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133部分

宗明天下-第133部分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喜光说道:“问你叫什么,说这些干什么!”

    此人的声音颤抖起来:“小人名叫马車。”

    允熥笑道:“你叫做马車?好名字。”随便夸了一句说道:“你起来说话。”但是这人仍然跪地不起。

    白喜光说道:“叫你起来就起来!”这下子这人才起来。

    允熥温言问了他几个问题,马車都一一作答,并且逐渐稍微放松点儿了。

    然后允熥问道:“你觉得,如果在道路上修上轨道,让马车在轨道上跑,一匹马一车拉的东西,能不能多一些?”

    是的,允熥要‘明’的就是有轨马车。允熥在穿过来之前听说过有轨马车这种东西,还专门在网上搜过资料,但是网上的资料真假难辨,还有说战国时期秦国就用过的,也不知真假。

    允熥当年穿过来以后随手记了下来,然后因为事情太多给忘了,最近重新翻阅自己写下的资料才现。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来这些工匠。

    马車思考了一下说道:“让马车在轨道上跑?什么轨道?”

    允熥说道:“就是那种两条始终保持中间的距离一样,并且和马车两边的轮子的距离一样,然后让马车的车轮在上边跑。”说着,允熥还拿出纸笔,在纸上画了出来。

    马車看了半天,说道:“殿下的想法不错!一定比在地上跑拉的东西要多,但是到底多多少不好说。并且这个‘轨道’用什么做?”

    允熥说道:“用铁皮包木,怎么样?”

    马車说道:“不好说,木头容易变形状,总有马车在上边压怕是很难总保持形状,估计总得换木头。就是包着铁皮也不好说。”

    允熥对于他这个态度很欣赏。不知道会怎样就是说不知道,这才是干事情的态度。上来胡吹一通的人基本上都是干不好事情的。

    所以允熥说道:“这样,孤下令建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有轨马车的工匠小组,由你当头,需要多少人、多少钱和白喜光说,先在皇城内修一小段轨道,用铁皮包木试试,看看能比一般在路上跑的马车强多少,轨道又能使用多长时间。过两个月孤再来看。”

    马車虽然不知道‘小组’是个什么意思,但是大概听出来是让他负责这件事情,于是马上说道:“不可不可!殿下,草民只能当个工匠,当不了头头的,不如让为公公来当。”

    允熥说道:“孤说了就是你了,不许推辞!让位宦官来当头,不是犯了外行领导内行的错误了吗?孤是绝不会这样办的。”

    马車推辞不过,只能答应了。8

第220章 家人和朝鲜请求() 
允听他答应了,又说道:“好好干,不管有轨马车有没有用,孤不会吝惜赏赐的!”

    马车马上跪倒地上说道:“草民必不敢不尽心尽力。 更新最快”

    现场的其它工匠对于马车是极为羡慕啊!一位郡王来亲自交待任务,还说了只要努力干就行,不强求结果,那谁不愿意啊!很多人都对于马车嫉妒了。

    不过他们也不敢捣乱。马车是白太监推荐给这位殿下的,要是事情办不成,白太监脸上也不光彩,要是让他查出来是谁捣乱,那就是生不如死了。一个宫里的实权太监整他们不要太容易。

    允又对在场的工匠都说了几句话,大概是让他们好好干之类的,就走了。

    允回到干清宫的时候已经是酉时了。虽然夏天天黑的晚给人一种时间还早的错觉,但是确实到了晚上了。

    不过允还是坚持把四个小孩子都叫过来,给他们讲了半个时辰的课,然后才去抱琴宫里歇息的。

    晚上在抱琴的承干宫里,允和以往一样,吃完了饭,一边听着紫妍弹筝,一边吃着抱琴给他剥好的瓜子。

    晚上歇息,允和抱琴亲热过后,忽然想起了抱琴的家人,问道:“抱琴,以前听你说过,除了父母以外,你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这些日子还没有关心过你的家人。”

    “上次,我记得你家人出了郑国公府,要倒腾一点小买卖。现在到底在干啥?”

    抱琴生了儿子文,并且文活了一年多以后,洪武三十年年底朱元璋加封抱琴为太孙侧妃。那时常家就给抱琴的娘家叶家脱了籍并且上了上元县的户口。

    当然,大明的法律是禁止除了皇家人以外的人家蓄养奴婢的。但是这种事情靠着国家法律的规定是无法禁止的,你让这些大人物家里没有几个下人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向执法严格的朱元璋也只能默许。

    不过如果奴婢逃跑的话,官府不支持主人把奴婢抓回去,顶多允许主人家把原来的奴婢身上值钱的东西冲抵身价,即使不够也就此两清了。

    当时允还给了抱琴一笔钱,让他去安置自己的亲人。然后从洪武三十一年年初都是一大堆的事情,顾不得叶家后来怎么样了。不过此时大明的规矩不严,有品级的嫔妃家里的女性亲眷都能进宫见嫔妃的,所以抱琴对于自己家里的事情很清楚。

    抱琴说道:“我爹一直跟随郑国公府打仗,也不会别的东西。也不愿意到乡下买几亩地种地,在城里先后倒腾了两个买卖,都不怎么挣钱。”

    “大哥娶得媳妇也是郑国公府里的下人。我家里人也不好意思让郑国公白放了大嫂一家,用家里的钱给大嫂一家赎身爹又不乐意,所以总是去郑国公府里拜见岳父大人。”

    “这去国公府里,我爹、我大哥因为我的关系,自认为也是半大不大的人物了,就得带点儿东西,花的钱也不少。虽说郑国公也总会赏赐些,但是他们赏赐的东西我们家又不大用得到。”

    其实真相是抱琴故意指使自己的娘家人接近郑国公府的。抱琴素来狡黠,知道自己虽然生了儿子,但是除非薛氏姐妹一直没有儿子,否则她的儿子当不了皇帝的,所以自家肯定比不上常家的。

    但是为了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她要紧靠着常家,好歹常家也算是她的半个娘家呢!所以她的大哥才有时会去郑国公府,要不然这个年代一般人谁总去拜见自己的岳父?

    抱琴接着说道:“所以我家人这些日子当初赏赐的那点儿钱没了一半了,二弟又要娶媳妇,小妹虽然现在还没有人家,但是以后出嫁总不好没有嫁妆的。全家人都发愁怎么办呢。”

    允不知道抱琴在半真半假的说话,问道:“那想好怎么办了吗?”

    抱琴说道:“我爹就会打仗,所以嚷嚷着回兵营呢。但是我娘不愿意。并且我大哥倒是练过武艺,但是二弟从小在郑国公府里就陪着少爷读书,不会武艺的。”

    允说道:“武艺是要强身健体的,倒不是非要当兵打仗的才练武。”

    “不过你家人可以这么办:把你二弟独立出来另立一户为农户;你爹和你大哥都是从新入兵户,这样可好?”

    抱琴就是这个目的,但是没有允的意思他她是办不成的,所以今日说起这个。

    目的达成的抱琴一副十分高兴的样子说道:“多谢陛下恩典。要是能入了上十二卫就更好了。”

    允说道:“好,行。就定在府军前卫吧。”

    抱琴再一次感谢允。

    允看着自己的女人真诚的感谢他心里也高兴,说道:“你想怎么感谢朕?”

    抱琴顿时装出扭捏的神情,但是动作可是一点不扭捏,很快点燃了允欲火,顿时又是一场大战。

    第二天上午平安无事。下午,允正在与辅官一道批答折子,突然王喜说道:“陛下,通政司通政使夏原吉请求面圣,说是有重要的折子。”

    允马上让夏原吉进来。夏原吉进来以后一边把手里的东西递给王喜,一边说道:“陛下,有朝鲜使臣的供书,说是权知朝鲜国事大臣李成桂以年高为名,将权位让给其子李芳远。”

    朱元璋一生都并未正式承认李成桂的朝鲜国王之位,只是默许。朱元璋的原话是:‘再三差人来,大概是要自作王。我不问,叫他自作,自要扶绥百姓,相通往来。’

    然后李成桂的名号就是权知朝鲜国事。这一时期的朝鲜有点儿像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虽然名义上有国王之位,但是没有人担任国王。

    允倒不是很吃惊。他不太知道朝鲜国内是什么情况,并且李成桂已经六十多了,管不了国家把权位让给儿子也正常。虽然不是之前使臣所说的李芳硕,但是也有可能的。

    但是然后夏原吉接着说道:“并且,李芳远请求陛下,正式册封其为朝鲜王国国王。”rw

第221章 三年守孝() 
允熥听到这个消息表面上也毫无波动,说道:“知道了,你下去吧。”夏原吉告退。

    但是私底下,允熥很是激动:‘几年以前就定下的对于朝鲜的政策终于要施行了。’

    允熥不动声色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下边的几位辅官当然也都听到了刚才夏原吉的话,不过他们并没有为此分神。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件事情并不是很关心,大明的大臣对于除了草原上的动静比较关心以外,对于其他地方的动静都不是很在意,反正也影响不到国内什么。

    另一方面是因为,允熥对于关于外交的事情一向是自己处理不假手于他人,并且这次主要是李芳远正式请封为国君,更是大臣们管不到的地方。

    允熥吩咐小宦官去把秦松叫过来,过了一会儿假做出恭去了侧殿。

    秦松已经在侧殿等着了,允熥不等他行礼就把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问道:“秦卿以为如何?”

    秦松思索了一下,说道:“陛下,从前制定的对于朝鲜的三策,不是到了施行的好时候了吗?”

    “臣现在不知朝鲜国内发生了何事,但是今年年初的消息来看,李权知一直宠幸幼子,虽然并未正式册封世子,但是不太像是会在半年之内改变主意的样子。”

    允熥若有所思的说道:“你是说,李芳远是夺了李成桂的权位?”

    秦松说道:“臣不敢断言。”

    允熥接着说道:“若是如此,那咱们可以动作的余地就更大了。李芳远初掌一国,李成桂又夺高丽之国不久,恐怕国内心怀高丽的人也还是有的,他们很有可能生出事情。”

    “李芳远一接掌国家就请封国君,怕是也有借助大明声威的想法。”

    秦松说道:“臣还是建议只使用之前商议好的前二策,对于朝鲜还是慢功夫为好。”

    允熥一想也对,若是平时,朝鲜都未必愿意改姓朱的,现在内外压力很大,李芳远同意的可能很高,但是也未必太情愿,还是不要再加码为好。

    允熥问道:“可知道朝鲜使臣是谁?”

    秦松说道:“臣刚刚过来,已经着人打听了,名叫金汉老,是李芳远的亲信之首的。”

    允熥说道:“那就有和朝鲜使臣谈谈的必要了。身为李芳远的亲信,必然是知道不少事情的。”

    允熥思索一下,说道:“礼部的郎中、主事之中,并无十分和朕贴心之人。锦衣卫有人在礼部或者鸿胪寺吗?”

    秦松苦笑说道:“陛下,洪武末年锦衣卫不兴,朝廷七品以上之官都没有锦衣卫的人。”

    允熥说道;“那如何是好?总不能朕亲自去和朝鲜使臣说吧。”哪有皇帝亲自谈事情的道理?

    秦松说道:“陛下,锦衣卫有一人,名叫杨本,原为太学生。二十九年入锦衣卫担任镇抚。臣觉得此人不错。”

    “并且太学生出身也算是有出身,并非是武将,去担任文官也不突兀,不如以其为礼部郎中。”

    允熥思索一下:自己现在手里的亲信大臣,全部都是身负重担,连刑部允熥都不得不让它处于放羊状态,实在是抽调不出人来。

    所以允熥说道:“那好,朕马上下旨,以杨本为礼部主客司郎中。你回去以后就和杨本把事情交代一下,让他和朝鲜使臣谈谈。”

    秦松躬身说道:“臣,遵旨。”然后看允熥没有什么事情了,转身退下。

    允熥回去继续处理折子。

    下午和平时一样。与朝鲜人谈判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反正着急的肯定不是允熥,先抻两天再说。

    不过允熥在心底下思索着怎样让朝鲜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条件。他心不在焉的翻着手里的奏折,把折子随便分发下去,再收上来折子把辅臣附着的意见抄在折子上,然后让王喜盖印。

    这时暴昭举起一份折子说道:“陛下,这是弹劾的折子。”

    允熥说道:“哦,是朕分错了。”然后让徐晓辉从暴昭手中接过奏折。

    允熥心不在焉的接过奏折,但是打开来才只看到了一个名字,注意力顿时又集中起来了。因为这个名字,是解缙。

    解缙,大明最著名的才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