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167部分

宗明天下-第167部分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少爷也担心老爷,所以瞒着大老爷私下里许诺:‘凡是愿意受血的,一人赏赐五十贯钱;因此死了的,老父母、妻儿曹国公府养一辈子,儿子长大以后府里安排好差事;落下病的,府里也养一辈子,儿子长大以后府里也安排好差事。’”

    下边的仆人们虽然并未大声议论,但是一个个都用莫名的表情看着大管家:你丫以为我们不知道大老爷是什么人吗?大少爷瞒着大老爷私下里有这样的许诺,怎么可能!

    不过就算是猜出了是李景隆在背后虚伪的指使这件事情,并不代表仆人们就一定不会愿意成为李景隆的移动血库的。

    不少人都在掂量,尤其是因为种种后天的原因身体不好的。跟随李文忠、李景隆父子上过战场受伤的那李家肯定得养着的,但是因为其他的缘故腿脚有问题的,都在思量。

    不一会儿,一个右脚因为伤到了筋而干不了重活儿只能凭借着父子两代在曹国公府服侍而留在府里的人就站出来说道:“我愿输血。”

    随后又有人陆续站出来,不过人数不多,毕竟后天伤残的人也不算多,比例最大的战场伤残人士还基本没有站出来的。

    李家大管家对于站出来的这些人都好言抚慰,并且李景隆的长子李唐邦也出来安抚他们。 ?  ·

    不过李家大管家还是再心中想到:‘人还是太少,多半还需禀报大老爷去军中找人。军中残疾之人不少,而朝廷的抚恤也不多;并且残疾之人不仅无法再上战场打仗,就是家里的活计也多半干不了,要是有这么一个减轻家里负担的事情,多半是愿意的。’

    =======================================================

    从张温询问允输血之事,让输血可行满京城都知道开始,各家勋贵都在干与李景隆类似的事情,只不过大多数人不会像李景隆那样虚伪面对自己家的仆人还遮遮掩掩的。

    比如常森,就非常直接的在家中的仆人中寻找,也不用管家背黑锅。

    京城四十八卫的残疾军人很快发现了自己竟然又有了派上用场的方式,并且各家对于这类人都是赏赐极厚,让身体健全的人都心动了。要不是还有不小的可能直接死掉,估计会有不少的健全之人愿意的。

    之后有医师提出:‘这不与滴血认亲类似嘛!’然后大家恍然觉得父母与子女之见应该都是可以输血而无问题的,大多数人家也因此改为了使用滴血相不相容的方式来确定是不是一样的血液类型。

    这导致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人们发现滴血认亲是不靠谱的,因为有那么多的完全不可能有血缘关系的人的血都容在了一起,这引发了华夏医学界的大地震,也引起了大明百姓极大的惊讶和震动。

    对于医学界的地震在随后的几年之中传遍了全国的大多数地方,不过对于民间的影响则延续了好长时间才传遍全国。

    允其实是也知道相容的血多半就是同型血的,但是允记得前世的时候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是即使是能融到一起的同型血,也会因为淋巴细胞的抗性和其他的问题导致生命危险,只有经过科学检测才能最安全。

    允现在没有科学检测的手段,只有采用最土的方法,直接输入体内融合的办法来检测了。这也是允没有提出滴血相不相容的办法的原因,反正他是皇帝,也不缺能用的人。

    之后没过几日,大明的第一座高炉在梅山矗立起来了。允还亲自到现场,表扬了负责的工部、内官监的官员和太监,还有领头的工匠。虽然这个高炉产铁量不高,也时时有问题,但是允还是大力表扬了他们。

    然后允叮嘱官员:“多重视工匠的意见。”

    “这些工匠论起来管事多半是不行的,但是对于高炉有无问题可是门清儿的很。”

    “虽然朕要你们多多产铁,但是也不能为了多产铁而不顾可能的毛病,酿成大祸!若是因为高炉坏掉而工匠有所死伤,朕是不依的。”

    除了高炉,火器方面也依照允之前的叮嘱而进行了改进。

    当工匠们发现允所说的火药配比确实是威力更大了,颗粒火药确实是装填方便,也使得火药威力更大以后,对于允是惊为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允的真实身份。

    随着新式火药的推行,以及火炮、火枪规格的统一,定装火药的使用及炮弹、子弹规格的统一,大明的火器威力更大了,瞄准系统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允还指示他们研究如何给火炮减重。他印象中的75迫击炮都是非常小巧的,一个人就可以扛着走,但是也可以打出去四五里地;而这个时候几千斤的炮也就打出去四五里地,威力还比不上75迫击炮。

    虽然技术迭代很快,五百年以后的技术水平与此时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是允还是觉得需要改进,最起码炮要轻一些才好。

    之后,允因为自己对于高炉炼铁非常熟悉,多次亲临铁厂指导高炉的建设。

    文官们虽然有些腹诽,觉得改进高炉应该是工匠的事情,作为皇帝把事情委派给官员就好,不必亲自指导。不过毕竟铁十分重要,现在又是明初,除了几个御史上书就此事进谏了一番以外,干实事的大臣都对此沉默不语。这使得允更加坚定了“缩编”御史的决心。

    从浦口到滁州的轨道也开始修建了。御马监的太监白喜光是彻底扑在了工地上,为了保住自己岌岌可危、随时有可能被替换的太监岗位,也是拼了。

    他一开始拼,所有的工匠也就只能跟着努力了,致使有轨马车轨道建设速度飞快。

    允还关注了大明造船业的发展情况。不过允对于造船是一窍不通的,看到大明现在还有着海运,每年大量的粮食海运辽东,官方造船厂虽然造价高一些,但是技术还是有的之后,决定就不对造船业指手画脚了。

    眨眼之间,时间就已经到了十一月份。

第271章 处置与公租房() 
这一日允晚上回到坤宁宫,随口问熙瑶道:“昨日扬进宫,你都和他说了什么?”

    熙瑶顿时心中有些紧张:她可不能让允知道她劝说扬不要为武将的事情。 更新最快

    所以熙瑶也是装作随意的答道:“也没说什么,只是聊了聊家常。我每年正月才能见到他一面,所以就把他叫来说说话。”

    允听了熙瑶的话,倒是没有想到她和扬说一些不妥的事情,说道:“那以后我许你每月与家人见面也可。不管是你出宫回娘家省亲,还是让他们进宫来见皆可。”

    熙瑶摇头笑道:“我每个月都回家省亲,那成什么了?就是民间出嫁的媳妇也没有每月都回娘家的道理。若说是让家父、弟弟进宫,家父最重规矩,恐怕不会来的。”

    像这样十分不符合礼仪传统的事情,也就是允能毫不在意并且随口说出了,熙瑶这些年虽然一直会从允这里听到这样不和规矩的话,但是还是不习惯。不过话说回来,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允日常说话还是注意的,重规矩的朱元璋驾崩之后才越来越口无遮拦了,幸好只是在后宫这样。

    允又想到什么似的,说道:“我看你房中有供奉文殊菩萨,怎么你也开始信佛了?”

    熙瑶说道:“并非如此。是妾的母亲让妾摆上文殊菩萨的像。妾看家母言辞恳切,所以就摆上了。”

    允说道:“上有所好,下必行焉。若是大家都知道了你供奉文殊菩萨,那大家问了投你所好估计都会供奉文殊菩萨的。你不要让别人知道你供奉文殊菩萨之事,不然京城的和尚又该抖起来了。”

    其实允对于熙瑶的母亲供奉文殊菩萨就不是太满意,只不过佛教是官方承认的宗教,他可以限制和尚的总数,反正朱元璋就有这样的政策;但是强令某一人不许供奉,不利于团结和尚们,也会影响他利用佛教的政策,所以只能认了。

    熙瑶说道:“妾知道了。”

    允又问道:“熙怡可还好?从她生完孩子到今已经两个月了,怎么身子还是病怏怏的?”

    熙瑶叹道:“哎,生孩子本来就是有损身体的事情,她又出红,需要将养的时候更长。”

    “不过太医都说她身子好多了,到正月估计就差不多了。”

    允说道:“明日本来就是应该宿在熙怡的景仁宫的,虽然现在熙怡无法服侍我,朕明日也去看看她,再来你这里。”

    熙瑶当然是支持的,允还关心她亲妹妹她岂会不支持。不过她轻轻地说道:“知道了。”

    允又与熙瑶说了会儿话,就与熙瑶一起睡觉了。

    但是熙瑶在允睡着的时候却并未睡着,而是目光闪烁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

    第二天允上朝。允在说完了几件大事之后,朗声说道:“昨日朕看到了一份折子,朕让你们也听一听。”说完,是以一旁的小宦官。

    一旁的小宦官打开折子读到:“臣信阳州知州刘荣节,……,于十月十日得野外结板栗,与平常板栗相比大一倍有余。臣以之为祥瑞,特报陛下。”

    允等着宦官读完了,对底下的大臣说道:“你们觉得怎么看?”

    以六部尚书为首站立的官员都看了看左右的人的表情。很明显,虽然允的怒意并不明显,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位官员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还是文官为首的礼部尚书陈迪站了出来。虽然现在四辅官的权力不小,六部之中也就是吏部尚书权力还在四辅官之上,并且他们还是天子近臣,但是四辅官只是三品官,六部是正二品,按照规矩是在四辅官之前的;而六部之中,虽然礼部除了科举以外没啥重要的权力了,但是按照传统是六部第一,所以只有陈迪出面了。

    陈迪说道:“陛下,虽然祥瑞之说虚无缥缈,但是总是臣下的一片好意,陛下稍加言语训斥即可。”

    允听了陈迪的话,说道:“你是这样以为的?”又用眼睛扫了大臣们一眼,说道:“你们都是这样以为的?”

    齐泰出列说道:“陛下,虽然此事未必是祥瑞,但是若是刘知州并未说谎,比平常板栗大一倍有余的板栗确有此物,则还是不重处为好。”

    “若是刘知州胡编乱造,则陛下重处臣觉得应当。”

    允看了一眼齐泰。齐泰说的话应该是没有私心,确实是他心中这么以为的。按照常理来说,只要东西确实存在,也不能说这位刘知州就是错的,在大家无法合理的解释这种不正常的果实出现的原因的时候,那个人能完全否定祥瑞就是真的不存在呢?

    但是允可以确定这名叫做刘荣节的知州一定是为了拍马屁才这样的。允在此之前已经接到了锦衣卫的报告,说这名刘知州已经在当地大肆宣扬祥瑞的存在了,但是又不许当地的罗山县知县一起上折子,摆明了是想要贪功。

    允严厉的说道:“现在先帝驾崩不过六个月,岂会有什么祥瑞!分明是这名知州谎报!”

    “传朕旨意,把这名知州贬为正九品,吏部重新选官与他。”

    允又说道:“真正的祥瑞是管好国家,这是唐太宗就说过的。”

    “从今以后,不许地方官员以类似的事情报祥瑞,违者必定重处!”

    “即便是嘉禾也不许!一株嘉禾,能多打多少粮食!若是……”到这里,允本想说全县的土地,每亩地都多打了几成的粮食,这才叫祥瑞。

    但是他马上想起了著名的亩产三万斤的典故,所以决定还是不说了。

    允又说了几句,宣布下朝。

    下了朝之后回到乾清宫,没过多久四位辅官也过来了。陈性善对允说道:“陛下,臣以为对于刘荣节处罚有些重了。”

    “陛下继位已来,还并未有过献祥瑞之事,这是第一次,陛下还是稍微轻判些,让地方之官知道此事不必再报即可。若是还有报祥瑞的,再重处不迟。”

    允见在场的文官都是比较熟悉的人了,叹了口气说道:“朕也不想重处,但是不得不为啊。”

    “大明如此大的国家,每日事情多如牛毛,朕即使有你们辅佐,也深感不易,那里还有时间反复处理这些小事?一次重处之后让他们就此记住,省的反复上类似的奏折。”

    “当年余御史上奏折,下笔四千余字还离题万里,陛下当庭打了他一顿,此后大臣遂不敢洋洋洒洒漫无边际的写奏折。”

    允看了一眼四辅官的脸色,接着说道:“当然,当众打板子有违礼仪,所以朕绝不会如此。但是也可见重处首人的作用。”

    其实除了这一点,允还有其他的缘故一定要重处刘荣节。虽然他因为一封请求减免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