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923部分

宗明天下-第923部分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构想的模板是汉代。汉代宗室与勋贵的世袭爵位就是一样的,只是勋贵不能加封王爵。

    而允熥之所以以汉代为构想模板,原因很简单:汉代和晋代是仅有的两个封建帝制时代,已经亡国的情况下,其他宗室竟然能借尸还魂,再建国家的朝代。其中晋代东晋皇帝的权力太小了,他难以接受,而且晋代持续的时间太短,两晋加一块才一百五十多年,还不到半个汉代长;能够效仿的,就只有汉代了。

    而将世袭指挥使和世袭指挥同知改为子爵和男爵,则是为了减轻朝廷负担。太多的勋贵向允熥求情给自家无法继承爵位的儿子一个世袭指挥使或指挥同知的前程了,允熥也不能都拒绝。这两等改为正式爵位后,这些勋贵就没脸给自己的儿子求着两等的前程了,可以减轻朝廷负担。

    允熥的心思,抱琴当然是不知道的。抱琴的兄长才世袭指挥同知的前程,允熥让利于勋贵也没他的份,她当然也不会关心。不过她好歹明白,改革勋贵的爵位,肯定还有其他目的,她最好不要多打听。所以抱琴只是笑道:“这样好,妾的兄长现在是世袭指挥同知,改革后就是男爵,也算是正经爵位了,比从前的世袭指挥同知好听多了。”

    “夫君,妾可否自己给妾的兄长的男爵爵位起名?”她又道。

    “当然可以。”允熥回过神来,笑道:“都自己起名才好,省的朝廷起了名字嫌不好听。不过名字不能随便起。名字一定是两个字;可以是地名,但不能是府、州、县的名字;也不能与他人重复。”

    “那妾可要尽快想好了。”抱琴笑道:“先占一个好名字,省得到时候没有了。”

    “你也可以为你弟弟预留一个。”允熥笑着回应。抱琴的弟弟没上过战场,也不愿走武将路线,几年前从国子监户系毕业,分派到了江西省布政使司做官,还没有世袭的前程。

    “多谢夫君。”抱琴又笑着行礼道。

    这话说完,允熥不再和她说有关改革之事,抱琴也不提。他们将文垚叫来,抱琴仍然略带伤感的告诉他,娘亲答应他带兵去印度了,但反复嘱咐他一定要注意安全。相信在文垚正式出发前她还会再嘱咐一遍。

    听到自己母亲的话,文垚虽然感觉有些对不住母亲,但脸上抑制不住的浮现出高兴之情。他读了十多年书,练过无数武艺,跟许多大将学过排兵布阵之法,急切的将这些展现出来,让众人知晓自己的本事。

    “儿子定然不会辜负父亲,母亲的教诲。”他说道。

    见到文垚的兴奋之情,抱琴有些气闷,但很快调节过来。儿子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好事,总比待在京城混饭吃强,不必担心将来被削了爵位。

    “父亲相信你不会辜负父母的教诲,但你毕竟年轻,见过的事情还少。这一年你就不必去皇城学堂读书了,去讲武堂,隐瞒身份去讲武堂。”

    “更要紧的,成婚要开始准备了。现在开始准备,至少也要七八个月才能准备完毕。你大约是九月份成婚,再过几个月十一二月份出发攻打印度。”允熥说道。

    “十一二月份,这已是冬天,是不是太晚了?”

    “不用担心。印度比大明要热,冬日也与大明秋日的气候相当。”允熥笑着说道:“你以后要担心的,是天气太热怎么办。当然,孟加拉比你贤烶叔叔、高煦叔叔等人的封地还要靠北,冷一些。”

    “而且你的封地也确实是非常好的地方了。”从农业的角度考虑,印度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印度北方有高山,在冬天阻隔了来自北极的寒流,所以即使同纬度的地方也比中原要暖和;夏天呢,这座山又将从南方的海洋吹过来的水蒸气全部留下,使得气候湿润;同时印度洋很少有龙卷风,不会对沿海造成破坏;而且平原面积广大,后世分裂之后的印度可耕种面积竟然和总面积是印度三倍多的华夏差不多,整个印度地区只会更大。

    ‘欧洲人能够凭借印度一举崛起真的不是没有道理,印度这个地方真的太得天独厚了。但大约是自然条件太好的缘故,不仅发展出了种姓制度,还没什么战斗力,不断被外族征服。现在,轮到大明做印度的主人了。’允熥想着。

    “好了,没什么事了。现下时候也不早了,传御膳房准备午膳。”允熥说道。

    “卢义,你亲自走一趟。先去内官监,将文垚要成婚之事告诉小章,让他预备起来;再去一趟礼部,告诉礼部尚书黄淮,让他也马上准备起来;最后去郑国公府,将此事告诉常升,让他也准备起来。不,先去郑国公府,再去礼部。”允熥又道。

    “是,奴婢知晓了。”卢义答应一声,就要转身退下。

    “慢。朕还有一事,你也告诉常升。”

    “陛下选定了珺月为皇长子妃?”常森惊讶的对常升说道。

    “不必这样惊讶吧,”常升本来满肚子心事,但见到常森这么惊讶感觉奇怪:“当初设立女子学堂,咱们就觉得或许是为以后为皇子选妃做准备。过年前后皇后还特意宣召各家勋贵带女儿入宫觐见,叶妃还在说话时忽然来到坤宁宫,咱们也猜到了这是在为皇长子选妃。最后选中珺月,不必这么惊讶吧。”

    “怎么不惊讶。当今,”常森说道这里,看了一眼周围。他们此时坐在院子里的一间凉亭内,好像是在赏雪,周围三丈内也没有下人。“允熥的皇后就是低级勋贵出身,允熞和允熙也一样,允炆更是文官,怎么会选到咱们家的女儿?”按照允熥的做事习惯,皇子的正妃应该不会选他们这种顶级勋贵家的女儿才对。他以为珺月和魏国公府、曹国公府、梁国公府的女儿都只是陪榜而已。没想过会选上。

    

第1461章 常家的想法() 
“官家不以咱们这样的人家的女儿为正妃,只是担忧对朝政影响过甚;可文垚即将被加封至印度,距离京城数千里之遥,如何能影响到朝政?自然就不担心了。不担心影响朝政,自然可以珺月为正妃。”常升说道。虽然他没有被允熥召见,但这么大的事情,他不可能不知道。实际上,蓝珍出宫后就将允熥的真实目的告诉了他,李景隆告诉了徐膺绪。他当然也会告诉自己的弟弟常森、长子常继宗。

    “要将文垚封到印度!怪不得!”常森吃了一惊,但也明白了这么做的道理。“而且虽然据传印度之兵战力极低,可总有些精锐,而且印度地大物博,统兵之人若是不能对所辖之兵如臂使指,征伐印度也不容易。派去的将领也就罢了,必定能够压服将士,可如同文垚这样刚刚加封的藩王未必可以。可若是珺月嫁给他,和咱们家交好的将领就会服从他的命令,指挥将士就容易多了。允熥的好算计。”常森冷笑着说道。打仗和其他不同,如果没什么名气,所部将士很可能担心由于你的错误指挥导致军队战败、自己战死,从而歪曲甚至拒绝执行命令,仅仅身份高是不可能让将士们都听命的。

    “你也不要冷笑。官家这样想也是人之常情,而且这对咱们家也有好处,狡兔三窟的道理你也应该懂得。徐家六年前就开始在海外做安排,派增寿在苏藩做左相,还将自家的两个小辈派去历练。现在咱们家也可以在外海安排了,这是好事。”常升说道。

    “而且即使旁人听不到,你也不要将直呼官家之名。文垚也就罢了。”他又嘱咐道。

    “我也知道这是好事,只是心里还是觉得不舒服罢了。”常森说了一句,恢复正常的语气继续说道“除了咱们家,蓝家、李家等人家也会借此在印度安排吧。不过,他们家都没有女儿嫁给未就封的宗室,现下除了文垚也没有适龄婚配皇子,做安排可不容易。”

    “也未必一定要有姻亲,只是没有姻亲安排起来更费力一些。可印度是大明周围最后一片富庶之地了,若是不在印度做安排,难道让自己的儿孙去汉洲?”常升道。

    “我瞧着汉洲也不错,官家也重视汉洲,没准将来去了汉洲的人之后代日子过得最好。”常森笑道。

    常升也笑了几声,说道“好了,不要开玩笑了,说正事。朝廷和南洋藩国大约要半年时间准备好同孟加拉国之战。再算上运送粮草、将士、弹药等的时间,大约要十一月份同孟加拉国开战。官家安排文垚成婚大约是九月份,十一月份去印度指挥用兵打仗也正好。”

    “咱们兄弟不会打仗的名头大家都知晓,就不必强占一个副将的位置了;但是继宗一定要去。他经过安南之战和西南几次剿灭叛匪之战,他现在也有了善战的名头,比咱们两个的名声还好些,若是我与他各指挥一支兵,分派给他的将士会更听从命令。”

    常升说这话的时候丝毫没有不高兴的神色,一直乐呵呵的。要不是他姐姐嫁给了懿文太子朱标,现在的皇帝是他侄儿,他们家多半已经和邓家、信国公汤家一样逐渐衰败。

    当然,他们家会比这两家强些。邓家和汤家太倒霉了邓愈洪武十年就去世了,儿子邓镇的女儿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受牵连被杀,世袭的爵位也没了;汤和死的晚,死于洪武二十八年,但他的长子、少子都战死,比他死的还早。这也罢了,可汤和长子汤鼎的长子汤晟,汤晟的长子汤文瑜都早逝,使得汤家在相当长的时间没有成年的家主,即使名义上还有爵位,有什么用?不可避免衰败。

    但即使有允熥扶持,他们家如果一直不能出人才,早晚也会衰败。‘好在继宗争气,虽然达不到点兵多多益善的程度,也至少能将兵十万。允熥也愿意任用他,我们常家总算又能至少延续一代。’

    “我也见过文垚,他年轻气盛,拨给他指挥的将士也至多万人上下,必定不会愿意交给旁人指挥;虽然珺月是继宗之女、继宗是他的长辈,放在他头上也不好,大约只能由一名功勋卓著的副将亲自统领。我想着,让继宗统领两三万人做参将,与文垚分来领兵。”常升继续说道。他虽然不会去印度,但影响将领安排的能力还是有的,何况是安排自己的儿子。就算他直接去和允熥说,允熥也会答应的。

    “继宗的长子将来要留在京城继承爵位,次子可以让继宗带去孟加拉,一是历练,二是将来就留在孟加拉落地生根。除了继宗之子,继宗的兄弟也要打发几个出去。继姚这样一无是处的就留在京城吧,在京城还有咱们管着不至于为非作歹,在孟加拉没人管得住犯了事惹文垚厌恶可不好;派去稍微有点儿本事的。”常升继续说道。

    常森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过来一会儿常升说完,他才说道“继峰要不要去印度积攒资历?”常继峰是常茂留下的孩子,几经波折被常升找回来,今年二十二岁,身上有一个世袭指挥使的世职。但他却更喜欢读书,要走文官路线,五年前考中秀才后入国子监读书,去年年底刚刚毕业。

    常升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罢了,就不要安排他首批去印度了。咱们家吃占一些也就罢了,吃得占得太多也不好。而且他刚刚毕业,还没做过官,贸然去印度对他也未必是好事。”

    “也好。”常森答应一句,伸伸懒腰道“二哥,可还有旁的事情?若是没有,弟弟回去想想将哪几个还算成器的人派去印度历练。”

    “咱们家的事,已经没有了;但还有一事,与咱们家也有关,我要和你商量商量。”

    “何事?”

    “是,罢了,咱们两个现在去找蓝珍喝酒,与他商议。此事蓝珍应当还不知晓。”

    “二哥,”常森奇怪的问道“这件事也是官家命宦官刚才传的话吧,若是未派人告诉蓝珍,那官家也未必愿意让他知晓。”

    “通常时候是这么个道理,但这次的事情不同。而且这次的事情算是好事。”常升笑道“走吧。”一边说着,他站起来。

    “那弟弟就和蓝珍一起听听是什么好事。”常森也站起来,笑着答应一句,和他一起离开府邸。

    。

第1462章 爵位改革与教徒的反应() 
“大哥,得知此事,你还不劝父亲就藩海外?”

    “不用,就在开封挺好。而且你也知道父亲钻研医学,不仅在王府内专门开辟了一个百草园,又在城外建了一个百兽园,专门养能入药的动物;整个河南省甚至整个大明的名医都会前来开封交谈医学。若是就藩海外,这些都要重新建起来,想要与名医交谈也十分不便。我这些年在做什么你也知晓,若是迁到海外,也多有不方便之处。只要官家没有改封的意思,就留在开封。”

    “可是,允熥当然不会废除你们的爵位,但将来呢,将来若是大哥你的儿孙所喜好的与你或父亲不同,当时继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