任挂钩,权力和义务挂钩。自己如果发现什么问题也只会让何湘记录下来,回头找对应的主官解决问题。

    最是叹为观止的就是全钢龙骨的锻造现场了,数百工匠在十个六千斤水锤的配合下不断把一截一截的龙骨反复锻打增加钢材的密度,特别是锻接部位可谓是千锤百炼了。

    黄奕认为锻接的强度应该大于原材料强度的百分之八十,因为自己是在原材料出炉才刚刚可以拖拉还没有完全凝固时就开始锻接,这时候锻接的效果是最好的。

    以后黄奕还准备采取一次性铸钢的技术,也就是做一个完整龙骨的模具,集中的小高炉钢水一次性成型,然后在进行反复锻打,这样龙骨的强度又会提高更多。

    铁厂的安全虽然常抓不懈,但是还是发生了许多大小不等的事故。工匠天天都和这些笨重的钢铁打交道,稍稍不留意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学生军目前还没有人阵亡,这两年来扬州铁厂已经由于事故牺牲了一位学生军工业班的孩子了。工匠死了四个,伤残了七个。

    黄家给那些因公殉职的工匠厚加抚恤,对他们的家属也关爱有加。对伤残工匠采取了一对一帮扶,责任到铁厂的主管干部。坏事又变成好事了,在这个年代,又没有劳动保护法,工匠死了就死了,随便给几两银子就打发了,谁还会管他们家眷的死活。

    黄家和的工厂都不同,不仅给了那些殉职的工匠一个风风光光的葬礼,还安排了他们亲人好的工作岗位。他们的妻子都安排到钱庄工作了,一进钱庄保底月钱就是一两五钱银子。其他人要去,得通过政审,还要通过文化考试,恐怕和考秀才都差不多了。

    但是烈士家属一切全免,只要求她们边干边学,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烈士的子女都入学生军,年纪不够的入童子军。烈士的父母每个月还有五斗米的补贴。

    学生军的那位烈士已经入了‘无梁殿’。黄胜有些遗憾,第一个烈士不是死在战场而是死于事故,实在没有好宣传的英雄事迹。但是千金市骨,黄胜还是让他的牌位入了‘无梁殿’。

    黄胜做的这一切,黄家体系的人都真真切切看到了,他们都感到了集体的力量。他们人人都敢奋不顾身,以前他们以为自己不过是烂命一条,现在才发现他们的生命是如此值钱。

    现在如果黄胜要求他们舍生取义估计响应召的要超过七成。黄胜估计建奴如果这个时候来攻打黄胜的家属区,恐怕来十万人都会铩羽而归了。

    学生军不怕抛头颅洒热血,黄胜怕了。黄胜害怕伤亡,第一是怕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军失去年轻的生命,第二是因为一个阵亡学生军的抚恤银子和安置家小的银子都超过培养四个学生军新兵了。第三是因为黄胜知道经常能够以比较小的伤亡取得胜利的军队,自信心会越来越强,在以后的战役里会更加勇猛。

    建奴之所以每发现一支大明朝敢和他们拼命的军队,他们都要不惜血本把这一支军队歼灭,是因为建奴就是要神化自己,他们要给大明朝军队造成他们是不可战胜的错觉。

    那些大明朝的强军在和建奴血战中会获得宝贵的战场经验,他们知道建奴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会崩溃,受了打击也会惨嚎。

    但是有什么用?建奴注定不会让他们活下来,所以大明朝的好汉、精英就这样带着不愤死在那些血战里。而那些一触即溃腿长的孬种活了下来,如此恶性循环。

    建奴每次都是完胜,他们的勇士得到了战场经验的积累,会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军官成为将军,他们越打兵丁胆子越壮,越打军队越强。

    而大明朝的热血男儿却成为无定河边骨,他们的英勇作战仅仅证明了自己的不屈,他们没有机会把和建奴作战的经验传授给大明朝的军队。

    明军越打越气馁,越打越弱,最后是谈奴色变望风而逃了。因为跑得快活命的机会比较大,所以明军就开始比腿长了。

    自己如今还是缺少合格的学生军战士,现在虽然有了八百已经见过血的,七百通过训练考核的学生军,还是力量薄弱。在这些学生军里还要挑选出许多佼佼者来充实几个基地和几个卫所他们成为中坚力量。

    现在能够跟随黄胜出击的合格学生军还达不到一千人。加上装填手和辅兵,自己只不过能够编组一支大约三千人的战斗部队。

    这三千人的部队,装备有装甲四轮马车,在野战中可以和建奴三千人以下的军队对抗不落下风,敌人如果再多些就说不准了。学生军每年有七百合格学生军战士毕业,自己只有慢慢来了,日积月累终究会获得可以彻底战胜建奴的力量。

    黄胜的两个卫所和两个基地的冷兵器部队也在成长,工人纠察队的战斗技能也在不断提高。在不断胜利的感召下,这些冷兵器部队也会发挥出强于大明边军的作用。

    黄胜责任重大,他要保证自己的军队不能在近期吃大亏。也就是要避免恶战,更加要杜绝战败,如果没有把握还不如就躲在扬州猫着。黄胜知道如果让建奴发现学生军的战力,建奴肯定会来群殴,皇太极是个战略家,他不会容忍学生军的存在。

    辽东腹地黄胜这几年内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去了,除非是采取游击的方式,乘海船去偷袭,搞一把就跑。要不就是在靠海的地方和建奴纠缠,自己的水师可以接应,是战是走可以随机应变。

    如果在辽东腹地被困在哪一座城池,皇太极九成九会不惜血本把自己困死,他肯定发动力量来挖濠围城。自己被包围,大明朝应该无人敢领兵来救,祖大寿守大凌河城就是这个下场。

    黄胜在学校期间尽可能的多接触一下学生,和他们交流。还坚持每天都在旧礼堂给大家上课,新礼堂孟丽娘她们在准备‘辽东泪’的第一次公演呢,虽然面对的观众是黄家体系内的工匠、卫所军、学生军,严谨的孟丽娘也没有丝毫放松。

    学校在读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学生军占了半数,每次黄胜开课,旧礼堂都是济济一堂。黄胜这位先生在学生眼里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都以能够亲耳听到先生的课为荣。黄胜不但对武学的学生尊尊诱导,对那些学医、学农、学工、学艺术、学民事的也大加褒奖。器咯!,,。。

第一百七十七章:观后感喷薄而出() 
黄胜父亲黄逸洲和张弛父亲张世良两人都爱上了学生军校,他们在黄胜给学生上课时也来旁听,两个士大夫还听得津津有味。

    因为黄胜的讲课方式是理论结合实际,以文明富饶的南宋被野蛮愚昧的蒙元灭国为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思考。

    张弛更加不得了,他每天都和自己家里的一百多个家丁在训练场摸爬滚打,现在他的家丁们战斗力倍增。纪律也和学生军分不出彼此了。

    黄胜当然他这样做,最好大明朝的官宦都能够如此才好呢。

    可惜张弛也只有能力弄这一百来人,无他,练学生军这样的兵太花银子了,人多了,实在力有不逮。

    南京徐文爵带着他的勋贵朋友们来扬州看望黄胜,这位新鲜出炉的魏国公好久没有黄胜的动静有些坐不住了。

    大明朝邸报徐文爵天天在看,辽东那里已经和建奴经过几次交锋,建奴打垮了朝鲜后又在五月份兵犯锦州和宁远,几次攻城未果无功而返。

    朝廷在邸报上鼓吹宁锦大捷,可惜建奴脑袋没有能够砍几个,而且没有一个建奴俘虏。

    操江提督徐文爵有些不服气,他去过宁远知道那些宁远兵丁的德行,成天龟缩在城池里等着挨打,连建奴劳师远征朝鲜都不敢去袭扰建奴的留守部队。

    徐文爵上次和袁崇焕有过接触,对那个很爱说大话的瘦小黑脸文官印象很不好。

    况且因为击毙奴酋努尔哈赤的功劳被朝廷无限期的拖延着,反而袁崇焕莫须有的宁锦大捷被吹嘘得天花乱坠。

    徐文爵愤怒了,他气呼呼带着南京的朋友来找先生商量对策。

    黄胜当然热情接待南京的朋友们,邀请黄逸洲和张世良也作陪。

    大家听徐文爵把辽东和朝廷这几个月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讲了一遍,黄胜心里的石头放下来了。

    黄胜本来还怕因为自己实力的增长已经改变了历史,自己对以后发生的事情就没有了前瞻性。

    现在看来历史车轮没有因为自己的搅局而改变轨迹,这样很好,自己还可以领先一步。

    黄胜当即表态,如果魏国公徐文爵被朝廷点将去辽东和建奴交战,学生军会倾巢出动助徐文爵建功立业。

    黄胜坏得很,他知道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只不过口头给了徐文爵的信心而已,徐文爵又不会傻到放着南直隶的舒服日子不过,去辽东爬冰卧雪和建奴拼命。

    徐文爵又不知道以后的事情,现在手下武官心里都不踏实,都怕万一哪一天去辽东打仗呢。

    他徐文爵也不例外,自家事自家知,他虽然袭爵后也花了一些心思在练兵上,但是效果太不理想,这些兵丁带到辽东恐怕十有**会抛下他溃散。

    徐文爵现在得了黄胜的承诺心情立刻好了许多,学生军的战斗水平他是知道的,即便打不过建奴也不会扔下黄胜逃跑的,有了黄胜先生陪自己去打仗应该是万无一失。

    徐文爵也是来巧了,第二天正好是‘辽东泪’首场演出的日子。徐文爵和诸位勋贵们都知道这一部戏,这一次恰好赶上了都兴致勃勃来欣赏。

    可惜他们高高兴兴地来了,结果被虐得一塌糊涂,回去时人都义愤填膺,路上还骂骂咧咧的,眼睛还红通通的,显然是哭过了。

    张世良是读书人,他回去后辗转难眠,心情激愤难平,起床奋笔疾书,一篇‘辽东泪’观后感喷薄而出,洋洋洒洒近千言。

    黄逸洲同样如此,他也是口诛笔伐,一篇控诉建奴暴行的热血文章可圈可点。

    两人都来到校长室,把自己的文章交给了黄胜。

    在学校里黄胜是当之无愧的校长,张世良和黄逸洲是读书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分得很清,他们是客串教师,所以在学校根本不托大,黄胜就是领导,他们也服从指挥。

    黄胜看了他们的文章眼睛一亮,自己还可以大张旗鼓的来一个‘辽东泪’观后感征文呀!好文章给现银当作润笔费,并且在剧院海报墙张贴,为扬名。

    这样又会把宣传面扩大到士子阶层,不仅仅是士子,只要是识字的人都能够宣传到。

    黄胜马上让何湘安排人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